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白色,白色的一天 Hvítur, Hvítur Dagur(2019)

简介:

    一场不寻常的车祸,夺走小镇警长的爱妻。此后,他开始独自一人埋头改造要给女儿一家的小屋,用自己的方式哀悼挚爱的离去。两年过去,尽管孙女陪伴在侧,伤痛却从未痊愈。当他终于开始整理妻子遗物,却发现她过世前疑似出轨的痕迹,深埋心底的巨大悲伤逐渐发酵成浓烈妒意,他决定任其吞噬所有理性⋯⋯

演员:



影评:

  1. 电影《白色白色的一天》(Hvítur, Hvítur Dagur 2019)虽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但这个简单的故事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主题,令人难以捉摸。表面上看,它是有关婚姻忠诚问题的,但若仅止于此,本片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在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奇怪:(1)男主角如果换成年轻人,岂不更有文章可做,更易于造成戏剧冲突?(2)本片全程为何充斥死亡印象?围绕这两点思考,我们大致可以对本片主题作出如下猜测:他虽可像年轻人那样庸人自扰般地挑起沉重的心理负担,但在死亡印象下,他终可像老人那样淡然放下。试解释如下:

    为何说他庸人自扰般地挑起沉重的心理负担?婚姻忠诚的要求其实仅具社会学意义而不具生物学意义,也就是说,它是顺应社会道德要求的结果而非出于人性的自然本能,更多的时候,它应是出于对家庭财产保护的需要。那么,他所处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呢,人们对“出轨”持何种态度呢?当他发现亡妻生前出轨的证据后,他怀疑出轨对象与妻子死亡之间有联系。于是开始调查,结果是他秘密打印回来的调查资料放在桌子上,亲人们都不问津。有人问津,他进一步调查至少就有了某种心理上的支持,结果却事与愿违。他不得不跟自己弟弟主动说起这事,问他对此的态度。结果,他弟弟认为夫妻双方的出轨都很正常,明确表明性与爱可以分离,甚至暗示他,继续调查其实没什么意义,毕竟曾经幸福过。这种态度肯定有有意宽慰兄长之嫌,但多少也反映了他们所处社会的态度。

    最能反映出这种态度的人就是他妻子的出轨对象。在被男主用枪威胁着押向事先挖好土坑时,他一直在想着他犯了什么事,根本就没往出轨上面想。这足以证明他所处社会人们对出轨的态度了。毕竟冰岛是个富裕的国家,社会宽容度高,孩子从小就能接受到出轨故事的“教育”,对这类事早已习以为常,他孙女就将音乐家舒曼为情跳桥的事当作笑话来讲。然而,都当了爷爷的这个老男人非要在亡妻生前出轨事情上一探究竟,主动套上社会都不太认可的道德枷锁,这不是庸人自扰是什么。当他威胁妻子的出轨对象说出出轨的细节时,这已不是庸人自扰了,这已经是自虐了(或许在这种事情上男人都有这种自虐倾向,结果是虐完自己再去虐别人,自虐不过是仇恨的聚积)。

    死亡印象如何贯穿全片?本片显得有点突兀的就是不时出现的石头的镜像。虽然石头多不规则,但有两次出现的石头像极了人的头骨,显然是死亡的暗示。男主生活在山区,公路也是在山腰地带,路上常有落石,危及交通安全,或许这也暗示他妻子死亡的原因。这个地区石头到处都是,而且随地可找寻到可放于案头观赏的怪石,说明山区岩石风化严重,而且,公路段处在多风地带,路上有风从山上吹下来的石块、或某路段随时被封就不奇怪了。除此外,山区总是迷漫着大雾,也是致命的安全隐患。石头还有没有更多的死亡意义,值得探讨。

    孩子们从小就熟悉“死亡”。他孙女被人送了一条活鱼,上岸后她能像大人一样砸死;他跟孙女讲述偷盗死人肝脏的恐怖故事,这小丫头似乎并不那么觉得恐怖;她在家看的电视节目似乎也是一种死亡教育。那个宇航员一直大喊着,害怕死亡、害怕未知,但又说“凡人终有一死”。

    他妻子看过的小说也是关于“一对年轻夫妇被发现死亡”的故事。他在接受心理治疗时,心理医生问及他有无自杀念头。他以死亡的威胁迫使妻子出轨对象满足他自虐心理;这个出轨对象后来拿着刀子来复仇,也是准备以死相搏。影片提供了如此众多死亡印象,似乎是想告诉我们,在对死亡如此熟悉,如此不忌讳,如此习以为常的国度,人们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即便像男主那般有顽石样的脑壳,一根筋地执着于他那点破事,终究也会放下的。

