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寻找长着獠牙和髭须的她 Looking for a Lady with Fangs and Moustache(2019)

寻找长着獠牙和髭须的她 Looking for a Lady with Fangs and Moustache(2019)

导演: 宗萨蒋扬钦哲诺布

编剧: 宗萨蒋扬钦哲诺布

主演: Orgyen Tobgyal Rinpoche Tsering Tashi Gyalthang Tulku Kungzang

类型: 剧情 悬疑 奇幻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尼泊尔 不丹 墨西哥 新加坡

上映日期: 2019-10-23(墨西哥Morelia国际影展)

片长: 113分钟 IMDb: tt11165704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是关于一位理性主义的摩登藏族创业青年丹增,他一心想开出一家尼泊尔最棒的咖啡馆。正当他全力以赴地追求他的梦想时,丹增突然被一些反复出现的诡异恶梦和幻觉纠缠,他的朋友和预言者都警告这是死亡临头的噩兆。

演员:



影评:

  1. Looking for a Lady with Fangs and Moustache 不丹|2019|宗萨蒋扬钦哲诺布 导演作品 导演声明 「在这个现代的科学世界——一个即将创造人工智能的世界,一个贬低任何不符合理性的东西的世界——我试图在这部电影中探索西藏神秘主义最后的一些真正残留物。即使在藏族人中,他们的传统信仰和行为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越来越罕见,今天几乎没有什么份量。 然而,我相信,这种反映佛教现实观的古老智慧,对于提供我们的现代世界,具有至关重要的一点。特别是,我打算这部电影来表达对女性能量的深切尊重,体现在这种智慧中,并在当代环境中描绘这种能量的变革力量和它传统上被唤起的一些方式。 因为它把这些现代和古老的世界如此戏剧性地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尼泊尔是这部电影的理想场所。除了众所周知的山脉和徒步旅行,尼泊尔是一个非常精神和神奇的地方,我想通过当地居民的眼睛和电影拍摄的方式捕捉这种品质。 可悲的是,这些天来,我们看到一切从时尚和消费品到讲故事,书籍和电影越来越多地按照一套公式生产,被证明是"销售产品"。虽然今天很少有电影能逃脱好莱坞和宝莱坞模式的巨大影响,但我在这部电影中探索了一种独特的喜马拉雅表达和讲故事的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和讲故事方式与该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智慧是一成二的。 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它的气氛和技术,我希望这部电影将观众带到一个深刻,神秘,但非常真实和容易接近的生活层面,我们的现代世界正在可悲和迅速失去联系。」 欽則·诺布 / 宗萨蒋扬钦则仁波切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 故事梗概: 故事是关于一位理性主义的摩登藏族创业青年丹增,他一心想开出一家尼泊尔最棒的咖啡馆。正当他全力以赴地追求他的梦想时,丹增突然被一些反复出现的诡异恶梦和幻觉纠缠,他的朋友和预言者都警告这是死亡临头的噩兆。 得道的先知和古籍建议,只有找到一位空行母才能拯救他的性命,否则将在七日内丧生。丹增将这些预言和建议视做愚蠢的迷信。但无论我们如何地怀疑与鄙视,在死亡威胁的阴影下,尤其是与自己的性命相关时,都是让人抓狂和恐慌的。 于是丹增开始歇斯底里地寻找这位「非常特别的女性」,这是一场与自己的偏执和恐惧正面交锋的旅程。 整部电影就是一整套大手印究竟教法的传授。 01 认识现象世界的虚幻不实 尼泊尔青年丹增来入一个当地奉为空行母圣地的河边,并且打算在这里开一个现代化的咖啡馆。但从那里回去后,他的生活中开始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幻境和噩梦,尤其是他开始常常看见一些特别的女性,有小女孩,也有性感美女,还有长着獠牙和胡须的女性,他无法分辨那究竟是现实还是幻境。这打破了他的惯性思维,让他陷入对现实真实性的怀疑。象征着物质和意识世界的坚固性开始崩塌,空行的力量逐渐给他展示世界虚幻不实的本质。 