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今年的国产电影,不得不提《战狼2》,在长达90天的上映期内,其票房累积达到惊人的56.8亿人民币,打破了上半年低靡的电影市场,也直接催热了下半年的行情。
《战狼2》当时的火爆,堪称是彗星撞地球级别的,举国上下都在谈论它。
讲真,单纯从质量上来讲,这部影片是有很多问题的,最显著的就是过多的打戏和单薄的文戏,让整个故事显得空洞且节奏凌乱。然而,在近代屈辱史的长期发酵下以及近二三十年国家快速发展与逐日强大的催化下,影片所释放出的火热般的民族主义,几乎没有任何悬念的点燃了整个中国,这种时候,故事拍的如何已经不重要,观众看得本来就是一种感觉。
中印之间在这方面是有共鸣的,摆脱殖民后的欣欣向荣到跻身金砖五国,让大多印度人觉得自己可以直起腰板了,民族主义情绪在印度民间相较于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想想看去年那部号称要打败中国,并侵占中国1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吧!
于是,当这部以1962年中印战争为背景的《信念》摆在面前时,我不自觉的预设了主题,所谓信念,大约就是民族主义吧!?
然而,并非如此。
故事发生在中印边境上的一个印度小城镇,主角叫拉什曼,由于性格软弱、天资愚钝,一直都是众人嘲笑的对象,他最好的朋友,就是弟弟巴拉特,中印战争爆发后,身强体壮的弟弟被征召入伍,拉什曼倍感焦虑,这时,一对华裔姐弟来到了小镇上......
当时,前方战事吃紧,印军处于下风,伤亡惨重面,小镇居民对这对华裔姐弟的态度可想而知,蠢萌如拉什曼,也都一惊一乍的,甚至一度加入了恶整姐弟俩的活动中,直到一位拉什曼敬重的长者告诉他,真正的敌人是自己对他人的敌意,并劝诫他善待那对华裔姐弟。
看到这里,影片的主题已经非常明了了,它宣扬的不是民族主义,而是超越民族的大爱精神。当自己的亲人正在遭受着来自敌人的袭击时,你依旧应当保持仁慈,而不被仇恨蒙蔽,你不会因为那个人和敌人有着相同的血脉与面孔,就失去爱的能力。
印度人居然拍了一部这样的电影!要知道,印度政府一直对民众强化宣传1962年的中印战争,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而且前段时间,中印边界上还闹过事,对峙了许久呢!
随后的剧情,对我这个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来说,只有四个字:全程高能!
傻乎乎的拉什曼根本不知道那对姐弟是印度华裔,只当他们是中国人,为了遵从长者授予的信念,他竟然一次次高呼着:印度人和中国人是兄弟。他千方百计的和姐弟俩做朋友,当姐弟俩遭受小镇居民围攻时,一向胆小的他居然勇敢出面维护。
拉什曼坚持住了信念,在大爱精神的鼓舞下,不经意间超越了自我,再也不是那个需要弟弟保护的傻哥哥了。
然而,弟弟巴拉特并没有因为这种大爱,回到故乡,并且处境危险。
单纯的拉什曼没有动摇信念,他向驻守当地的军官询问如何能让弟弟回家,军官告诉他,只有阻止战争,弟弟巴拉特才能回来,不但如此,中国的士兵也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随后,拉什曼又以自己的那股执着的傻劲,开始了所谓阻止战争的行动,谁都知道,他的方法并没法阻止战争,但他所信仰的大爱精神绝对值得尊敬与赞赏,它不仅超越了民族,更超越了敌我。
这一系列剧情,让人倍感震撼,我在一种深深的感动中,也最终明白了,什么是反战?反战最终的目的,是反对战争本身,而不是反对战争中的某一方。印度人在这部电影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批判过中国人,而仅仅对战争表达了否决。
回想以前,很多涉及日本的反战片,比如《硫磺岛的来信》,我都很难认同,因为身为民族主义者的我,执拗的认为,如果不在影片中强烈的抨击日本人,如果不在影片中让日本人认罪,那就不算反战片,如今想来,是我狭隘了。
这部影片在很多方面都有缺陷,如人设不协调、剧情分散等等,但它的立意和境界,还是非常值得尊重。
然而,正如我之前所说,印度社会的民族主义的氛围比中国还要浓烈,并对中国充满仇视,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影片?
