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伊莲娜 Елена(2011)

伊莲娜 Елена(2011)

又名: 母亲的罪爱(港) / 艾莲娜(台) / Elena

导演: 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

编剧: 奥莱格·涅金

主演: Yelena Lyadova Nadezhda Markina Alexey Rozin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上映日期: 2011-05-21(戛纳电影节) 2011-09-29(俄罗斯)

片长: 109分钟 IMDb: tt1925421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相识时,伊莲娜(娜齐达·马奇纳 Nadezhda Markina 饰)和弗拉基米尔(安德烈·斯米尔诺夫 Andrei Smirnov 饰)都已经步入中年,为了孤独的人生能有人陪伴,两人走到了一起。弗拉基米尔的经历和富有让他冷酷而又无情,面对丈夫如此糟糕的个性,由于贫穷而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伊莲娜一直都默默的忍受着。

演员:



影评:

  1. (芷宁写于2012年4月6日)
       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影片《伊莲娜(Elena)》以冷峻凄清的基调讲述了一个图财害命的现代故事,只是这个以他人性命和财富来填补自身空缺的非常事件被设置在再婚老年家庭内部,格局显得相对小了,意味却更大,涵盖也更丰富,其中社会阶层间的隔阂、贫富分化的加剧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甚至极端情绪,都浸在那冷峻而客观的镜头画面中。
       影片拍得很生活化,虽说除却中段叙事的力道十足和结尾的冷寂余味之外,整体显得相对平淡,叙事节奏过于缓慢拖沓,伊始就花了大量的篇幅颇有耐心事无巨细地展现着老年半路夫妇伊莲娜和弗拉基米尔日常生活的各方面,以及他们各自子女所存在的问题。如果观众没有因叙事的沉闷而沉睡的话,便可欣赏到这种沉静旁观式表达所具有的特殊意义——邀观众安静地思考。
        在表现情绪上,导演显得很克制,很冷静,也很悲观,而且他的悲观是中立的,甚至不愿给观众留下任何可以宣泄观影情绪的出口,在戏剧冲突达到高潮后旋即冷却,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起承转合,显得不管不顾,很有个性。似乎对观众而言,你可以看,可以思考,但是别试图找到好的结果。
        该片具有突出的视听形式,不论鸟鸣还是电视声音都显得特别吵闹,这些嘈杂反衬着角色生活的乏味无趣。影片运用了诸多固定镜头来再现角色生活的环境,并引带出心境,如片首的画面长时间地聚焦于一束枯枝,似乎在暗示总有春天到不了的地方,而为数不多的移动镜头却又给人寒冷凄清之感。影片常常选用在偌大的空间中人物或忙碌或静默的场景来表明人物的孤独和无助,也暗示着人物所持忍耐底线的迫近,一旦突破底线,将会有激烈的事情发生。
        影片在再现俄罗斯社会现状方面做得切中要害又言简意赅,贫富两极分化,富人自我而冷漠,穷人一筹莫展,富家子女挥霍堕落,贫家孩子啃老懒散,甚至有孙辈也得啃祖辈的现象。该片通过这些客观存在揭露了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所造成的阶层之间的隔绝与对立,这些隔阂和对立、冷漠和窘境,使得整个社会逐步丧失了仅有的温情互助和原有的道德底线,悲剧的发生不可避免,而且在祸起的那一刻,让一切说辞都跌入到冰点。
        饰演伊莲娜的娜齐达·马奇纳在表现一贯善良耐劳的伊莲娜突发的孤注一掷、铤而走险时,表演得颇有一气呵成之感,坚定的行动、静谧的等待、片刻的瘫软、茫然的失神、瞬间的混乱等等,都在短短几分钟内被拿捏得当,而抱着一提包现金坐在出租车上的伊莲娜的表情,在转瞬即逝间便凸显了难言心境。影片在表现儿子一家拿到巨款后的欣喜有加时,设置了贫民区突然停电的事件,此时的伊莲娜在黑暗中紧紧攥着儿子的手腕,如果说,母性有时候是失去理性的,但良知的残存是不可避免的。
        改变生活水准就能改变命运、获得幸福?片尾伊莲娜的儿子一家搬到了弗拉基米尔的大宅里生活,可他们的行为举止还是固有的,就像长孙在获知自己能花巨款去上大学后,依旧去打了一场群架一样。有时候金钱也无法在短期内消除差异,特别是那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事方法。金钱可以给你想要的生活,也会附带出你不想要的东西。

