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咆哮 第一季 Roar Season 1(2022)

简介:

    本剧基于Cecelia Ahern所著短篇小说,每个故事都从一个独特的女性视角讲述,探索自己生活中与众不同、荒谬的矛盾和问题,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共8集,每集半小时。

演员:



影评:

  1. 《咆哮》每一集都很精彩,看到第三集《摆在架子上的女人》,实在太喜欢了,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 这部剧几乎每一集,都有一个夸张到不真实的设定。 比如,第一集里看不见黑人,听不清黑人说话的白人。

    现实生活中,他们不是真的看不见,听不清,他们只是傲慢的无视了。 如果说《鱿鱼游戏》是通过各种符号来隐晦的表达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 《咆哮》则是采用夸张的方式,将男权对女性的迫害,变为一种赤裸裸的“明喻”。 第三集也是如此。 一个男人,一个在世俗意义上成功的男人,在他豪华的别墅里,打造了一个精致的架子。 然后,他要求他貌美的妻子,端庄的坐在架子上,变成一只真正的“花瓶”,一件漂亮的展品……

    确实,这个设定有些夸张过头了。毕竟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真的这么做。 但那个“架子”,很明显是喻示男权社会下的婚姻体制对女性的规训和压迫。 一直以来,男人被要求强大,威猛。女人被要求温柔,美丽。也就是说,男人垄断了权力,女人垄断了美貌。 男人和女人的交媾,也遵循“价值对等”原则。即最强大的男人,得到最漂亮的女人。 许多男人甚至认为,只要自己的权力够大,想要多少漂亮女人都可以。 以上,就是最典型的男权意识形态。由它所构建的社会模式,也遵循于这种权力等级制…… 可是,权力再大终究会有一个上限。 在当今这个以金钱作为衡量权力标准的社会,金钱再多,也不过是一串数字而已。 美貌的评估标准却可能是非常多元化的。 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是说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毕竟萝卜青菜,各有各的口味偏好嘛。 如果放任审美多元化,男权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等级制,可能会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 因为审美多元化,意味着没有所谓的最美的标准,没有标准也就意味着无法建立美丑的等级制。 说白了,如果没有定义美丑的标准,那么所有的女人都是美的,而所有的女人都将自由解放。 而这,是男权社会所不允许的。 因为男权需要通过建立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去奴役和剥削大多数人。好让少数统治阶级坐享其成。 那么,怎么才能在现代社会建立起美丑的标准呢? 答案是通过媒体的洗脑和规训。 当广告、电视剧、电影、短视频里全是大眼睛、尖下巴、大胸、翘臀、长腿的时候,大家就会认为“哦,原来这就是美的标准。” 当奢侈品放在精致货架里闪闪发光,女人们穿上它,用上它,顿时就自信起来的时候,大家就会认为“哦,原来这就是美的标准。” 然而,不是所有女人都长了大眼睛、尖下巴、大胸、翘臀、长腿怎么办?那你可以去买化妆品,去整容啊。 不是所有女人都买得起奢侈品怎么办?那你可以去借贷啊。 于是,大多数人上班时受到资本家剥削,下班回到个人生活后,又把自己那少得可怜的薪水还给了资本家。 而资本家们投资的化妆、整容、奢侈品产业却赚得盆满钵满,真是把普通人压榨的渣都不剩了。 于是,富者更富,穷者更穷,阶级依然牢不可破。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在于女人们相信了男权世界兜售的那套价值观。 ——即审美是有高级和低级之分的,美丑是有标准的。 你为了向那个更“高”的标准靠拢——不!不是靠拢,准确来说是屈服! ——你为了向那个标准屈服,不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还牺牲了宝贵的自由。 你打了针,割了皮,削了骨,在身体上填充了一堆假体,购买了一堆昂贵但并无卵用的布料后。 ——你终于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漂亮精致的“名媛”了。 你幻想用这些所谓最“美”的价值,去交换最有权力的男人的宠爱。 如此一来,你就能实现阶级跃迁,从此生活富裕,衣食无忧,顺便用你那高傲的眼,俾睨众生。 然而,那个男人的宠爱终有时限。 还没等你变老变丑,还没等你口袋里的钱花光,维持的精致假象破碎之前,那个男人就已经厌倦你了。 他的身边,不缺和你一样拥有同款奢侈品,同款大眼睛、尖下巴、大胸、翘臀、长腿的女孩。 而且,她们还比你年轻…… 好啦,让我们回到标题所要解答的疑问:为什么说男权社会不存在真正的审美? 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女主的母亲说“在聪明和漂亮之间,我选择要你漂亮”这种话。

