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白银帝国(2009)

白银帝国(2009)

又名: Empire of Silver

导演: 姚树华

编剧: 姚树华 成一

主演: 郭富城 郝蕾 张铁林 詹妮弗·提莉 金士杰 恬妞 丁志城 雷镇语 吕中 李依晓

类型: 剧情 历史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2009-08-21(中国大陆)

片长: 116分钟 IMDb: tt1362045 豆瓣评分:6.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本片以清末民初富可敌国的山西天成元票号的传承为主线,再现了“中国华尔街”金融业的百年兴衰。故事以一个风烛残年老人的回忆贯穿全片:天成元掌门人康老爷(张铁林 饰)膝下共有四子,但老大天生罹患聋哑残疾,老二生性莽撞好斗在一次意外中下肢瘫痪,老四因新婚娇妻在天津被劫惨死而疯癫,只剩下老三(郭富城 饰)可以继承祖宗家业。但康三却对父亲抱有深深的怨恨,原因是他夺走了自己昔日恋人(郝蕾 饰)。

演员:



影评:

  1. “你好样的,你等着!”最后两分钟的《白银帝国》,我基本上都是在按手机键中度过的,只是偶尔抬头瞅一下大银幕——反正这片子的影像就那样,光听声音也不会损失任何信息。

     

    按手机干什么?实况记录下那数年难得一遇的经典台词啊!太多了,我怕出影院会忘掉。兹列举几条:

     

    “告诉我父亲,要我珍重自己,就不要想把我变作他。”(这是成年男人说的话么?这是在撒娇!)

     

    “小门小户的欢乐进了我们的家门”(拜托你是在做生意,不是过家家好不好?)

     

    “当真的风险来临时,我们才定义自己”,(这位老爷爷多半是定居花旗国有些年头了,忘了家乡话怎么说。)


     “生命是奇异的,我们祈求他不要试探我们”(这段来自那个版本的《圣经》?)


    “真诚对待你们的良心,你们会获得安宁。”(你忘了说“阿门”。)

     

    当然,最让我迫不及待与朋友们分享的,还是下面这一句:
    “你小时候有一颗柔软的心,保持这颗心,你就还是你。我就算烧成灰,也会黏在你身上……”

     

    各位想起什么来了?是不是李慕白的“就算我死了,我的魂魄也会绕你七天七夜……”?鬼啊!

     

    还有更多得多的雷人台词,特别是那位文艺老年的旁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整理一下,弄个合集。

     

    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文艺腔呢?因为这片子的底子,其实就是一个台湾的民国戏。

     

    香港和台湾都喜欢拍民国戏,不过拍法完全不同。香港人走的是贩夫走卒的草根路子,台湾人走的是庭院深深的士大夫路子,这大概跟两地从民国那里继承的下来的遗产不同有关——高官跑路去台湾,富商跑路去香港。台湾的民国戏,本质上是那种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张口闭口忠孝节义的调调,跟大陆的高调文艺作品其实更为接近,只是好言风花雪月,看起来似乎多了一点人性而已。这部《白银帝国》虽说是国际制作,不过台湾班底显然是主导地位。所以出现这种绵软的风格一点都不奇怪。

    有影评人说这片子是“第五代重现银幕”,这话严重不靠谱。无论从资金来源、幕后班底、影像风格还是故事情怀而言,显然都是海外华人的寻根梦,跟第五代半点关系都没有,总不好说大家都拍了山西大院,所以就都是一伙人吧?

     

    片子以老人的旁白开始,“寻根”的意图昭然若揭,我完全可以想象台湾的观众在电影院里是什么反应:老年人泪眼婆娑,年轻人兴味盎然,因为那是跟他们切身相关,却一直缺乏了解的另一个神秘时空。绝好的切入点,无可非议。

     

    开头十分钟的简介也还中规中矩,没什么包袱,但是关于社会状况和票号民俗的展示有模有样,搞得我在那一霎那真的相信了预告片里的话,这是关于“一个家族的兴衰”和“一个帝国的成败”的故事。

     

    可惜后面的故事,只能用一句峰回路转来形容。在票号危机当头,三少爷男儿当自强的戏剧性时刻,影片居然把将近一个小时的篇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跟二娘之间的私情!情节上的功能,只是最后留下一句“柔软的心”,好成全他最后的“仁义”。搞了半天,原来这部电影是个言情片啊!只是,只是,这种少爷私通二娘的台剧“镇剧之宝”,放到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面,好象短了点,怎么也得来个二三十集的一哭二闹三上吊才过瘾吧?真是委屈导演了。

     