    他如何在死亡印象下将一切淡然放下?即使亡妻生前出轨,但并没影响到她充当其他社会角色,比如外祖母。所以她在外孙女心目中仍是一个好奶奶,是“最棒棒的”,排在他这个“第二棒的”爷爷前。他约他老弟谈亡妻出轨问题时,他弟弟也只是宽慰他,出轨很正常,曾经幸福过是最重要的;当他弟弟同他孙女聊起舒曼的故事,似乎也是在暗示,即使伟大如舒曼,也有为情所困时,死亡也不能阻止他的女人移情别恋。这些话对他的愤怒心理应当是缓解作用的。所以,他在见心理医生时,本想就此打住了:“如果我不在意我也不会这样,但事已至此,我也不想去改变什么了。”然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心理医生误将他的“愤怒”当“悲伤”,还跟他谈论“死亡”、“爱”与“不伤害”的话题,这终于激怒了他。结果他毁了心理咨询室的器材。这个行为,虽然也怪医生(哪有跟病人见面,医生不问病情,自己喋喋不休的?),但他差点被拘捕。他处在失控的边缘,好在警局发生的是流奶而非流血事件。

    他终于迁怒于人了。他开始他的混蛋行为是从骂自己所疼爱的外孙女开始。外孙女关心他是否杀人了,想以年幼来阻止他的不理智行为,结果他毫无理由地一顿责骂。在警局他锁了自己的两同事,接着,以办公事的架势驱车去解决个人情感问题,他从违法直接迈入了犯罪。结果,他以死亡威胁了亡妻生前的出轨对象,而出轨对象也同样以死亡架势来寻仇。这一来一往中似乎让他明白了自己的混蛋行为。虽然,我们不能将他的转变直接归功于某种“死亡”的启示,但他最终让理智战胜情感,与他所在的社会充斥着的“死亡印象”是分不开的,因为,在没有选择的事项上,疯狂是没有用的;在死亡印象中,人更易于平静。当然,对亲情的依恋也是他治愈的良药,虽然对爱人的回忆已不仅有美好,但这似乎正是值得悲哀之处,因为那恰是没有照顾到的人性需要。(文/石板栽花 2020年5月10日星期日 感谢奇遇电影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2. 两年前冰岛导演希尼尔·保尔马松(Hlynur Pálmason)凭一部风格独特的处女作《凛冬兄弟》在洛迦诺电影节一鸣惊人,他的第二部作品《白色白色的一天》入围去年戛纳“影评人周”,同样延续了处女作的鲜明风格。摄影构图、声音和剪辑都透露出别样的魅力,这恐怕与他的画家和艺术家身份有密切联系。开头用固定的一个机位远景拍摄房屋的实时画面相当惊艳,让人误以为走进了美术馆欣赏一部实验影片。另外一幕是在人物对话中嵌入石头滚下山坡掉进水里的画面,这种突兀的剪辑方式出其不意地打破了叙事原有的节奏平衡,暗示着主人公情绪突变和之后一连串逐渐升级的情节。

    然而,相比起实验意味强烈的处女作,这部新作算是对观众比较友好,通俗易懂的情节不至于让人昏昏入睡。尽管前半段依然采用了留白的手法,但整部影片巧妙地融入类型片的情节设计,男主角在妻子遗物中发现其偷情的证据,偷偷跟踪与妻子有染的男人,发现真相后用枪威胁通奸男人。部分情节的处理带有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感,比如大闹心理医生诊室以及警察局打斗,黑夜中挖坑与偷情者对峙的一幕似乎向《血迷宫》致敬,在惊悚悬疑的气氛中制造出其不意的幽默感。

    男主角的演绎出色,他将北欧人的冷漠压抑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这相信也是影片重点刻画以及引起戏剧性情节的关键。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来像在探讨冰岛人的道德准则底线,偷情与忠诚的关系与否,但令我稍感迷惑的是前半段剧本花去不少笔墨描绘男主角对待女儿和外孙女的态度,对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体贴,这种宽容的爱,与后半段对待亡妻出轨偷情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这个冷酷无情的北欧退休警察身上这两种爱的迥异表达,值得仔细品味,尤其是最后他背着外孙女在隧道里狂喊与最后一幕在幻想中与妻子相见的情景,都是这两种复杂的“爱”的最佳注脚。

  3. 在男主与友人坦白的过程中,镜头并非全程记录他们,而是堆积了一些意象。石头,钻石,破碎的车窗,瓶子,眼镜,各种东西,都与男主的前妻和那场事故有关。 断断续续,破碎,依然是失序。导演很擅长用一些事物传达男主逐渐失控的心态。