    可能是她的母亲曾经尝过美貌带给她的便利和甜头吧。 而且,当别人帮你做了选择,你从此就只负责美美的就好了。 ——听起来就像,美美的,不劳动,在家当一个被束之高阁的精致花瓶,才是每个女人的梦想生活……

    但很显然,一句“你真漂亮”看上去是夸赞,实际上却是要命的束缚。

    一个女人——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自由的人。 既然她是自由的,那她除了漂亮,还应该有无限的可能性。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实现更多的价值。 但是,男权社会却只想让女人去扮演一个漂亮的花瓶。 他们害怕女人释放那种无限的可能性,因为这会瓦解他们构建的秩序,以及他们千百年来享受的特权。 更可笑的是,即便是让女人负责美丽,这美丽也是男权者意淫出来的腐朽陈规。 为了满足他们对美貌变态苛刻的要求,女人只好逼迫自己去化妆、整容,身心都备受摧残。 然而,我想说的是,这根本就不是审美! 审美之“审”,意味着眼睛和心灵的自由欣赏,自由体验。审美即是这种自由的活动过程。 审美不是一个死板的标准,审美不是一个既定的结果,审美不是将一个活生生自由的人,物化成脸、胸、臀、腿这些浅薄的、外化的物质属性。 审美是从“物质”中看到“自由灵动”,而不是反过来。 男权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它试图把一切美好的价值,简化、物化成一个具体的物品,然后占有她。 男权并不鼓励自由。男权只是通过剥削他人的自由,满足它“我最自由,我最强大”的自恋。 所以,当女主的丈夫将她挂在高高的墙上,举起酒杯说“敬你”的时候。 即使他是在“仰望”她,但她终究也只是变成他家里的一件漂亮摆设罢了。

    一个女人,不再是一个人,她变成一件物品,一件陪衬男人有多成功的附属品…… 这个男人从未把她当成一个人去尊重,去欣赏,他只想着如何占有她,并享受占有之后,伴随而来的虚荣快感。 但是,这种快感又稍纵即逝,男人很快就厌倦她了,转而去占有那些他还没有占有的东西。

    所以,这就是男权主义的局限之处。由男权统治的社会,也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审美。一切都不过是物化罢了。 而最纯粹的审美,会让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想象一下,此时此刻正值四月天,樱花盛开,你觉得那些花儿真美,你全然忘记了自己,陶醉在这美景中……

    你突然想起一句话,喜欢一朵花,便是把它摘下来,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修剪整齐,然后将它插在家中的花瓶里。 然而,你若是爱上一朵花,那你是万万不舍得动它的。你只会无限爱怜的看着它,呵护它。 花儿在人的面前,是脆弱的。作为人,你可以对它做任何事。 但是你没有。 真正的审美就是如此。你全心全意的欣赏它,甚至将它看作与自己一样自由平等的生灵。 所以,你不会对它做任何过分的事。 真正的审美,不存在功利性的占有和利用。 人与人之间的欣赏,也应当摒弃功利性的占有和利用。 我们应当认识到,对方是和我一样自由平等的存在——他/她不是一件属于我的物品。 所以,我特别喜欢第三集的故事结尾。 当我看到女主愤怒地砸墙,愤怒地拆掉那个束缚她的婚姻高台时,我本以为她终于从男权统治的婚姻牢笼里挣脱出来了。

    但是,男权势力已经渗透到进社会的方方面面,就算你挣脱了婚姻的牢笼,外面的世界,仍然是一个不允许女性解放的更大的牢笼。 当女性想要专心做自己的事业时,仍然挣脱不了“你必须先要拥有美貌,才能拥有事业”的变态要求。 最终,我们的女主,她仍然是那个坐在高台上,供人赏玩的物品。只不过是换了个环境,从客厅搬到门店而已……

