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父子情(1981)

父子情(1981)

又名: Father and Son / Foo ji ching

导演: 方育平

编剧: 张坚庭 李碧华 陈召

主演: 石磊 朱虹 容惠雯 卢大伟 郑裕柯

类型: 剧情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81-04-16(中国香港)

片长: 97 分钟 IMDb: tt0082428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老人罗山木(石磊 饰)收到儿子罗家兴在美国毕业归来的信息,多年夙愿得偿,却因为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家兴回国来家中看望,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教诲深感愧疚遗憾。原来,家兴(李羽田 饰)自幼顽皮,胸无大志,梦想是在戏院作领位,遭人讥笑。而父亲罗山木因为学历底下,虽然在银行勤勤恳恳,却始终难得升迁,因此他希望儿子不要步自己后尘,所以对他严加管教,希望可以出人头地。家兴少不更事,完全不懂父亲苦心,只知道与邻家男孩厮混,两人翘课看戏,屡屡犯禁,闯祸无数,最终连续5次被退学,却依旧玩心不死。他高考落榜,背着父亲去考艺校,令老人极为失望。最终,罗山木做出了一个极为艰难的决定,这场命运的交易也最终让家兴开始发奋读书……

演员:



影评:

  1.        家兴是家中独子,父亲因学历不够备受冷落,故一心望子成龙,家兴却玩性甚重,无心向学,屡遭学校开除。中学毕业后,名落孙山的家兴一心想当电视艺员,父亲却逼迫其出国留学,且不惜为此牺牲两个女儿,而家兴拒不接受。这是方育平的半自传体电影处女作,延续其在《野孩子》、《元洲仔之歌》等电视作品的底层写实路线,于香港电影新浪潮发端之际顺势推出,成为港影史上罕见的写实文艺杰作。
        [父子情]承继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儿女经]、[父与子]等粤语片中已断绝许久的人伦传统,通过成年儿子的倒叙,铺陈出一段爱恨交加的父子关系。片中父亲对儿子近乎偏执的苛责及重男轻女的狭隘思想,不免引人反感,但方育平贵在亦不忘同时记述父亲的压抑及落寞,又让人对父亲的专制生出同情。父子关系之微妙,观影情绪之矛盾,使[父子情]超越了父慈子孝的肤浅煽情,及对父权制度的简单抨击,而袒露出亲情本真的驳杂面目。家兴百般挣扎之后,终不再拒绝父亲的重托和家人的牺牲,让人不禁为其因责任而做的妥协唏嘘不已,而父亲在儿学业有成之际猝然离逝,又让人深觉人生之无常。
        [父子情]的素材其实无比寻常,方育平却凭着自身对现代电影形式的敏感,悉心于构图和色调,成功重现了五六十年代的时代氛围,把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置于胶片之间。在细节捕捉上方育平更是功力非凡,每每一针见血,绝不拖泥带水,然而简洁中又不乏幽默,如家兴受罚时偷喝妈妈补身用的当归,终至彻夜失眠,如妹妹偷藏起藤条,为免哥哥受父亲毒打,如父亲于公司卫生间偷卫生纸……让观者于细腻方寸间欣然一笑,而后唏嘘感怀。方育平作品不多,但[父子情]、[半边人]、[美国心]三部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而且其始终笃定文艺之路,不与商业主流有半点瓜葛,于港影百年中可谓绝无仅有。
  2. 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在香港电影史上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连《点指兵兵》这样可以划归警匪片的电影都会有一段底层普通孩子玩点指兵兵游戏的片段,给人一种非常真实和生活化的感觉。现在的香港电影还有这样朴素的生活感的,也就还是那些新浪潮旧将的电影:《父子》、《天水围的日与夜》。

    《父子情》的故事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性,也没什么新意。可是当看到片中占了很大戏份的下层生活的描写,就明白它的最佳电影是怎么来的了。小孩们的电影、小男孩偷吃当归、混入电影院,这些非常生动真实的细节,还有随着岁月流逝,只能在电影中重现的时代的细致真实画面,都是导演奉献给观众的宝贵财富。

