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内外的体育题材电影,励志与梦想一直是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从《女足9号》《少林足球》到《夺冠》,中国电影在形式、内容、叙事等方面不断探索,追求更为深刻的人文精神的表达。今年3月,足球题材励志电影《永不独行》正式上映,将体育题材电影的内涵与意义推向了更多的高度。
影片中,足坛宿将邓楚因为职业危机和家庭意外而走向人生的谷底。他曾经一度迷茫,隐居在山区的小镇上,沉醉在自己的悲痛中,在此期间,他认识了一群留守儿童。孩子们的热情和足球梦想让他重新发现自己。因此邓楚悉心教授他们足球技巧和战术,让他们明白团结的意义。他们组建了“霞岚足球队”,虽然成员都是一些留守儿童,但他们对足球的热情、狂热,比其他许多同龄人都更加专注。在邓楚的带领下,他们努力训练、打败了各种对手,最终获得了深圳足球慈善赛的胜利,各自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这是一个关于相互救赎的故事。邓楚处于自我救赎的角色中,作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他本应该追逐球场上的胜利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在失去家人和职业之后,他重新开始追寻人生的意义,探寻更为深沉的足球精神;而留守儿童们也因为对足球梦想的追逐而不断成长,他们学会了担当和责任,遇到挫折不轻易放弃。在他们的足球梦想路上,互帮互助,彼此激励,人性光芒四射,充分体现出足球精神的真正内核:坚毅、拼搏、团结、奋斗。
区别于其他体育题材电影,这部电影以足球为媒介,引领观众走进一群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同探索他们渴望梦想的人生故事,
在中国,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极其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些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无人照料的孩子们,在缺乏爱和关注的情况下,普遍面临着经济状况差、教育资源匮乏等艰难的处境。《永不独行》细腻地刻画了一群留守儿童们的生存现状,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穿梭,但其背后却是孤独、挫败的生命底色,例如本片中孩子们所能接触到的外部世界就是课本和踢足球。
而足球成为留守儿童们联结家庭和社会的一种纽带,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释放热爱和青春的舞台,还让他们与朋友们、老师们、家人们产生更多情感链接,帮助他们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希望。此外,整支足球队的孩子们也各具特色,他们因为长时间的家庭离散,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和性格,其中有因为缺爱变得叛逆的杨彪;有家庭贫寒,过早懂事的谢立杰、谢云霞两兄妹;还有怀揣着足球梦,渴望上场驰骋的可爱小男孩杜自成,他们都在借助足球,来展现对梦想的追逐,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其中一些情节和细节,让人感觉不由地与留守儿童们产生了情感共鸣。比如孩子们千辛万苦取得了选拔赛的冠军,获得了去深圳比赛的机会,小小的胜利,凝聚着邓楚和孩子们的心血,让观众的兴奋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你永远不会独行,这就是足球的魅力”正如本片导演张义宽所说,影片展现的足球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的力量。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呼吁我们关注留守儿童和足球运动,让我们重新思考了如何为这些热爱足球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当然,作为一部足球励志电影,《永不独行》是在刻画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细节上并不是非常完美,孩子们的经历平面而又刻板,足球教练邓楚的形象也无太多新意可言,这一点影响到了影片呈现人物层面的深度,使得影片的叙事流于短线和紧凑,这也让人们在感受人情和故事情节上略感匮乏。
但瑕不掩瑜,《永不独行》正面的能量和表现爱和关怀的主旨仍旧让我们深受感动和震撼,它充满带有情感牵绊的感人故事把足球运动的魅力进行了最好的再现和诠释。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本片最可贵之处在于其承载了一种人文的关怀和社会的责任感,体现了对留守儿童最纯粹的爱和关怀,在浮躁的商业社会中,这些视角弥足珍贵。
看完《永不独行》这部电影后,我有点愣住。啊,原来还有人在拍这样的电影,原来还有人在真实的记录着普通人的生活。所以这个影评,必须安排!
