Home New

最后的农场 Síðasti bærinn(2004)

最后的农场 Síðasti bærinn(2004)

又名: The Last Farm

导演: Rúnar Rúnarsson

编剧: Rúnar Rúnarsson

主演: Ólafía Hrönn Jónsdóttir Jón Sigurbjörnsson Sigurður Skúlason

类型: 剧情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冰岛

上映日期: 2004-08-21

片长: 17分钟 IMDb: tt0461847 豆瓣评分:8.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天寒地冻,地广人稀,冬季降临冰岛边陲的荒野山村。四际无人,只有一个小农场孤零零地屹立在大自然的严寒之中,电话和收音机成为他们与外界唯一的联系。

演员:



影评:

  1. 爱比死更难
    ——《最后的农场》拉片分析
    今天的剪辑作业是重新编辑一部冰岛的小短片,最后的农场。这部短片长17分钟,讲述了一个生存在荒岛上的老人,在自己的妻子死后,拒绝了孩子们将他接到养老院的请求,和妻子一同下葬的故事。
    这个故事大概分成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大概是前六分钟,通过收音机和一通电话介绍了老人的生存环境(荒岛)和生活环境(孤独)。并且设置了悬念,一是老人为什么一直在做木工,二是老人的妻子的情况。第二个段落大概是六到十二分钟,首先通过一个“快递员”的视角加强了前面已经提到的环境(这个岛即将被抛弃,老人们将被送到养老院),然后通过老人和其儿女的平行剪辑揭开第二个悬念:老人的妻子已经死了。并且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最后一个段落是高潮段落,编导揭开谜底:老人一直的木工是为了他和妻子的合葬而忙碌。老人安详的躺倒自己妻子的身旁,拉下绳子,和妻子一通长眠于地下。
    首先说第一个段落,第一个段落的开头是老人工作的一系列场景,一开始的俩个镜头都是大全景,表现了老人的孤独感。

    然后是老人将木头卸下的镜头,这里用了“伪正反打”的镜头,前一个镜头是老人的中景,后一个镜头是从车上斜滑下来的木头。这组镜头的结合使用塑造了一种距离感,好像老人离木头很远的样子。


    随后是老人切木头的镜头,在切木头的中间插了一个仰拍,很常规,在一系列运动中查一个面部表情的特写可以让影片的节奏不再那么单调,同时可以展现人物的心里状态。但这里的这个切入似乎没什么理由,就是为了顺畅而顺畅,不过多解读。
    然后的两个场景是出彩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老人吃饭在听收音机。收音机巧妙的道出老人的生活环境——一个纬度很高的荒岛上。然后一直悠扬的背景音乐忽然被电话铃声打断,景别进一步进切。老人犹豫,然后去接电话。这里的构图很好,从整体上来看并不平衡,整个画面左部是老人,右面的主要画面居然是一只锅。而中间的画作是对称的。暗示着老人家里有一种平衡被打破了。而老人背后还挂着几幅画,加重了这种倾斜感。这位下面的对话塑造了一种气氛:这个家里面缺人。不仅缺孩子的角色,也缺乏女主人的角色。而景别的切换造成了男主人公的一种思想上的停顿。
    而下一个镜头是通过窗外的长镜头逐渐推到面对窗外打电话的老人的脸上,通过他和儿女的对话我们知晓了一个神秘女主人公的存在以及他面临“逃离”的处境。而且通过她说话的语气(“你妈妈很好”)和现实生活中的诡异形成对比,压抑感突出。

    然后的场面是男主人公入睡的场面,镜头含蓄的交代了一个女主人公的存在,并且通过巧妙的场景设计(夜晚的卧室),让我们对女主人公的处境产生猜测:她是死了还是睡着了呢?这里一共用了七个镜头,男主人公由背面到正面,景别不断切近。而女主人公仍旧隐藏在阴影之中。Y
    然后的一个段落是低潮段落,首先是男主人公仍旧在做木工,然后是一个新的视角——快递员的到来。从两人对话之中导演加强了我们关于老人处境的认知。同时也舒缓了情绪,使得这部电影不至于完全是一部独白的电影。这种手法经常在过度紧张的段落中出现,比如《调音师》中,调音师进入女凶犯的家中时,一个邻居探出了脑袋看了看。还有一点值得指出,在这个片段中,两个人的对话并没有使用正反打的方式,而是将两个人置于全景之中,还是一种疏离感。在这段剧情之中,还有一段画龙点睛的对话“两只迷途的羊要回来了。”“我看他们是要去屠宰场。”我们都知道,基督教有迷途的羔羊的隐喻。在这里用冷冰冰的现实戳破了宗教的神圣,是对本片主题的一个提示。(基督教是不允许自杀的,而片中老人的举动,在基督教伦理中,是一种罪行)