    说实话,看到杜二娘死而复生再远渡重洋,我已经完全傻掉了——讲晋商的戏,就该多放蒜瓣和老醋,你放这么多芥末干什么?催泪啊?只剩半小时了,我看你怎么收场。

     

    姚导这时福至心灵,终于想起了我们其实要拍的是“一个帝国的成败”。于是一抹小眼泪儿,用剩下的篇幅七拼八凑,又是“十年后”,又是“不知所终”,草上飞似地讲完了所有的风云变幻。银幕下的我,最后半小时嘴肯定是大张着的,看着姚导用非凡的“叙事功力”给我们讲完了一个男人如何发现“仁义”的故事,然后极富教育意义地圆满落幕了!

     

    票号是怎么经营的?少爷“仁义”的生意方针是如何跟“制道有三,威名利”的传统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少爷是怎么跟戴掌柜成为默契的拍档的?邱掌柜是怎么从知恩图报变成忘恩负义的?风雨飘摇的乱世,票号是如何苦苦支撑的?这些细节,是一部号称“史诗”的电影最该着力铺陈的,可是在《白银帝国》中居然完全就成了背景,跟“德法联军打过来了”和“国民政府成立了”一样,完全沦为不重要的配料。社会的变迁,民心的向背,这些大的格局一概欠奉,如何能令人满意?


    这是说大处,小到角色的性格,张铁林的表演依然还是一个皇阿玛再世,外部动作大于内心情绪传达。郭富城的表演中规中矩,可惜剧本给他安排的情节柔肠过多,“面带杀气”只是说说而已,仿佛领袖流水居国库收入一成的大票号,只需要谈谈情跳跳舞就可以轻松搞定。我不知道少奶奶是怎么长大的,我只知道,一个票号的老板,绝对不应该是这样长大的。相比较起来,倒是金世杰扮演的天津掌柜和戴掌柜,演绎得较为出色。


     其实在风云年代讲乱世情,也是大片的一个路子。不过这片子感情归感情,乱世归乱世,两块是脱节的,从编剧上来说就有些不经济了,结果是“爱情”和“乱世”争夺篇幅,而非互相成全,造成两边都没刻画好。


    全片的视听风格同样绵软。没完没了的叠化看得人心烦,几乎没有什么让人看了精神一振的剪辑。音乐抒情过多,气势不足。摄影乏善可陈,中规中矩而已。美工是最值得肯定的一个环节,应该说是近来银幕上少见的将质感与美感结合的范例。全片的“史诗”风格还能有一点影子,都是美工在坚守底线。

     

    看完全片,我心生感慨。《白银帝国》真的辜负了“白银”和“帝国”这两个绝好的题材。无论是晋商的方略,还是帝国的风云,都足可以撑起一部气魄宏伟的大制作。最后沦落成一部“风云其外,红豆其中”的痴男怨女剧,实在让人扼腕惋惜。

     

    批评了那么多,我心目中的《白银帝国》应该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他的格局应该是这样的:在至少长达500年的时间里,中华帝国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于帝国使用银本位制度,所有想要得到帝国奢侈品的国家,都必须想方设法搞到白银。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从此,西欧的几个小国才获得了搭上世界经济列车的车票,从此美洲的白银经过欧洲的吞吐,大量涌入中国,然而这种涌入似乎永无止境,因为中国根本不需进口什么物资。于是在商人和海盗的口中,东方有着一个“白银的深渊”,世界上所有的白银都被吞噬其中。要赚回这些硬通货,唯一的办法是贩卖鸦片……

     

    读过《白银资本》的人都会知道,《白银帝国》这个名字本来可以把晋商题材拍成一部多么伟大的电影。
  2. 如果“第五代”指那批导演的话,那他们当然都还健在,而且是当今中国电影的脊梁骨;如果“第五代”指特定的艺术风格、流派的话,那早就烟消云散了——本文的标题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在《白银帝国》里看到了许多熟悉的第五代母题:对父权的反抗(通过仪式化或肉体乱伦的方式)、对历史背景的大写意描摹、对民族文化的寻根式挖掘。不过可惜的是,《白银帝国》空有一副第五代的皮囊——虽金玉其外、面面俱到,但有佳句无佳章,全篇线索萦绕,头绪众多,天南海北都扯到马勒戈壁去了,铺的摊子堪称史诗,讲的故事则是一杯温吞水(甚至有些虎头蛇尾,难以收场)。