  2.   X月A日
      乌鸦凄凉的叫声吵醒了我,我从单人床上起来,简单梳洗后叫醒双人床上的丈夫,这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好几年,我曾经是这个男人的护士,后来变成了他的妻子,搬进了这间宽敞的屋子。窗帘是棕色的,地板是灰色的,总之家具的颜色和这个男人的眼神一样冰凉。
      早饭的时候我们照例寒暄,我说要去儿子那里看看,这免不了又被他一番责问,儿女的话题似乎一直是我们的死穴,不过除了这些,我们还能聊些什么呢?
      我的确是把退休金都给了儿子,他只不过是暂时没有工作,我现在条件好了买些东西去看看他有什么不对?他是我的儿子啊,是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了。

      X月B日
      昨天我遇到了点麻烦,这麻烦对于我有钱的丈夫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于是我把“麻烦”写在了便条上,期待第二天的答复。
      结果我其实料到了,没想到的是他竟然让我的孙子去参军!难道给我们一些钱让孙子去读大学就这么困难吗?丈夫又在不停地训斥我的儿子,我也拿他的女儿来回击他,可毕竟有求于他,最后我只能沉默。
      丈夫最后还是答应考虑一下,我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连帮他倒咖啡都变得积极了很多,离开餐桌时他说“跟我来”,我当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不过在这个时候提到作爱倒让我有些哭笑不得。
      
      X月C日
      丈夫在游泳的时候腹膜炎发,我又干起了“护士”的老本行,躺在病床上的丈夫不再那么咄咄逼人,他回忆着说“十年前我们就是这么认识的。”是啊,已经过去十年了。
      期间我还和他的混账女儿见了一面,这讨厌的女孩好像离不开烟似的,我让她去看看她爸爸,多干点正事别再花家长的钱,可看她的样子似乎没把我的话当回事,真是混账东西!
      我还去教堂祈求丈夫的平安,他现在还不能死去,至少是现在,还不能。

      X月D日
      丈夫终于出院了,我也该再和他说说孙子上大学的事情,没想到他竟然告诉我“我死后所有的遗产都会给女儿,你每个月会得到一笔丰厚的养老金”。
      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不知道他和他的女儿之间发生了什么,可他这样吝啬的人会给我多少钱?这怎么够给我的儿孙?我的孙子怎么上大学?
      我终于忍不住问“你把你的钱全给了那个脑残的女儿?”丈夫果然照例反驳我“我没有义务养你那没用的儿子!”
      他怎么可以这么说我?我作为妻子十年如一日地照料你,替你洗衣做饭,替你整理家务,早上叫你起床,晚上关掉你看了一半的球赛帮你盖好棉被,这十年里要不是我,你能有今天?这十年里,你的女儿又在哪里?她除了浪费你的钱,还会干什么?
      我气急了,争论再多也没有意义,我不能让我的儿子继续这样生活,我不能让我的孙子去参军。
      我得做点什么了。
      
      X月E日
      中午我给丈夫准备了他爱吃的稀饭,一些蔬菜和猪肝,胡萝卜汁还有需要的药物,他像是什么没有发生过那样吃着我准备的饭菜,然后服药。
      之后很久我都不敢再进他的卧室,他应该死了吧,我查过书籍,他吃下的药足以让突发心脏病要了他的命,可谁又知道这些药物是我搭配好的呢?这年头谁不乱吃药啊。
      我久久地凝视挂在墙上的那些照片,照片上有年轻时候的我,有我和丈夫的合照,还有我的儿子——他那个时候可真帅。我看着他们,其实我还是爱丈夫的,但这份“爱”和我的儿孙比起来,也就不算什么了。
      看到他的尸体我还是有些害怕,可我没有太多时间,我烧掉他遗嘱的草稿,把禁服的药物放在他的床头,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争执,没有人知道他的遗嘱内容,我能得到我应得的东西。

