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故乡异客(2021)

故乡异客(2021)

又名: 来访者 / Love Found Love Lost / He Used To Be A Child

导演: 李崧鸣

编剧: 李崧鸣

主演: 叶麒圣 慈婉彤 陈帮会 章关飞 尧十三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3-05-19(中国大陆) 2021-07-27(FIRST青年电影展)

片长: 93分钟 IMDb: tt15110144 豆瓣评分:6.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三十而倒”的兴贵,不仅工作、情感不顺,现在连健康也失去了。身体逐渐康复,他的感知力也在慢慢回归。在回顾往事的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外婆眼中的现实生活和他多年来感受到的有很大的不同。记忆的落差,促使兴贵开始重新审视过往,他渐渐学会接纳,他在发现爱,也在失去爱……

演员:



影评:

  1. 本片在first 影展放映结束时,导演自己因抑制不住情绪而泪崩。而在整个现场放映过程和映后交流,观众对电影也有各种各样或褒或贬的评价与反馈。诚然,一个作品呈现出来,就已经不再独属于作者了。每个观众都会因自己独特的个人经验,结合观影当下的心绪产生不同的感受。看电影就像照镜子,你曾经被渣男伤害过,那么你可能憎恶男主; 你自己就曾经渣过,那么你可能会自责、悔恨,甚至羞愧难当;你成长于相似的原生家庭或者你也曾身患重病,那么可能你对男主更多的是同情;你有一样可爱的外婆,那么你可能被阵阵暖意抚摸。你也是贵州人,那么喀斯特地貌独有的山水风情可能会慰藉你;你已为人父母,那么你可能理解片中长辈,但更理解片里的两个孩子。

    片中的母亲和外婆都是导演的亲人本色出演。片中的很多情节都源于导演的亲身经历,片中写实的部分集中在北漂患病和外婆在乡下的日常。前者是导演的自我曝露,他很细致记叙病中燥郁的自己,苦痛与挣扎。母亲、女友不厌其烦地忍耐他的乖张、暴戾,直至他痊愈。

    将自己过去的斑斑劣迹如实呈现,这需要有超然的自我觉醒和直面真相的勇气。虽无法做到完全坦诚,但至少这是难能可贵的尝试。在《忏悔录》中,卢梭诚实叙述他一生中的懦弱、贪婪、自私……勇敢地向世人袒露阴暗面。我相信一个人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不断地突破对人性阴暗的本能保护,才能走上自我和解的救赎之路。

    导演设置了悲喜生活的两种可能,在这些情境中,母亲、外婆、女友虽然也会抱怨甚至愤懑,但她们依然坚忍承受,直至一切归于平淡。这种对女性形象救世主般的理想化塑造,或许是因为导演对她们的感激和愧疚,所做出的补偿意义的表达。

    在很多人看来,男主的转变突然了一些。这可能因片长而导致剪辑制约的原因,也可能是导演对自我转变的感性期待。他期待自己能像在电影中一样蜕变、解脱。映后,有观众问导演是否达成了和解,他回答“应该是的”。但我想和解是一生的,即便某一刻释然了,那些藩篱也只是暂时隐去而已,这是我自己最悲观的表达。所以,“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或许我们都在寻求自我和解之路。如若信仰神明,那么便有幸获得一条捷径——向神明忏悔祈祷。如若没有信仰,那么便只能寻求超脱于自己,向自己忏悔,以获得安慰。这也是自我和解之路最难的一条。

    有很多人说导演自我沉迷,可是谁又能免俗呢?谁又不是从探索自我开始探索世界的。一个作品首先是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

    这是一篇不怎么坚定的说教,早已脱离了电影的评论。满篇“或许”、“可能”……这样。

    最后按惯例应该冠冕堂皇装逼一下,追求真理的过程,始于勇气,止于对真相的捍卫。

    (想看导演剪辑版)