    然后的场景是一段本片的华彩段落,在平行蒙太奇的两端,一段是老人在梳洗打扮,另一端是老人的儿女驱车来接老人。这个片段中一方面彻底解决了女主人公情况的谜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儿女的冷漠。(在车中冰冷的对话)这一段比较出色的段落是老人将圣经放到女主人的胸口和为女主人公涂口红。这种细节描写使本片免于概念化。总体而言这一段本可以煽情一下的段落做的很节制,比如放圣经和涂口红的景别基本一致。两端用脸部特写包住。这一段的声音也很有特点,一方面是不断响起的铃声,我们通过平行蒙太奇可以知道是儿女打给父母的电话,可是老人没有接。这里的铃声有效的做出了一种“审判”的效果,甚至可以说“催促”老人走终点。
    最后一个段落是老人与自己的爱人一同赴死的段落。老人在将女主人公下葬之后,四处环望,镜头随之大范围摇动。忽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仰拍视点,好像是女主人公在看着男主人公。凸显了一种英雄式的悲剧。
    然后一个镜头切换到儿女行驶的车。下个镜头就是老人已经跃进坟墓。然后是手部特写——推土车——脸部特写——老人的主观视点(从推土机上推下的土粒)——黑屏。很顺畅的表现了这个过程,伴随着抒情的音乐。这个部分让我想起法国版《两小无猜》的殉情片段,不同的是那一部片子的主人公是双双亲吻慢慢没入水泥之中,而这部短片中只有男主人公和他冰冷的妻子的尸体,是单方面的爱情表达,更加悲观和冷酷。
    最后一个摇镜头很漂亮。从十字架的根部缓缓升起,我们还能看见推土机仍然在倒出水流状的泥土。老人的儿女终于驱车赶到。镜头最终定格在一直构成本部影片基调的冰冷的天空中。

    总体而言,这部电影是一部比较诗意的电影,虽然在某些段落也设置了悬疑的部分。但我相信大部分观众都是早就看出了结局。本片的背景是荒原上,我去年在戛纳双周看过一个类似的电影叫做福戈岛,同样是被人们抛弃的荒凉环境。同样是荒谬的逻辑:福戈的意思是热火,可实际上这是一个即将被放弃的小岛,人们都需要交换食物生存,岛上连炊烟都不怎么常见,更别提这个岛时常是大学纷飞的了。而本片中男主人公希望用罪行(自杀)换取信仰(十字架)。但我觉得这两部电影的结局还是有些许的不同的,毕竟福戈岛的结局是悲惨的,连主人公的狗都离他而去。而本片中最后的摇镜头似乎给了我们一些希望,也许爱才是升入天堂的唯一真谛。
  2. 爲了你,我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葬禮。
    海浪和海鳥是我們自然的背景樂,
    海風是我們信使,
    明暗不清的天空是我們的最美燈光。

    我用盡自己的最後一秒,
    愛你。
    計算好時間,
    在之前,生活一如既往。

    我們的世界,
    不需要別人打擾,
    即使家徒四壁,
    至少我們有愛情圍繞。

    最後,
    我為你凃上鮮紅的口紅,
    讓你跟嫁給我時一樣美麗,
    別無他樣。

    我信守自己的承諾,
    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
    我也會與你不離不棄,
    緊緊依靠。

    來世,
    我只求來世,
    你能讓我像現在這樣,
    陪在你身邊,
    我會穿著最體面的西裝。
    默默陪你,
    直到死亡再度將我們分離。

    以上。
  3. 安娜看电影系列(1)—最后的农场

    今晚想和大家推荐一部来自冰岛的短片,最后的农场。

    简单来说,本片讲述了一位刚刚失去妻子的独居老人不愿意遵循子女的意愿去养老院渡过晚年,争分夺秒地在相依为命的农场里给自己和妻子安排了一个很有仪式感的葬礼的故事。

    为什么说此片很有张力,因为在短短17分钟里,它引发了我对生活方式,亲子关系,个体存在与有限自由的哲思。

    影片开头,与绝美的极限风光,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衣衫褴褛的老人和他摇摇晃晃的推土车。

    不一会,体力不支的老人便回到破旧的家中独自进餐。刚坐下进食不久,恼人的电话铃声便响个不停。

    不得不说这部短片的台词还是很出彩的。接电话这个场景用精妙的台词设计交代了老人家庭的现状与矛盾点,也很好的铺垫了悬疑。大大节约了拍摄成本,从节奏上也符合影片娓娓道来的调性。

    切夜晚场景的时候,用了一个很美的意喻镜头,深沉的夜里,明亮却渺小的灯光,两块飘扬的白布,如垂垂暮老,在风中飘零。

    5分28秒的声音平行设计我很喜欢,老人入睡的一系列动作已经很迟缓了,但是黑夜中急促的秒针像是在提醒这个倔强的灵魂,时间不多了。

    之后的故事走向和悬念设置还是比较明显的,下面谈谈我很喜欢的几个镜头。

    很多电影里都会出现主人公照镜子的镜头,但是看完全片,你会发现这个镜头很值得回味。这也是本片在悬念的铺垫上并不复杂,却在看完全片十分令人回味的原因之一。导演在镜头语言上的功力可见一斑。

