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大人与小孩 The Major and the Minor(1942)

大人与小孩 The Major and the Minor(1942)

又名: 豆蔻年华(港) / 少校和未成年人 / 少校与未成年人 / 少校和未成年少女

导演: 比利·怀尔德

编剧: 查尔斯·布拉克特 比利·怀尔德

主演: 金杰·罗杰斯 雷·米兰德 丽塔·约翰森

类型: 喜剧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42-09-16

片长: 100 分钟 IMDb: tt0035019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赴纽约淘金的阿普尔盖特(Ginger Rogers 饰)在经历了几份不长久的工作之后彻底厌倦了这座城市,在她眼里,男人不过是一群举止轻浮的登徒子。但她购火车票回乡的时候发现自己买不起一张全票,情急之下将自己打扮成小女孩,购半票蒙混上车。

演员:



影评:

  1. 《大人和小孩》这部电影最初是根据一个不成功的百老汇剧本改编而成,要改编成电影的过程被踢了一段时间后,最后落到了比利怀德手里。这也是当时一直都在干编剧的比利.怀德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他1934年在法国曾和别人合导过《不愉快的偏头疼》(Mauvaise graine)一片)但却已经充分展示了怀德娴熟的导演技能。影片节奏非常快,剧本字字珠玑,把一个原本简单的剧情变得很丰满。其个人喜剧风格的品牌已经完全形成。故事表面看上去挺愚蠢,苏珊为了逃票伪装成12岁小姑娘,弄上辫子,改装儿童服,拿着气球…任何成年人都不回去实施这样一个愚蠢的计划。但观众如果把这种怀疑和较真的态度放下,去遵循喜剧片的剧情就会和我一样喜欢这部电影。倘若连这点都不接受的话,那么比利.怀德的电影大可不必看了,因为比利.怀德很乐衷于处理假身份和角色扮演的主题,而被美国电影学院列为百部喜剧片第一名的《热情似火》更是将这一主题发扬光大。这种主题在他多部影片中都有所涉及,比如《热情似火》里的男反串女,《花街神女》里的男人扮老头,还有《控方证人》、《吻我吧,蠢蛋》和《费多拉》均是如此。其实这最早要追溯到1939年他为Mitchell Leisen的电影《午夜》(Midnight)写本子。好莱坞也在1955年翻拍过怀德的《大人与小孩》,不过是部反串版。

    除此之外,片中“欺骗”的主题也在怀德电影中司空见惯:《热情似火》《午后之爱》《双重赔偿》《日落大道》《花街神女》《两代情》《费多拉》。在《大人与小孩》中,苏珊伪装起来的“苏苏”的谎言是善意的,她是出于要帮助菲利普叔叔,无奈继续伪装下去。同时,有时候谎言是想要把一种关系继续维持下去的不得已的方法。

    我很欣赏金姐.罗杰斯在片中的表现,当时31岁的她扮演12岁小姑娘还是能让我信服。有意思的是,无论苏珊.阿普盖特是成年人还是小姑娘,她都摆脱不了年龄差距悬殊的异性对他的性骚扰,不论是来做美发的老顾客还是军校里的小男生;军校里的男生以及露西都表现得很像成年人,倒是菲利普叔叔表现得很像一个孩子。

    菲利普叔叔也被苏苏“成熟的魅力”所吸引——比喻她在有着300名童子军的军校中就像是一个“被蛾子紧盯着的电灯泡”(苏苏一直试图抵挡青春期军校男孩对她进行军事性的进攻,哈哈,‘军事防线’‘色当’)以及闭一只眼看苏苏感觉她就像是杂志上的封面女郎,这段对话之后苏苏一个微笑离开后,菲利普叔叔都觉得自己不像个叔叔了。比利怀德在处理男女之间的含蓄感情的台词塑造方面有着很到位的拿捏力度,因此观众并不会觉得“菲利普叔叔”存在恋童癖的遐想。很多影迷把这部影片同《洛丽塔》进行比较,《大人和小孩》中的潜台词里包括恋童癖的成人主题。因为菲利普叔叔不知道苏苏是个成年人,所以这种洛丽塔元素始终贯穿在整部影片中。“恋童癖”的话题在当时的好莱坞是被明令禁止的,然而怀德总是能把擦边球打得特别号。还有一点,纳博科夫的小说当时一直不予发表,直到1955年才解禁,所以在当时来看,观众并不会将两者进行对比。

    影片中段舞会段落,那位洗头的胖子在努力回想苏苏的情节和刘别谦的喜剧《天堂里的烦恼》一幕戏简直如出一辙。不过比利.怀德让胖子想起来的方法是他挠头,正好对应了片头胖子头发被鸡蛋弄乱,很有笑果。