  2. 《故乡异客》有着非常精彩的叙事结构与情感表达,同时埋藏了大量的符号和隐喻,影片前段和后段都在呈现中段男主所写的剧本,如此巧妙的设置使得这部电影呈现出某种元电影的特质,前后段落的差异暂且不谈,这种手法和洪常秀导演在《这时对,那时错》中的使用的手法如出一辙,编排得相当巧妙。导演将影片中男主人公所写剧本的剧情嵌入电影之内,则是借鉴了李沧东导演在《燃烧》中将小说情节融入电影的手法,只是这部电影的文本、结构以及所要传达的情感很不一样。 再说情感表达,此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也非常准确。无论是对男女之间的情事还是母子、祖孙之间情感的描写,都刻画得非常真实,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张力溢出荧幕之外,直击观众心灵,并与之发生情感连接,这是好的情感表达。我们可以从男主与女友、母亲、以及姥姥的关系更加准确的理解人物的性格。男主在电影中被刻画成一个自私自我、花心且刻薄的形象,被许多观众大骂渣男、丧逼,并引发了一场对文艺男青年的攻击,对电影中角色的攻击是可笑甚至是愚蠢的,反而说明导演人物塑造的成功。 在本片的三段式结构中,一三段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第一段中女主与姥姥经过一段暗河,在第三段中并没有出现,且第一段中女主与姥姥经过溶洞时的故事也与第三段姥姥与孙子经过时不一致,第一段是里面有水,后面是没有水。第一段中女友与奶奶偶遇了一场喜事,第三段则是一场丧事。这两段戏有很多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第一段中男主没有回老家,但日常写剧本的ipad却神奇地出现在老屋中,第三段中男主在得知女友意外怀孕后对家人和女友态度的转变,以及最后在幸福蛋上写字和最后吃幸福蛋时,男主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这些其实都是表明这两段戏其实是电影里男主所撰写的剧本,而真实的剧情则是中间那段戏,即北漂的男主因突发疾病与女友和母亲生活的片段,在这一段中我们看不到男主对女友和母亲的忏悔,也看不到她对姥姥的思念,更看不到男主与自己和解的证明。结合导演自身的经历(三十岁患脑膜炎)和另外两段的剧情来看,导演想要传达的情感在最后一段戏中才得以展现。 导演在映后说这部电影是女性电影,这个说法有些勉强,通过表现男主对女友和母亲的压迫来迂回反映女性境遇以达到女性主义的做法在我看来是无效的。导演在片中借男主之手放了一段尧十三的《寡妇王二孃》,这首歌看似轻快幽默的歌曲实际是描述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悲伤的歌,用一个孩童的眼光讲关于一个女性的境遇的故事。导演在这里选择用这首音乐显然有些特殊的用意,可能是与电影中女友和男主母亲的生活境遇形成互文,但我也不觉得这里有任何女性主义的指涉。 最后再说一下这部片子的其他问题,影片中有很多表明导演迷影情节的片段,个人认为将这些部分全部放进电影是冗余的,可以有,但过犹不及。其次,导演用了很多动物来作为隐喻,比如男主在家是画面左侧的台阶上立着一只公鸡,而最后姥姥去世时则是一只老母鸡将一只新生的小鸡揽入怀抱的画面,导演在这里用鸡叫而不醒来暗示姥姥生命的陨落,这一点非常高明,但用在母鸡怀中新生的小鸡来与姥姥的去世相对比以传达生命逝去和新生的关系则显得多余。 尽管影片有许多瑕疵,但瑕不掩瑜,观看这部片子依然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关于故乡和记忆的影像,对成长于农村最后选择在城市生活的人有着特殊的慰藉。正如普鲁斯特所言“唯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导演以记忆为引,用影像作为方法联结乡土与记忆,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与成长。作为FIRST惊人首作单元的片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的野心,也可以看到导演对自己内心真诚的剖白,这是影像创作者可贵的特质。

  3. 我喜欢李崧鸣导演的电影《故乡异客》之中,那种极其客观和沉静的注视感。静静坐在镜头背后,注视着自己对于情感与身体的一种感悟经历。在归乡的过程里,透析面对亲情与爱情的疏离与疼痛的顿悟。

    身体困境之下的焦灼,波及到感情的压抑与痛苦,在一次次复检之中尽显逃避与龃龉的尴尬与窒息。回到故乡治愈与重视,在失衡的关系走向终结之后,慢慢学会注视感情和内心。电影带着深沉的气息,在回乡异客的感情幻境里,逼着自己去注视这痛苦的过程。像是一种奇妙的内在修行,带着注视自己的深刻力量。