    第一次看到这个镜头,我们会以为是忙碌的劳作后,老人在清洗身体。可是看完全片,这其实是老人赴死前,在镜头前端详自己,这个镜头就很有嚼劲了。值得好评的一个道具细节是,裸露上身的老人,手上不经意露出的婚戒,很好的侧面烘托了人物气质,暗示剧情的必然走向。

    相信这是打动许多人的一个镜头,一个男人对老伴笨拙又深沉的浪漫与爱,呼之欲出,无需多言。

    老人把妻子的棺木放进土坑,自己环视这片充满感情的土地的摇镜头,是本片的升华设计。

    看到这里,我一下子就觉得片头近30秒的摇镜头不乏味了,导演用两次镜头语言的递进,向我们传递老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这就是导演的功力,也是镜头语言的魅力。

    同样的镜头类比还两次用在了老人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仰拍的手法,精妙地暗喻了个体的渺小与伟大。

    朴素,甚至可以说是贫穷的晚年生活,更加约束了个体对命运的选择。但就是在如此局限的环境下,老人还是创造了极致的浪漫。不失为有限自由内的执着。

    是时候聊聊开篇所说的,它引发了我对生活方式,亲子关系,个体存在与有限自由的哲思。

    因为我有过在农村和城市切换生活的经历,所以在本片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生活的这个矛盾点上有比较深的共情。相信这个问题,也困扰了国内外无数的家庭。

    影片从老人穿戴整齐给妻子涂口红这个充满浪漫主义仪式感的画面到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继而切换到子女一家驱车的画面,直指人心的展示了许多家庭浮世绘的切面。

    对于我这样的机会主义者来说,我觉得影片是开放式的结局,因为子女一家人赶到的时候,土刚刚埋上。一切还有转机。

    不过,相信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个结局也是很讽刺的,可以想象,子女一家在面对这个画面的心情,该是如何震惊?

    母亲已经悄然去世了都不知道,戏剧性的反讽现代子女对长辈晚年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

    当然这里也有两个家庭相隔太远的问题。

    老人安静又精心的谢幕方式与疲于生活的小家庭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生命的两个阶段与两种形态。

    在这里就不赘述讨论家庭矛盾和个体意愿问题了,许多矛盾需要用智慧去成全,这也是艺术的反思价值。

    向死而生,或许更能想明白,我们要如何度过余生?

  4. “老了之后,有一座小小的农场,靠着窗户可以看见海天一线,山野连绵。为家人洗手做饭,黄昏来临时,空气中里都是幸福满足的味道。”这是我很久之前的构想,就像是把年老的岁月视作一个归宿,它在我心中一直是平静安详的。然后,我看见了一部片子,片中的冰岛老人过着我幻想中的生活,在广袤的群山环绕中拥有一座农场。可是,他不快乐。没有孩子在膝前吵闹,甚至爱人也刚刚过世,岛上凌冽的风透过他的眼睛刮到了我心里,我头一次感受到了那种无力的孤独感。

    老人没有邻居,孩子们也住在车程大约一个小时的“远方”。他和老伴的生活很拮据,和外界沟通的方式也只有一台收音机和一部电话。在现在的我看来,他们却活的很奢侈。窗外景色如画,心中一片天地照搬成为居住环境,自给自足。时间久了,也许外面的世界对他们也就不那么重要。那些陌生的环境远不如这些熟悉的,也许看上去有些冷冰冰的大雪山来的顺眼。但人毕竟是情感动物,孩子不在身边,心永远都是缺了一块的。孩子在哪里,牵挂就在哪里。即使过的多么无忧无虑,心里永远都是空落落的。

    如果说原来老人的心是空落落的,那么失去老伴的老人便是把心也失掉了。几十年的岁月相互扶持,彼此应该早就成为了对方的一部分。现在其中一方先走了,另一方就像身体的一部分先死掉了。老人躺在早已过世的妻子身旁,颤抖的喘着气。不知道他拽紧被子的双手是因为做了共同赴死的决定而激动,还是想到哪怕独活一天的孤寂而害怕。

    诚如上文所述,老人已经失掉了心。一个已经孤独了大半辈子的人,已经摆脱不了习惯了。
    所以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哪怕孩子们一再劝说,哪怕可以摆脱拮据的生活现状,哪怕可以搬到人多的地方,无论哪一种,都可以让老人看起来不再那么孤独。老人却宁愿赴死,就像那孤独矗立在雪山之中残破的小农场,根基扎在了这里,离不开了。

    快递员:“最后两只迷途羔羊也被抓回来了。”
    老人:“我觉得它们是想逃出屠宰场。”

    就像影片中那悠扬悲伤地小提琴伴奏,我在影片结尾那个有老人的墓前十字架摇向天空的镜头中,感受到了老人孤独最后的释然。
    诚然,一切都是为了爱。

    ps 至于那些许多朋友提到的老人之间的爱情,片中许多细节都有表示。本文暂且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