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电影节(Montreal Film Festival)虽为国际A类,可从影片阵容上看(比如此次)已然至少掉到二流,听电影圈朋友讲蒙影节基本已成国产片的镀金作坊,《刀背藏身》最终在这样的场合全球首映,让点了“想看”很久的本人心情矛盾。
--------------------------
感谢评论指点,国际 A 类指 “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 ”,是对电影节性质的分类,而非影片品质,以 A 类直接调侃是不准确的,请恕无知。
--------------------------
映前影片的宣发安排了一个徐皓峰的讲座,讲他对武术片的理解,和自身成长的脉络。讲座间隙的互动环节,在私下向宣发确认安全之后,向他提问署名权的事情,期待他讲一下原委,徐皓峰答说(大意):
《刀背藏身》的缘起来自保利影业的柳先生对《師父》的欣赏,也是柳先生和他的团队促成并全程安排了此次蒙特利尔之行,这位柳先生,就是此刻正在现场的柳先生,谢谢他。我想说,我和资方之间,没有任何的恩怨过节,这就是我在这里对此能说的全部,至于你的疑问,我们回国再谈吧。
很明显现场的洋人,以及一部分中国人并不清楚署名权的事情,这个提问让翻译都愣了一下,这次估计被大家当成娱记了。总之,徐皓峰的回答在我听来,感觉就一个潜台词:大家注意,资方就在现场。
徐的故事上在设定上总是引人入胜,用你没听过的江湖章法,武林掌故起头,靠主角始终如一的行事方式推进,情节未必跌宕但一定 juicy,最终到达一个工整的结尾。这是不错的,他一直以来都实现得不差,而且我觉得越来越好,《師父》是个小小的里程碑,标志着华语武侠片里开始有了“徐皓峰”这个类别的作者电影。然而至少从蒙影节的这个版本来看,《刀背藏身》可能要让不少人失望了。
影片很漫长,我没有注意确切时间,估算至少的两个半小时里(蒙影节版本官网标称 137 min),情节巨细无遗,每个演员的戏份都多到满溢,故事线缺乏侧重,可能的重点段落也被几乎无差别的叙事节奏全面稀释。在被如此推进的过程中,动作戏排队登场,到最后刀刃互相冲击撕咬的音效如同咣咣作响的锣和尖利刺耳的指甲抠铁门一样让人神经衰弱。在这些之外,最明显的部分,是在于里面多次出现的节奏强劲的电子音乐,不但与徐既往的配乐风格相去甚远(本片里同时也存在大量充满《師父》即听感的配乐),而且其突兀也让人不住出戏。再有,徐皓峰当然不吝在他的电影里描绘女性身体,但我觉得他向来功能明确,见好就收,比如《師父》中白俄女人的大腿;而在《刀背藏身》里,典型的一场是春夏与李博的日光浴和游泳戏,镜头的露骨表白像硬加进来的一段 MV(美自然很美,但总是抑制不住觉得不像是徐的风格)。
在如此的气氛中,有个别心怀东方,或者功夫情节于是乘兴而来的洋观众选择了中途离场,剩下的则大部分在终于等到卡斯滚出第一行之后如释重负且迫不及待地起身撤退,对接着的主创互动全然不感兴趣——我恐怕是有点理解的。
在映后互动中,一位观众(洋人)在某种程度上替我问出了音乐的问题:既然是在讲一个民国时候的功夫故事,为什么这个片子里明显地使用了大量现代音乐。徐皓峰在迟疑了将近十秒钟之后,回答说(大意):
大家(洋人观众)对于所谓“中国音乐”、“传统音乐”这样的概念可能有所局限,大家所熟悉的所谓“中国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实际上指的是中国民间的音乐,而除此之外,还有宫廷音乐、祭祀音乐等,都是中国音乐的组成部分。本片里你虽然听到了很多电子音乐,但我们实际上仍然是使用了电子技术来模拟了中国宫廷乐器的音色表现——它们仍然是中国音乐。
