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笑之大学 笑の大学(2004)

笑之大学 笑の大学(2004)

又名: 笑的大学 / Warai no daigaku / University of Laughs

导演: 星护

编剧: 三谷幸喜

主演: 役所广司 稻垣吾郎 高桥昌也 小松政夫 木村多江 加藤爱 八岛智人

类型: 剧情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04-10-25(东京国际电影节) 2004-10-30(日本)

片长: 121分钟 IMDb: tt0436886 豆瓣评分:8.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如果你不走出去,你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我最近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我去年给一个电影微博账号打工的时候。我在微博拿着微薄的工资,周围是好几十斤重的电影资料,双眼盯着发白的电脑屏幕,那满是打开的搜索窗口,就像在大海里面捞针一样,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所谓的电影经典的台词,虚构的、张冠李戴的、偏激的、莫名其妙的、郭敬明式的、烂大街的……我觉得我几乎看完了所有的台词,从一开始的游刃有余到后期的词尽人亡,我像经历了一场浓缩的江郎的人生。我每天找完固定工作量的电影资料之后,入睡时带着的是明天何去何从的不安。
    而我的顶头上司,经常打电话质疑,问我为何状态差到这般地步,找出来的电影台词、榜单如此乏味单调,一整个word文件里面找不到任何一句台词可用。我默默地点开那个微博,里面转发最多的,都是故作忧伤的郭氏台词,冠着一部跟这台词毫不相干的电影名字,比如《廊桥遗梦》。我看到我被采用的微博在周围像小人物一样卑微地反射着它们的光芒,悲伤顺流逆流都成河。
    在我确定我已经挤不出一滴有用的水之后,我辞职了。

    是谁说的“乱世出英雄”?在这么一个混乱的时代,在一个被称为第八艺术的电影界,有太多东西不能讲。我曾问老板说,广什么电的能讲吗?他说不能。擦边球能打吗?他说不能。在西科塞斯生日那天,我介绍了一下他的生平,介绍了一下他被中国列入“不受中国欢迎的十位人物”之中,顺带表达了一句我们还是很爱他,结果遭到万人唾弃。

    我看到《笑的大学》里向板对椿一的百般刁难之后,不禁产生一种同病相怜的失落感。昭和十五年,从前线回来的不苟言笑的向板,意外地得到了他所不喜欢的工作——审查喜剧剧本,而处处受限的编剧椿一,因递交了一本从头到尾充满了问题的剧本,开始了两人之间的拉锯战。
    影片开头的长镜慢镜搭配得妙趣横生,慢镜中一堆在剧场里面大笑的观众,与之相交接的是警视厅里面,一脸严肃的向板在一本又一本的剧本中,无情地盖下鲜红的“不许可”,在略带荒诞意义的音乐贯穿下,两个场景多次交换,速度逐渐加快,被毙的剧本被不停换下,背后是一把朝廷的夺命剪刀手。这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一个开头。

    影片所经历的时间一共是七天,那正好是上帝制造世界所用的时间。在七天里,向板不停地向椿一提出匪夷所思的要求,比如把整个西方的背景改在日本;在一个爱情故事里加入“为了我的祖国”三次,并且去掉所有的接吻场景。这些要求在向板眼里再自然不过,这是一个战争的时代,爱国是被鼓励的,人们是要随时准备为祖国献身的,真正的欢笑是不被允许的,一切都要审核,唱歌只能唱红歌……是的,这么熟悉的年代,那是一个战争的年代。
    在七天的压迫当中,向板和椿一逐渐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友谊。椿一自是不愿放弃机会,而向板也始终没有对椿一的剧本判下死刑,“你明天再来吧。”向板一直这么说。

    就是因为遇到了这么一个人,椿一让我好生羡慕,向板是椿一所要抗争那个权力的最底层官吏,像横扫街头小贩的XX们,但与之不同,向板具备做人的基本条件,良心。他能够理解上层的指示,也在不断地想要贴近编剧们的困境,他虽给了一个又一个刻薄的条件,而在这种限制之下,却也帮组椿一将剧本越改越好。这就是编剧界的乱世和两个英雄。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一个能够慧眼识才、能够放宽界限、能够知道一个真正贪官比一个揭露贪官的电影更能危害政权的英雄,而不是一堆掩耳盗铃坐在空调房里,面无表情地剪去无权无势的导演的精美桥段,只因它觉得里面一句台词有影射的可能性的审查官。

    我们还需要一个敢于斗争、能够在七天里面,在艺术和压迫之中,将剧本在各种可能性之下改得精致得体、不犯上也不欺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无视观众智商、对批评声音置若罔闻、对上头百依百顺、对艺术置之不顾的创作者。

