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股疯(1994)

股疯(1994)

又名: Shanghai Fever

导演: 李国立

编剧: 贾鸿源 吴静雯

主演: 潘虹 刘青云 王汝刚 王华英 郭锦恩

类型: 剧情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94-05-13(中国大陆)

片长: 91分钟 IMDb: tt0109946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92年,炒股热悄悄在上海兴起。许多老百姓厌倦了平凡无味的生活,开始纷纷投入这个让人疯狂失常的怪圈中。

演员:



影评:

  1.   回忆《股疯》这样的电影首先是愉快的,全忘记这本来也许是个很悲伤的故事。

      一面是丈夫跳楼,一面是未婚妻离心。一面是倾家荡产,一面是别人还一股脑地希望你再多多赚钱。但为什么是愉快的呢?自然不仅仅是因为隔岸观火。

      对白

      首先这个电影打动我的是上海话。讲起来生活中我的普通话还常常被认为是新上海人,我刻意少说上海话的一个原因是这样可以少说脏话。因为只有脏话用自己的方言来披挂才显得刀光耀眼。因为其鲜活,因为其有只有一方一水的人才明白的日升日落。

      电影里邻里之间讲上海话,宁波话,绍兴话,苏州话,苏北话,香港人之间讲广东话,老板和属下之间说美国话,乱七八糟的音符却异常相安无事,犹如自行车从一条马路到了一条弄堂。

      很多细节场景非一句方言不能入肉,入了肉还能透出狠来,刺出血后又轻轻地吻一下。都经过国语翻译,就如开水泡了毛蚶,卫生自然过关,还有什么鲜嫩可以入嘴。

      场景
      这里面的弄堂——布高里其实还算是好的,如果不是塞了那么多的住户,其实还是非常整齐响亮的石库门。但上海的东西差不多都是本来是好的,但人越来越多地堆在上面,然后是人带来的垃圾,人带来的油腻,自然还有人带来的记忆。

      里面一个徐家汇,一个南京路,都是上海喧哗的地方,一个拍的是上午的嘈杂,一个拍得是夜晚的清寂,前面是市井们活得真,后面是香港朋友谈恋爱,苦得假。这个电影最有问题还是所谓的香港感情风波,颇有开放前想象香港不是特务就是妓女的味道,虽然演员这次算是原汁原味,但和浓酱重汤的上海描绘相比,薄得见得到看官摇头的脸。

      里面的小阁楼,小厨房是搭景最漂亮的地方,似乎能闻得到油烟,似乎能听到偷电偷水的街坊心跳声。真实不是复印,而是透过一面斑驳的镜子,熟知的人总能从脑子里拼出最准的图景来。

      情节
      据说香港重播《大时代》都会带来股灾,而我们在五千点的时候重看这部电影,还有那些疯狂吗,还有那些狂喜吗。人来人往,春暖花开。

      电影开始就是香港人想散散心,上海穷人想翻身,两股力气用在一起可谓“路边的野花大家一起采,不采白不采。”就如电影中大家高声一起这么卡拉ok一样,如果投资也变成自娱自乐,自然会有曲终人散,大家呼天喊地的一天。但毕竟电影总是不会赶尽杀绝,于是股票的本金还在,去浦东的新房也还买得起。

      电影告诉你的艰难刚刚好,知道如果生活中也如此这般就不会有happy ending,但刚碰到这根线最终还是给你个嘻嘻哈哈。

      表演
      电影里最叫人喜欢还是潘虹和刘青云。

      潘虹除此之外还演过一部叫做 走过冬天的女人 的电视剧,也是很土俗得那种。浓妆艳抹敢来,蓬头垢面也无所谓,一会儿和老公戏谑,一会儿站在粪车上和人吵架,跋扈的面目下是和老公一张张草纸都要算的艰辛,剔个牙哪怕手势完全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大哭大闹,七情上面后却让你看到日子还是要过下去,昨天全没有关系,穷人也许没有回忆昨天的富裕,往前走,一步都松不得。

      刘青云1992年刚刚拍完《大时代》,1993年到上海拍这个正好借用他自己的一句台词:我在香港那么多的钱可以应付,上海这些钱对我来说,用你们的话就是毛毛雨。他在里面也有和老婆的老板打架,也有对合作伙伴的老公说:你的老婆孩子管我什么事情。他知道自己是个外来的人,所以从头到底都站在旁边,可以和大家一起笑,却时时记住自己是个外来的人。