他朋友为他引荐了一位年轻僧人告诫他不要拒绝梦境,梦也是有其规则的,不同时间的梦(午夜前,后或临晨)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尤其是临晨的梦,可能是对未来的一种征兆。 在这次与僧人的会谈过程中,房间内外分别象征了古老西藏传统智慧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虽然最终他选择了屋外(代表“现实世界”),但他内心开始出现一个裂缝,不再仅仅跟随现象世界随波逐流,开始去怀疑一贯的人生,这也引导他主动去寻找传统智慧(僧人)的帮助。 他告诉僧人他无法分辨现实和梦境——这也象征着他开始出现觉悟的征兆——不再把物质世界视为坚固实有,现象世界和梦境的合一逐渐在瓦解他固有的世界观,开始越来越虚幻不实——这实际上是在揭示现象世界的本质——现实与梦境无二无别。 02 寻找空行母——空行母在这里代表实相、真心。 僧人抓住了他这个对现实世界不那么确定的时机,给他下了一剂猛药——告诉他还有七天生命,除非他找到一位真正的空行母,否则他会在七天后死亡。僧人告诉他,空行母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出现,年轻僧人给他推荐了一位上师,让他从上师那里得到空行母的线索。 到这时候,丹增已经彻底信服,开始了寻找空行母的历程。越来越多关于各种超现实的女性形态出现在他的意识和现实生活中,令他的心不经意地从全然的现代社会物质世界里分离出来,开始踏上传统智慧的道路。 第一次去见老上师,因为手机铃声突然响起(这被视为缺乏恭敬心),他直接被上师驱逐出去。虽然嘴里说着再也不来了,但内心对真相的渴望引领着他再次怀着虔诚去向上师寻求指引。 上师告诉他,像他那样的接受现代思想的人很难理解空行母。“空行母有两种形式,真实的和象征性的。她可以是一个象征性的性感美女,也可以是地水火风空,这些才是真正的空行母。” 但他并未理解。 寻找空行母隐喻了实修引导的第一步,寻找心。上师不断给予他关于心的直指。“她可以是真实的形象,也可以是象征性的。她是地水火风空。”——代表真心遍一切时一切处,又了不可得。 03 直指 再次见到上师,上师告诉他: “当你认为你见到的(女性)不是空行时,你已经被错误的见地遮障了。你相信那些黄头发的人(代表现代西方主流思想)的话,他们不相信那些不能被证明的东西。他们是现实的奴隶,而你是他们的奴隶。”在这个丹增彻底失望的时候,上师给了他当头棒喝。 其实,上师已经给他直指出了空行的实相——“她可以很远,也可能就在你身边,但你很难认出,就像眼睛看不见睫毛。”——真心任何时候都不离我们,无论表现的美好还是丑陋,她都在这里,但因为离得太近以至于很少有人敢相信,被所知障所迷惑,不敢确认。 04 重生 第七天的午夜,他回到那个空行母圣地的河边,等待着生命的消失,这一刻,他彻底放弃挣扎和质疑,臣服在对空行的信任中。 次日,太阳照常升起,他欣喜地发现他还活着。当下,他也明白了年轻僧人给他开的那个巨大“玩笑”的用意。 因为仅仅上师的直指不足以令他那个“理智”的脑袋去相信,去随顺。所以设置了七天死期,并且在这七天里用种种疯智手段,比如让他陷入现实与幻境的交替展现中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虚幻不实,让他用种种匪夷所思的东西(一只鞋子啥的)去供养,让他彻底融入到市井的杂乱无序中,甚至让他去偷东西,彻底粉碎意识心的固化,对立和评判,在绝望中死灰复燃,置死地而后生。 他终于确认,他在任何地方都能见到她,这不是经由证悟,而是彻底的相信和臣服。相信源自对现象世界的怀疑,而臣服来自于反叛和挣扎。 正如上师说:“如果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只有七天可活,世界将变得平和。” 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新审视生命的实相。 05 平常心是道 当他明白了一切都是空行母,即真心的展现后,年轻上师再次告诉他这一切都是个trick,令他真正回归落实到平常心。正如之后他在咖啡馆里再见到僧人时,僧人对他说的话:“现在你时时刻刻活在信任中。” 重新回到世俗生活中,再也不用找寻空行母,因为他相信,且了知——空行母遍一切时,遍一切处。 最后那个女孩向他展示了那个手印,回应了前面一个伏笔——上师告诉他这个手印只有空行能明白,看懂这个手印的人就是空行。女孩向他摆出这个手印,他看到瞬间明白了,女孩不仅仅代表了空行母,也是与他的印可,他与空行无二无别。此处彻底心心相印,此心为一心。无需找寻,就在此时,此地。