    整部《白银帝国》走的就是家族戏的路子,用一个家族(主要是三公子)的命运来勾连出民族的历史轨迹(如果把片中几兄弟的人生起伏比照《教父》的话,我们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当然,评判好坏都得有参照系,作为女导演姚树华的处女作,《白银帝国》值得肯定;可要跟《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一比,立马相形见绌。不过这也不怪姚导,第五代的崛起,更多的应该归功于此前长达十年——或许是三十年——的文化压制,一俟有个突破口闪现,思想文化的大潮立马化作钱塘江涌。由是,第五代的横空出世当然应该建立在整个八十年代大陆思想文化狂飙突进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失却了背后的这个强大动力,《白银帝国》的差强人意不难理解。

    当然,能以“第五代”来比照《白银帝国》,本身也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中华地区的电影事业正处在空前的整合状态中,事实上,《白银帝国》的主创都是台湾人,导演姚树华、制片人焦雄屏,再加上金士杰、恬妞的粉墨登场(金的短暂戏分已然让全片所有的演员黯淡无光,不过郭天王的演技飙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以及郭台铭的新台币,你把《白银帝国》看作是一部台湾电影也未尝不可。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姚树华做了所有台湾导演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对于只剩下《海角七号》苦撑票房的台湾电影来说,不投身到大陆,这样的制作规模只能是梦里水乡。
    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很多来自于认祖归宗的传统思想,祖籍山西的郭台铭和姚树华联手打造这部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一次梳理。不过在此之外,我更愿意把《白银帝国》看作是鸿海的一次危机公关。这个危机倒不是特指金融危机,而是指内地的现实社会景况——在基尼系数总是跟股指成反比、跟房价成正比的状态下,全社会的仇富心理空前高涨,再加上鸿海的几次丑闻,郭所代表的新富阶层急需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而在大众文化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拍一部电影要比做N次慈善募捐(此举常常被草根阶层看作是十足的伪善而收效甚微)或硬广告的效果要实惠得多。

    于是乎,《白银帝国》成了一则关于财富正义的寓言。宣传语上想当然的出现了“中国华尔街”之类的词句,我看实则大谬。在世界电影史上,讲述财富累积、企业发家的电影,其主旨大都是追溯财富原罪、批判赤裸裸的金钱主义、对人性的贪婪大加鞭笞之作,《华尔街》《赫德萨克代理人》《血色黑金》都是个中翘楚,而出于上述原因,《白银帝国》不得不反其道行之,要给“在商言商”的经济理性涂抹上道德神话的色彩,这种内在主题的断裂所表现出来的,便是影片叙事的捉襟见肘。
    在《白银帝国》里,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到主创试图把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与传统儒家宗法思想对接起来——老太爷言必称“亲则乱”、“财东不管事”等信条,似乎闪现着职业经理人的现代管理色彩,但他对三子驭人术的谆谆教导,又迅速的《资治通鉴》化了。所以,新富阶层们寻根寻到晋商,其实是一件相当可疑的事情——西帮票号身后,靠的究竟是封建宗法经济的逻辑还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估计一时半会说不清楚。所以,通篇看下来,《白银帝国》借了第五代的尸,还的却是新富阶层的魂,内外冲突、左右互搏。

    坦率的说,姚树华对情感戏很熟捻,如果突出爱情线的话,估计能赚得些许眼泪。不过莫名其妙的剧情转圜很快破坏了这一氛围。《白银帝国》肯定不差钱,所以整起大场面来很过瘾,那场人肉计算机分红的戏让人眼前一亮,不过CG做出来的七匹狼太雷人,在剧情上也说不大通。
    《白银帝国》的原著《白银谷》可能还是更适合拍电视剧,在这方面,内地其实有过成功的经验——同为女导演操控的同类题材,胡玫的《乔家大院》显然要超过《白银帝国》很多。
    郭爷的《大宅门》就更不用说了,此类题材老爷子称第二,谁敢称第一?

    (南方网专稿,转载注明出处及作者。)
  3. 有这么一种电影,拍不好叫“流水账”,拍好了叫“史诗”。这种电影说好拍的确很好拍,只因内容丰富,一段段故事拍完足够塞满一部电影;这种电影说不好拍倒也确实困难,要在巨大的时间、空间跨度和众多人物之间找到平衡与共性,使观众在倾听漫长故事的同时还能被片中的情绪所打动,意旨所启迪,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白银帝国》就属于这一种电影。