    人物关系也塑造得生动。因为自身的不平遭遇尔对儿子期望很高的父亲,在生活中表现出的矛盾和反复,他强烈带有专制色彩的父爱与儿子自然童心的冲突,还有家中子女的不同命运。虽然作为观众,我与片中孩子的童年经历有很大不同,但是这种带有中国家庭伦理色彩以及普世共通的一些家长与儿女的关系,仍然能够勾起许多童年回忆。

    电影的节奏起伏控制也很妙。最有印象一段,是吴少聪哭诉父亲要坐牢,罗家兴来安慰他,这里是又煽情又有童趣;接下来是大概民族乐派音乐伴奏的两个小孩在大片绿色野草地里戏耍;可再下来的镜头就是木屋区被烧得一片通红。

    补正:早期香港左派电影应该也有很多描写下层人物的,不过现在不容易看得到。《父子》的出品方是凤凰电影公司,许鞍华拍过一部反映香港左派历史的《千言万语》,跟左派具体有什么关系?

    再补正:看了廉政公署1975年的宣传剧《静默的革命》,再联想过去的粤语残片,想来香港70年代经济起飞之前,这种描写下层人民的作品应该还是不少的。60年代香港电影电懋中产特色,邵氏多发掘传统的娱乐,粤语时装片有较多描写下层人民的,不过与新浪潮电影相比,应该是价值比较传统,没有新浪潮那种现代人文主义的观照,也没有那份克制,情节比较夸张,比较煽情甚至苦情。
  3. 飛機再次起飛,或許我們對身處的社會真的少了份觀察。

    在李碧華和張堅庭還是一個電影編劇的時候,方育平拍下一部《父子情》,通過平淡的鏡頭分享一個家庭的故事。這個家庭是個不能再平凡的家庭,住在石峽尾的公共屋邨,不記得一家是五口子還是六口子,反正是個合理的整數。那個文員爸爸在洋行工作,卻因英文不精而沒有晉升機會,在社會流動性極強的五、六十年代,這個男人沒有絲毫向上流的機會。

    男人回到家,自然對家中的男丁要求嚴格,千辛萬苦也要兒子念上大學,出人頭地。可是,兒子是個不愛讀書,只愛電影的人。從小他幻想自己是個戲院帶位員,可以免費看戲,後來他想成為一個導演,拍下自己世界的正義故事。一個從小便經常轉校,成績總是追不上的學生,不難想像在考場名落孫山;相反,他的妹妹卻熱愛學習,更在會考取得極佳成績。諷刺的是,香港在六十年代尾仍然是個重男輕女的社會,兒子考不到本港大學,唯有出國留學。然而,父親連廁紙也要在公司偷取,何來金錢供兒子出國?父親想也沒有想,便要大女兒出嫁,要求女婿把酒席轉作保送兒子出國,又要小女兒放棄傑出的成績,出外工作以幫補家計。兒子最後從外國畢業回來,父親收到郵寄的畢業證書,高興得心贜病發,與世長辭。

    《父子情》透過一個家庭的故事簡單地紀錄了上一代的生活文化,那種不問回報的付出,並不是美麗的父母不辭勞苦地奔波畫面,而是整個家庭的犧牲去成就一個人的前途,即使這個獲選中者根本不想踏上這條青雲路,即使這個幸運兒資質缺缺,如此吊詭的事卻在四十年前每天發生。

    電影有很多笑位,觀眾的笑聲是獻給當時社會無知的一群。雖然笑聲來自觀眾,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個社會的人比現在的人都快樂。於是,現在的人顯得更加可笑。無知的一群因為無知,所以無求,他們的前途甚至人生也是由他人規劃,隨遇而安。或許是因為那個社會只要努力,便可以向上流動。然而,當我們想到父親不懂英文而不獲提升,我們知道一定有另一些東西令那代人快樂。這些東西就是希望。

