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是坚持用破手机也能拍出好看照片的那种人。所以,我非常反感,“我们用的是香港最好的摄影师,最好的灯光,都是王家卫的班底”,然后,是“故意追求影像的粗糙感。”这也是我之所以相对而言比较喜欢《马乌甲》的原因,至少《马乌甲》的画面很讲究。 这有点类似于红楼梦里贾母面对着螃蟹馅的饺子说“这会子油腻腻的,谁吃这个。”一种高高在上的腐败。另一种解释是,由于早期技术限制,新闻片都是黑白粗颗粒的,于是造成了一种惯性思维,黑白粗颗粒代表真实。于是大家故意为了追求真实感把画面弄得很糙很难看,并且人物基本不说话。这当然是伪真实。也是所谓独立电影的模式了吧?我每天过得也很惨,我目之所及的世界可没什么颗粒有时候也阳光普照可一点也不妨碍我心情郁闷得想离家出走或自杀。 另一种解释是怕视听语言分流掉观众对剧作的关注。这更是我所反对的:在电影学院,人们都嫌弃我不会讲故事。而我坚信电影除了叙事讲故事,当然应该有别的趣味。更何况大部分独立电影,你们那些故事实在无趣得很。我是相信细节的家伙。当然我可能是错误的。 2.如果没有纪录片的部分,《完美的生活》只能是很普通很常规的那种独立电影。纪录片部分太动人了。而它与剧情片对照所产生的那种人生如戏的荒诞感非常打动人心,沧海桑田红颜白骨的那种感慨。我倒觉得,与其剧情片的部分也在努力追求纪实效果,倒不如索性演个彻底,因为有纪录片的对照,剧情部分实在太假了。我也想拍纪录片。 3.关注社会的问题。嗯我还是更偏向于关注心灵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外部生存状况,当然我可能是错误的。《完美的生活》在这一点还是很好的,淡淡的,不具体,但很直接。社会背景并非隐于无形,心灵当然是跟外部相接的,不直接讲效果更好。 4.洗澡的全裸而不露器官的男人仿佛已经成了独立电影的标签。一般是背面全裸露个屁股,本片中变成了侧面全裸。 5.女人是最明白女人的。 我要拍:视听讲究的,有细节的,不直接讲社会问题的,没有洗澡全裸而不露器官的男人的(如果非要有就让他露出可爱的鸡鸡吧老天!),关注心灵的,真正真实而不是追求真实的东西。上帝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