    走进影院之前就听说了本片超长的制作周期,反映到大银幕上的第一感觉就是画面很美。蓝天黄沙,广漫大漠,娇翠树林,还有带着“镂空”的大山……最喜欢康三爷站在悬崖上那个远景,不似以往许多影片非要让人站到悬崖边上,而是距离崖边有很大距离,这令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又不必为主角的安危担心,自然舒缓了许多。影片对于人文景观的呈现同样精彩,康家唱大戏时那个俯视长镜头,一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深宅大院的结构,一面体现出票号森严的等级制度与雄厚实力。算盘、武术、篆刻、国画以及礼法等传统元素的融入丝毫没有突兀之感,木质的房间、家具甚至食盒都传达出一种精致的质感,足以将观者带入到曾经的那段家族兴衰历史之中。

    这段历史被讲述了115分钟,在国产片里算是比较长的,但并没有拖沓之感。我是在银幕黑屏后才离开影院的,听着美妙悠长的片尾曲,看着古雅厚重的雪中宅院,回想全片,最喜爱四个段落——

    前两个段落均来自于康三爷与杜筠清的辞别。第一次是康向杜辞行,由于身在家中,康不得不一口一个“母亲”相称,听的人心中好似针扎一般。两人皆欲言又止,连眼泪都不敢多流。后来杜追上康,将父亲留下的大衣相赠,康一句“就算我拿了,于你于我,有不同吗”,听似无情,却实在是正理。其实本片像这样精彩的台词还有很多,比如康老爷在得知四儿媳被绑架后说的那句“亲则乱,让管事的人去管,不伤筋不动骨”。再比如康杜二人第二次辞别时,康三爷说的那句“也许有一天,不管你在哪儿,我去看你”……

    两次辞别,身份、处境相异,不变的是二人的真情。由于第二次辞别是在郊外,杜终于说出了嫁给老爷是因为“能看到你”这样的话,但整个过程中两人仍在极力控制各自的感情。没有亲吻,至多只是抓住手,即便如此也能接通心灵。杜那句“记得你小时候有一颗柔软的心,不要变成你父亲那个样子,我们就能永远在一起”,与康日后向父亲说的“她不要我丢掉本性,再见到时我要在她面前抬得起头来”相互呼应,让人觉得两人的心果真从未分离。两次离别,郭富城和郝蕾的表演情真意切,十分动人,尤其是郭,城门口望着女主角的眼神充满了矛盾与悲愁,当女人走远,那眼神又完全被依依不舍所占据。

    两位主角演得精彩,本片中的各位配角也都十分到位。就拿本片我最喜欢的第三个情节来说,是之前略闻一二的“夜斗群狼”,在这段戏特效到位且扣人心弦,曾经在许多影片中演绎英武警官形象的演员丁志城,同时赋予了邱掌柜与生俱来的懦弱与顽强的求生本能,加上事后的感恩戴德,都是如此的真切。同样给我留下极佳印象的还有雷镇语饰演的大气平和的戴掌柜,而本人超喜欢的台湾演员金士杰也在片中饰演了一个关系康家走向的角色,还有石小满、常蓝天、吕中,这些戏份不多的配角都很好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相比之下,片中的旁白虽有老者的声音,却缺乏历尽沧桑的情感,再加上一些旁白有些多余,我实在是不太喜欢。至于张铁林,一如既往的吹胡子瞪眼,倒也适合家族大老爷的身份,可见该片遴选卡司的工作还是比较优秀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很配的配角,就是那个老镖头。在我最爱的第四段情节中,老镖头临死之前的那双眼睛足以慑人心魄,而那个由枪口转到人脸的镜头,虽然可以略微猜到,但由于之前在雄壮配乐下,不血腥却足够残酷的那场战斗的烘托,令真相的揭穿依然震撼人心——关于做人应当怎样做,看人应当怎样看的感慨,连同之前的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

    《白银帝国》看似是一部家族史,实际上却在讨论如何做人。正如片尾旁白所言,康三爷“在挣扎困顿中”依然能保持“平静与尊严”,在家族的重托,父权的压力,真挚的爱情以及百姓的利益面前,他的选择有取有舍,却绝不违背内心的准则。康家父子两代人,父亲一切以家族为重,可以为了儿子蒙受夺爱的羞辱,可以不遗余力地传宗接代,在屯盐一事上虽有慈善之心,但仍以家族收益为首;儿子为了家族可以改掉不羁的作风,可以放弃心爱的女人,却在选择友人一事上毫不妥协,从而决定了他在掌握家族事业走向上与父亲的截然不同。有个词叫“交友不善”,实际上并非是朋友决定你是怎样一个人,而是你是怎样的人才会选择怎样的朋友。康老太爷认为人会变,而康三爷认为人不会变,大概是因为他自己就没有被改变吧,祖宗留下的“仁义”二字,正是对于这份坚持的最大褒奖。