不但如此,影片为了表达鲜明的反战精神,甚至安排了一段这样的剧情:中印边境情势紧张,但印度并不想打仗,弟弟巴拉特去参军,是因为他觉得不会开战,没有危险,回来以后还有补贴可以拿......如果说,大爱精神代表一种宽容,印度人勉强也就忍了,可这段内容对印度人来说简直如同侮辱,它似乎在暗示印度人不勇敢,印度人不爱国。
于是乎,这部电影的票房可想而知,据称由于票房过于惨淡,主演萨尔曼·汗已经公开表示,将自掏腰包,弥补投资方的损失。IMDb上,影片则只获得了可怜的4.1分。(印度影迷知道,这分数基本都是印度观众上去打的。)
熟悉印度电影的朋友都知道,萨尔曼·汗是个特别真性情的人,这种人小心思少,所以当听说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后,他也立即愉快的表示,希望《信念》能够被中国引进。
但这部电影没有可能被引进,因为中印双方都指责对方是挑起这场战争的凶手,尽管《信念》中对中国人表达了充分的善意和友爱,但中国还是被设定为了战争的发起方,如此,怎么可能被引进?
但是,不管影片票房如何,印度人选择拍出这样的电影,我觉得就很了不起,如果《战狼2》体现出的国家实力的进步值得喝彩,那么《信念》中表达出的思想境界的提升,更值得赞美。
注:后来得知影片翻拍自2015年的《小男孩》,背景是二战,这样就合理了,目前确实也只有西方国家才拍的好这样境界的影片。
《信念》是梵镜论坛的译名,在豆瓣和时光网,片名被定为《黎明前的达拉克》。
虽然这部电影难得没有对我国敌化,但不排除有丑化的嫌疑,所以我很期待的从网上完整的看完。当然啦,肯定是不可能引进的,毕竟对方死活都不承认中印战争是他们先挑起事端和自己在战争中的失败。
先说电影本身,电影改编于美国二战题材电影《小男孩》,从角色身上了解很明显这部电影从原版的主角父亲改为主角的弟弟,而那个日本男人自然就改为中国女人,神父自然也被改为学校的老师。
先说剧情吧。男主是一个智商比较低的人,小时候有不少同龄的孩子都欺负他,而他的弟弟是非常爱护他,经常为哥哥抱打不平。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不久中印战争爆发(还是老一套,死活不承认战争是他们先发动的),弟弟去了当兵,而哥哥因条件不符合不能入伍。
有一天小镇里的人发现了有一个中国的女人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这里居住,后来不知不觉和那个小男孩玩起来(这货说的汉语太恶心了,很明显是个印度人),成为了朋友。因为镇里的人仇视她们,他希望用自己的“信念”化解矛盾,从而达上天能让弟弟安全回家的“条件”。
听说弟弟死了,最后也没有对她们母子仇视,听说那个中国女人的父亲被镇里的人打了,他怡然还是抱打不平。而她们母子最后还是选择离开这个伤心地,最后男主听到弟弟没死,高兴地去接他回家。
从豆瓣和IMDb评分来看,差距和影响力还是比较大:
很明显中国人很少对这部电影接触过,而作为西方人对这部电影可谓是骂得通天。
先从个人影评说起。先说萨尔曼汗的角色,很多普通观众对他的印象是尴尬,对于我看来,这部电影男主的形象试图模仿《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但是我想说你还是太嫩了。从萨尔曼汗的演技来看,似乎有点用力过猛,对角色形象太不深刻,自然会被人感觉像是卖笑的。
故事逻辑也只能说一般般。特别是男主和那个中国小男孩,只是从卖笑角度来表达,没有从双方关系之间的进行描述。而其他人性化的表达也很不完美,大多数纯属用搞笑的作为铺垫,最后的结局煽情也过多了些。
其他的背景来看,拉达克作为克什米尔一部分,同时也是藏族故土,再者印度本身语言不统一,剧情中本地人只会说印地语,这不符合电影的本土化(不怕巴基斯坦抗议吗)。还有武戏中,虽然没有像其他抗中神剧那样丑化解放军,但还是摆脱不了《太极旗飘扬》的影子,而且中印战争印方伤亡比中方还要多,这种过时的人海战术怎么可能会出现呢?导演对这些方方面面似乎也没有尊重现实。
最后对这部电影印象,就如同国内小鲜肉的喜剧大片一样。不过导演似乎为了达到国际标准,还要很长一段路呢?
这两年萨尔曼在逗逼的路线一去不复返啊,但是又想快速出片,和阿米尔的pk 不一样,明显是赶片子,赶出来的,pk 制作的精细程度远远要强很多,萨尔曼也在50多岁后想改变形象,但是这两年似乎是越有越远,和沙鲁克汗类似,这两年的电影都没了灵魂,看看阿克谢库马尔和罗斯汉吧,在不找到灵魂就真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