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村里电影院的RBG首映,这是一部讲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史以来第二位女性大法官Ruth Bader Ginsburg的纪录片,观众多为女性,也有一些白发苍苍的伴侣相伴而来。回味后感触有三。
1) 在一个公司可以因为女人怀孕而合法解雇之、女人贷款必须有老公签字的年代,RBG和那个年代的女性们一起身体力行,推进女性的生育自主权、投票权、男女同工同酬的法案,推动了??的平权运动,进而将女性从男性附属品的身份解放出来。其中一个鳏夫vs美国社保局的案例令我印象深刻:一个男子失去老婆后,想领取过去只有单身妈妈才能拿到的养孩补助金,却遭社保局以他为男性为由拒绝。RBG帮助这位男子打赢了官司,也阐述了在社会中以性别为区别对待的理由,不仅会对女人造成伤害,也对同样对男人造成了伤害,进一步为废除含性别歧视的法案法规提供了先例支持。联想到《东京女子图鉴》中女主在Gucci的女上司安奈所言“我们这一代收了多少苦才换来男女平等的!”,我们今天可以握在手中的开明与自由,皆离不开如今或已人至中年、或已白发苍苍的先辈们之对抗与争取??。
2) RBG有个很支持她的老公Martin,两人大学相识毕业是同行。一次访谈中主持人问他:你会给她什么建议吗?注意这里其实是挖了一个坑:作为当年大学法律专业里唯一一枚女性,RBG不仅在找工作的时候面对了很多艰难,也要面对外人对其业务水准是否不如男性的质疑。这时候亦为名律师的她老公想了一下微微一笑:正如她不会给我如何做饭的建议,我也不会给她如何做一个律师的建议。
开始并不理解一个有女权倾向的纪录片,为何把如此多的镜头给了Martin,后来影片以多个例子诠释了此用意。Martin于家庭中共同分担抚育子女的任务,于公众场合上多次言语维护,最后于她身后的法庭听众席上见证了RBG坐上大法官的位置。RBG的成功离不开个人学霸式的努力、顺应社会思潮的选择,更离不开她老公于内心对她的理解与尊重,于行动上对她事业的支持,于灵魂上的真诚守护。RBG的成功离不开Martin——不是来自一个男人给予一个女人,因所处社会环境而余出的性别优势上的“引导”和“庇护”,而是源于两个势均力敌、心灵平等的人的彼此扶持与成就。
3) RBG现今已快90岁了,一生中战胜过两次癌症,从不缺席一天的工作。纪录片中她还在健身房里积极锻炼(器械与非器械),言语风趣幽默,她看到电视台里对自己的模仿秀后哈哈大笑;她戴着标志性nerdy圆框眼镜和各种收藏的假领子的样子,登上了T恤衫的印花、替换了脸的流行元素、以及人们身上的tattoo。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媒体与年轻人捧她为superhero般的icon不仅是因为她先驱者的身份,大概也因为她给出了一个女人,或者说一个人这辈子可以如何活的新定义吧。
上周看的RBG,虽然是纪录片但是片子看着一点也不闷,很多地方还颇有笑点。全片的主题挺统一的 - 就是RBG为男女平等做出的贡献。写几个我记得的点。
- 印象特别深的就是说她非常shy从来不small talk。在电影里也可以看出来,她真的是很shy,作为一个法官,面对镜头特别害羞,摄像机拍的时候她眼神基本都是落到别处,很少会看镜头。她儿时的朋友回忆她,说她是个deep thinker。跟其他的女生不同,从来不chitchat。 她法院的同事也说她从来不small talk,有个跟她共事很久的同事还专门回忆了一下,说的确从来没有过。 这一点我是印象最深刻的。因为作为一个社恐,我对美国人small talk真的是深恶痛绝。还记得有一次我跟一个同事去跟客户开会,俩客户先到了,都是我第一次见,我同事去走廊接另外的客户了,结果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拖了十分钟吧才到。所以就我和客户在会议室里面面相觑,太尴尬了。我只好老实说我实在不会small talk,俩客户愣了一下就开始自顾自聊天了。我就在旁边陪笑听着,等我同事回来我已经心累到不想开会了。作为一个从事外向型职业的我,经常会为自己的内向和紧张感到自卑,所以当我知道不会small talk的RBG最后也成为最高法院的法官时,真的是感到备受鼓舞,当然前提是要技术过硬。
- 还有说她和她老公一起上的法学院,她比她老公低一级。第一年她生了娃,结果好像第二年她老公就诊断出癌症。然后她的日常除了带娃,照顾老公,自己应付法学院的功课以外(那可是哈佛的法学院),还要帮老公辅导功课,记笔记什么的。所以每晚只睡两个钟头,就这样第二年还进了law review。这个schedule真的是女超人了。看老太太现在年纪也挺大了,精神头也还是不错的。所以说晚睡也并不一定会有问题啊。
- 老太太还特别幽默。她说她本科是cornell的。 说那个年代没有比cornell更适合女生念的学校了。说男女比例四比一,还说要是你在cornell都找不到老公,出了社会肯定就更没指望了,那就肯定只能单身一辈子了。从她嘴里说出来这个稍许政治不正确的话显得更加俏皮了。