    她仍然是那个漂亮的,精致的,但没有丝毫自由和尊严的男权附属品。 她还是没有被当成一个真正的人去尊重,却还要对这不公的一切笑脸相迎。

    实在太遗憾了。 但,我还是喜欢这个讽刺值拉满的悲剧结尾,我太爱了。 因为它至少直面了残酷的现实,没有用男权那套充满粉红泡泡,看似浪漫实则虚伪的甜蜜假象,哄骗女性继续去服从男权的压迫。 正如这部剧的名字“咆哮”一样,我们需要的正是愤怒的呐喊,不是男权那套虚伪的哄骗话术。 记住!当男权统治者要你放弃自由,还骗你说什么“从今以后我会好好宠爱你的”屁话时。

    你的正确回应,并不是温柔且迟疑地对他说什么“好的…我试一试吧…”

    而是应该大声呐喊出那句——

  2. 强烈建议每一位女性都应该看看《咆哮》,每个单元30分钟,一共8个单元。

    女人看了会感同身受,男人看了会更懂女人!

    《咆哮》用极富夸张的手法,来展现女性的生存困境,有几个故事特别讽刺又耐人寻味,有点跨现实主义的味道: 《消失的女人》:女主是一位受邀到纽约的作家,她的作品要被几位白人导演拍成电影,女主本来是兴高采烈,对行程充满期待,在对方给她安排的大house里面用心创作自己作品的电影稿,但当她拿着作品要去拜访对方公司时,却因为深色皮肤不被通过摄像头而无法进入,只有电影公司的黑人助理给她解围,更让她感到屈辱的是,电影公司的想法是把她的传记电影放到VR场景中,让观众带着VR机器感受女主从小到大的经历,体验场景有女主小时候目睹她父亲因为是黑人就被捕的回忆。。女主抗议,但没有一个白人看到她的存在,只有那位黑人助理看到她…… 《身上有咬痕的女人》:同样是位黑人女主,但待遇比第一集要好得多,社会身份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合伙人(但台词有提到她也是公司少有的三位女性合伙人之一,显然女性在社会的地位依然不如男性,尤其越到高级职位的女性占比就越少)这集女性的难题是老生常谈,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只是导演用夸张的手法,把工作与家庭对女性的撕扯,化作女性身上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口……只有做自己,放下包袱,伤痕才会停止…… 《坐在架子上的女人》:物化女性在富人丈夫家中只是个花瓶…… 《被鸭子投喂的女人》:大龄剩女不需要刻意寻求社会认同感而开展一段被PUA的恋爱 《退回丈夫的女人》:最喜欢这一集,婚姻生活的可怕不是在于对方的束缚,而是只站在自己的视角一味抱怨,当大家都打开心扉互相包容,互相体谅,婚姻也可以很美好。导演把丈夫作为商品来处理,不是要物化男性,而是让男性处在社会优胜劣汰的规则下,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丈夫。这也隐喻了男性较容易大男子主义,缺乏女性的自省机制(女人心海底针也反证了女人心思细腻),需要外界来对其进行教育,婚姻才有可能变得更好。但男人既然是商品,就可以买或者不买,掌握权在女人手上,女人可以选择单身下去,也可以挑一位知心爱人和你共度余生。女人只有具备悦己的能力,和谁在一起都能收获幸福。 《喜欢马的女人》:女生可以有自己的爱好,但不要忽视同性对你的帮助,毕竟紧要关头,还是girl helps girl——《解开自己被害之谜的女人》同样表达了女性互助的主题。 每一个单元就像一个放大镜,看到女主就像看到我们自己。但愿每一位女性都被温柔相待,也在生命的长河里,绽放属于你的璀璨光芒!

  3. AppleTV最近来势凶猛,凭借《健听女孩》夺取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后,在影视剧领域也用《人生切割术》、《弹子球游戏》等精品稳坐2021流媒体第一把交椅。 新上线的诗选剧《咆哮》改编于Cecelia Ahern所著的短篇小说,每个故事都从一个独特的女性视角讲述,探索自己生活中与众不同、荒谬的矛盾和问题,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共8集,每集半小时。 有人说它是女版《黑镜》,也有人甚至说它是女权版《黑镜》,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个隐形的女人 一个吃照片的女人 一个被摆上架子的女人 一个被鸭子喂食的女人 一个全身是咬痕的女人 一个破解自己谋杀案的女人 一个把自己老公拿去退货的女人 一个喜欢马的女人 …… 接下来按照怪兽我喜爱的单集顺序依次细讲。

