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恋爱中的宝贝(2004)

恋爱中的宝贝(2004)

又名: Baober In Love

导演: 李少红

编剧: 郑重 王要

主演: 黄觉 周迅 陈坤 廖凡 李小冉

类型: 剧情 爱情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上映日期: 2004-02-10(中国大陆)

片长: 95 分钟 IMDb: tt0415116 豆瓣评分:6.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生于1979年的宝贝(周迅)少时总梦见自己会飞,当她对自己从何处来感到困惑时,通过母亲之口知晓被捡于垃圾箱,这令她自此不断生出奇思怪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宝贵渐渐长大,见证城市的飞速发展。

演员:



影评:

  1. 很久以前写的。

    这部影片中,宝贝有一段独白: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到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你会碰到蛇,还有猫。你会害怕,真的会很害怕。但是在路上也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亮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还会有一种声音,他老是罩着我,是你最熟悉的人,我的表哥,坐他的车去周游世界,是我最快乐的事情。还会有一种味道,会让你经常想起一些忘不掉的事情。

    在影片里,宝贝可以说是一直按她说的这些话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依托。可惜的是,尽管她一次次地去找寻,最终却仍旧没有在现实中寻找到。她最终选择的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回归方式,是用生命的终结来体现。

    这部电影包含了太多的信息,色彩的丰富和绚丽是对我们视觉的冲击,也是对我们身边的这个庞大物质世界的置疑和并不坚定的否定。儿时的宝贝通过呐喊见证了这个世界的飞速发展:高楼拔地而起,立交桥横穿每一个城市的角落,当然还有越来越会生活的人。这些体现的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快节奏。越来越理性的人们在这样快节奏的时代里,在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跟着飞车坐同样速度的旋转。

    诚然,人在这个社会之中不可能离开物质的生活。物质是我们行走的必备基础。没有物质,有什么资本讲精神?

    宝贝出世在80年代。这个年代的孩子不缺物质,可是他们缺精神。现在大部分的人已经懒得去找寻精神世界了,吃饱喝足之后有那么多令他们迷幻的事物在等着他们——酒吧,电视,各种娱乐场所。他们哪还有时间去找寻他们精神世界在哪里?

    宝贝却不是这样的孩子。可以说宝贝比较自我,也比较看中自己的内心世界到底在什么地方。所以她一次次地离家找寻。在路上,即便迷失,也总知道为什么而迷失。

    宝贝小时侯问妈妈自己从哪里来,妈妈说她是从垃圾堆里被拣出来的。影片开头是宝贝在朗诵她的作文:我的出世。旁边是一些不认真听她朗诵的小朋友。从宝贝在朗诵中环顾周围的眼神,我就有某种预感:宝贝会走一条不同与一般孩子的路。事实上她确实不同,自此,她开始了对她生命本身的探究。

    离家出走去寻找,是对周遭世界最直接的厌倦与怀疑引起的行为。片中交代宝贝是在寻找中找到大志的,而后又是通过离开大志被大志找寻而被大志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的(事实上,大志能走进多少?)。可以说宝贝在大志那番话“我们什么都可以不要,我明白我们的爱情是不需要那些东西的”后的确找寻到了一些什么,可是我们又清清楚楚知道,她并没有找寻到。爱情可能会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的慰籍,可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些最根本的东西,是任何人也无法走进和探测到的。

    宝贝所找寻的,恰是这种她自己也无法探测到的东西。所以她一次次地迷失又一次次地寻找。

    李少红把这种找寻的使命放到这样一个柔弱纤细的精灵身上有点残忍。可是我觉得放在宝贝身上又是最好的。当代男性似乎已经无法承载找寻的使命,于是找寻这个古老的朴素主题又回到了女性自身。可惜的是在现代世界中,我们终究无法如古人一般找寻到最终的一种归宿——宝贝怀上孩子其实是说精神世界依旧存在,可是宝贝最终被证明是假孕,这样的结局是说在现实世界中找寻精神家园是何等难。宝贝最终死亡,更是宣告一个精神找寻者的失败。但也可以理解成为我们最终的精神家园可能只能在天国。

    不管怎么说,李少红的这部电影是一部十分难得的作品。在当今这个现实背景中,她在影片里表现出的对现代人精神生活丧失的焦虑真的很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同时我想值得反思的还有某些电影人,当他们一味地去追寻一种画面和声音的震撼感觉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因为他们的影片,可能会造成更多人精神世界的缺席?
  2. 你需要什么?你能享用什么?你拥有什么?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能掌控什么?

    我知道你已经厌倦了八卦杂志上的所谓爱情倾向测试、最佳伴侣测试,也知道你已经习惯了在一个你认为最符合你个人情况的选项上打个勾,一旦面对开放式的问题就心升厌倦。但想一下以上问题,然后告诉我,你还是你吗?

    一定开始骂我了。大脑是不是出问题了?我不是我是谁?别又是《苏菲的世界》那一套。少跟我玩虚的!