      X月F日
      葬礼上我哭肿了眼睛,很快我和丈夫的女儿来到律师面前商议财产分割,因为没有书面遗嘱我分得了丈夫一半财产,至于保险箱里的大笔现金——我也不知道它们去哪儿了。
     晚上我照例去儿子家,儿媳妇告诉我她又有了小宝宝,太好了。正当我们准备庆祝一下时,这栋破楼房竟然停电了,是时候该搬出去了。

      X月G日
      儿子兴冲冲地计划着该如何规划丈夫留下来的房子,小孙子兴奋地在丈夫睡过的床上玩耍着,大孙子脸上有些伤痕,得让他注意点了,大学生可要有个大学生的样子。
      我们一家五口,不,是六口了,坐在宽敞的大厅吃着晚餐,这一刻是多么美好,美好的让我忘了丈夫的死,让我忘了这房子有一半不是我的,也让我忘了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这一刻的我,终于是幸福的。
      
      
  3. 这部影片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谋杀亲夫的故事,它要深广的多,它几乎在表现整个俄罗斯,俄罗斯的现状,俄罗斯社会现实以及俄罗斯人,而其中又贯穿着人类共同的本能和本性。
    看完电影的感觉很爽,以至于有点浮想联翩,我甚至在想导演会不会是个禁欲主义者?
    电影中比较明显的一组矛盾是 贫富两极之间的对抗,想象力若是更好一点甚至可以认为是无产者和资产者的对抗,似乎又涉及到那段历史了。
    富方代表:弗拉基米尔以及其女儿
    贫方代表:伊莲娜及其子孙谢尔盖,萨沙
    影片中的富者追求财富,然而漠视情感,弗拉基米尔的事业是经过一生的打拚换来的,强者生存的意识也自然而然的根深蒂固,所以弗拉基米尔会好不留情的斥责伊莲娜的儿子谢尔盖的无能和懒惰。然而伊莲娜呢?当弗拉基米尔指责伊莲娜的儿子谢尔盖时,她无奈,愤懑,苦涩的表情蕴含了太多,这里便出现了双方的不理解或者抽象点说是出现了贫富两极之间的隔阂和距离。而隔阂根源于什么?
    我们首先要问
    弗拉基米尔是真正意义上的憎恶懒惰的寄生虫吗?真的是以 劳动最光荣 这条准则来评判一切行为吗? 当然不是!同样是所谓的寄生虫,弗拉基米尔对自己的女儿卡佳却溺爱有加,十分宽容。所以讲的通俗点就是
    自己的孩子怎样都行,都OK,要是别人的孩子咋地了,那就是寄生虫,就是可恶的享乐主义者。同样,伊莲娜对自己的儿孙的维护以至于最后杀了弗拉基米尔也是来源于这种本能的爱。与弗拉基米尔对谢尔盖的厌恶一样,电影中伊莲娜对卡佳又有什么言辞呢?伊莲娜说她脑残是个娼妇。
    于是分裂诞生了。而根源竟然来自于本能的“爱”——双方都在为自己的后代辩护,同时又都在憎恶对方的后代。而憎恶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
    于是为后代而战的争夺也上演了。弗拉基米尔打算将所有财产留给女儿卡佳,而伊莲娜为了自己的儿孙杀了丈夫。
    这里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伊莲娜的作案动机仅仅只是为了争夺那一份遗产好解救萨沙的燃眉之急吗?我觉得好像还不止。当弗拉基米尔告诉遗产全部归卡佳时,一般人都会觉得愤怒,应该还会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吧?我尽职尽忠的照顾你,你竟然最后一点遗产都不留?!
    这里是对富人阶级,对社会的一次巧妙的指责:我们也贡献了自己的劳动,然而给予我们这些无产者却只有那么少!一方面可以认为是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造成的,另一方面还因为人性的自私。