很明显,这样的回答恐怕是徐皓峰强行凑出来的,从他疲惫的语气和神情(很可能我擅自给他加戏了)来看,这或许照应了我想要提问关于音乐部分的初衷:这部片子(至少在剪辑上)存在除徐之外的作者,而且这位(些)作者的话语权还不小,不小到了徐纵然无法认同但也不能说一不二的程度——音乐可能就是一个证据。而也正因为此,徐皓峰才在博客发布了《日后痛骂》的文章。
由于未能在公开提问里得到答案,所以我本打算在讲座之后寻找机会私下搭话了解,然而徐皓峰在资方陪伴下走出会场到街道后,就不停被影迷和合影者环绕,他拿出一支烟,每次刚下火要点,就被打断,不得不悻悻收起,最后终于得空燃起放进嘴里之后,柳先生也一直寸步不离——他当然不是有意的,但我到底还是没能等到一个徐可以自在讲话的机会,那支烟燃尽之后,资方的另一位女士就马上带着他离开了。希望日后有朋友在私下问出徐皓峰的真心回答后,可以小小告知一下——实在不愿看到他在《师傅》之后,走出一步下坡路。
补充
表演部分,本片卡斯绝大部分都是徐往来影片的熟脸,角色路子类似,表演中规中矩,而且我觉得徐皓峰笔下的男性角色基本较难绽放演技——都是走哪儿酷哪儿脸色永远铁青的寡言汉(耿乐在《刀背》里贡献了他个人生涯里的一个异类角色,而且完成不错);相较而言,其笔下的女角色会更摇曳生姿,情感丰富一点,演员也因此可以贡献比较立体的表演。
本次的许晴把身世波折的女主角塑造得足够到位,尤其是表现媚态的场景,但仍感觉,老辣如许晴,对于徐的风格可能还是有点陌生,在媚态之外的表现里迅速回到平均线,泯然如众。海报上那个身着细格短装,头戴浅沿呢帽,背插双刀的形象可以很容易认出是许晴,然而这个主海报可能会对观众造成误解,以为会有不少她的劲装戏份,事实上并没有。对于这个海报的意味(如果有的话),为避免剧透,这里就不聊了。
春夏灵气十足,即便在徐的框子里,她仅仅依靠自己的气质也让人印象深刻,这个角色的设定,就是武林之外的女人,由此让我觉得徐笔下的角色,只要出了武林,就立马可以五光十色。访谈中,徐对春夏的评价是“世界就是要交给天才来统治的”,这句溢美之词我想有很大一部分是真心的,毕竟青春聪慧如春夏,表演与她气质相符的角色,导演必然是很轻松的。
5月,全球电影人最大的盛会、第72届法国戛纳电影节已近尾声,在即将落幕之时,却有一则好消息流出。
徐浩峰潜藏多年的武侠片《刀背藏身》,于法国时间24日晚8点确认定档消息。
22日晚,戛纳于海边献映武侠经典《卧虎藏龙》,而《刀背藏身》主创人员的电影节行程安排,也在23日公诸于世。
《刀背藏身》定档消息的发布,算是送给国内影迷一个久违的惊喜。
早在2017年春天,《刀背藏身》便已完成所有的拍摄工作。无奈因各方意见不合,制片方和导演的纠葛,致使电影的上映计划一直被搁浅。
直至本月主创人员纷纷亮相戛纳,方让《刀背藏身》的归期有了眉目。
近10年以来,武侠电影被冠上花架子和假把式的标签。作为新派武侠引路人的徐浩峰,以硬派武侠影像风格,改变了世人对于武侠电影的偏见。
从2012年上映的《倭寇的踪迹》,到被影评人认可的《师父》;徐浩峰以作者化电影的形态,在武侠衰落时期延续了硬派武侠最纯正的一脉,并勾勒出独有的武林情结。
徐浩峰出生于北京的武术世家,他的二舅姥爷正是形意拳大师唐维禄的弟子李仲轩。
童年和少年时代对中国传统武术和形意拳的耳濡目染,使早年徐浩峰窥得传统武术门径。
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徐浩峰便潜心研究中国道家学问;武侠与电影的碰撞,在徐浩峰的内心激起了一出灿烂的火花。
独特的生活历练赋予了徐浩峰回归武侠电影的责任感和宿命感。武侠,非他不可。
早在青年时代,徐浩峰由武术实战转向电影理论后,这份使命已然为他准备。影像中的光怪陆离、武术世界的天马行空,二者被武侠电影结合的天衣无缝。
武侠片作为华语电影独有的类型,更如一个精致的文化闭环,搭建起独属于中国人的影像生态体系。