      结局自然都如书一样的可以翻过去,人生都是如此,喜剧悲剧又有谁会在乎呢?
  2.     可以说,十多年前的那部“股疯”,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是受“股疯”的影响(部分),踏入了国内证券市场。在2001年国内股市剧烈动荡时,我又受"股疯"的启迪,到越南胡志明证券交易所寻找第二个“上海股市认购证”的机会。我在越南股市中,找到了阿伦来上海炒股的感觉!越南股市的偿试,使我认识到了新兴市场的伟大力量。
        新兴的上海股市,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次百年不遇的创富机会,但对没有经历过股市兴衰的普通中国人来说,往往看不到这一点,这也就注定了当时只有极少数胆子大的人炒股发了财。而对经历过股市大风大浪的香港阿伦来说,应该能够很清楚地看懂中国股市的发展前景和轨迹!他做中国股票,有资金优势、更有信心优势(这一点尤为重要!!!);可惜,他早早回了香港,错失了以后的沪深两市的大行情。我刚到越南买股票时,连当地证券公司、银行的人都不敢买股票,都说:这东西炒了之后要倾家荡产的!当地一家外资银行的白领(算高收入人士了),在我的反复劝说下,才买了十股。尽管他们不缺钱、也不缺信息,但他们缺乏股市游戏经验,缺乏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好在,这关键的两点,正是我所具备的!到我抛掉股票时,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的几十家投资基金开始进入越南市场了。
        如今,我把下一个投资重点放在了哈萨克斯坦。这又是一个“上海股市认购证”、“越南早期股市”机会的翻版。股市设立后股价几年没涨、市赢率极低,市民根本不懂股票、更不去买股票,可国家经济却在飞速发展,房价已经涨到天上去了。我坚信: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必将带来一波资本市场轰轰烈烈的大行情!这行情,对哈萨克斯坦的普通人来说,也是百年不遇、千载难逢的。
        经历了一次越南股疯,我还想再经历一次哈萨克斯坦股疯——而且,我预感很快就会来了!因为,我看了十几年、几十遍的上海“股疯”!
  3. 我是一个87年生人,所以我人生的记忆基本是从90年代开始。现在再回首,那真的是一个一拥而上的年代。
    那时,“改革”不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或美好的憧憬,那两个字既可以是发财致富的天方夜谭,也可以是下岗失业的悲惨命运,无论富与穷,所有人都不得不去面对这场改革带来的红利与损失、机遇与厄运。那个年代,人们既迷茫,因为信仰崩塌,也清晰,知道挣钱是第一要务。大家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刺激与压力,可是没有几个人能清楚地看透发展的轨迹,所以产生了一波波盲目的逐利热潮,搅动着整个中国大地既生机勃勃也不得安宁。
    这其中最猛烈的莫过于炒股票。记得那时去同学家,几乎家家都散落着证券报。大人们蛮横地把电视屏幕锁定在了那只有红与绿的画面里。不少孩子的情绪也随之而波动,看不懂赚与赔、涨与跌背后的原理,但却能深深理解了价格的高低与父母的和睦成正比。
    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养海狸鼠,说实话我直到现在也没搞懂养那玩意儿来干嘛,只记得那时去不少家里做客,他们都把阳台开辟成了“养殖基地”,推积着海狸鼠睡觉的木箱,以及散发着奇怪气味的饲料。我完全不理解那既不可爱、身上也没啥肉的小家伙能有什么价值,还特天真地问大人:为什么不养鸡呢?
    广西的北海和海南岛在大人口中的出现频率也极高。那时候的我还以为北海是在我国东北,模糊知道很多人去那儿买房子,那里的房子似乎要比四川老家贵不少,但是更高级更舒服,能天天吃到海鲜,和下海游泳。很多很多年以后,我真的去了北海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还停留在90年代的泡沫里走不出来,不知那些买了房的人是否天天吃到海鲜和下海游泳。

    调动自己这些回忆,只是因为今晚重温了一部老电影——《股疯》,那真的是一部很接地气、很反映现实的电影,很喜欢潘虹在其中恰如其分的表演,有着小市民的干练、弄堂妇女的嘈杂,骨子里带着精明,眉目间不乏温情,给老公上厕所的草纸都定量,接水偷用邻居家的龙头,念叨着何时才能在这座城市买上一套带抽水马桶的一室一厅,在刘青云扮演的“香港才俊”的指导下投身股票市场,开始洋洋得意风光无限,后来惊心动魄触礁涉险,最后安全靠岸,回归圆满家庭。一部戏的精彩要么在于呈现你想象不到的世界(譬如哈利波特阿凡达之类),要么就还原你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我想这部影片成功的做到了后一点。
    在那个一拥而上的年代,人们曾经很疯狂,然后迷失,进而清醒,这是一个时代的弯路,但也铺垫下一个时代的进步。当然,并非每个人都能像影片那样好运,那股热浪过去,发现自己已被卷走太多,包括乖乖走上岸的信心与勇气。
  4. 1、买股票认购证,现在看来就是打新股啊,怪不得要半夜排队抢。三宝和香港人说找人排队买股票认购证要人均100块,承包给莉莉人均50块,莉莉加价到人均60块,转包给邻居人均35块。

    2、90年代在“下只角”的市区租房1000一个月已经算狮子大开口,三宝和莉莉谈到1000块一个月,和阿伦说2000块一个月。

    3、当时的股市行情显示还没有红涨绿跌,莉莉进大户室穿的是绿色套装。

    4、孔雀化工的两次操作,一次是在持续涨,一堆人买,这时候阿伦让莉莉抛掉,抛后没多久就下跌,及早挽回了损失;另一次是持续跌,莉莉想让他拿钱来补仓,最后越跌越多,割肉了。这两次莉莉都是典型的小散户思维,阿伦判断比较准确。电影里还提到上海股市崩盘是因为深圳股市雄起大户涌入。

    5、90年代香港人自认为是“二等公民”,没有身份认同感,莉莉和阿伦去大户室,对保安说他是广东抓鱼的。

    6、三宝在股市崩盘之后另攀金主搞房地产,当年要是能领悟这种神预测早就赚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