    影片结尾苏苏返家后,看着一群蛾子围着电灯泡飞舞,向他求婚的家伙拿起一枚石子儿砸碎了灯泡。之前菲利普叔叔曾说过,杜绝蛾子攻势的方法就是关灯,而导演安排这一场景也和当时以真实姿态返家的苏苏的心境不谋而合(毁灭自己的假身份,然后消失)。

    有朋友认为影片的结局过于匆忙。菲利普对苏珊的欺骗并不生气让观众感到非常不现实的,如果他揭穿这个谎言两人从此分道扬镳似乎更符合当前类型片的结尾,这样处理也将有更有意义。
    但是比利.怀德对影片结局处理的好处在于:这是一个喜剧片,而且距影片结束前一分钟还属于悲剧色彩,怀德仅用了最后一分钟就将结尾360度大旋转,菲利普非但不生气苏珊的欺骗,反而和她一道乘坐火车离去。因为菲利普之前曾一度以为她是个小姑娘,所以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此番见到一个突然出落成大姑娘的苏珊,两个之前因为年龄悬殊和婚姻隔阂而有情不能诉的男女,如今终于可以坦诚的相爱了。
    这种一分钟快速营救的手法在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里也运用过。(距电影结束还有半分钟时,男女主角还在悬崖边挂着,一个剪辑就让两人在火车车舱中谈情说爱了)。

    比利.怀德电影的结尾总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结尾处编剧又把“马其诺防线”这个藏了好久的“包袱”抖了出来。本来苏苏是很抵制这个笑话的,结果现在成了她的制敌法宝,实在是很具笑果。


    金姐.罗杰斯贵为“歌舞女王”,片中怎能少得了秀舞。电话接线房那场戏里她就即兴跳了一小段舞,还有舞会上的舞蹈;看惯了雷.米兰德后来拍的恐怖片看他当时的表演都有些不习惯了,总觉得他和50年代的詹姆斯.斯图尔特很相像。

    09.04.01
  2. 第30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大人与小孩》,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Acchan

    3.7。 幽默风趣,流畅淋漓,剧本灵活性同时代最高,古灵精怪主动搞事的女主大大拓展了被忧郁神秘填满的女性脆弱形象,主动掌握着对规则的破坏欲和对价值的构建力,那么笑果便来自于小孩-女性借这两种边缘力量对大人-男性规范的挑衅和戏谑,而军队更是后者的集大成,兼具极端的威严与规矩,对其的碰撞和拆解便成了整个喜剧逻辑的运作中心,亦从中释放出对整个军政主导时代的倾泻心理,比利怀尔德的编剧思路无疑是高级和经典的。

    脏脏豆

    好萊塢喜劇在我心目中的樣子,俏皮,緊湊,但女性依然是服從,犧牲,被觀看的。

    子夜无人

    ★★★★☆ 比利·怀尔德很擅长制造误会的开端,但后续发展往往入情入理,大概是因为他能真正把握到误会只是一段起点有错的缘分,然而缘分的命脉本身是不会被斩断的。观看时候其实还是心有芥蒂(和《洛丽塔》并不完全是一回事,那部电影里男主角一直很清楚自己对幼女情感的性质是非常态的、见不得光的,反而到了这里才是真正的美化),但仍然依靠娴熟的矛盾套路和人物魅力去做了抵消,再顽强的卫道士也难抗拒。

    像音片碎

    头骨会一直长到30岁...然后开始退化。

    漩涡之外

    这个角色全部降智的故事不会因为金吉的漂亮就高级到哪去,笑点编排尚可,但金吉•罗杰斯冒充12岁的小女孩太离谱了,男主对于假冒小朋友的金吉暗生情愫也有点恋童的不适感。。。假冒小菇凉这个设定是整个剧情得以向前发展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逻辑都站不住脚,那后面剧情合理性就不存在了。。

    阿斯巴-甜

    比利怀德的剧本固然扎实,但身处好莱坞体系,大团圆式的结局无法避免,却也让我生厌

    一颗大柠檬

    [4]说实话这就是一部喜剧,或许这个身份的互换会让人有些不适,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似乎是一种符合所谓公序良俗的「洛丽塔」情节。正如片中那句「一键四十岁」的台词,他迷恋的并非是12岁的少女,而是她只有12岁的遗憾,所以片尾的「重逢」算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ps,雷雨夜安慰的那场戏看起来真的好怪,也真的很难正眼看)