武侠片之下展现的国人深层文化心态,才是武侠电影独特魅力之所在。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书期间,徐浩峰便尝试于新武侠影像世界的构建。
多年对武术和电影的深厚积淀,亦赐予他融合两种文化的能力,武侠电影有了崭新的可能。
在《一代宗师》中被王家卫启用后,徐皓峰那段武林传奇才得以在大银幕呈现。
《一代宗师》以怀旧的基调,描述了民国南北武术界的精神和武林制度的破灭。
在时代的洪流面前,那段美好的武林盛景和规矩礼法,被洗刷的荡然无存。
《一代宗师》大获成功,成为当年香港金像奖的终极赢家,徐皓峰在电影界的名头逐渐打响。
那段被搁置已久的武林传奇,也随着徐浩峰对文学和电影的双重解构,重现于世。
2012年徐皓峰导演的处女作《倭寇的踪迹》上映。该片以飘忽灵性的基调,展示了武林道统的传承。
电影主题亦涉及新旧武林秩序的更迭,在打斗上几近现实主义,极大化地凸显了实战美学。
至后面的《箭士柳白猿》和《师父》两部作品中,徐浩峰对江湖的展现更为丰富和多元。
从帮派裁决到比武招式,无不让人惊叹不已。徐导更以写实手笔,重现了那段奇特的旧时代传奇。
从徐皓峰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始终着力于搭建一个最真实的江湖,凸显乱世民众对公道和正义的渴求。
律法不成形的年代,规矩成为了人心的最后一道防线。
《刀背藏身》把故事放置于抗日救亡图存的乱世,动作编排依旧凌厉迅猛、极具打击感。震撼人心的长城刀战,正是写实主义风格的见证。
《刀背藏身》延续了《箭士柳白猿》的调性,电影的时代外延亦被进一步放大。
电影中人物各具特色。不仅有武者和杀手,更有军官、走卒和隐士。而关于中日高手技艺的对决,让《刀背藏身》的格局已不仅限于国人内斗。
徐浩峰电影一以贯之的便是真实击打美学,《刀背藏身》以真实打斗为核,在对民国江湖的传统规矩寻根朔源外,更融入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刀背藏身》把国术的演变,合理运用于抗日救亡图存的浪潮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武侠回归大义,即是徐浩峰电影之于大格局的顺利演变,也是他心中江湖的最好归宿。
至于电影名为“刀背藏身”,因改编自徐浩峰的同名短篇小说,这四字亦有双重寓意。
在《刀背藏身》的纪录片《心思刀理》中,徐浩峰借演员耿乐之口说出。
众所周知,刀为百兵之王,见招拆招、攻守兼备;刀背藏身为习武者的一个基础武学要义。
因刀刃用来进攻、刀背则用来防守,以刀背为支点,更可把身体藏于刀中。
自我隐匿于兵刃,是一个武者应有的境界。
当然,徐浩峰对于“刀背藏身”的理解,可不止武学招式如此简单。刀背藏身既可指一种武功境界,又可象征个人与外在世界维系的一种状态。
在大千世界中摒弃自我,方可练就不败之身。
《刀背藏身》在以战止战的主题下,再次展现了旧时代礼崩乐坏的苦痛。
10年后沈飞雪改头换面再战孔鼎义,既是对旧武林的讽刺,更是对逝去武林的悼念。念旧也成为了徐浩峰电影永恒不变的基调。
徐浩峰对待逝去的武林,情绪是深沉且内敛的。关于武侠梦的破灭,也显现在每一个离开的武林高手中。
津门武术界的陨落、柳白猿的归隐,亦伴随着关键人物的死亡而得以触发。正如《师父》所说:高手的生死决定了一技的兴衰。
人夹于世,终为过客,是为侠客。在武侠电影步入低谷的当下,徐浩峰成为了武侠复兴的最后一缕香火。
在使命感的支撑下,徐皓峰的非虚构武侠世界,亦随着《刀背藏身》的定档全面铺开。
第72届戛纳电影节只是一个开端。随着《刀背藏身》、《诗眼倦天涯》和《天涯明月刀》3部武侠片的接踵而至,利刃出鞘,刀背无处藏身。