    最为惊喜的是《一个被鸭子喂食的女人》。 来自《难以置信》的女警梅里特·韦弗饰演Elisa,一个正准备医学考试的女人。 每天她都喜欢来到公园放松心情为逃避自己的厌学情绪找借口。Elisa没有什么朋友,唯一可以谈心的只有自己的姐姐。 突然一只会说话的绿头鸭闯进了Elisa的生活,绿头鸭看破了Elisa的孤独,一人一鸭相谈甚欢。 接着,Elisa将绿头鸭带回了自己的住所……

    这是最为创新、最有趣的一个单集。 会说话的绿头鸭暗喻了女性在自己的人生低谷遇到的那个看似十分有趣的人。他会偏僻入里告诉你某些事情的真相,会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会贴心的为你准备好一切...... 可是突然有一天,他会因为长时间的分离对你大发雷霆,接着用性爱解决一切,让你体会由他带来的肉体愉悦以至于无法逃离这段关系。 到最后,你的生活在悄然不知中只剩下他一个人,你的自我、你的理性、你原本的世界被吞噬的一干二净。 本以为这是一个友情故事,直到绿头鸭真的给Elisa口后,这段被“友情”包裹的PUA关系才终于显露出来。 绿头鸭自身和它所代表的人际形式在这一刻达到了统一,果然性爱是雄性解决两性关系百试百灵的手段。

    接着是《一个破解自己谋杀案的女人》。 Eebecca在露营时被残忍杀害了,并被穿上了兔子女郎套装。 两位男探长赶往现场破案并吆喝着协助发现现场的女警跑腿买咖啡。 看着这个身着兔子女郎的尸体,男探长猜测着Rebecca的身份,妓女?脱衣舞女?还是瘾君子? 灵魂还没有消散的Rebecca对男探长们充满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猜测感到无语和无力。 在男探长们毫无头绪的一天调查后,Rebecca决定自己调查自己的死因。

    这也是一个颇为新颖的设定,来自女性以及受害者本人的破案视角在男探长们的对比下显得更加高效、理性,并且向我们展露了事情真正的真相。 由此抨击了警察制度的局限、人性的片面和肮脏,重新审视网络环境给两性关系的对立提供了温床等等。 可缺点也太过明星,受限于故事的篇幅,整个破案过程太过轻松,罪犯的作案动机太过笼统,作案过程也没有展现。

    《一个隐形的女人》,《一个被摆上架子的女人》和《一个全身是咬痕的女人》在一个水平。 《一个隐形的女人》讲的是女性在职场中话语权的缺失,更加细化到黑人女性在职场上不被尊重、受到漠视,还深入到黑人群体在结构中的集体性不公和白人制度消费黑人文化的问题。 《一个被摆上架子的女人》讲的是从小被教育美貌大于一切的女孩长大后也自然而然被当做花瓶、摆设对待。男人将身为模特的女孩带回家后,为她修了一排精美的架子,女孩不需要在为生活操劳,唯一的工作就是坐在架子上。故事比喻毫无内涵、毫无建树的花瓶女孩终究会被抛弃。可结尾着实又让人摸不上头脑。 《一个全身是咬痕的女人》讲的是职业女性面对的生活和家庭的平衡困境。女人身上莫名出现的咬痕,从身体里扣除的牙齿比喻着孩子们对女人职业、精力、甚至是性命的蚕食,而这一切就是从女人决定重返职场开始的。这个故事抨击了有关母职的传统观念。 三个故事都有同样的问题,主题太老套了,切入点太普通了,比喻的太明显了,深度太弱了,以至于一句话就能把故事大概讲清楚,不存在任何新意和惊喜。