- 她还说她第一个学期的约会对象从来没有重样的,直到遇到了她老公Martin。然后就是一路虐狗的甜蜜事迹了。话说第一任女性的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Sandra OConner也是跟老公恩爱几十年,互相照顾。其中提到Ruth因为特别害羞不擅长社交,而且为人比较严肃,而她老公Martin是纽约有名的税务律师,人风趣幽默,社交很广,所以她之所以能提名大法官,都是她老公各方面打点宣传她,到处跟人宣传她的结果。
- 还说当时她从纽约搬去DC上班,所有人都问她怎么从DC和NY之间通勤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没有想过会是男方牺牲如日中天的事业跟她搬到DC。在当时的人看来理所当然就是女的应该为了家庭牺牲事业。
- Ruth法学院毕业找不到律所的工作-当时律所都不招女的(OConner当时也是,斯坦福法学院毕业以后也找不到律所的工作,所以在家当了八年的家庭主妇)最后没办法去了大学教书。当时的社会现状就是女的工资比男的低是天经地义,因为当时人们的想法是你能有工作就不错了,you should feel glad even be here (巧的是我前一段时间看一篇说华尔街女的拿的工资普遍比男的少的文章也提到了这点)。然后如果女的工作时候怀了孕,雇主可以合法解雇她。(之前单位跟我一起入职的一个从非洲来的女生,她就是拿到full time offer以后还没入职前怀孕的,她跟我说当时她就非常忐忑公司会收回offer,因为在他们国家,这是经常发生的事,还有的单位会在入职前要求员工签合同保证说入职以后X年内不会怀孕。)
- Ruth在大学教书的时候,有一个平权的组织找上了她,叫做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ACLU),因为看中了她在法律方面的才能。因为美国是判例法国家,简单来说,如果最高法院裁定了遇到A这种情况下就判B,那么以后低级的法院都需要按照这个先例来判案子。所以很多社会的组织,为了推广他们的理念,就需要在最高法院有支持自己理念的判决。而最高法院每年收到成千上万从各地法院上诉来的案例,只能挑选几十到上百个案例审判,挑选的标准就是这些案子是不是最典型的,对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案例。所以这些社会的组织就需要由此挑选最高法院最有可能选中的,自己这方又最有可能赢的案子(美剧the good wife中也提到了共和党人为了推广反对堕胎和同性恋在全国选典型案例的情节)。而Ruth在七八十年代,打了一系列这方面的官司,深深改变了美国平权的历史。她接的这些案子,其中有六个被最高法院听审,然后她赢了其中的五个。
- 还有一个情节是说她因为年纪太大了,身体也不大好,所以很多人希望她早点退休,这样民主党才可以提名一个比较偏左派的大法官。这里的背景是,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只有九个人,而且都是终身制,只有死了,或者宣布退休,才可以补上。而总统有权提名大法官的候选人。当然总统会提名与自己党派理念接近的大法官。所以如果她在奥巴马在任期间退休,那么奥巴马就可以提名大法官了,而如果她不幸在trump在任期间退休或者挂掉的话,trump就可以提名大法官候选人,进而影响各方面社会的进程和议题。因为大法官比较稳定,一般任期都好几十年,所以很多总统在任期间都没有机会提名大法官的候选人。影片也讲到,现在美国最高法院比较偏保守也就是偏右,本来Ruth算是中间派,但随着其他人越来越右,她在最高法院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左了。最高法院一共有九个人,所以判决的意见采用多数派意见,多数派意见派一个人写判决书,而少数派也派一个人写反对派意见。叫做dissenting opinion。随着最高法院越来越偏右,Ruth变成少数派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影片最后截取了好几个她写的反对派意见的摘录,有些言辞非常激烈。可以看到不光是在全球其他地方,最近几年在美国也经历着平权的倒退。
- Ruth自己得过两次癌症,感觉身体颤颤巍巍的。所以影片最后不光讲了她在popular culture中是怎么忽然红起来,变成了一个流行符号的,也拍了一些她为了复健在健身房的片段。她萌萌的穿着一个super diva的Tee,然后做push up,竟然还能晃悠悠的做20个。她以前的朋友,看着身体比她硬朗的多的俩老太太都对她特别佩服,说她们要是做这个,趴下肯定就起不来了。别说这些老太太了,就我push up做baby push up最多也只能做五个。望天ing。。。。。。
My dearest Ruth,
You are the only person i have loved in my life, setting aside a bit parents and kids and their kids.
