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最后的和弦(2006)

最后的和弦(2006)

又名: Peer Gynt in the Hutong

导演: 赤飞

编剧: 赤飞

主演: 张炜迅 韩萱 王贵峰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上映日期: 2006

豆瓣评分:8.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北京。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项峰(史臣 饰)和母亲(林筱凤 饰)、姐姐相依为命,听收音机成了全家最大的乐趣。项峰和刘涛(吴极 饰)发现班上新来的同学兰兰(黄小萌 饰)也住在他们大杂院,兰兰的父亲是位颇有造旨的吉它演奏家,兰兰则经常伴着留声机的音乐翩翩起舞,项峰看得非常入迷,兰兰爸发现了这个对音乐痴迷的孩子,他外出采风时就托项峰照顾女儿,项峰愉快答应,他悉心照顾体弱的兰兰,懵懂的爱意在兰兰心中滋生。但好景不长,一纸调令让兰兰与父亲调往外地,分别前兰兰送一张唱片给项峰以做记念。十几年后,当酷爱音乐的项峰(张炜迅 饰)再次见到人称冰美人的兰兰(林萱 饰)时,兰兰终于倾吐了埋藏多年的爱意......

演员:



影评:

  1.     (原文贴于<最后的和弦>小组)
        刚看到的消息,<最后的和弦>要进影院了.
      
      说实话,这部片子由于成本所限,制作上略嫌粗糙了些.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它.老收音机,胶质唱片,老唱机,电影录音剪辑,偷听靡靡之音,拍婆子,查琴,这些具有强烈的怀旧气息的关键词,包括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青涩的校园初恋,都为这样一部小片子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气场.
      
      在商业社会,电影院无疑是功利的\势利的,票房是任何院线评估一部电影的第一指针.在这样的背静下,像<最后的和弦>这样的低成本电影,没有明星,没有宣传预算,故事里也没有强烈的震撼性事件,想让影院垂青,显然是不可能.
      
      在我们考察<最后的和弦>这样一个样本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可能是___我们不能不惊叹于网络的力量.如果说电影频道第一次播出这个片子,是一种常规的节目编排,那么在半年里分别又在8月和10月的黄金周重播,就不能不让我们关注网络这个推动力量.这一点,从电影频道在6月16号专门在"光影互动"中用网友留言做了一期关于<最后的和弦>的专题节目,就已经出露端倪.
      
      一个电影,在电视上已经播放了三次,却获得了进入影院的机会,这绝对是个意外的事件,而这一事件给予从业者的启示恐怕会是很深入的.
      
      我是无意中从这个电影的制片人的博客中获得如上的信息的.这位制片人说最后的和弦进入影院这个无心插柳的结果时,说内心已经没有惊喜,更多的是"悲壮".小片种,和电影人的悲壮.
      
      中国没有电影工业.从长期的计划体制走过来,从业者习惯了重制作而轻行销.无论大投资还是小投资的电影,在项目里不渗透行销概念,在市场中如何"存在"呢?像<太阳照常升起>这样的电影,导演\演员的影响力够大,投资规模也不小,但其票房结果却很"悲壮",我想应该检讨的也是行销的问题.虽然它放映前的媒体暴光率很高,但我们不难发现,在片面追求暴光率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只有宣传,没有策略.没有好的宣传策略的宣传,已经为太阳不能升起埋下了伏笔.
      
      说到这,我特别想引用一段评述.这是在四川省电影公司的官方网站"太平洋电影网"上发表的一篇8月最后一个星期中影星美院线电影述评,其中,在结尾部分用了两个段落的篇幅说到了当时还没有任何可能进入影院的<最后的和弦>___________
      
      
      
       《最后的和弦》是我前两天在电影频道看的一部影片,国产小制作,很偶然遇见的。个人以为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很惊喜于导演的功底和演员表演的到位,想这恐怕才是国内小成本电影发展的方向,而这样的作品竟然在发行上没有机会进入院线和影院。什么样影片现在能进入院线,拥有豪华包装和外表的或者带有宣传任务的电影能顺利的进入院线。目前我们的院线太缺乏创造性的发现和艺术性的开拓眼光。所以象《和弦》这样的影片没有走进影院,而直接在电影频道播出,实在是无奈的选择。
      
      中影集团的领导说过,现在中国的很多大片和商业电影,已经沦为包装华丽的月饼,外面极其光鲜,里面可能都馊了。《最后的和弦》让我们眼前一亮,真正的新鲜和中国原创,京味的艺术商业成分浓郁其中。这是一个需要商业运作的时代,电影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商业的推广和支持,因为在资本为王的时代,所有的艺术都面临着要给自己打造一个展现的舞台。就象上周所说,在电影领域,我们落后的不只是某个环节,而是整个产业链都需要发展。如果我们能再成熟些,象《最后的和弦》这样的影片就不会没有机会走进影院了。
      
      这篇述评的全文:


  2. 很久之前看的。当时觉得这片子太好了。就是所表达的那一种情怀。

    而且个人觉得跟老男孩儿那些比,谁更矫情一下就看出来了吧。

    虽然演员都不是什么一线二线的。基本就没看过这些演员其他作品。

    在剪辑方面真的是不说什么了。

    不过如果你像我一样有个怪口味怪泪点恰恰又喜欢小众电影。

    我不认为这是什么不值得推荐的片子

    好了,我说实话吧,其实我只是想说


    没有人觉得兰兰 特别有林黛玉的气质吗?

    为什么新版林黛玉不找她演。导演阅人太少了
  3. 刚开始被吸引,因为音乐,很美。还有老北京的老胡同。中文名很有诗意,英文名却是最后的胡同,另一种含义。听着,看着,仿佛好多年前在北京的胡同里串来串去。天很蓝、风很清、安静,心里有音乐流过。最好是秋天,叶子将黄未黄。空气很透明。也会找个门槛歇着,抬头望着天空,眯着眼。太阳从偏东照到偏西,影子也缓慢地移动。
    我心中的北京。
    影片讲的不只这些。不过有这些,已经足够。
    如果说到故事,就是七十年代末期,那种从禁锢中解放出来的青春,对于音乐的痴迷。其实还是对青春的怀念。女主角被安上了林黛玉的性格,也许是为了象征那脆弱的美好的容易逝去的一切,无论是青春还是音乐、老四合院……
  4.     看《最后的和弦》是在8月的某个夜晚,我困在张家港的一个小宾馆的房间里,百无聊赖地调着电视机的频道,偶然转到中央六的时候恰巧遇上。
        我在北京长大,但从小就住在楼房,对于老北京的胡同和平房没有任何深切的体验,有的只是带有距离感的神秘。上小学的时候,最喜欢去学校附近家住平房的同学家玩,在弯转的胡同和有着层层叠叠平房的四合院里玩捉迷藏。因此,项峰和刘涛在延绵的平房顶上走来走去,对于我来说是新奇的陌生的一种视觉体验,看似熟悉却又陌生。
        电影介绍这样写道:在贯穿始终的委婉动听的小三和弦背景音乐下,讲述了一段青涩的青春回忆。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之中,也许都或多或少有那么一些无法磨灭的记忆,也许是一个柔弱的需要保护的女孩,也许是一张被摩挲过无数遍的唱片,也许是一排轰然倒下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