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写过这些矫揉的句子,比如:“我们如此年轻,如此肆无忌惮谈论死亡。”只有在青春热血挥霍时,才可以凭着意气风发听任感觉行事,吉田喜重这部早期的《一无是处》在风格上和后期竟有如此鲜明的差异,你可以联想《戏梦巴黎》,可以联想《鬼火》,可以联想《牯岭街》,可以联想《阳光灿烂的日子》,可以联想《筋疲力尽》,然后你还可以联想自己,你会惊讶发现原来世界上所有的青春都有一个固定模式。 首先,你们很忙碌,忙着认识各种奇奇怪怪的人,或许你们只在某次活动或舞会(21世纪请自动换成各酒吧小演出)中一面之缘;同时你们又很空闲,每天都有大把时间浪费,你躺在学校草坪上,手里捏了一本装b诗集,你用深沉的声音念着,你也似懂非懂,你还没有足够经历去体会,但你用文艺青年的直觉直达言语的核心,你为和这些美丽词句的邂逅感动不已;但你的狐朋狗友很不耐烦你这种超越现实的姿态,他要你读点轻松的,于是你悲哀地发现你才是世上唯一清醒的人,虽然你有所谓小圈子,但圈子拯救不了你。 这个发生在夏天的故事,就是在小圈子内轰轰烈烈上演。一般的朋友圈,总有一个领头大哥,这位大哥多数英俊多金、傲气十足,对待周围同伙也常流露出颐指气使,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只因他是慷慨的富二代,有钱并非过错,足够义气就能被容忍,秋山俊夫就是这样一个享受被包围的战后资本家后代,良心未泯,但胡闹恶作剧也是家常便饭;在他周围,有心事重重(对应上文之忧郁文艺青年)、一面做人陪衬一面不甘现状的淳,有胆大妄为、事事冲锋陷阵在前的楞头青森下,有习惯配角位置、被呼来喝去的小弟藤枝。 作为大学四年级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无聊,面对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精神苦闷无所事事。俊夫有富裕家庭,但对父亲唯唯诺诺,人前人后鲜明对比,让他难以感受成熟和责任的定义,因此稳重和担当也不会找上门;森下陷于债务急于脱身,除了攀上高枝别无他法;藤枝早被家中设计好前途,根本没有选择余地;而真正的主角--淳,恰恰不似另两位跟班般没心没肺,他爱面子讲义气,身上还残留着日本传统的武士意气,脾气耿直沉默寡言,心中很有主见想法,他也想脱离俊夫自立自强,但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的努力轻如鸿毛,不免又抛却了先前豪情,重新陷入不可自救。 打破这个小圈子常规的是俊夫父亲的秘书郁子,出身市井,但心比天高,在目睹哥嫂为捉襟见肘的经济、为繁琐家事争吵不休后,她立志要走独立女性之路,她也很幸运地遇上一个相对开明的老板,就在她弃绝同事追求一门心思在仕途上奔跑时,横生枝节杀出一帮楞头青,他们的混混本色让她心生不屑且愤怒不已,经过一系列接触后,女性微妙的心理发生变化,郁子和淳有了彼此好感;或许正如追求郁子的同事所说,相似的人才适合在一起,她和淳作为性格和追求皆截然相反的两个对立面,既滋生爱慕,又难以包容共融。很多女人都以为自己是某个男人的救赎者,殊不知谁都不要拯救,一旦站到这个立场,彼此间的对话注定无法沟通,nothing between us,他临死都这么重复,而女人的悲剧在于,一旦投入,便永远无法轻松抽身,即使眼前这个人一无是处,你都要铁了心蒙了眼跟他走下去。淳从郁子身上感受到了别样的独立坚强,但也很不习惯其强势和价值观,就在你退我进的拉锯战进行时,一声枪响撕破下面的幕布,宣告秋天的正式来临。少年的故事需要一个悲剧的结尾来传达壮烈和决绝,需要庄严肃穆的色彩装点无趣的悲伤的年轻岁月。 青春和热血、和死亡永远靠得那么近,所以“我们如此年轻,如此肆无忌惮谈论死亡。”如果我们放远目光,就会发现吉田喜重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要告诉我们,这些可爱的年轻人究竟缘何如此。那么,就从俊夫父亲折射的社会现状说起,彼时日本处于经济腾飞、资本原始积累初期(与之对应的是郁子哥嫂蜗居斗室的困境,社会转折期的标志现象之一),这种社会大背景催生的青年文化,有着相当惊人的爆发力,再想想彼时的世界每个角落,青年们都在风起云涌干革命搞运动,即使不能置身街头呐喊,那么彷徨苦闷也是共同拥有的旗帜;在父辈们大谈经济贸易、民主合作时,青年们早已厌烦了古朽的条规,“不愿烂在日本”,早已汲取了西方流行文化,爵士乐飘在淳踉踉跄跄倒下的街道上,成为一无是处最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