金庸武侠作品一翻再翻,却越拍越烂。
曾经荡气回肠的武侠时代,仿佛一去不复返。
回不去就回不去了,任何事物都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革新变幻。
武侠,也不例外。
金庸古龙等名家经典,所留下的创新空间已经非常小,加上翻拍的时间相隔较短,基本是没什么出精品的希望。
这些翻拍操作的唯一作用是,提醒人们,无论时代怎么变,武侠依然在。
但一直只能依靠翻拍,武侠二字只会死路一条。
只有更多的新人新作品冒出,中国武侠才能有延续下去的希望。
曾经,电影有徐克,小说有黄易,在60年代的黄金时代后,90年代迎来了焕然新生的新武侠时代。
又是30年过去。
2020年代,就不能再用“新”了,应该是叫“后武侠时代”。
同样有新人新作品冒出,只是,他们仍然未能像徐克、黄易一样,开创又一波武侠新浪潮。
文坛有一部《雪中悍刀行》的佳作,被认为是武侠的新希望,然而在此之后一直没有新的惊喜,直到改编剧集仍在做上线准备的时候,却传出了一种“雪中之后,再无江湖”的唏嘘声音。
剧集方面《雪中悍刀行》久久未能开播;
电影方面《刀背藏身》同样是前路漫漫。
徐浩峰,他在后武侠时代的地位,已经是相当于当年的徐克。
他,背负着中国武侠电影的全新希望。
在中国武侠电影进入转折期的两部重要作品,都有他。
一部是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徐浩峰是编剧。
另一部《师父》,徐浩峰自编自导自剪,连武术指导都有他份。
2015年,《师父》在中国大陆拿下5470万票房,成绩看起来不咋地,但相比大导演执导并有大明星主演的《一代宗师》和《刺客聂隐娘》的6000万出头,徐浩峰此番在市场的表现已经是很不错了。
更重要的是,他赢得了不输王家卫、侯孝贤的口碑,并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超写实的动作设计,切合时代背景的武侠人物生活状态,真实的欲望,以及拍摄上的真刀真枪实拍。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
《师父》之于中国武侠电影,就像《蝙蝠侠:黑暗骑士》之于美漫改编电影。
两者的共同点是,把原本的幻想事物,拉到了现实当中,以此制造出了一种反差,观众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另外,徐浩峰还斩获金马奖的最佳动作设计。
要知道这个奖项自21世纪以来,全部都是由港片包揽。出生于北京的北方人徐浩峰,算是一举打破了香港电影动作指导的“垄断神话”。
那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徐浩峰的下一部作品,为何会期待值贼高了吧。
《师父》在获得成功之后,徐浩峰就马不停蹄地筹备《刀背藏身》,项目开始还蛮顺利,2016年开拍,2017年完工,并登陆蒙特利尔电影节展映。
斩获最佳艺术贡献奖,同年金马奖赢得4项提名,徐浩峰再一次证明自己的实力。
就在影迷期待着这部有望奠定中国武侠新潮流之作时,这一等,就是快两年时间。
2019年,《刀背藏身》终于宣布登陆暑期档,定在7月19日上映。
宣发全面启动,海报,预告,幕后视频等等,观众了解到了这部电影的更多内容,就等着看正片了。
然而,距离上映前四天。
幺蛾子来了。
片方紧跟当时的暑期档影片撤档风潮,选择撤档。
所给出的原因是,“市场原因”。
两年过去。
《刀背藏身》仍然不见踪影。
被列为“失踪人口”。
后武侠时代,也因此陷入了停滞状态。
随着新版《天龙八部》的失望表现,武侠迷们不得不越发想念徐浩峰,和他的《刀背藏身》。
好好的一部武侠片新希望,为什么却连上映的机会都没有呢?
