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浪子 Un mauvais fils(1980)

浪子 Un mauvais fils(1980)

又名: 坏孩子 / A Bad Son

导演: 克洛德·索泰

编剧: 克洛德·索泰 Daniel Biasini

主演: 帕特里克·迪瓦尔 布丽吉特·佛西 雅克·迪菲约 伊夫·罗贝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1980-10-15

片长: 110 分钟 IMDb: tt0081678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题记:
    唯一逃避生活的方法是从窗户跳下去
      ――――卡夫卡·陆KavkaLu


    记录着生活,记录着两个男人之间的恩怨,这是一部关于回归的电影,一个曾经的浪子背负着精神包袱的浪子以自己的意志力重回社会的故事。
    只要回来,孩子终于将是父亲的牵挂,在家里孩子就是父母的全部,导演用了加糖的细节表明着父子关系的维系,从机场受阻到家里的一杯咖啡,这个早晨对于一个浪子布鲁洛已经足够。
    对故去妻子缅怀不已的父亲和希望和父亲修好的儿子在出狱的那刻开始新的生活,然心愿和存在有着差异,就个体而言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触碰的,它和往事有关和自己的心酸有关。对于两代人一些小事也会导致隔阂。这是一部克制的电影,讲述着父子关系寻常小事,在父亲的心里,儿子贩毒坐牢是导致妻子郁郁寡欢而亡的原因,两代人拼力在裂缝里填充情谊却因为召招妓而反目,只有当了家长人才会理解两代人之间思维方法无法一致的原因,这些微小的矛盾会潜伏在你未临的人生里,让你隐隐作痛。
    就是这个原因父亲赶走了“小流氓” 儿子,儿子却搞不懂父亲暴怒的原因,直到布鲁诺有次回家看到父亲和老相好赤身裸体的场面。
    母亲的忧郁而死亡到底是谁造成的,电影没有答案,电影留给我们的是活下去和面对未来的方法。
    在戒毒心理救助机构的帮助下他找到了一份旧书店的工作,书店老板杜扎特是个和善的老人,而书店的女店员凯瑟琳曾经也是一个瘾君子,导演以她的戒毒反复来和布鲁洛远离毒品的决心相对比,影片中书店老板无疑成为了父性角色,他和布鲁洛的父亲的回避不一样,这位同性恋的老人是一位不停步的可爱老人,他在关键的时候拯救了两个灵魂,在法国电影里这种俯视的关爱代表着文化上的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大爱。
    演凯瑟琳的布里及特·弗塞(Brigitte Fossey)早年就是童星,她在雷内·克莱芒(René Clément)的影片《禁忌的游戏》有着杰出的表演,她可爱而质朴的表演让这一形象长存于银幕。
    法国人对于本国文化是有着优越感的,那场找书的戏导演搬出了司汤达的《红与黑》,在书店店员吃饭那幕戏里,机位相对固定,完全是演员形体和眼神的交流,导演选用了米雷拉·弗雷妮(Mirella Freni)演唱的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La Boheme》并通过对话和西班牙著名女高音Montserrat Caballe相比较,文化在法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如同香水一样重要,品味和文化的傲气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他们对于文化的自觉已经成为血脉,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电影里母亲的病亡拉开了父子沟通的可能,死亡是一个筐子,它装下了所有的秘密,生活化的法国电影告诉我们眼见和说法的差距。这部讲述普通人生活的电影显得真实,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可以在生活里找到原型。
    我个人很欣赏演父亲的伊维斯·罗勃特(Yves Robert)他演出了父亲被压抑着的情绪以及他的倔犟,非常真实感人,他不仅演技出众还演而优则导,喜欢文艺片的大抵看过《初渡艳阳天La gloire de mon père》和《告别艳阳天My Mother's Castle》,这两部充满人情暖意的电影就是他导演的,这位集导、编、演于一生的老人已于2002年去世,享年82岁,想想他60岁在雨中的一场戏,敬业和执着是一个好演员的标志吧!当他在工地摔成骨折后赶走了女友并拒绝帮助,这种安排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在《浪子》里我第一次发现法国人在家里喝咖啡的器具就像是喝大碗茶的,咖啡也就这样大口的喝。
    人情不是刻意做出来的,妈妈死亡造成的疙瘩让父子见水火不容,甚至因此动粗,不过这正是充分证明了母亲在他们心目里的位置和心中的负罪。
    父亲出院那天,儿子在街的对面默默关注,当他知道父亲孤单一人的时候,他选择了回家。那又将是一个开始。
    父子关系因为血液而不可分割,他们忘记了前嫌导演再次以咖啡做戏,影片开始时候父亲给儿子咖啡喝到这里儿子需要给父亲煮咖啡了。
    这部80年代初期的电影是在激励人的上进,导演更是通过杜扎特之口告诉观众生命意义所在。
    在布鲁洛迷茫的时候,杜扎特赶到他和凯瑟琳的居所,推开昏暗窗户,那进来的光线照亮了屋子,也照亮了他们将来的人生。

    【附录:影片资料】
    《浪子》1980法国
    导演: 克劳德·苏提 (Claude Sautet)
    主演:伊维斯·罗勃特(Yves Robert)、雅克·杜菲罗 (Jacques Dufilho)、布里吉特·福斯 (Brigitte Fossey)
    片长105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8,欣赏性5(一部内省的电影)

    2005年12月11日 星期日 下午16时45分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2. 执导过《今生情未了》《生活琐事》的导演克劳德・苏提,于1980年拍了这部《浪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经典范例。如此说,或许有点俗气,但着实是一慑人心魄的片子。一个曾贩毒的年轻人,从牢里出来后,回到父亲那里。

    无言与隐伤,在父子间引发激烈的冲突,因为他坐牢,母亲离他而去,父亲孤苦度日。起初混沌的他,依然方向不明。在打工的种种遭遇中,他似乎理解了父亲,也似乎看清了自已的顽劣。他也找到了属于自已的感情,尽管依然是那样的相似与可笑,但生命总会有美好的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出演男主角的帕特里克·迪瓦尔的自杀悲剧,也因为这部电影格外让人伤感。可以说,他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法国影坛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可谓影坛的新锐力量,然天妒英才,令人叹惋。

    因为法国与北非殖民地关系,北非后裔不少在法国生活,这在相关电影中,看得出很多微妙与异样的情趣,从《野芦苇》到这部《躲闪》(2004),都体现了北非与法国的深厚渊源,由突尼斯裔阿布戴·柯西胥执导,叙述北非移民后裔在巴黎郊区的生活。

    一个15岁男孩追求一个白人靓妹,在“爱情与偶然的游戏”中渐渐展开,身边的同学与朋友,卷入其中,是非与表白交融。警察用非人手段盘问他们的一段,采用纪实的手法,令人惊悚,这是歧视,更是对生命的蔑视。

    让我想起1994年洛杉矶白人警察痛打黑人的那段场景。客观审视,无论生活在哪,恐惧和歧视都在所难免,要么反抗,要么忍耐,但这都不如改变一种非人性的体制来得彻底和久远。所以,得享安宁和平等,都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都得付出代价。

    200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