温暖视线,永不独行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留守儿童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目前,政府和社区也确实在努力为留守儿童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但是这些还是不足够的,覆盖到的留守儿童也非常有限。
这部电影围绕留守儿童的故事展开,必然将为留守儿童带来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对于父母和即将成为父母的观众来说,希望能因此有更多关于为人父母这个身份的思考。总之,为制作方点一个大大的赞。
影片中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最严重的初中阶段,因此能将留守儿童缺乏关爱、与父母的隔阂、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知所措、不明白学习的意义等问题集中呈现,贯穿着足球梦想,残酷现实与热血竞技相互交织。
男主角,也即足球教练邓楚遭遇了人生重大的挫折,一蹶不振,但是通过临时充当一群初中生的教练,而产生的各种故事得到救赎。对于这些初中生而言,这段经历也将是整个人生宝贵的财富。
现代人中经常体会到无意义感,留守儿童更是如此。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对未来没有憧憬,不知为什么而活,这种迷茫、失落、孤独与不被理解,通过团队协作,拼命赢得足球比赛而化解。接下来的人生,他们一定会走得更加坚定,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自信心和价值感。
影片中有不少感人的场景。比如说,要到深圳比赛的时候,林静饰演的徐雅茹校长,决定把学生的家长都请到现场,久违的成就了一个团圆时刻。在她走访、电联家长们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家长们的工作情况,确实是生活不易。
再比如,影片里有几个社会青年,有点混混的感觉,最初和那些初中生关系不太好。但是在比赛现场,还是给他们呐喊助威了。体育竞技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此,让各种各样的人团结在一起,为荣誉而战。
有演技,有笑点
回想起来,这部电影最出彩、最好笑的角色,是养猪大户朱老板——朱豪。和校长相亲那场戏,暴发户三件套(金项链、金戒子、金手表)效果拉满,又有两颗自带喜感的兔牙,自我介绍说到,“今年在镇上买了房,全家都搬到了房上”,真的让人笑喷。
细节处理也特别到位,朱豪说到小时候自己家里穷,只读完初中,刚好符合九年义务教育的背景。以及朱豪有点钱,但是并没有那么“豪”,送学生们去深圳参加比赛时,用的是运猪的车。
整体而言,这部电影演员的演技是参差不齐的,明显能看到有些角色毫无演技,所以能带动到观众情感的部分有限。我觉得应该是有受到客观因素影响,电影制作成本不高,请不了多少专业的演员。毕竟这年头,没有流量明星的电影,拉不来什么赞助的。
既现实,又不现实
邓楚最后选择回到俱乐部,而不是继续待在乡村老家,有些人会觉得和影片强调的“永不独行”有反差。但是这个事情不难理解,不仅是留守儿童有梦想,邓楚也有自己的梦想,况且足球是他付出很多努力的事业,想要在更好的平台上发光发热并不为过。就算离开了,他或许会有更好的方式支持到乡村足球,支持这些留守儿童。
不过我认为确实有不现实的地方。电影里全员好人,过于社会主义光环了,这也是导致没有做到跌宕起伏式剧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足球黑幕新闻,老百姓经常看见,青少年足球同样如此,很难靠一腔热血+努力就可以赢得比赛。而且,影片里的大人,都是所谓的“好人”“善人”,支持着足球比赛,有点不太现实。
理性客观来讲,这部电影票房应该不会高,但是我仍然希望能有人去看。没有明星、没有炫酷的大制作,可这就是平凡的普通人生活呀。微弱的光聚集起来就是大大的火把,照亮你我,更要照亮留守儿童前行的路。最后还想说,如果男足吃海参也踢不进世界杯的话,可以把钱用来培养这些孩子吗?
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死亡诗社》 《永不独行》呈现了农村教育的现实问题,我觉得这是它的成功之处。之前也看过很多聚焦农村教育题材的电影,最受撼动的就是《遥望远方的童年》,因为从小生长的环境与其相似,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认为一部艺术作品能够大胆地将某种现实问题公之于众,让社会看到这些微弱的力量就完成了它存在的意义。我想,除了我们自己每天所关心的那一寸方土,也要时不时抬头看看周围。在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那里的孩子,又过着怎样一种生活,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怀,过早的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他们的整个童年都在守望着亲情的回归,可又终究在一次一次的失望中变得麻木。 电影画面也恰恰是因为制作方资金投入的限制,将农村小道、乡镇街角呈现的更加真实,许多学生、村民都是当地人的本色出演,画面整体看来非常自然。影片剧情中有一名学生的家长常年在外工作,五一长假回来待几天又要在外继续奔波,能留给孩子的只有基础的金钱供给。那些留守儿童就像是一座孤岛,他们看起来和朋友和同学打成一片,但内心却藏着无人倾听的心事。 为何中国人总是这么含蓄,总是很难表达爱?因为我曾经也是留守儿童的一员,在父母那里我学会了嘴硬说反话、学会了不麻烦任何人、学会了忍耐...但这些到后来我才知道是不对的。记得大学时期,同学每次跟父母打电话都特别亲切,让我很受触动,后来我在校外兼职,年底给父母分别送了新年礼物,并给他们发信息说:我爱你们,爸爸妈妈,那是我第一次正视自己的内心。留守儿童没有错,父母也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不该觉得留守儿童那些不为人知的心事以及外化行为上的懂事、体贴当成理所当然。 另外,在《永不独行》电影剧情中,呈现了师生之间的相处画面,林静饰演的校长非常有感觉。因为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过于固化,认为严师出高徒,但在这部剧中,我看到校长和同学们相处很和睦、温馨。