    父親的快樂建基於兒子的成功,女兒的快樂建基於家人的和諧,這班人都是社會的失敗者,也不能在黃金時代掌握實現夢想的機會。兒子大學畢業,眼前是一條康莊大道,他是社會其中一個成功者,但卻是整套電影唯一的失敗者。失敗的主因在於他背負著一家人的盼望,他出國留學正是因為要彌補家人的犧牲。除此之外,他甚麼也不是,甚至連自己在做甚麼也不知道。不過,他的失敗不是他的錯,而是社會發展中一個注定的悲劇,這種失敗促使了社會轉變。時移勢易,今天兩性不平等的情況仍然存在,但「只准兒子讀書,不准女兒升學」就像天方夜譚,街上的人卻仍然不能實踐自己的夢想,有的是因為未能比別人優秀,有的則是連自己的夢想是甚麼也不知道。於是,我們發覺自己和電影的兒子一樣可笑,除了甚麼也不知道,就是一點也不快樂,同樣的失敗在電影拍成後二十多年竟然像影印一般複製在我們身上,原來快樂不是計算擁有的數量,而是在於前路是否明亮。
  4. 1982年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父子情》。
      
    真是很難理解的父子情。但是是非常中國式的父子情感。

    通篇下來我看到了一個頑固的父親怎麼樣親手抹殺孩子們的夢想。最後他的每一個孩子終於都屈服,為了父親的理想而活。影片最後父親在機場目送自己的兒子上飛機,眼中閃爍着慈祥勝利的目光。
      
    孩子不是父母理想的延續,而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思維和理想。影片中父親唯一的兒子不愛學習,喜歡看戲,當導演、演電影,在父親的淫威之下他一直走在父親安排好的“正確的道路”上。
      
    這位父親因為學歷不高,不會英文所以工作很多年都沒有升職,是吃虧了,但那是因為父親沒有其他的本事和愛好,只能靠做小職員掙錢,換而言之就是父親自己的能力有限。
      
    這位兒子成績不好,但是父親卻想要他出國唸書。於是大姐在父親的授意下嫁給了工廠的老闆,只為弟弟出國唸書需要學費;二姐成績很好,想上大學,父親卻讓她去工作,在這個重男輕女的父親眼裏,女兒都是為唯一的兒子鋪路的。而這個兒子真正想要什麼他卻從來不知道,只是固執的一意孤行的非要兒子按照父親的意願生活。最後兒子接到電視臺的錄取通知書時,對父親的愛戰勝了理想,他願意從此做一個傀儡,於是撕掉了手中的信,走上了一條沒有自我的道路。 在他撕碎信的那一刻我忽然很難受,因為他撕的不只是電視臺的錄取通知書,而是從童年就開始一直堅持的理想,有的人一輩子有很多理想,變來變去,可是這個孩子的理想一直就是拍戲,而且是在得不到父親支持的情況下還堅持喜歡的夢想,終於被自己親手撕碎了。再說說他的二姐考得好滿以為可以上大學了,父親一句話,兒子上大學沒有錢她可以出去做工,夢碎,女兒只是把碗重重一放,不吃飯了,末了剪掉了自己的頭髮。“就當讓父親高興一下咯。”二姐做了護士,也許很好,可是一輩子的人生軌跡就此改變了。
      
    終上所述這故事講的就是父母以愛的名義綁架了自己的孩子們。

    在綫收看:


     
    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篇短篇小說,父親希望女兒能繼承他的事業,女兒不願意,只喜歡吹泡泡,父親各種威逼利誘,女兒說,爸爸很抱歉,這是我的人生而且只有一次,我希望過我願意的生活。大概是這個意思。第一看的時候我非常震驚和反感後來她的話在我的腦海裏不斷的迴響,我才知道這是對的。
      
    每個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請你為了自己而活。可是看看我們周圍的人吧,有剩女抵不住壓力隨便找個人匆匆的嫁了,然後像完成任務一樣生下一個孩子;有人在外人或家人的壓力之下無法堅持自己的夢想。。。想起電影《3個傻瓜》堅持自己的夢想,追求卓越,就一定會成功無論做什麼。《父子情》和《3個傻瓜》完全是反義詞。

    兒子的那段跟電影的緣分令我想起《天堂電影院》只是他沒那孩子多多那麼好運,沒有長輩來鼓勵他追求理想。他跟好朋友在山頂玩耍草裏奔跑又讓我想起七十年代的老片《兩小無猜》,也是被壓抑的孩子們只是他們也沒那麼好運,不能像《兩小無猜》的最後沿著鐵軌逃向遠方,他們將一生都被壓抑著,這或許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他們是隱忍的犧牲的。自由的思想是不可饒恕的罪過,是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