  2. 在这个现代的科学世界——一个即将创造人工智能的世界,一个贬低任何不符合理性的东西的世界——我试图在这部电影中探索西藏神秘主义最后的一些真正残留物。即使在藏族人中,他们的传统信仰和行为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越来越罕见,今天几乎没有什么份量。 然而,我相信,这种反映佛教现实观的古老智慧,对于提供我们的现代世界,具有至关重要的一点。特别是,我打算这部电影来表达对女性能量的深切尊重,体现在这种智慧中,并在当代环境中描绘这种能量的变革力量和它传统上被唤起的一些方式。 因为它把这些现代和古老的世界如此戏剧性地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尼泊尔是这部电影的理想场所。除了众所周知的山脉和徒步旅行,尼泊尔是一个非常精神和神奇的地方,我想通过当地居民的眼睛和电影拍摄的方式捕捉这种品质。 例如,我给了观众足够的时间思考,所以图像移动缓慢,甚至可能静止一段时间。同样,我尝试通过一个真正惊慌失措的人物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神奇品质,这是用手持相机完成的。 正是因为这部电影将唤起沉思,我选择的摄影总监是马克李平冰,其敏感性,沉思的风格,和惊人的能力,捕捉图像,我一直有最高的尊重。 我只使用非专业演员,这不仅是因为尼泊尔的训练有素的演员很少,而且因为我想描绘的角色必须真正真实。例如,其中一个角色是由一位真正受人尊敬的精神大师描绘的,他的品质和举止是十万训练有素的演员无法理解的,更不用说传达了。 可悲的是,这些天来,我们看到一切从时尚和消费品到讲故事,书籍和电影越来越多地按照一套公式生产,被证明是"销售产品"。虽然今天很少有电影能逃脱好莱坞和宝莱坞模式的巨大影响,但我在这部电影中探索了一种独特的喜马拉雅表达和讲故事的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和讲故事方式与该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智慧是一成二的。 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它的气氛和技术,我希望这部电影将观众带到一个深刻,神秘,但非常真实和容易接近的生活层面,我们的现代世界正在可悲和迅速失去联系。 -欽則·诺布(宗萨钦哲仁波切)

  3. 开头僧侣说了,自己不会拿死亡来开玩笑,如果自己堵输了就把耳机送给丹增。

    七天到了,丹增还活着,僧侣来见丹增。

    由于耳机被偷的因缘,所以无法被送给丹增。

    耳机无法被送出,便已经表明,僧侣没有拿死亡开玩笑。

    丹增确实本只有七天可活,七天后他还活着,说明他见到了空行母。

    而这一点也在后来他又遇到曾经做过手势的朋友对他回应的手势里表现出来。

    所以丹增并非仅仅因为七天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而感到重生,而更因为他见到了空行母而真正的实现了重生。

    既然僧侣并非真的开玩笑,那么结尾又为何自说是开玩笑呢?

    “梦与幻觉没有区别”,而人生便如梦境一般,“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那么,问题来了,你找到空行母了吗?

  4. 想谈一谈影片中重点出现的词,或许会加深对影片的理解,结尾才有稍许剧透。

    ❶獠牙:

    在佛教中,"獠牙"(Skandha)一词指的是我们存在的五个主要层面或组成部分。这些獠牙包括色(身体)、受(感受)、想(思维)、行(行为)和识(意识)。

    獠牙理论是佛教关于人类存在和心智运作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们代表了构成我们身心的不同层面,并且相互依赖,共同形成了我们的个体身心。

    色(身体)是指我们的物质身体,包括我们的身体形态和生理特征。

    受(感受)是指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和感受,包括愉悦、痛苦和中性的感受。

    想(思维)是指我们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包括思考、分析、推理等。

    行(行为)是指我们的行为和行动,包括身体的动作和语言的表达。

    识(意识)是指我们的意识和知觉,包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识。识还包括我们的个人意识和自我意识。

    獠牙理论提醒我们,我们的个体身心是复杂而相互关联的,而我们的痛苦和困扰往往源于我们对这些层面的执着和误解。佛教教导我们通过觉察和解脱来超越獠牙,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觉醒。

    ❷髭须:

    佛教中的髭须(Zīshū)是指佛陀的胡须,特指佛陀的下垂胡须。据传,佛陀成佛后,他选择保留了自己的髭须,以表明他已超越了尘世的物质观念和个人形象。佛教徒把佛陀的髭须视为一种象征,提醒人们追求精神上的觉醒与解脱,超越自我和物质欲望的束缚。髭须也成为佛教艺术中常见的符号之一,常被用于佛像、画像和艺术品中来代表佛陀的存在和教诲。

    ❸三只眼睛:

    1.印度教中,拥有三只眼睛的神是毗湿奴(Vishnu)的化身--湿婆(Shiva)。湿婆被认为是宇宙的毁灭者和创造者,兼具生与毁灭、创造与破坏,他的三只眼睛象征着他的力量和智慧。其中两只眼睛代表着世界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而第三只眼睛被视为超越物质世界的灵性眼。湿婆的形象通常是深蓝色皮肤,手持三叉戟,头上戴着月亮。

    湿婆神(Shiva)是印度教三大主要神祇之一,被视为宇宙的创造者、保护者和毁灭者,是印度教教义中的重要神明。湿婆神在梵文中的意思是“亲切的”或“仁慈的”。

    湿婆神常常以他的特征形象出现,例如他的三眼、头上戴着的月亮、纳加(蛇)围绕的颈部,和他的半月形头发。他一般裸体,身披虎皮,在他的额头上刻有圆形的斯瓦斯卡(巴蒂印),有时手持着三叉戟(Trishula)和坚果棒(Damaru)。他也被描绘为一个舞蹈的神,被称为“恶魔尼折跃”(Nataraja),象征着宇宙的不断流动与变化。

    湿婆神具有复杂的性格和多重身份,被视为无所不知的万能神。他是智慧、冥想和艺术的神,同时也与摧毁无法协调的力量和负面力量有关,因此常常被称为“毁灭者”。然而,湿婆神的毁灭是为了带来重建和改变,并以新的形式展现。

    湿婆神在印度教中有众多故事和神话与他相关。他的妻子是帕尔瓦蒂(Parvati),他们有两个儿子——象头神象恭(Ganesha)和鸟嘴神斯瓦拉斯提(Kartikeya)。

    湿婆神在印度教徒中广受崇拜,他被视为吉祥、信仰和宽容的象征。他被认为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根源和维系者,也是冥想和内在觉醒的象征。湿婆神在印度教中担任许多角色,无论是神话故事、修行方法还是象征意义,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佛教中提到的"第三只眼睛"并不是指字面上的额外眼睛,而是一种比喻。在佛教中,第三只眼睛代表的是智慧和洞察力,也称为"内观之眼"。

    通过修行和觉醒,佛教倡导个人发展内观之眼,也就是觉察和理解真实本性的能力。这个内观之眼让我们超越表面现象,看到事物背后的真相和实相,帮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无常、痛苦和无我性质。

    发展内观之眼有助于超越迷惑和欲望,降低执着和贪婪的力量,从而实现心灵的解脱和平静。这种觉知和智慧使我们能够辨别正确的道路,摆脱痛苦的循环。

    总而言之,佛教提倡发展第三只眼睛,是希望人们通过觉知和智慧洞察真相,摆脱痛苦,并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❹六个绳结:

    佛教中的六个绳结,又被称为六经缚结或六个绳索,是指一些心理和情绪上的困扰,被比喻为绳索缠绕在内心里。这个概念主要出自于《法华经》中的修行指导。

    以下是六个绳结的意思:

    1. 贪瞋绳结:指贪欲、嗔恨和不满足的心理。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以及对他人的愤怒和怨恨,都会让人陷入无尽的欲望和痛苦中。

    2. 愚痴绳结:指迷信、无知和执著的心理。被执迷于错误的观念和迷信信仰,无法接受真实的事实和智慧,容易造成迷惑和误导。

    3. 恶业绳结:指由于伦理和道德行为不当而造成的罪恶之心。妒忌、贪婪、暴力等负面行为不仅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的心灵。

    4. 烦恼绳结:指烦恼、痛苦和纠结的心理。诸如嫉妒、愤怒、恐惧、焦虑等不健康的情感和心态,会使人们无法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5. 罪业绳结:指业力的束缚和循环轮回的心理。根据佛教理论,通过行善积德可以解脱和减轻业力的影响,而恶业则会让人陷入更深的轮回中。

    6. 无明绳结:指无知和迷茫的心理。缺乏智慧和对真实的认知,迷失在生命的意义和目标中,难以解脱循环的痛苦。

    佛教的修行旨在通过觉知和智慧解开这些绳结,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解脱。

    ❺凌晨做梦为什么有重要意义?