    其实我问的是,你知道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坚守自己,不被同族同化,不被异类异化?也许你真的是一个有主见有原则的人,不会轻易被他人动摇。那你在用HTC、PSP、iPhone4/iPad吗?在看昕薇、GQ、一财周刊、凤凰卫视吗?在上微博、优库、豆瓣,用MSN和QQ吗?如果不考虑金钱问题,让你重新选择一次自己的生活,那些东西还是你生活的必需品吗?

    听听刘志的话吧:“这房子太大太空了,它哪像个家啊?起码要有个窗帘吧,嗯……要沙发、书桌、电视。家嘛,总得有个厨房吧,冰箱、洗衣机。再安一部电话,带传真的。电脑桌还没买呢。最重要的,要有张大床……”可以说刘志就是卡夫卡笔下的现代人的化身,一个让人羡慕的大城市白领,有家,有老婆,有女友,有哥们,有自己的小秘密,有自己的video日记,对着镜头袒露自己的心事。用任何一种眼光审视刘志,他都是现代社会的成功者,他的成功是唯物主义的,他拥有的一些是实实在在的。然而一盘偶然失落的video日记打碎了一切,被老婆赶出家门,发觉哥们和老婆其实有一腿,老爸老妈都开始闹离婚,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直至有一天,神秘的宝贝走入他的生活。

    宝贝出生于一个变动的年代,更准确地说,是工业化大行其道、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年代。现代化是一条钢铁的标准,一切以现代之名便可畅行无阻,曾经的“家”在宝贝的惊叫声中分崩离析,钢铁巨臂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屋梁吊起,从此宝贝在这个世界中再无处可以遮风避雨。

    从此宝贝真正成为了一个自觉拒绝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生命,现实中变成了自我与非我强烈冲突的中心,她不是“人”,而是“宝贝”,是人类中的异类。前者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后者暗示自我封闭的空间中原生态的生命。她对扭曲的社会感到恐惧,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中的,甚至被剥夺了追问自己生命来源的权利。“妈妈,我从哪来的?”没有回答,只有搪塞,甚至是欺骗:“你啊,你是妈妈从垃圾箱里捡来的。”生命的追问从一开始最浅层次的生理追问就陷入死循环,生之源的神圣被当作污秽,本该显现的真理被有意遮蔽,多数人在社会的同谋中忘却了追问,留给追问者的只有困惑与无奈。

    刘志走近宝贝,无意中将宝贝推上了生已注定的死亡列车。他们爱了,梦幻般一尘不染。他们从钢筋混凝土大厦间坠落,在柔软的金色大床上缠绵,宝贝说他们注定会在一起。或许,但清晨迎接他们的,是建筑工人窥私的目光。宝贝对刘志的爱是无理由的,却是真诚、透明、无中介的,刘志对宝贝的爱是说不清的,掺杂着好奇、梦想和对自我的记忆。最初的冲突,来自刘志对“家”的物质要求,可他所谓的“居家必需”在宝贝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是多余的,是外在的侵入。对固守自己的宝贝来说,离开是惟一的选择。她在一群轮椅篮球队员那里找到了同道者,因为他们和宝贝一样并非社会的常态,只是社会的异类,宝贝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自我修复。在刘志寻找宝贝的过程,也是刘志寻找自己的过程,他在飞机上看见飞翔的宝贝,其实是童年梦想飞行的自己,那一刻,真正的对等的理解形成了。他们在清朗的明月下热吻,海水轻抚细沙,一切宛若仙境。然而,这里只是人间,保安手中的电筒就是社会搜寻异类的目光,正如梅洛-庞蒂所言,这种目光将对象物化。社会在将属我的归类,将非我的整合,剩余的置之社会之外,将其丢弃。

    宝贝最后一次崩溃了,刘志的理解与爱已经无法挽回。社会是最大的强权,人只是被规定功能的棋子。她要生一个清白的孩子,只是希望一个不被污染的灵魂能够自我救赎。她一遍一遍地清洗自己的身体,她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的清白。她想保护自己的孩子,可是黑猫依然在一旁伺机而动。猫从宝贝一出生就伴随其左右,那是社会归化的努力,是社会整合的强权,是宝贝无法逃避的宿敌。刘志为他们的小家装上窗帘,这里成了宝贝的庇护所,在这里她打死了猫。猫之死注定了宝贝的死亡,她要向整个世界证明孩子的存在与孩子的清白,她剖开了自己的腹部。

    有人或许抱怨影片魔幻与现实交错的手法,但其实这正是世界的本然,自我的世界是无规则的,他人的世界是有规则的,我们共处的社会你是无力反抗的。一个坚守自我的被社会视为异类的灵魂注定要被现代化的铁锤击碎。她把异类称为宝贝,我们把异类称为精神病患者。