What a treat it has been to watch you progress to the very top of the legal world.
I have admired and loved you almost since the day we first met at Cornell, some 56 years ago.
The time has come for me to take leave of life because the loss of quality now simply overwhelms.
I hope you will support where i come out, and i understand you may not.
I will not love you a jot less.
这是85岁的美国第一网红——独立女性的开挂人生!
有一个美国老太太,家庭幸福、受人爱戴、接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得十分完美,不是戏剧故事标配的主人公原型,却成就了一部高分纪录片——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豆瓣评分9.0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获奖情况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15强(提名)
第9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最佳纪录片
第24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最佳歌曲(提名)
第23届金卫星奖 电影部门 最佳纪录片(提名)
第17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
华盛顿特区最佳写照(提名)
没错,她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美国司法部门的最高掌权人,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她是继桑德拉·戴·奥康纳之后,第二位被提名为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女性。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1933年的美国笼罩在「经济危机」里,举国萧条,社会关系脆弱且敏感。
鲁斯同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她的家境一般,但母亲的精神教育很富足。
母亲是鲁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对她的教育造就了她日后坚韧的品质,“女孩要成为淑女,保持独立。”
“成为淑女”意思是不要让无谓的愤怒等负面情绪占据你的心灵。
“保持独立”:如果你能遇见白马王子并与其度过余生,这当然很好,但必须要学会独立生活。
这两句警言一直伴随着鲁斯的成长。
为了让鲁斯顺利完成高中学业,母亲没有将自己罹患癌症的消息告诉她,鲁斯17岁那年,母亲离世。
母亲的离开,对鲁斯的打击很大,但并没有击垮她,高中毕业后,鲁斯考取了康奈尔大学。凭借自己出色的成绩,毕业后的鲁斯考入了哈佛大学法学院,在哈佛的学习,改变了鲁斯今后的道路。
有一次,鲁斯要去哈佛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学习,却被门口的保安拦住不让进,一脸疑惑的鲁斯询问原因,保安说:“因为你是女的。”
鲁斯以为自己听力出了问题,这种话怎么会从最高学府的校园里传出来。
渐渐地,鲁斯开始感受到周围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
她所在的年级200个人,只有9个女性,稍一不注意,丢的是所有女性的脸。
学校领导为鲁斯所在的年级举办晚宴,领导问:如何解释,你们占据了一个本应属于男性的法学院席位?