  3. 大师比利怀尔德的导演处女作。故事讲述在大都市从事护发按摩工作的年轻女子苏珊,因不堪屡屡被好色的客户骚扰而决心离职返回家乡。但由于身上的钱不够只好假扮十二岁的少女买半价票混上火车。车上,她虽极力掩盖但到底还是被狡猾的乘务人员所识破。仓皇逃窜中误打误进某卧铺包厢并被好心的就职于某少年军事院校的科比上校所收留过夜。期间上校的正派与绅士风度让苏珊产生好感。次日一早,就在苏珊决定要向上校坦诚身份时,不巧在被开车前来探望上校女友帕玛拉所撞见。对方感到被欺骗而愤然离去。无辜且无知的上校再三请求苏珊和他一起回军事学院澄清“事实”并挽救即将举行的婚礼。而苏珊呢,则出于某种复杂动机也决定将这个“冒牌少女”的事业进行到底……

    看了本片,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比利怀尔德能拍出《热情似火》、《花街神女》这样的影片。他实在太爱“变装假扮”式的喜剧了!

    但老实说,本人不是此类电影的拥趸。女主角的扮演者琴吉·罗杰斯,虽然可以将少女神态言行模仿的惟妙惟肖,但三十一道年轮在她脸上所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还是无法使人相信包括上校、他的未婚妻,他的顶头上司,以及数百位军校学生的一干人等都认不出这是个假冒的十二岁女孩。即使怀尔德已在片中借妹妹之口将其归于“成年人特有的无知”,也不能令人信服。基于相同的理由,也不是很喜欢号称美国第一喜剧经典的《热情如火》。从某种程度上,杰克莱蒙、柯蒂斯式男扮女装瞒天过海的故事比三十岁老女人装天真清纯还令人无法容忍。

    上校的扮演者是奥斯卡影帝雷·米兰。但本人一直认为他并不适合扮演此类善良正直甚至还带点愚钝的角色。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能发现从嘴角眉梢间所透露出一丝奸诈。或许还是《电话谋杀案》中那种亦正亦邪,或者《失落的周末》中多重复杂性之类的角色才更符合此人的个人气质与特色。

    配角方面所带来的亮点不在与演员的表演本身,而是它们清晰呈现出刘别谦、斯特奇斯、比利怀尔德三位喜剧大师之间的相互影响。苏珊在影片开始上门护发按摩时所遇到的的登徒子一角色的戏剧性功效,与刘别谦《天堂陷阱》中贵族菲力巴何其相似?特别是在最终揭露主人公的真正身份时自身所面临尴尬处境:菲力巴耻于承认与一位下等人有瓜葛。而那位登徒子更是害怕在妻子面前坦言自己曾经在酒店招小姐。而在影片中唯一能够一眼就识破苏珊身份的上校未婚妻的小妹妹苏茜,几乎完全被两年后出品的《摩根湾奇迹》中妹妹的所复制——甚至这两个角色都是由同一个演员所扮演的。

    比利怀尔德的电影的好处就是,虽然可能对他某些作品的故事模式套路无法产生足够的认同,但却不妨碍你在叙事或者喜剧细节上去玩味他的非凡的创造力。例如而“侧翼迂回”第一次出现在童子兵强吻苏珊的段落中。很有创意,也充分照应了故事背景——在军校。而当观众和苏珊一起再次从另位色急的童子兵嘴里听到相似的言辞时,不免会心一笑。可就当我们认为这个“包袱”的功效至此以告完成时,天才的怀尔德又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中第三次把它抛了出来并创造了相当强烈的喜剧效果!

    另一个例子。影片中段上校曾通过蚊子追逐街灯的比喻劝诫苏珊应该行为低调一些。形象含蓄,也很幽默。同样,它的“生命周期”也没有随着这个小段而终结。影片尾声苏珊为了上校的个人前途被迫放弃爱情,她返家后一直心境不佳。这场戏本身属于类型片中的套路化情节,但怀尔德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镜头顺着从一动不动地躺在躺椅上的苏珊目光横摇到街灯上,一群蚊蝇正围着它打转……

    杰出的喜剧作品不会单纯满足与包袱笑料的罗列,而是总是能深入挖掘它们同时可能承载的叙事功效。而从观众的角度,这种更高级创作手法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参与与满足感。

    imdb上本片的标示语很有意思,但却无法翻译:Is She A Kid - Or Is She Kidding?



    带图:
  4. 1、怀尔德永远只拍一种人:为自己的身份煎熬的人。不过这次是个女性在双重生活中自我挣扎,这倒不是很常见,除了奥黛莉·赫本,这个角色倒还真适合赫本来演。
    2、虽然他不断强调自己惧怕矫揉造作,但是这个片子里面还是难以避免的显露出了某些新手的矫揉造作
    3、与《热情似火》隐晦的异装癖一样,这个片子搞隐晦的恋童癖。
    4、还是最喜欢最后一分钟营救式的结尾,现在这种手法可不常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