就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死亡诗社》,该剧主要讲述了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新来的新教师约翰·基廷(罗宾·威廉姆斯 饰)以反传统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们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的故事。里面有句台词这样讲:“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所以在这个以“卷”为风尚的社会里,教育已经出现了很多畸形追求,很多家长、老师会认为画画、足球、摄影等活动是不务正业,不断施压让学生放弃念想。事情从来都没有对和错之分,我非常欣赏《永不独行》这部电影中对孩子足球教育的鼓励,家长、老师、校外人员都一致为了孩子们的足球梦助力,扼制天性并不会带来绝对的成功,看到那群孩子在球场上肆意挥洒着汗水,在欢呼雀跃中微笑鼓掌,那才是热血青春的模样。 留守儿童的教育,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剧中校长其实也很无奈,面对退学的孩子们她也爱莫能助,农村闭塞导致孩子、家长们目光短浅,甚至很多孩子因为没有家长的照看而步入歧途,这些现象在现代农村教育中依然存在。相信可以随着时代进步与教育普及,可以让更多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希望他们的天赋可以带着他们走的更远更广阔。 总体来说,其实我的影评侧重点没有关注到足球方面,可能我自己也不是很了解,而且对于主角教练的前后行为我觉得很突兀,不具备评述意义。但站在每个人喜欢的事物上,我倒是深有感触——“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那场激动人心的足球赛,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他们的足球梦开始生根发芽,国足的繁荣未来也依靠这些点滴梦想的汇聚。
看完了《永不独行》,在评论我的感受前,先来回顾一下剧情:男主角足球踢得还可以,这也成为了他热爱的事业。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工作的足球俱乐部和他解约,苦闷之下他带着妻孩自驾散心,又惨遭车祸,失去了双亲。颓废、封闭、酗酒......充斥了他接下来的生活,他俨然成为了老家村里人眼中的“酒鬼”。在这期间,他遇到一群踢野球的留守儿童,互相温暖,相遇相知。
总结下来,有亮点也有很多不足。但体育电影本身就存在太多细节,非体育产业从业者很难单纯通过电影手段完全刻画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足球题材电影并不多的原因。另外,我也喜欢踢野球,当下中国足球的发展还是让人非常遗憾的,此部电影还是值得肯定与鼓励。
青训系统,像是中国足球的一块伤疤
我为什么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鼓励的呢?前不久举办卡塔尔世界杯,咱就是说,含中量确实还挺高的,不过都是出名的都是中国制造、中国球迷等等,最重要的球员!!偏偏缺位,咱一个都拿不出来,不得不说,实在讽刺。
更讽刺的是,我正心血来潮写这篇影评,此次此刻还弹出来一则新闻,新闻标题是《两年时间,足协60余人挥霍5000万,中国足球走向何方?》,更加汗颜。
挥霍这些钱,还不如拿去真正加强青少年足球训练。青训系统需要直面伤疤:正规的机构少、足协要加强可以真正落地的执行方案。像电影中的孩子一样,如果没有老师、校方的支持,没有“校队”引领他们进行真正的训练,他们得不到真正的技能进步。所以这部电影的诞生,希望能引起大家对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支持与重视,尽量给孩子们创造和提供踢球机会。
足球精神就是永不独行、永不放弃。电影中孩子们演得很好,特别是发奋训练、去大城市参赛路上朱老板那台大货车抛锚了,大家集体推车的场景,让人动容。电影还有个特色,有几个镜头都展现了球队中其中一个女娃体育梦以及上场踢球的特写,无论男足女足,真心希望我们国家的足球发展能够越来越给力。
互相取暖,点亮信念的灯
说到这部电影和其他足球题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结合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进行表达。
电影中的一幕非常让人心酸:一个孩子的父母为养家糊口常年在外,回来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一点钱,弥补成长中缺位的愧疚。现实中也是这样,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通过汇款、礼物、电话、大事协商、假期往返式团聚等,尽其所能弥补着距离鸿沟,努力维系着家庭亲密共同体状态。现实生活中确实各有各的难!背井离乡也是迫不得已。一定意义上,电影展现的是对中国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也有助于社会加深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并激发关爱关怀。
我们都曾是孩子,若是童年艰难,父母远去,多么希望会有一个优秀长者的关爱和引导。而男主角邓楚的出现,就像成长时期很关键的一盏明灯,点亮了他们的自信、眼界、志向。当然,孩子们也带给邓楚很大的触动,将他从颓废、低迷的生活中解救了出来,可以说是互相取暖,双向奔赴了。
朴实无华,真实传达
电影中,农村乡镇的街角、踢野球的简陋球场诸如此类场景非常还原,接地气,是我对影评很直观的感受,可能这种类型的片子拉不到特别多的商业赞助。都说好的故事来源于生活,这部电影尽管没有那么精致,但是显得更加真实。
另外,养猪大户朱老板和女主角林静饰演的徐雅茹校长相亲的片段,是本片非常搞笑的一个环节,也真实刻画了当下非常多适婚或大龄女青年相亲的尴尬场面,不过朱老板还是很仗义的!做不成恋人做个朋友也不错~弱弱说一句,看到插入相亲这个环节,我还以为女校长和男主角邓楚会有感情戏,事实证明我想多了哈哈!
总之,更希望我们国家能够多出品真实反应现实的影片,而不是更倾向炒明星、炒小鲜肉、炒ip、炒流量。将来中国足球以及留守儿童现状得以改善,这部电影也算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