不仅如此,上课的时候,教授也有意不让女生回答问题,理由是觉得她们压根就听不懂内容。
学校的教授都有这种轻视女性的想法,就不难解释为何图书馆的保安会对鲁斯说出那样的话。
「因为你是女的」,这句话一直为难着鲁斯。
鲁斯想要去哈佛校刊《哈佛法律评论》里当编辑,被周围的男同学嘲笑,“这怎么可能?你知道什么人才能进去吗?”,学术成绩,得在540名学生中,排到前25位。
大学时期的鲁斯
成绩考到前25名对鲁斯来说,并不是难事,第二学期的她就成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编辑,鲁斯的男同学说:仅仅这一项成就,就彰显了她的与众不同。也正是这件事,让周围的人看到了鲁斯的力量。
哈佛大学花了200年时间才成立了男女比例平等的班级。
当她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时,1959年,纽约没有一家律师事务所愿意聘请她,只因她是女的。
女性在法律中无法获得平等的认同,无法拥有平等的权利。
社会普遍认知停留在,“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不过是攒点零用钱。”
那时,没人意识到,性别歧视是个问题。美国当时的法律,对女性充满了束缚、打压、歧视。
比如,在美国的大部分州,雇主能以怀孕为由,解雇怀孕的员工;女性在申请贷款时,银行要她们提供丈夫的共同签名;妻子不能以强奸的罪名,起诉丈夫……
打破先例,成为律师的鲁斯,受人冷眼、诽谤。
迈克·萨维奇说她是:“这个人是女巫、是恶棍是女魔头。”马克·勒文:“她完全不尊重我们的宪法传统。”唐纳德·特朗普:“她是最高法院里的耻辱。”
为了帮助女性实现真正的平等待遇,鲁斯接手的案件大多与性别歧视相关。
1973年,鲁斯开始了在最高法院的第一次辩护。
本次案件的原告是一个名叫萨朗的空军少尉,她在服役过程中发现,男性同僚能获得住房津贴,而她却得不到相同的待遇。
萨朗
于是,她跑到财务室争论,对方却说:你能获得参军的机会,已经三生有幸了。 最初,她们的案子在州法院进行,败诉。然后她们上诉到最高法院。
在最高法院,鲁斯用精炼的语言,陈述了女性的现状:二等公民,没有权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她对大法官们说:试想一下,如果你们的女儿和孙女也被这样对待,你们会怎么想?我们一直努力的平等就是这么体现的吗?
最终,她们赢得了这次诉讼。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觉得鲁斯是个激进的女权者,其实不然,鲁斯在法院上的辩护非但不激进,反而很平和。平和中带有力量是她的标签。
1975年,鲁斯接了一起歧视男性的案件。
原告史蒂芬,是个鳏夫,因为要独自抚养襁褓中的儿子,他想去申请单亲家长保障金,结果被告知:“这是给单亲母亲提供的,没有资格领取它。”
史蒂芬
鲁斯主动接手了史蒂芬的案子,在她的辩护下,史蒂芬胜诉了。
在最高法院为性别歧视等不公平案例努力的鲁斯,闪着光。
1993年,最高法院的一位大法官退休,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急需任命一位大法官,鲁斯是最佳人选,克林顿只跟她聊了15分钟,就确定她来接替大法官的职位。
从此,鲁斯的平权之路开始了……
鲁斯是幸运的,幸运出生在一个被父母疼爱、尊重的家庭。
跟她相比,另一位女性华莉丝·迪里就没有那么幸福了。
华莉丝·迪里
模特,当选福布斯30位全球女性典范之一
被誉为“非洲女权斗士”
华莉丝·迪里4岁被性侵、5岁被迫割礼、13岁差点被迫嫁给60岁的老头……
她的存在被父亲认为是不详的象征。
华莉丝出生在非洲索马里的沙漠,那里依旧流行着「女性割礼」,女性割礼就是把女性的生殖器官用铁丝或尖锐的植物缝合,只在阴道外留一个小口。在女子成婚后子再由丈夫如同拆礼物的剪开。以示女性的纯洁。
实行割礼的原因是,非洲部落认为女性生殖器是不洁的存在,会诱惑男性犯错,因此需要被处理掉。
被迫进行割礼的非洲女性没有任何卫生保障,伤口也不会被清理,许多体弱的女性惨死在割礼中。
华莉丝也没有幸免,庆幸的是她在割礼中活下来了,而两个姐姐却因割礼失去了生命。
母亲看着女儿遭受这样的罪很心疼但无能为力,直到父亲要把年仅13岁的华莉丝嫁给丧偶的60岁邻居,她哀求母亲放走她。
母亲实在心疼华莉丝,在一个夜晚悄悄放走了她,正好华莉丝的姨夫需要一个仆人,她才脱离了这个让她心碎的国家。
25岁的华莉丝被美国星探发现,开始了全新人生,登上T台,成为超模。