    在佛教中,凌晨做梦被认为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凌晨时刻被视为清净与安宁的时刻。在这段时间,很少有外界的干扰和杂念,心灵更加平静、专注。因此,佛教徒相信凌晨做梦可以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智慧和灵性层面的信息,以及提供指导和启示。

    佛教的修行中,梦境被看作是心灵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智慧流露。凌晨时刻的梦境相对清晰且深刻,更容易被人们所记住。这些梦境被视为一种指导,可以帮助佛教徒在修行中解答困惑、获得洞见,甚至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凌晨梦境也被视为一种预知或预警的方式,可能提醒佛教徒关注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或挑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佛教中,并不是每个人的凌晨梦境都具有相同的重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潜意识的表达方式。因此,个人对凌晨梦境的解释和理解会有所不同。重要的是,佛教徒将其作为自我觉察和内心探索的机会,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修行和成长。

    ❻左手传承的大师?

    在佛教中,左手通常被认为是"随喜手",象征着善意和慈悲。当修行者把右手放在左手上时,表示他们愿意将其行为和心意纳入善良和慈悲之中。左手也代表着佛陀的智慧教诲和佛法的传播。总的来说,在佛教中,左手象征着慈悲、智慧和善意的境界。

    ❼看到缝隙是死亡的征兆?

    在佛教中,对于生死的理解与常人的观念可能稍有不同。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性和轮回转世的概念。在这个背景下,缝隙被理解为生命的关键转折点。

    根据佛教教义,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会经历许多次的轮回。生死之间的缝隙代表着一个生命周期的结束和下一个周期的开始。当一个人接近死亡,身心开始准备进入新的生命阶段,此时,他们会面对许多过去行为的结果和未解决的问题。这个缝隙时刻也是一个人心灵和身体的转变时机。

    在佛教观点中,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生命轮回的一环,缝隙代表着这个过程中的死亡。缝隙中的经历可以是无常、不确定或混乱的,这也是为什么佛教将其视为死亡的征兆。缝隙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和暂时,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善用此生。

    需要注意的是,佛教的观点可以因教派、传统和个体的理解而有所不同。此解释仅代表了一种普遍的佛教观点,对于其他更具体的理解,还需要参考更深入的佛教教义和传统。

    ❽见到了花田就是生命力在流逝?

    在佛教中,花田通常被用来表达生命的无常和流逝的概念。这源自佛教教义中的「无常」(Anicca)概念,它指的是一切现象都是瞬息万变、不断变化的。

    花朵是一种美丽而脆弱的存在,它们在绽放之后很快就会凋谢。这个过程象征了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心理状态。佛教教导我们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无论是愉悦的、痛苦的还是中立的。

    当我们看到花田的美丽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美丽是短暂的,不可永久享受。这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并不断向内观察自己的心灵,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所教导的人生真谛。

    总之,佛教中花田代表着生命的无常和流逝的事实,这是给予我们对世界的深刻反思和对一切事物的珍惜的教导。

    ❾空行母:

    1.在佛教中,「空行母」(音译自梵文: śūnyatāmātṛkā,简称为空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修习密宗的一种观想对象,属于密宗的修行法门。

    「空行母」在佛教中的涵义是「空性的本质」。它代表了一种超越形相和概念的境界,是一种非二元的、无限自由的状态。空行母是智慧的化身,象征着佛性的本质和境界。

    「空行母」的修行与观想主要依赖密宗的方法和指导。修行者通过用心观想,将自己的身心与万物无二,超越对事物的执著,直接体验到无限的智慧和空性境界。通过经验的实证,修行者逐渐超越了相对与绝对的观念,最终实现了对真实本性的直接领会。

    需要注意的是,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有很多派别和变异,「空行母」在不同的佛教传统和流派中的理解和修行方式可能会稍有不同。所以,了解具体的传统或者教派观点会更有助于深入理解「空行母」的含义和修行意义。

    2.在尼泊尔,空行母的慈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仰和实践。空行母,又被称为塔拉(Tara),是佛教的一位重要护法神,被认为是智慧与慈悲的化身。