    实在太爱外婆章关飞老人了,杖朝之年的纯真是进入某种境界的升华体现。开怀的笑和压抑的哭,无不升华她精神境界的那种最本源的美好。在满怀伤痛的儿孙面前,她像是一座最可依赖的大山,用额头感知爱意,用温善治愈苦痛。

    文本的对写形式,让现实与幻想组成模糊界限的拼贴,带给观众强烈的幻想空间。也把撕裂与治愈的过程,变成一种投射入内心的自我对视,带着极其强烈的力量感。之于感情与归属的故乡,重新面对重新注视,化解片面的观感,更宏观的去包容面对。这回归的过程,即便是由痛苦而开始,却是带着通透一般的释怀。所以,面对死亡和分手,都已经变换了不同的心境。

    这样的作者电影我觉得很不错,排片太差了,也是很无奈的一件事。大家能不错过就别错过吧。

  4. 在学校参加了组织的导演映后交流会,很难得有了一次和导演交流的机会

    可惜的是现场参与的同学并不多,这还是在传媒院校,更可以见得这种类型电影的市场小众

    电影的叙事节奏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初看可能有些无聊,但在熬过前面琐碎又无趣的流水账式记录后,电影的精妙之处才开始展现出来,前后的对比,细节的呼应,虽然浅显但又足够惊喜

    本片是一种三段式的叙事结构,第一段就是故事中兴贵写就的剧本,一个女人来贵州寻找失踪的男友,并在这里了解到男友的过去。第二段就是类似一种自传式的北漂生活记录,生病期间一直在完善剧本。第三段就是写男主剧本灵感的来源,回到贵州感受生活,并从生活中的细节汲取灵感。导演将影片中男主写就的剧本嵌入到电影中,结合起来看就颇有一番时空错乱的观感

    故事结构挺简单的,基本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但其后面所隐含的一些微妙的情感表达却值得细细品味。

    虚拟与现实 回忆与美化

    第一段和第三段有很多前后呼应的地方,颇有一番戏中戏的味道,但在我看来这两段都只不过是存在于男主的剧本想象之中的,是一种对于过往生活的回忆与美化。其中所存在的差异或许正是解开本片所要传达的情感的钥匙。

    集市上买的毛衣,打鸣的公鸡,神仙洞的传说,偶遇的丧事(喜事),奶奶对于过世爷爷的态度,过去生活的回忆。

    前后两段戏中有大量值得玩味的细节,前后对于某一特定事件的不同说法,甚至有一种自相矛盾的错乱,在我看来不仅是记忆上的偏差,更像是一种对过往不完美生活的修正,他更希望是一种这样的想象中的美好,而不是痛苦的现实。

    第三段中男主在得知女友怀孕后对家人和女友的态度发生巨大改变,与女友和好,与母亲和解,还有对奶奶的思念,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事情只不过是发生在剧本之中,用电影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最后女友消失在土坡上也印证了这一点。

    真实的剧情只存在于中间那一段戏,北漂的男主突发疾病与女友和母亲生活的片段,这一段展现了大量生活的真相,对亲人的不耐烦,对女友的不理解,对生活的无望,情绪上的易怒乖张,这一段看起来是让人窒息的,相当多的对话争吵,这种不适的观感终于在树林中那场和女友的争辩中爆发,让我对这个角色实在是无法共情。从感性角度来看的话,片中的男主绝对算不上是什么正面的形象,是一个一个自私自我,颇有一番自命不凡的文艺青年的味道,让人不由得生理不适,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角色塑造的成功。

    在这一段中,我们看不到男主对女友和母亲的忏悔,也看不到对奶奶的思念,有的只是自我阴暗面的暴露,导演想要传达的情感隐藏在最后一段,或者说是对梦想生活的一种电影化呈现。

    唯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

    导演用影像将关于乡土的记忆串联起来,完成了一种自我的救赎,用影像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或者说寄托编织完成,送给过去的自己。

    关于镜头语言

    Q电影中使用大量的静态镜头,几乎没有类似正反打,多视角转换的镜头,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A电影很多都是动态的,为什么我要拍一种静态的,其实这里面每一场戏都只有一个镜头,也都是固定机位,奶奶和孙子之间的对话,早上在嬉戏打闹,还有吃饭的时候都是从一个固定角度来拍摄