摆脱惨痛生活的华莉丝并没有忘记那些还在遭受割礼的非洲女孩,她开始为非洲女性维权,在她的努力下,非洲有26个国家废除了割礼这项陋习。
鲁斯与华莉丝虽没有相同的成长背景,但都在为同一件事情而努力,那就是「消除歧视,维护人权」,歧视不止发生在性别中,也可能在人种、性取向…… 为平权而努力,是值得被高歌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对鲁斯的记录多在工作上以及对社会的贡献,鲜少讲述生活里的她,这一点让观众觉得有些美中不足。
好在,片中记述了一些她的浪漫爱情。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定有一段令人艳羡的爱情。
鲁斯17岁的时候,在康奈尔大学邂逅了她的白马王子马丁。马丁的幽默深深吸引着鲁斯,马丁性格外向、为人谦和、爱笑爱闹;鲁斯沉默寡言、严肃认真,两人刚好互补。
不同于一般高学历晚婚的夫妇,鲁斯与马丁很快走入了婚姻殿堂。
婚后,两人同时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读书期间,马丁查出患有癌症。
鲁斯开启了超人模式,每日只睡2个小时,既要照顾生病的马丁,还要帮他温习课业,又要照顾2岁的女儿。
高强度的生活没有压垮鲁斯,反而让她找到了平衡高压的方法。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马丁恢复了健康,一家人又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
马丁与鲁斯就这样相互扶持过了半辈子,马丁对鲁斯的支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1993年,鲁斯任职大法官前很没有底气,马丁联系了政界、法律界、学术界的人,为鲁斯拉票。
后来,鲁斯顺利当选。
为了支持鲁斯,马丁辞掉了纽约的工作,搬到华盛顿,当起了“家庭煮夫”。要知道,此时的马丁是全纽约公认的最好的税务律师。
但,为了爱的人付出一切都值得。
回归家庭的马丁成了鲁斯的后援,他在结婚50周年的派对上悄悄塞给鲁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女王陛下。”还把之前写给鲁斯的情书做成了一本相册,鲁斯在后面的采访说,她当时都没有时间读完这些。
后来,马丁再次罹患疾病,离世了。走前,他又给鲁斯写了封信:最亲爱的鲁斯,从我们相识的那天起,我从未停止过对你的欣赏和爱慕,但现在,该是我告别的时候了...
很不舍,但鲁斯尊重生命的更迭。
悲痛的鲁斯选择振作,因为她知道这是马丁希望她做到的。
酷爱艺术的鲁斯,开始鉴赏艺术作品,听歌剧,忙工作,与孙子孙女吃饭。
演话剧的鲁斯
回忆起当年的生活,鲁斯的女儿笑着说:“她做得饭根本不能吃。我们对她做的饭有阴影。”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这部纪录片以一个温柔的视角,讲述着鲁斯幸福的一生,她的幸福不止家庭的和乐,还有对平权的坚持与努力,这份幸福溢出屏幕传递给视频前的每个观众。
有网友说:“我们曾期许的未来在鲁斯的一生里体现,所谓独立与成长就是可以正视身边发生的所有不平等。”
鲁斯全家福
除了这部纪录片,以鲁斯为原型的传记片《性别为本》也要上映了,这部影片讲述了她职业生涯里为平权作斗争的事迹。影片由咪咪·莱德(参与制作过《守望尘世》、《无耻之徒》)执导,丹尼尔·斯蒂普尔曼编剧。
《性别为本》海报
许多美国年轻人,把鲁斯当做偶像,把她的照片纹在身上,《周六夜现场》模仿她的动作……
与鲁斯相关的周边
鲁斯看到这些特别俏皮地说了句:“她们把我纹在身上,不会后悔吗?”
看到大家模仿自己,鲁斯也会被逗乐。
《生活大爆炸》里对鲁斯的模仿
得过两次癌症的她,选择健身来维持自己的健康。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在健身房游刃有余地练习着器械,简直是美国的「流量明星」,在美国,cos她的样子也会成为一种潮流。
这部纪录片拍完后,导演邀请鲁斯前来观看,片子刚开始,鲁斯对身边的朋友说:“我喜欢《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这个音乐”。
纪录片最后,鲁斯对前来请教的学生说:“再小的个体也应该被倾听和尊重。”
*文中图片来源于纪录片截图、豆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