    空行母在尼泊尔被广泛崇敬和仰慕。她被视为保护者和救助者,能够帮助信众克服困难和痛苦。她象征着解脱和智慧,被普遍认为是佛法的女性象征。许多寺庙和佛教道场都供奉空行母,信众会向她祈祷,寻求她的庇佑和指引。

    尼泊尔的信众常常举行仪式和庆祝活动,以表达对空行母慈悲的敬意。其中包括念经、诵经、冥想和礼拜等仪式。信众也通过给予慈善和施舍来实践空行母的慈悲,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体现慈悲与无私。

    总而言之,空行母的慈悲是尼泊尔佛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被广泛信仰和崇敬。

    ❿绿松石:

    佛教徒对绿松石的喜爱与其独特的美丽和象征意义有关。

    1. 和谐与平静:绿松石被认为是和谐、平静和宁静的象征。佛教教义强调内心的平静、解脱和静观,绿松石的颜色和纹理可能会帮助佛教徒在冥想和修行中感受到内在的宁静。

    2. 心灵的净化与保护:绿松石在佛教中被视为一种保护石,能够净化心灵和过滤负能量。佛教徒可能希望通过佩戴绿松石来保护自己免受负面影响,以及加强他们的内心平静和宁静。

    3. 善良和智慧的象征:绿松石也被视为代表善良、智慧和友善的象征。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善行,佛教徒可能将绿松石视为一种象征,提醒自己要培养这些美德。

    4. 自然与大地的联系:佛教教义倡导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与大地的联系。绿松石来自地球深处,并因其独特的花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佛教徒可能将绿松石视为与自然和大地的连接,以此来强调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佛教信仰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佛教徒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喜好,对绿松石的喜爱也可能因人而异。)

    ❿❶瑜伽士为什么供养空行母?

    瑜伽士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专门从事瑜伽练习或教授瑜伽的人士。瑜伽士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掌握瑜伽的技巧和哲学,并将其应用于个人练习或传授给他人。瑜伽士的职责通常包括指导学生进行瑜伽动作、呼吸练习和冥想,提供指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获得身体、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平衡与健康。

    瑜伽士供养空行母(Skt. Vajrayogini)是基于佛教和瑜伽哲学的一种实践。空行母是观音菩萨的具化形态,被视为无畏、慈悲、智慧和解脱的女性化身。

    瑜伽士供养空行母有几个原因:

    1. 增强修行者与空行母之间的联系:供养是一种表达尊敬、感恩和奉献的方式。通过供养空行母,瑜伽士增强与她的精神联系,以获得她的加持和庇佑。

    2. 修持空行母法门:供养是空行母法门的一部分。修持者通过供养,将自己的身心专注于空行母的崇高境界和品德上,以获得内心平静、智慧和解脱的力量。

    3. 过滤贪婪心态:供养是一种超越贪婪心态的修行。通过把物质财富或精神能量供养给空行母,瑜伽士学会将自己所拥有的分享,以减轻贪婪和贪欲之心。

    4. 慈悲和利他心:供养空行母是一种慈悲和利他心的表达。瑜伽士希望通过供养和修行,利益一切众生。供养被视为是为了所有有情众生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总而言之,瑜伽士供养空行母是为了与她建立联系、修持她的法门,战胜贪婪心态并培养慈悲和利他心。这是一种通过尊敬与奉献来实现内心平衡与智慧的修行方式。

    ❿❷“你丢了神,你再也无法辨认好与坏之间的区别。”神,好与坏?

    在佛教中,术语“神”(god)可能需要一些解释,因为佛教的观点与其他宗教的观点略有不同。

    在佛教中,没有一个全能的、创造宇宙的上帝概念,像其他宗教中的神一样,尽管佛教有许多神话和神灵的存在,但这些神通常被看作是存在于平等地位,与人类和其他生物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高高居于人的地位之上。这些神可以在某些领域或特定的实践中提供庇佑、帮助和保护,但它们并不具有永恒不变的全能性能。

    佛教更加关注于如何通过个人修行来实现觉悟和智慧的增长,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神的力量。佛教的核心理念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和八正道(正确的认知、意念、说话、行为、职业、努力、念和禅定),这些都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自我努力的重要性。

    因此,尽管佛教中有一些神和其他神圣的存在,但它们的地位远不及其他宗教中的神。佛教更加注重个人的实践和修行,以实现解脱和觉悟。

    在佛教中,好与坏被看作是相对而言的观念,并不是绝对存在的。佛教教导人们超越对事物的二元评价,将其视为对经验的主观判断。以下是一些佛教中对好与坏的理解:

    1. 无常:佛教强调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它们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对好事或坏事的评价也只是暂时的,不能永远成立。

    2. 因果:佛教教导我们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因果果报。如果我们行善,会招来善果;如果我们行恶,会招来恶果。这里的好与坏主要是相对于个人和他人的利益和幸福而言。

    3. 纳入整体:佛教看待事物时,强调了整体的观念。一个事件看似好或坏,可能是整个宇宙因果交织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凭借短暂的片面观点就判断是否好或坏。

    4. 无我观:佛教强调个体的无我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人的喜好、好恶或是对好与坏的评价都是基于妄念而产生的,没有实质性的存在。

    总的来说,佛教将好与坏视为相对的概念,强调超越二元对立,以平等、智慧的态度接纳一切现象。佛教教导我们超越对好与坏的执著,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❿❸“你家族中会有9个人随着你死去。” 9与影片中手势的联系?

    九字源自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卷片登涉篇,云:「祝曰:「临兵斗者,皆数组前行,常当视之,无所不辟」,意思是说,常念这九个字,就可以辟除一切邪恶。(日本的东传密教受到我国道教的影响(使用护咒法),可是在抄录这九个字时 ,把「数组前行」误抄成「数组在前」或「阵列在前」,而沿用至今。)

    临:身心稳定,表示临事不动容,保持不动不惑的意志,表现坚强的体魄。

    兵:能量,表示延寿和返童的生命力

    斗:宇宙共鸣,勇猛果敢,遭遇困难反涌出斗志的表现。

    者:复原,表现自由支配自己躯体和别人躯体的力量。

    皆:危机感应,表现知人心,操运人心的能力。

    阵:心电感应/隐身,示集富庶与敬爱于一身的能力。

    列:时空控制,表示救济他人的心。

    在:表示更能自由自在地运用超能力。

    前:光明/佛心,表示佛境,即超人的境界。

    而手势则源于佛教密宗手印。由小指往拇指数是“地、水、火、风、空”五大,右手为“慧”,左手为“定”,通过双手十指与内外的贯连为经,修练体内的“气、脉、轮”为纬,进行“六部成就修行”。手印的结法是:按“临”、“兵”、“斗”、……的顺序,一边口颂印名,一边在胸前将双手合拢,手指交叉连续变换手势。那时,侧面看,手腕从上至下运转,像是在画圆弧。并且,第八个印“在”时,双手向前推出,最后“前”时,收回胸前,九印既成。

    而这正对应片中有关空行母的台词:"理性的现代人,到处找空行母这年头也就瘾君子才对空行母感兴趣,其他人都对空行母漠不关心,或者他们只是因为空行母是性感的女人才感兴趣。空行母不是你所描述的那种性感的女人,土,水,火,风,天空——这些是真正的空行母。有两种空行母,真正的空行母和象征化的空行母,真正的空行母非常难以认知到,你也许可以理解象征化的空行母,但即使是这个也是困难的,空行母可以在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者也可以非常近,有一些美丽又友善,有一些丑陋又恶意,人们永远也不可能确定,你懂吗?虔敬,和净观,还有你特别需要勇气,空行母是转瞬即逝、反复无常的。"比如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欲望是象征性的表面的空行母,相对应的真正的空行母便是真心的爱。当然还有很多概念可以解释…

    最后用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结个尾,"视缺陷为实相的道路,视问题为解答的道路。"片中让男主去寻找看不见的空行母,如果找不到就会死,这时他才真的怕了。刚看完影片的我其实早已觉得这是一个玩笑或者说已经猜到了结尾,但又觉得没这么简单,细思后认为墨镜僧或许是在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在帮助他提升吧。如果他不害怕死亡,那么我想他也不会踏上这条精神之旅。寻找空行母不光是寻找一种包含万事万物的空性的精神,寻找自然,寻找自我,更是寻找爱。有时候我们知道有因必有果,果报之类的词,而常常忽视了因果互换这四个字,这种思维方式旨在解构和重新组织认知模式从而产生新的视角和洞察力。如果用因即是果果即是因这一视角去理解,我们从来都没有拥有过,又何曾能寻找的到呢?或许这就是影片中的男主为何说像是经历了死亡与重生的原因了。曾经混沌的他已死去,迎来另眼看世界的崭新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