可能的三个因素。
第一,就是片方所官宣的市场问题。
电影选择临时撤档,确实很大可能性就是担心竞争不过同期电影。
当时《刀背藏身》上映前一周,《扫毒2:天地对决》和《狮子王》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
同期上映的有《银河补习班》。
这不足以构成避战的理由。
要是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大爆之后选择撤档,这还能接受。
而足足过去两年片方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时间上映,一方面是由于2020年的影院停工,另一方面只能解释为不看好如今的武侠片能够赚钱。
宁愿是变成存货,一直憋着,也不愿冒亏本风险上映。
加上网络发行的新渠道,片方也有可能在考虑做网上高端付费,还是先上映,看票房表现,相应缩短窗口期上线网播。
如果真的只是市场原因。那武侠电影便陷入了一个困局。
所有片方都觉得武侠片不赚钱,不上映,那武侠电影的机会岂不是越来越少。
本来“仙剑”IP是有望借仙侠助力一波传统武侠的,但现在仙剑也不行了。
那就只能是等一部黑马商业向的作品爆发,武侠才有重新崛起的契机。
所以很可惜,颇具黑马相的《绣春刀》系列市场反响并不好。
第二,是审核问题。
根据豆瓣上的资料,国内上映版片长相比蒙特利尔电影节的版本少了14分钟。
加上过了这么久才能上映,于是就有人认为是审核问题导致。
不过这个因素影响上映的可能性较小。
首先去国外参展也是得先过审,而且上映前4天应该是拿到公映许可的了,不太可能因为“技术原因”,片方也说明是“市场原因”。
删减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部分武打动作过于暴力血腥,更可能是因为片方认为片长应该缩短,更好地走上市场。
徐浩峰被片方施压,才一整就是这么长时间,才完成了一个123分钟的上映版本。
虽然这只是猜测,但也是第三个迟迟不上映的可能性。
那就是徐浩峰和片方因为剪辑问题闹僵了。
片方希望电影能节奏更快,更迎合市场,徐浩峰当然想要有自己的表达,最好是一刀不剪。
出现这种矛盾,是电影行业再常见不过的事。
早在参选蒙特利尔电影节之前,徐浩峰就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说了放弃署名权的事情。
从他的发表的文字看来,显然是他由于某种原因,无法执行自己的表达。
说白了,自己剪辑出来的成品,上不了。
这也是不少网友猜测是《倒背藏身》遇到审核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种声音则是认为他和片方有分歧导致,也只剩下这么一种可能性。
值得玩味的是,徐浩峰为什么说要痛骂被修改后的作品呢?
如果是审核原因,那是不可抗拒的,个个导演都一样,没必要骂。
更关键的是,审核原因,不至于会把作品改到面目全非。
结合片方之一北京文化在2020年7月对于该片的回复,说是“该项目涉及纠纷”。
这应该才是电影迟迟不上映的真正官方原因。
至于是什么纠纷?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市场和剪辑两个重点。
可以推测,片方想要获得足够的票房收益,但却因为市场,因为对成片一直没信心,加上导演徐浩峰很可能不愿意完全妥协剪辑上的商业选择,不愿再做修改,也不想署名了,这就让《倒背藏身》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有报道称,《刀背藏身》投资超过8000万,片方之一保利影业的总经理说预期票房3亿。
确实是差不多这么多票房才能有赚,也确实如今的市场,达到这个数字希望不大。
只是对于如今的武侠电影来说,每一部电影都目标赚钱,是不实际的。
而对于徐浩峰等武侠继承者,他也必须满足电影一定的商业需求,才能带领后武侠时代拨开迷雾。
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