    接着是三个或看不懂或不喜欢的单集。 本剧最重磅的卡司妮可·基德曼饰演《一个吃照片的女人》中的女人。受困于难以相处的母亲,女人不得不吃掉承载美好回忆的照片来缓解痛苦? 《一个把自己老公拿去退货的女人》,本来提出了物化男性这样创新的设定,结果通过退掉老公-邻居改造老公-重新买回老公表达出女人失去了才知道原来才是最好的? 《一个喜欢马的女人》,暴力不可取? 《咆哮》的海报是一朵长着牙齿的花,女性是柔美的,但女性的声音却是不可忽视的。这8个故事承载着通过不同的年龄、种族、阶级、信仰来表达女性困境和女性力量的主题,可这三个故事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总的来说,女性版《黑镜》称不上,《咆哮》毫无任何一集的设定可以和《黑镜》的惊悚相比。 女权版《黑镜》更称不上,《咆哮》对于女性议题选取的角度或老套或迷离,受限于篇幅其深度基本是点到即止。 8个故事由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女性个体、不同的流派组成,本是剧集的优点却成了整个8集看起来参差不齐、各自为政的缺点,观影过程十分割裂。 花本娇弱,但有牙齿。在女权主义和女性力量受到推崇的今天,《咆哮》是一个很好的主题,但Apple 这次真没拍好。

  4. 《咆哮》从原著小说作者到八个分集导演到每集主要角色一溜烟儿都是女性,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名副其实的女性电影。

    《咆哮》第一季是由八个故事组成。八个故事分别着眼于女性主角生活中突然遭遇的一个挑战,一个难题,一个情境。这些挑战、难题、情境则反映了她们的生存现实。而这些女性主角的对这些挑战、难题、情境的回应则反映了忠于自我并改变现状的丰富的可能性:

    比如,第一集中,因自传性新书而崭露头角的黑人女作家万妲(Wanda)从纽约来到洛杉矶,与好莱坞的影视公司商谈改编事宜。万妲被安排进了从未住过的带露天泳池的豪华公寓。

    然而影视公司的一群男制作人表示,他们不准备将万妲的作品改编为朴素的叙事电影,而要改编为更“独特”、更“刺激”的VR电影。而这种改编在万妲看来完全是对她个人生命经验的背叛、消费和玩弄。

    然而,在万妲据理力争时,男制作人们似乎听不到万妲在说话。随后,当万妲在时装店被白人女性插队而据理力争时,插队者和店员似乎也听不到她在说话……

    这一魔幻现实的设定实在精妙。它看似荒谬却直指“隐形”的现实——黑人在白人生活中的“隐形”,女性在男性主导的行业里的“隐形”,穷作家在傲慢的好莱坞制作人面前的“隐形”,为出席比弗利山庄名流晚宴而第一次踏入时装店的“新人”在贵妇面前的“隐形”……后者不将前者视为平等的存在,心安理得地无视前者,甚至认为自己已经相当“文明”。

    正如黑人在斗争了几百年后,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如种族隔离)等终于被推翻,而隐形的歧视,依然无处不在。漠视,就是无声的歧视。

    又如,在第三集中,一位艳光四射的白人模特艾美莉亚(Amelia)搬进了亚裔富豪男友的豪宅。男友亲手在工作室的墙壁上给她打造了一个“座位”。男友希望她放弃模特事业,天天坐在那里“激励”工作中的他“既然我能赢得你,我也能赢得更多生意和财富”。Amelia欣然为爱坐了上去。

    她在架子上坐了三年,终于忍无可忍而跳下架子。跳下架子前的那一刻,那几米的高度看起来似乎是恐怖深渊。而当她终于跳下来,没有摔伤,却发现人生真正的挑战还在前方……笔者认为,这个故事甚至一点儿不魔幻,就是个新时代“娜拉”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亚裔富豪男友的形象似乎不止象征了男性对女性的物化,更像有色男性对金发碧眼的白人女性的占有幻想的一个讽刺。当他微笑着说出,“我保证,我将给你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的话时,当他向众人隆重介绍坐在架子上的女友而宴会上各种亚裔女性时——我心想:莫不是亚裔编剧吧,对那种隐隐的白女崇拜如此有经验,刻画地如此传神。而到本集结尾,字幕一出,果然是一位韩裔编剧……

    第四集中,一位生产时因大出血几乎送命的黑人女性安比亚(Ambia)在产后面临着一系列危机:在公司里,作为做到合伙人层面的三位女性之一,一位男性同事正跃跃欲试欲借此机会取而代之;在家庭里,刚出生的儿子嗷嗷待哺,同样年幼的大女儿依恋母亲,而老公则是一个劲儿抱怨她的甩手掌柜。