    我在拍一些商业电影拍多了之后,我发现我就对电影不感兴趣了,对电影不好奇了,我不爱电影了,他不能给我带来快乐,我想尝试一些纯粹的情感表达

    第一个方面是我生过一场大病,得了脑膜炎,昏迷了九天,醒来之后在医院躺了13个月,我躺床上期间每天就有人把我抬到那个轮椅上,推出去做检查的时候,我整个人除了头都是不能动的,头下面是没办法活动的,我的视角已经是一种静态,不具备主动选择观看什么的权力,然后在我回忆往事的时候也是和我当时的身体状况很像,就以一种很冷静的视角在观察

    第二个是你想想如果我真的按照商业电影拍法来拍了,用了很多情绪镜头之后,我的妈妈我的外婆会蒙的。因为早年我和其他非职业人员合作过,导演让他再演一遍,他就会觉得,是我演得不好吗,今天没有他的戏不用出工,他就会觉得是不是把我换掉了,后面不需要他出演了,你没有办法和他解释这个事情,那就只有一条完整的让他过掉,创造一个时空让他在里面生活,你就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记录就好了,这是出于这样一种考量。

    这样的回答并不让我感到惊讶,很多类似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拍法来进行的,可能从镜头语言上来说确实是有些无趣,我们的观影习惯已经被驯化成同一个镜头需要从多视角全方位来回切换才能不会感到无趣,一场简单的对话也需要来回正反打以体现镜头语言的丰富性,全知全能的视角让我们能清楚的知道故事的走向。可生活的记录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观察生活的时候往往只有一个视角,一个看起来不那么炫酷的静止视角。

    我们需要这样静静观察的视角

    镜头切换

    八音盒切换时间线那一段属实是刺痛到我,有一种很深的物是人非的感觉,光影的变换象征着时间上的流逝,人物再次出现时已经切换到另一个故事了,可能是场景的熟悉感,我家门口的水泥墙上有一个在我小时候写下的巨大“张”字,用毛刷蘸上白色石灰水涂抹在水泥墙上,什么时候画上的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每次回家都会看见这个字,好像成为了一种象征,周遭的事物可能经年流转,但这个字依然鲜艳的印在墙上,好像什么都没变。还是个孩子时的我正站在那个时空中沾沾自喜,全然不知现在的我会站在这里看着这个字回忆过去。

    病痛是会改变一个人的

    Q这部电影是否可以看作是您的一部忏悔录呢

    A我当时那个状态现在回想起来我都想掐死自己,就是为什么一个人会成为这样呢,就是对一些人说一些可能情绪完全不可控的话,后来我看我的心理咨询师,就是说到病痛是会改变一个人的,病痛这件事会改变你们的性格

    我妹妹也哭着跟我说,我平时是一个很好很温柔的人,生病的时候,就是有人碰到我的输液管一下我就发飙了,就是非常不可理喻,他要给我吃香蕉,他自己多吃了,我就直接扔出去了。

    后面我就终于理解了,我父亲去世前,我对他的厌恶也是这样的,我也不懂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当我经历过后我开始明白,只有你的亲人 你的爱人才可以在那种状况下忍受住接纳你,如果他们都不忍受你,不接纳你,那可能那个人就挂掉了,所以说抑郁而终啊。

    他疾病的生发很多时候就是心理问题的一种外化,所以说首尾两个部分就是悲喜生活的两种可能,对生活美好有一定的想法,但他这种美好是假的,北京部分他在很扎心的跟你宣泄一种情绪,我并不是想去洗白,也不想去批判,就看着他,哦,原来他是这样的,可能以后不要这样就好了,或者是再有别人或者亲人这样子,我会很耐心地去对待他们,每年我都有一位重要的亲人在离去,陪伴他们的时候我就是这么做的,陪伴、倾听、忍耐

    其实我很佩服的一点就是导演很诚实的把自己当时的一种生活状态展现出来,片中很写实的一部分就是在北漂患病时,很细致地将病中燥郁、乖张的自己记录下来,这是导演很勇敢的一次自我暴露

    将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现出来需要莫大的勇气,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种自我的反省与体察,虽然过去做的不对,直面就好了,以后要改正。勇敢地向世人袒露阴暗面,一个人只有诚实的面对自己,突破自我的本能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走向自我和解的救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