    看到了吗?在影院中抱怨的我们其实也是那只猫的共谋者。
  3. “21世纪的中国在迷恋现代化,像一个热恋中的人迷恋幻想中的爱人……而宝贝,就像在这场热恋中被丢掉的灵魂,甚至自己的出生都变成了一则笑话。其实所有挣扎都是对着自己的。一旦明白了你原来熟悉的那个系统和你原有的经验在被排斥掉了,不可能用了,必须建立一个新的、特别完整的系统的时候,而那个新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样还不清晰,你不可能跟别人交流,别人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一瞬间的感觉是挺恐怖的。” ————————————李少红谈《恋爱中的宝贝》


        第二次看完李少红的《恋爱中的宝贝》,很显然我还是很不甘心,我不甘心这个片子在我的心中就惨落到这个地位,但是我不会再看第三遍了。因为我已经对这个片子失望了,不想去挖掘她到底要告诉世人的是什么了。但是很显然,这次再重复这部片子,还是有些收获的。是对刘少虹是对她要表达的那种挣扎的理解,但是理解不代表他挣扎的有力度,有说服力,相反我还是认为她的力度是欠缺的。

        记得《恋爱中的宝贝》刚刚热播的那段时间里,发行方打着“周迅正面全裸”的宣传标语招摇过,通过一系列光怪陆离的影像镜头预热着评论家们关于超现实主义的批评话语;之后导演李少虹在多家媒体发表的访谈更是含蓄地指认自己这部作品是关于现代性对人性压迫的抗议与反抗,发出“21世纪的中国在迷恋现代化,像一个热恋中的人迷恋幻想中的爱人”的仰天浩叹,让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有一种《狂人日记》电影版隆重诞生的迷幻错觉。

        看完整个片子,我感觉在貌似深奥的影像叙事背后是内容的空洞反抗和任性呓语。总感觉导演是用一种看似很玄幻的画面很深刻语言用一种浮潇的手段来诠释这部其实很莫名的影片,说白了有些故弄玄虚的感觉。

        影片多次概念化地暗示充满力量与速度的高楼大厦粉碎了宝贝的精神空间,中文系老教授在沐浴着一米阳光猝然死去的前一刻,他还跟宝贝咏读过《荷塘夜色》。宝贝在死去的教授面前继续朗读《荷塘夜色》并告知大家这是他的父亲。这种与《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代表的经典爱情的消亡,促使“弑父/丧父”之后丧失精神家园的主题得到了影像方式的呼应。


        片中,现代化的都市森林与都市森林中生活的人们形成了新的对立和抗争,现代化的生活已经将人们和谐的生活、工作、情感、人际、伦理给搞得一塌糊涂。让人不知所然。

        从刚开始,刘志自拍的DV选择了远离现代文明的大海,就酝酿了这一切的故事将与现代生活和现在人的主流相斥。而导演精心安排的关于刘志身上的4个冲突:刘志和妻子的冲突意味着年轻婚姻状态的游离不定和易解决性,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待婚姻的轻率。哥们介入刘志和妻子的婚姻冲突,刘志的婚姻彻底结束,同时当初坚不可摧友情也已经变得一文不值,那么得让刘志充满了不屑。刘志去了父母家中,怎奈父母的关系也摇摇欲坠,暗示了中年人的传统婚姻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凸现出来,并非是以前没有出现,而是人们对婚姻的期望苏醒过来了,而这一切有根现存的婚姻有所距离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了抗争。最后一个冲突就是当刘志成为了心无杂念的宝贝最坚强和最柔软的那部分的时候,刘志爱上了宝贝,可是这样一尘不染的宝贝,最终是没有生命力的。

        看似爱情片的《恋爱中的宝贝》,其实说白了是一部意向片,或者类似于科幻片,当然说起科幻也不够标准,但是至少说她是部幻想片也不为过。宝贝爱上的不是刘志本人,而是dv中的刘志,而是宝贝梦想中的刘志,因为宝贝已经混淆了梦想和现实,最后彻底疯癫的宝贝唯一的希翼寄托在纯净的孩子身上,可是孩子还是没有出现,因为孩子也是宝贝想象中的存在。

        宝贝认为,在水里出生的孩子是最干净的,可惜宝贝两手空空,除了割破腹部的利刃与纯洁的鲜血。宝贝之死是一个谵语,明白告示着在似是而非的“现代病”里,除了努力向前,也许别无选择····
  4.     有没有试过突然间有这样的想法: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当街击倒?在这个奇怪透顶的社会里,不是为了钱、为了房子、为了地位,谈一场真正的恋爱!
        初看《恋爱中的宝贝》一剧,有点怀疑自己是在看一出惊傈片:一个小女孩的童年阴影——出生之迷、高速的城市发展和一直紧跟其后的苦涩初恋,这一切困扰着宝贝,但她还是有一个信念:“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我要带你去一个地方”。
        到现在为止,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看得懂了这出电影,只是看到最后,还是麻木地掉下了眼泪。
        宝贝说,不要相信大人们的话,我们是生出来的!
        记得小时候,总爱问“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父母们总爱用各种各样的故事欺骗我们,例如说是捡回来的,又或者是石头爆出来的。而没有多少父母坦言,我们是他们爱情的结晶。
        所以长大后,我们要摸索很久的一段日子,才能真正懂得去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