    这是一个好时代,可惜我们并没有遇到一个好人。
    围城外面的人不一定想进来,但是围城里面的人真心地想要出去。
    我没有去过围城外面的世界,我很想念它。
  2.     这部影片叫做《笑的大学》。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日本。向板从前线归来,任某地的剧本审查员。他是一个有着强烈军国主义情感的人,认为艺术了无趣味,到战场上为国捐躯才是有意义的事。对他来说,做一个剧本审查员几乎是一个不可接受的工作,因此,他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在剧本上盖下“不许可”的红章,除非作者接受他的蛮横无理的修改:不允许有情爱,不允许有丁点的对帝国的不敬,不允许有诙谐和滑稽——在他看来,战争时代的帝国不应该有笑声。
        椿一是一个名叫“笑的大学”的剧团的作者和导演,他写的全是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喜剧。向板照例对他的剧本提出了荒唐的修改要求,椿一无奈接受。可当他按照向板的意图修改剧本后,剧本竟然变得更滑稽,那是在一本正经下显示的黑色幽默。于是向板又提出了下一个修改要求,椿一又照着做,剧本又散发出新的幽默色彩。这样一天天改下去,向板也沉醉在了剧本的氛围中,在他的修改下,剧本越来越幽默,越来越完美。他甚至和椿一在办公室中排练,推敲如何让对白更引人发笑。
        向板的转变是渐进的,让人信服,这也显示了电影导演的叙事功力。向板原本是一个不会笑的人,当他看到椿一的剧本后,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他迅速意识到并收回了笑容。修改了几次剧本后,一天晚上他不自觉的走进戏院,他的手几次想拉开门帘,又几次收回,当他终于拉开的时候,眼前是一片笑的世界:观众正在剧场里笑得前仰后合。他第一次来到了笑声中,怀着欣赏的态度。他看了演出,觉得还不够精彩,应该更幽默一些。第二天他就充当演员,和椿一排练剧本,推敲对白。他由一个政治上的审查官变成了一个艺术上的审查官(严格要求作者的编辑)。
        故事讲到这里,不禁让人想到了《东宫•西宫》。这同样是一个引诱与被引诱的故事。《东宫•西宫》是同性不断施加的引诱,而这部电影讲的是笑声的引诱。向板拒绝笑声,一生中甚至没有笑过。他本想把椿一的剧本改得一本正经,改得枯燥无味,可没想到剧中人物的一本正经却造就了一种反讽和黑色幽默的效果。他一遍遍地要求椿一修改剧本,剧本却愈加诙谐。他无意识地沉浸在这游戏中,慢慢地已区分不清他到底是要否决剧本,还是要使剧本更完美,更幽默。他被笑声引诱,在一次次地拒绝笑声中,却受到了笑声的更大引诱,于是他只好沉沦在笑声里。一个喜剧的审查者和反对者,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喜剧的作者,甚至是表演者。
        故事的意义已经显现出来了:专制时代,威权要求人人都为它服务,成为国家机器上的工具。工具是机械的,没有情感的。任何情感的显露都是私人的,是对国家机器的疏离,甚至反对。笑声对于国家机器是危险的。可是作为国家机器代表的审查官,在与笑声的斗争中,却不知不觉地被笑声同化,被笑声吸引,自己也笑了起来,这就是人性的“笑”凌驾于国家机器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无法抵抗。
        故事讲到这里也已经是完满的。所以当我看到以后的情节——向板准备在最后修改好的剧本上盖“许可”章的时候,椿一却开始对向板布道,大讲出版和创作自由——我不禁感到厌烦。如果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宣传“创作自由”,那也太降低了它的价值。我想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放弃时代背景,——岂止战时日本,哪个时代没有国家机器的“审查官”呢?——我还暗自为它安排了结局,向板出现在真正的舞台上,出演椿一创作的戏,而且就饰演一个滑稽的帝国警察,台下笑声一片。
    这是个团圆式的结尾,如果这样,《笑的大学》本身也就成了一部笑的喜剧。然而我之后看到的情节却不是这样:
        向板听完椿一长篇大论的宣言后,脸色又变得凝重和严肃起来。他又回复到“审查官”的角色。他告诉椿一,他正是椿一反对的威权的代表,他的职责就是否决剧本。所以他不准备在椿一的剧本上盖“许可”的章,相反,他要求椿一重新修改剧本,这剧本,绝不能让人发笑一次。
        绝望的椿一还是答应了向板的要求,重新开始他们之间的斗争(引诱与被引诱的斗争)。新的一天,椿一拿来了他的剧本。这却是一出非常诙谐的戏,比之前修改过的任何剧本都要让人发笑。向板读着剧本,一边尽力保持严肃,一边禁不住发笑。他问椿一,为什么没有遵照他的旨意,而是变本加厉得让剧本更幽默。椿一说,他头一天接到了应征入伍的通知,要奔赴战场,不可能执导这一部戏了,所以他也不在乎剧本是否通过。向板在这瞬间又回复到了一个“人”。他恳请椿一回来以后执导这部戏,他愿意做演员。他坦承椿一的剧本让他快乐,他在看剧本的这一周每天都在发笑,而此前他从来没有笑过。椿一答应了他,转身离开了。这承诺大半虚妄,因为战争更意味着死。在椿一离开办公室,即将消失在走廊尽头的时候,向板冲出来,对椿一大喊:“你不要为祖国牺牲,你要为牛排牺牲。”这正是椿一剧本中的台词。
        帝国审查喊出了:“你不要为祖国牺牲”。这结局当然比我想象的好。然而,这结局却更凝重,让人笑不出来。和椿一的剧本一样,这样的结局,是悲伤和反讽结合的黑色幽默。当椿一走向战场,走向死亡的时候,这部电影变成了向板要求的,“没有笑声的喜剧”。
  3. 因为《笑之大学》要改编成了中国版的话剧,叫做《喜剧的忧伤》,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上演了。主角是陈道明和何冰。在漫长等待话剧上演的日子里,把笑之大学看了几遍,最后却本末倒置了。本来是为了更好地看戏做的提前功课,却把期待了一个多月的戏毁的一塌糊涂。这是因为电影太牛逼了,牛逼的把同样也很不错的戏,硬生生砸在了地上:凡人怎能和天相比呢?
    可是关于电影,我却不能说更多的东西,因为想说的反而太多。所以贴上剧评,对比之中,看得清楚一些吧:

    我看不懂你的喜剧,也不明白哪来的忧伤

    我在剧场,忍住了至少十次,没有咆哮出来。但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的原因,与戏与他人无关的。
    先说好话。就《喜剧的忧伤》而说,如果它和原著《笑之大学》和改编电影一点关系没有的话。那么最好能排进我的年度十大。喂,《哥本哈根》也不过如此。
    可惜的是,我看过改编电影了,那个在我心目中排上人生前五的神作。这有什么办法呢
    看完《喜剧的忧伤》,我突然明白了它为何叫做笑之大学。戏是一所大学,一所关于笑的大学,一所关于戏的大学,一所比天大的大学。到电影结尾,编剧奔向远方,鞠躬,再见。我这辈子值了!
    可是陈道明与何冰,虽然我对他们的表演没有意见,但却把一部环环相扣,曲折中走向高潮的戏,演成了七部半喜剧和半部忧伤。我从头开始就骂道明叔你麻痹,有那么猥琐和匪气吗?装什么装,拿什么拿阿!何冰更惨,一边藏着人物的热血,或者苦逼,或者娘娘腔。还有观众,起妈逼哄阿,能在结尾一次鼓掌吗。能不说两句就鼓掌吗,这是演说吗?
    电影里的第五天,审查者沉浸在喜剧中,放肆而夸张地奔跑,被道明叔演得猥琐而讽刺。可这他妈应该热血阿,像海贼一样,两个人物为了至生羁绊拼命奔跑阿!没有这里,怎么解释忧伤,怎么诠释戏比天大的视死如归。结尾处道明叔还说收着剧本等你回来演,这里我本该笑着热泪盈框了。可是…好吧,你毁了神作最神的一笔。
    我一直说,戏比天大。因为它是《笑之大学》的中心。戏是主角,人物和演员是合适的工具。这才符合我的世界观。可是认真我就输了。《喜剧的忧伤》你赢了,你继续喜剧,然后忧伤去吧。
  4. 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了,喜欢到看了一遍又一遍,一句一句的把剧本扒下来。原来,就是有感于椿一一个人的战斗,一个人。
    即使前面面对强大的敌人,后面又对的是我方的不信任与不赏识,椿一还是一个人,坚持着战斗,为了他的喜剧,为了他的理想。真正让他败下阵来的,不是苛刻的检察官,而是一纸的征兵状,那是他所坚持的喜剧所无法跨越的障碍,那是反人性的战争。
    整部片子就是在讲人性,而其他的什么反战,什么影射,都是其次的。是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反人性的,自然而然的要被调侃,被批判。就拿审查官来说,最一开始“没有笑也就这么活过来”的他,就是一个典型。但是到了最后,他追出审查室,打从心底里对椿一喊到“活着回来”的时候,他已经回归了人性。
    而椿一的坚持更让人动容,哪种只为了什么而其他都可以不顾的心情,现在真的很少见了。只为了那个而战斗着,坚持自己的内心尤为可贵。与之相比我并不是很喜欢《活着》哪种不为了什么只为活着的人生。哪怕不是为了“お国(くに)”而是为了“お肉(にく)”也要去战斗,视死如归啊!那不是教条的为了一个机械的国家机器,而是为了“妈妈(对贯一)满满的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