    精致有神,却仍欠缺力道,似乎还是面铺得太广的缘故。但即便如此,本片虽算不上史诗,也足可称得上一部精彩的“流水账”。
  4. ■ 一句话点评:它讲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白银帝国》有着一眼可见的厚实质感,布景、服装、道具那是一丝不苟。姚树华在这上面烧了很多钱,有些段落在剪辑时由于觉得不好就给放弃,而在拍摄时,一条下来几十上百万就没了。当然这也会产生另一种相反的效果,有些段落因为花了太多钱,实在不知道放哪只好采用了折中主义。

    姚树华这名刚进圈的女导演,一点都没有新手怕生的感觉,反而是大手大脚,用她在舞台剧上的经验,极尽奢华能事,羡煞了太多有志于拍摄商业电影的年轻人。然而这并不是《白银帝国》拖了如此之久的缘故,这部以百年前中国金融业为题的电影仿佛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期盼中的电影节、好档期都没赶上,一直在做后期调整,那股不可一世的笑傲气早就不见了影子。要知道,幕后大人物郭台铭早放弃了他的台湾电影宣言,娶了老婆生了个儿女。难产的《白银帝国》能在这个时候露面,倒也是可喜可贺。

    在上海电影节时《白银帝国》一票难求,看过影片的一位朋友一针见血地说,《白银帝国》是一部可以从3分打到97分的电影,取决于你怎么对待。我们都没必要装大尾巴狼,把电影贬低得一无是处,但即便是抱有一颗宽容的心,《白银帝国》有很多缺陷硬伤依然是个不争事实。

    故事上,《白银帝国》没有商战与阴谋,没有任何真正惊心动魄的东西,说白了它就是讲经商要仁义的儒家大道理,回到今天来看,类似说教本身就显得尤为可笑。有人要惊呼了,沙漠战狼那段不是很激烈么。那就回到“狼的问题”,《白银帝国》为了这段狼搭肩,康老三和邱掌柜合力奋战,终于把一群饿狼给赶跑了,保存了性命。中间用了电脑特效,狼的毛色有光泽,目露凶光。看上去确实有几分寒意,不料却破坏了电影苦心经营的旧时氛围。没有苍凉萧瑟,反而像在开演一部动作片。那这段到底是做什么的?如果看完全片,你会发现狼的一段完全是在炫技,而且没用到点上。有说这是为了说明康老三的成熟,拜托,后面还有一次勒马扬蹄的剪影。有说这是为了证明康老三和邱掌柜结成了统一战线,恰恰相反邱掌柜在后面票号有难时反咬了天成元一口,关键的狼一段就变得浮浅可笑,你不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野心家邱掌柜潜伏得很深,可《白银帝国》在他个人命运的起起落落间,忘了交代这个人物的具体走向(问题人物还包括女老外蓝师母),耗费这么多篇幅反倒不如前面出场没几分钟的刘掌柜。

    回说真正的主角,我对康老三的临危受命还有情感转变都不反感,《白银帝国》的遗憾是把他的成长当成了自我觉醒,一趟追随祖上足迹之旅下来,那个女子也很配合,一个人安静地走开。至于看多了张铁林的吹胡子瞪眼,用来演一个刻板威严的康老爷子倒也没啥问题。影片没有真正围绕这个乱伦三角恋做文章,它似乎没有底气把情感讲好,所以爱情也没有真正左右人物命运。《白银帝国》没有高潮,如果你觉得康老三开完窖、对着家训字幅一阵自痛无语问苍天是高潮话,那《白银帝国》实在是正面无比的高大全。

    《白银帝国》有大气的开头,就像第五代导演作品一样,发出了人与天的对比感慨。一介凡夫和一个帝国都无力抗拒时代的命运,这时候你会以为它是个文艺片。中间搞排场、铺奇情,有摆架势也涉及了伦理,你又会觉得这是个商业元素十足的家庭片。老爹给儿子讲知人善用和厚黑学,这是个商战片。不料风云变幻,它应该是个历史片。再有狼搭肩和大劫镖,它分明是个动作片。直到康老五的画外音一出,你才发现它原来是个充满深意的传记片,我对四不像的东西素无恶意,姚树华在音乐选择上就暴露了她的用意,苏聪、林海等人分别负责不同段落的主题音乐,结果电影也拍成了风格不搭、胡乱混杂的一部戏。它讲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讲。至于仁义二字,中国观众不像是个喜欢听取劝告的群体,更何况这个道理还讲得不深。他们只求看个爽、打得开心,因此《白银帝国》的大片命运可想而知。【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