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失之于拙,勿失之于华”是吴天明在接受采访时对《没有航标的河流》影片的价值阐述,这是继《亲缘》之后他在电影中对于真实探索的第一步。
与《亲缘》不同,这部影片从人、自然、社会出发天然反映湖南地区的放排人的生活。这是吴天明的影片从虚无到写实的重大转变,也是他在真实上探索成功的第一步,也得到了当时很多观众的认可。在吴天明自己看来,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与镜头和演员妆容密不可分。
首先,不用变焦距镜头、主观镜头,而是尽量采用平常人的视线来拍摄。这种镜头的处理方法使得电影在拍摄的大角度上就具有了真实朴素的特征,与影片的整个农村主题相符合。
其次,对于演员,要求不化妆(除了几个女演员在面部打了点底色之外)。化妆能让一个皮肤白嫩的城市人扮成一个农民,然而在本质的气质上却始终难以表现出真正的农民形象。农民是自然的产物,一方水养一家人,自然山水养出农民,这与化妆品下的“农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这两个主要方面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整部影片。
这部影片最大的真实集中体现在人物上,在自然的环境之下,影片所塑造出来的盘老五、赵良、石牯以及两个农村女子吴爱秀和改秀都具有农村人鲜明的人物性格。
在这部影片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当中,盘老五无疑是性格特征体现的最为鲜明的人物。他的性格是自然和社会的综合产物,一方面,他随性所欲、朴素率真,俨然就是一个自然的产物,和自然的山水、阳光、树木等天然融合;另一方面,他在文革环境之下敢爱敢恨,敢于与当下的压迫作斗争,去帮助受到压迫的人寻求自由。他作为影片中三名放排工的一员,不像赵良那样有家庭的约束,也不像石牯那样有所喜欢的人的牵挂,相比较而言,他是一个无所约束、无所牵绊的人。他本应该像那只老鹰一样翱翔于天空,过着放排人在船排上脱离文革中的农村生活,然而,他说离开了岸上的农村生活,倒又有些挂念似得。可见,这样一个来自农村的农民始终还是无法放下他所生存的农村,从他解救书记和改秀便能体现出来,这也体现出了农民对于农村的情怀。
相比现在,镜头罕有地对准了底层的劳动人民“放排人”,有很多非常写实的劳动或生活场景。
文革背景线索一直时隐时现,与主要人物的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在对件件小事的叙述和衔接中,影片逐渐走向了主人翁们最终的决意对“主流”的反抗,塑造了盘老五、石牯、赵良三个性格各具特点的男人。
其中又以盘老五的戏份最多,外貌形象、行为形象和心理形象都特别饱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是影片的核心人物。这个角色具有最贴近自然、最具有内在生命活力、最敢于思考、最具有勇气与善良的特质。
影片通过对盘老五这个底层小人物的情感、思想、行为和命运的描绘,来反映时代的弊病。
影片几近赤裸裸地展现出了时代的荒唐和残酷,同时也凸显了三个男人在时代洪流之中的善良,这种人性之善,令人动容。
影片中有很多刻意描绘乡村和自然风光的镜头,这种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残酷行成了鲜明对比,强调了人为的破坏性。
影片替人民发出了自己的呐喊,对回归人性和回复基本做人权利的呐喊。
影片的结局显得非常“政治不正确”和晦暗,排筏最终在河水的急流中崩溃瓦解,盘老五的生命也被吞噬。
“没有航标的河流”就是对失控的时代的隐喻,盘老五这样正直善良的人,正是被失控的时代所吞没。
剩下的三人,虽然上岸,但是排筏已散,已无依靠,又投靠无门,茫然地矗立在河岸上,影片没有给出任何的希望就戛然而止,这是创作者姿态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