    我看电影,永远跟着感觉走,边看边写。

    有兴致了就落笔几句,只做一种观影随想,遐思。

    没什么严谨的理论,也不会写。所有的感受都是极为个人的东西。

    我挺喜欢影片的开头,先打出“白色”,然后是“白色,白色”,最后是“白色,白色的一天”。在雾气中,一辆车在公路上开着,雾越来越浓,车也不知驶向何处。突然间,车从悬崖上掉了下去。

    那一天,男主永远失去了妻子。

    回应影片最开头的一句话:

    在这样的日子里,一切都是白色的,大地和天空不再有任何区别。那死者就可以跟我们这些活的人说话了。

    另外,我还挺喜欢实景拍摄的。季节变换,男主的新房也渐渐落成。我不认为,景色很多余。电影的气质,文化的气质恰恰植根于自然,尤其是北欧电影。大海,雪山,牧草,群马,藏着冰岛的灵与魂。电影描述景色刚刚好,音乐也刚刚好。导演尽量让电影的色调接近于白色,和主题相符。

    马群

    男主的房子

    冬天的房子景象

    不得不承认,剧情有点慢,叙事都稍微留白了。前半段,特别冷静,音乐很沉重。音乐表达了百分之七十的情绪。如果没有剧情简介,观众们能否看到男主的妻子事实上出轨了,我是怀疑的。至少影片前半小时,剧情表达得十分隐晦。

    到第50分钟,我已经开始犹豫,是不是应该关掉它,然后把它列进一定要去电影院才能看下去的影单。但是我的倔强和对电影的热情告诉我,一旦打开,便不可回头。好在第50分钟,冷静被打破。出现了我喜欢的一个场景:孙女在看电视,男主在训狗,狗狗在吼。

    这时候,电话响了。电视里的演员不明所以开始乱吼乱叫。几种声音叠加在一起,好像在暗示,男主的内心开始失序了。他关上窗,声音安静。

    下一组镜头,便是他跑着并冲撞了一名队员。

    男主第一次隐隐地失控。

    终于在1小时的时候,导演像是定好时间的,让男主自己说出了真相。

    男主向朋友倾诉

    在男主与友人坦白的过程中,镜头并非全程记录他们,而是堆积了一些意象。石头,钻石,破碎的车窗,瓶子,眼镜,各种东西,都与男主的前妻和那场事故有关。

    断断续续,破碎,依然是失序。导演很擅长用一些事物传达男主逐渐失控的心态。

    比如出现了两次的石头。同样出现在男主前妻掉下悬崖的同一条路。他搬起石头,向悬崖下扔去。石头越滚越快,最后重重地砸进水里。镜头给到河底,一石激起千层浪。

    两次出现的石头

    又比如,男主情绪激动,暴打了同事。他离开。镜头拍到流淌在地上的水,开始蔓延,无法收回。男主说了一句:对此我很抱歉。熵在增大。覆水难收。

    洒在地上的水

    总之,导演运用了很多象征。

    最后,忍得久了,当然是要现实地爆发一次的。

    爆发之后呢?

    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结果。只能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怀疑是我丧感电影看多了,看这部电影竟十分沉着,几乎无感。还是因为,强调象征和意象的拍摄方法,不适合讲一个比较现实的故事。

    即便生活已经有了裂痕,即便过得如此扭扭捏捏,但还是要活下去的。

    老人背着孙女走出了隧道,将白色的一天留在了身后。

    它终将是要逝去的。

    最后一个镜头

  4. 1、電影開頭的畫面,花費頗長的一段時間,拍攝一個廢棄穀倉在四季之中的「變與不變」,是為這一部電影定調。

    2、接近無限的白(Hvítur, Hvítur Dagur,2019)的美,在於他畫面簡約清淡,故事單純,卻直出於人性。故事主人翁是退休警長,這個身分有幾重作用,一是他具備偵案抽絲剝繭的能力,這點扣住劇情的發展,一是劇作家設計這名人物在理智、理性上的側重,而雖如此,對於他發現已故妻子外遇的這一件事情來說,是對他情感的一次深邃的考驗。理性與感性,或者中國人說的知(智)與仁,這兩個要素,及兩要素的衝突,或其調和,一直是人類的人性特徵——是人來自於動物具備了動物性,卻脫離了動物成為人而具有人性的關鍵要素。故事中的男主角發現已故妻子的出軌事跡,可是,最終沒有喪失對亡妻的愛,電影結束於他坐在沙發上,想像著自己的妻子在他眼前婆娑起舞——這裡呈現出了愛的不變性、永恆性。論語雍也篇第二十一章,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辛意雲老師論語辛說卷九十三:

    這一章還是從人的天性上立論,同時,也接續前一章所說的知與仁的區別,當然,又再進一步的說明人類在天性上最好的有兩種人,一種善用智慧,另一種情感豐厚穩重。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樂,音要,當動詞,就是喜歡的意思。也就是說,智者,這種聰明用智慧的人,或說是他能善於用理性、用思考,這種人他思想活躍,喜歡自己的心智如同流水一般的流動,因此,他看到了水,他自然的親近而喜歡了水。古人說,水流動不息,智者樂運其智,化物如水不息,所以他樂水。也就是水流動不息,一個智者善用心智的人,他喜歡不斷的思考,動腦筋,以至於他在創造的過程中不斷有所發明,就像水流個不停一樣,也因此,他就樂水了。而古人說,仁者樂山,是說明仁者之性,因為人是有惻隱之心,有同情之意,有愛,他充滿了感情,充滿著愛,同時他感情穩定不會變化,就如同山一樣,如同山一樣的厚重,同時,因為這個厚重,能讓萬物生生不已,能帶動周遭都在生命發展的喜悅裡。是以,仁者會自然喜歡那樸厚、穩重,而又讓萬物生長、滋養的山林了。

    孔子以樂山、樂水,來具體形容仁者與智者在天性上的不同。接下來再說「知者動,仁者靜」,這也就是進一步來說明智者平日內在的心智活動的一種狀態,同時也說明一個情感豐厚、穩重、具有生命覺醒者,他能意識到這分生命的愛,這分對人的愛,同時也就更能珍惜這分愛而不變了,有的甚至於也就堅持到底了。人世之間,真正能意識到這種愛的人,享有這種愛的那分深沉感受,他們在愛的道路上,真是不容易變化的。

    最近有個小朋友,是個年輕人,他跟我說他戀愛失敗了,可是他突然就在戀愛失敗中,感受到對方不要他、甩了他,可是他還是愛著對方,不過,他因為愛,而尊重對方的選擇。他突然開始懂得愛了,他不因為對方不愛他而消失了愛,他擁有了愛。雖然那個小朋友的愛人不愛他,但並沒有任何損傷及於他的愛;雖然他也很傷心,但是在傷心中,並沒有喪失了了他對愛人的愛。他突然懂了我們常說的那分「保存在心中的愛」、「我們擁有了愛」的那個意思。所以,當人們擁有了這個愛,感受到這分愛最深沉的部分,他們就是在愛的道路上,而這是不容易變化的,且就在這愛的道路中,他們能夠伸出愛的援手去支持許多人了。

    今天,社會上人們似乎崇尚一夜情,或者是劈腿之愛,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意識到享受到這分穩定而不變的深情。他們,仍然在那種生物的本能的恐慌不安當中。於是,藉著一時之間的激情,來平衡穩定自己。其實,那是不容易穩定的,就像喝酒,就像吃麻醉藥,那是一次又一次尋找著刺激,然後會得到更大的空虛,因為這不是人們真正渴望想要的那分內在的深沉,因愛而有的安定和飽足。

    孔子說「知者動」,智者善用心思、心靈,常常跳動不已,如此的心智,容易走向創造,做出新的事物,所以他總是如同流水般動個不停。而「仁者靜」,一個充滿了這分愛的生命覺醒者,他自然安然的處在那個永恆的愛之中,所以他就靜了。這個「靜」字,就是安然不動的處在那個地方。處在什麼地方呢?那分永恆之愛中。基督徒常說上帝是那恆久的愛,如果我們從論語裡來講,上帝就是那個仁者了。

    而後孔子又說「知者樂,仁者壽」。這「樂」字,就是「歡樂」的「樂」,也就是我們平常常說的歡欣鼓舞的那種快樂。這是因為智者的心思流轉,常常走向一個創造的新的境界、新的意境上,使生命活潑流動,如同老鷹飛在天上,如同魚在深淵裡游著、跳躍著,展現出活的生機。是以,智者的生命狀態稱滿了活潑的歡躍性,所以說「知者樂」。而仁者,在愛中安然不變,他常期的處在那對愛的享有的感受,以至於藉著這個愛的動力,與周遭、與人、與天地合一而永恆不斷,所以說「仁者壽」。壽,就是永恆不斷。這是一種天地合一的精神,一個充滿了愛,藉著愛融合了這個世界,自然安然的也就進入到宇宙永恆的那個生生不息的環流之中了。如同老子說的「沒身不殆」,人的身體有限,他會消失,可是人的生命的那分愛和能量不息,是和宇宙共存的。人們因為愛而融入了這個宇宙,融入了這個世界,融入了一切,所以莊子說,一個真正的神人、聖人,是能游於大化之中的,這些關鍵就在那愛上,因為唯有愛才能融化事物間的對立和隔閡。所以,「仁者壽」,仁是永恆的,就在那愛的、生命的宇宙之流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