    每两小时就要挤奶的安比亚突然发现偌大的公司竟然没有一个母婴室(正如很多公共场所没有……),而虎视眈眈的男同事们正准备观赏她“胸前风光”。

    随后,安比亚的胸部、脸部和四肢出现了伤痕、疼痛和流血,仿佛被狠狠咬伤。她坚持工作、出差,直到进入医院,才发现一群情况相似的,伤痕累累的——母亲。

    到此,“咬伤”(bite)这个意象已经将现代女性所遭受的母职惩罚和面临的婚、育困境讲得形象生动,令人瑟瑟发抖了。而之后,安比亚的血泪之言则更引人深思:我知道我的女儿恨我不能陪伴,我的丈夫恨我不能陪伴,而可怕的是,我其实恨我的儿子,他差点夺走了我的生命,又理所当然地要夺走我的生活……而安比亚没有说出的是,每一天,现代女性都要在这样重重叠叠的恨中继续生活下去。

    如果说八个故事里,困境都只是暂时解决或完全没有解决的话,那么第五集则是唯一的“爽文”。而其核心设定也极为风趣,为整个第一季带来了某些积极的力量:30多岁的埃莉萨(Elisa)结束了帮人竞选的事业,正在备考医学院。备考的闲暇,她的情感生活不太顺利:和男性约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有时,她会自我怀疑——为什么他们无聊得“像超市里的烂水果”,而我连烂水果都捡不到?有没有可能,我其实也很糟糕?……

    就在埃莉萨一边疯狂备考一边自我怀疑时,一只雄性鸭子闯入她的生活。鸭子能说会道,颇懂人心,各种俏皮话儿逗得埃莉萨发笑。埃莉萨骑着自行车将鸭子载回家,开始了一段奇妙的同居生活。

    然而,渐渐地,鸭子暴露了控制欲强的本性。它中伤埃莉萨的姐姐——埃莉萨生活中唯一的亲人和朋友,将自己打造为唯一理解和关心埃莉萨的生物。它在埃莉萨出门后满地拉屎,以表达对埃莉萨不陪伴它的不满。而当埃莉萨真的动怒,他又可怜巴巴:我只是因为太爱你了,我只希望和你在一起。

    笔者在看第五集时笑得停不下来。这一边打击一边卖惨,一边画饼一边精神孤立,分明就是现在已渐为我们熟悉的PUA大法嘛。

    难道鸭子也有睾酮吗?难道这样左右互搏就是雄性生物的本质吗?

    而爱情屡屡失意的埃莉萨果然陷入了它的迷魂阵里……还好,在本集的结尾,负伤的埃莉萨终于一脚踢开鸭子,顺便踢开了来献殷勤的动物管理员。——我不是要找一个优秀的医生男友,因为我自己就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一些评论提到本剧每集30多分钟似乎刚要升华就结尾了。而在笔者看来,30多分钟的长度不仅是下饭必备,还保证了叙事的超高质量。

    八个故事涉及到了丰富的关系:女性与父亲的关系(第八集)、与母亲的关系(第二集)、与丈夫的关系(第二、三、四、七集)、与子女的关系(第二、四集)、与同事的关系(第四集)、与朋友的关系(几乎每集)……而最终都归结于与自己的关系:你想要什么?你守护什么?你爱什么?你恨什么?

    社会上的种种力量总在教育我们要有羞耻心。要为这羞耻,为那羞耻。但在我们与自己的对话中,没有羞耻的容身之地。

    正如第四集中,恨自己的儿子并不可耻;正如第五集中,渴望爱并不可耻,哪怕爱来自一只鸭子;正如第七集中,吃回头草并不可耻;正如第八集中,放弃复仇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能诚实面对自己,而被外在力量(他人的指指点点,“传统”的期待,社会的规训……)左右而背叛自己才可耻。

    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年代。但当我沉下心来观察我的身边,我发现消费主义以“赋权”为名换着法儿地要从我钱包里拿钱,发现各种媒体以互相矛盾的话语换着法儿地教我什么是女权,什么不是女权。所有声音都在说,我是权威,跟我走。而我意识到,在这些声音之外,也许并没人真正关心我的wellbeing,也许我唯一能遵循的只是我的内心。

    在这个意义上说,《咆哮》的问题意识,它那充满想象力的描写和刻画是如此深刻。而那充满克制的戛然而止是如此意味深长。它启迪我们——打破沉默,听“我”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