    第二个问题 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首先一个是教育的不公平:就像电影中谢尔盖说的 有钱就能上大学。
    其次是关于家庭教育。中国有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
    这句古话其实挺令人悲戚的,一个人从他生下来就会带上祖父辈的烙印,认识它改变它挣脱它并不容易。卡佳继承了弗拉基米尔的冷漠,继承了她母亲的享乐,而萨沙则继承了他父亲谢尔盖的懒惰,不务正业。
    还记得卡佳在看望父亲时说出的那一番话,“臭罂生臭草,有其父必有其女”“爸,繁衍后代才是不负责任啊,你知道吗,如果父母是失败者和病残者的话,他们的后代也会成那样”“生了下一代有会如何呢?根本不存在与众不同的人生。”
    人们习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觉得自己的孩子会更好,会于众不同,然而他们自己究竟又能给自己的孩子带去什么?
    在影片快结束时,伊莲娜被告知她又添了个孙儿了,一家人都很高兴,而我当时却心头一紧,咋地?又怀上了?
    你拿什么给予你的下一代?
    给予他无休无止的争夺?无处不在的冷漠和歧视?给予他不公正的社会现实,不公正的教育体系以及平乏的精神影响? 够了!
    伊莲娜以为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件完完全全的喜事,她如此单纯就像单纯地以为为后代争得遗产就可以让他们从此无后顾之忧一样。电影否定了这种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紧接着伊莲娜争得财产之后,其孙子萨沙就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和人干了场群架。
    不安定因素一直存在着,如果社会不作些改良,家庭不真正地看清家庭教育的作用,而只是一味地去爱,这种爱其实是盲目的,它会酿成凶杀案甚至更多悲剧!如果人性还是如此自私,还是一贯地有你我之别,公正真的很难实现。
    影片结尾,尽管房产的继承权还没有定论,然而伊莲娜的一家人显然已经将这个房子看作是他们自己的了,无产阶级已经捷足先登鸟。然而你会觉得不合理么?没有,这是不公正所引发的争夺导致的某种必然的结果,当然这种争夺还会继续上演。
    因为不公正的存在,一旦不公正达到某种程度就需要通过一次较量来予以平衡。人人都在求得属于自己的公平,然而求得的公平又是否是真正的公平呢?比如电影中律师宣布卡佳和伊莲娜将各自分得一半遗产,然而伊莲娜得到的一定比卡佳多,至少她拿了保险柜中的钱,至少是她夺去了她父亲的生命。所以表面上借用律师之手重新进行了一次公平的社会分配。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公正又萌芽了。法律不能维持绝对的平等和公正,因为人心。
    房产权最后会怎么处理,电影没有说,就像有人会问世界会变得美好吗?不公平会消失吗?人类最后能从自私中跳出来吗?人类能够将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吗?这些都没有答案。
    你我之别,等级的区分,盲目的爱,贫富分化,贫乏的国民精神,真痛苦,然而繁衍仍在继续,生生不息的愿望从未停止,也因此相似的痛苦还在传承,这算不算原罪,或许禁欲主义就是对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一种尝试吧? 根除繁衍似乎还不大可能,但或许可以。。。。。。
    想起孔子的那两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己不知人也。
  4. 这不是一部讲什么“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亲情伦理剧。它巧妙地借用家庭伦理片的外壳,实质却隐含着贫富阶层的对立,以及父辈与年青一代的观念差异,描摹出俄罗斯当今社会的道德面目。

    导演承接着自己前两部作品的剧本创作脉络,仍然从家庭血缘关系入手,从平淡无奇的夫妻日常生活开始,逐渐引出两个迥异的家庭背景,再引入纠缠不清的金钱问题。最终,这位母亲选择的解决办法一点也不令人意外,感觉象是每天报纸上的社会新闻,充斥着肥皂剧的品味。

    然而,在这个“庸俗”的故事里,却不断闪耀着导演的作者风格特色:固定长镜头、暗淡的冷色调、克制冷静的对话、恰如其分且提示性十足的古典配乐,不经意地渗进一点点悬疑气氛。末段的青年群殴戏真是神来一笔,阶级问题被再次凸现;结尾一家团聚的场面明显是呼应开头的一幕,但讽刺意味甚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