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女人多自在4(2011)

女人多自在4(2011)

导演: 麦曦茵

编剧: 麦曦茵

主演: 杨淇 卢镇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2011

集数: 10 单集片长: 45分钟 豆瓣评分:8.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每集一个小故事,每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女性,她们各自经历不同的人生,和不同的人发生交集,演绎不同的悲欢离合。但相同的是,她们都一样坚强勇敢,女人多自在。

演员:



影评:

  1.           推荐给朋友看。
          过后, 她问我:这是真实的故事么
          我回她:要是男人都那么负责,那直接就找一帅哥果断扑到,不就轻松解决了终身大事。

          27岁的美玲,长相不出众 ,工作一般, 母亲随继父定居国外, 闺蜜结婚 ,与EX分手空窗一年。
          自己换灯泡,热水器坏了也得过且过 ,泡吧时心不在焉,朋友讲笑话时太镇定以至于有点解High。习惯了一个人,习惯了被透明。

          21岁的“表弟”君 对美玲肯定是一见钟情。先帮她游戏过关,又在最尴尬的时刻恰好出现来解围,打鼓还时不时瞅过来。虽然都说“酒后xx”,但是表弟那晚又没喝酒,美玲明显也是愿意的啦~

             不自信,想接受爱却又踌躇,这是大部分女人的通病吧。美玲不相信一夜情后可以交往,说着“跟你没关系”还是把怀孕的消息告诉君;当君来陪同做医检,买舒适的平底鞋时她开始变得神采奕奕~再到后面的各种温暖的桥段,美玲肯定都纠结到内伤。最后的结局还是要感谢有毛病的热水器,(左撇子)君提前交卷后的再一次的奋力阻拦,美玲最终敞开的心。

       
         习惯性的思维让女人总认为“年下男”不可靠,社会的现实让人觉得“结婚要以经济基础为前提”。是不是这样,我们渐渐变得不信任爱,忽视爱,拒绝爱,不会爱。

         先前闺蜜给我打电话。哭着说,与她暧昧已久的男生终于向她告白,但是那男生似乎太负责任,不愿意现在同她交往,要等以后毕业 事业有成再来娶她。闺蜜想不通,想不通为什么现在不能在一起,再共同面对以后......

            再想到原来的自己,认为结婚之前必须要有自己的房子,生BABY之前一定要买车。但是我忽略了,结婚生小孩的前提 应该是有个爱我我也爱他的人。

        感情会瞬息万变,房产证上的名字却不会轻易变。结婚证泡在水里会腐烂,钻戒不管泡多久却依然如故。丰厚的物质的确可以给脆弱的我们带来强大的安全感,但是似乎永远替换不了情感上的缺失吧~

             我不要一个给我买房,买车却不愿意 为我煮泡面,换灯泡的人。
         就算被背叛过,受过伤。
         也要再给“爱”一次机会。





       最后附上这部短片的链接
  2. 无意间在别人的分享里看见,耐着性子抢在学校每晚奇准无比的断网时间前缓冲看完.
    看前面只觉得是一个简单的短剧,到后来,看到中间两个人温暖的在一起的片段,忍不住就要掉眼泪.最近是有多缺爱?

    看得出的21岁男孩的稚嫩单纯,阳光与活力,更有那个年龄男生恋爱的一往无前,不顾一切.
    看得出的27岁女人独自生活的寂寥与无奈,对新的恋情的畏首畏尾,对新生命的向往.

    姐姐和弟弟,是有多难跨越?

    阿君确实是没有做好准备来迎接这个意外的孩子,他问她有什么打算,却在她说和你没关系的时候赌气说没关系就没关系,别过脸去不说第二句话,却在美玲转身离开的时候忍不住回头看她.

    他只是很单纯地爱上了这个在和别人泡吧的时候独自走神玩愤怒的小鸟的女人,这个送走身边的朋友一个人在街头发呆的女人,这个听售货员说小一码的鞋耐穿又好看就坚持穿小一码的鞋磨到脚破的女人.
    他还只是个学生,他没有所谓的好工作,像所有这个年纪的少年人一样白天上学晚上兼职,玩乐队,熬夜,有些大手大脚地花钱.也有小孩脾气,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讨厌形式主义,自己喜欢的就勇敢去表白和追求.

    大概杨美玲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会和这个玩笑间认识的"表弟"有了后来这样多的联系,这样,紧密的联系.
    习惯了自己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回家一个人孤单的玩游戏通关.现在,这个小男生出现,油腔滑调但却是真的逗人开心,在身边不易察觉地对你好,照顾你心疼你,告诉你,不论穿不穿高跟鞋,你都是女人,不用做这些表面的东西.
    家具店沙发上那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你这么好,我相信,杨美玲一定内心温暖无以复加.
    但是,毕竟是27岁的成年人,经历了男友离开母亲异国再婚生子,怎么会不知道两个人在一起真的不是你情我愿就万事顺畅这样简单.且不论世人如何看待,三个人在一起真的比两个人在一起要复杂太多.
    所以,杨美玲总是在退缩在回避.

    故事的最后是个happy ending.阿君笃定地告诉美玲:我们在一起,我来养你,你们.

    诚如很多看官的评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27岁的时候遇见21岁的"表弟",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这样那样的琐碎和平凡.
    我们27岁的时候,不等艳遇,就已经为人妇为人母.我们打心底里觉得这样的美好和冲动只有年轻的时候才有可能.但是,我总觉得,很多事情你若不相信,他就永远存在别人的故事里,如果杨美玲没有感觉到那是少年人才有的炙热和温暖,那是只有此刻抓住才能永恒的温暖.她也只会是一个默默打掉孩子放弃幸福继续孤单的一个平凡人.


    我不想去讨论两个人以后的生活会不会如这一刻这样美妙温馨,我只是想说这一刻,阿君的笃定,两人鼓起勇气在一起的这一刻的温暖,足以让我们温暖.

    热爱,这温暖.


  3.  “不如……一齐咯?”

    “……”

    “食早餐。”

    “我平时唔喺咁噶。”

    “我平时都唔喺咁噶。”

    “咁不如算了。”

     

    你是一个27岁的……女生,有份工作,一个人住;朋友陆陆续续都准备和感情稳定的伴侣结婚了,而你和前男友分手已经不大记得清是多久之前的事。

    一次很偶然的、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ons之后,你怀孕了。

    对方、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告诉你,他21岁,在念大学。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这也是片中的事实——我们假设,他和她,是爱上彼此了。

    可是在每一段幸福的婚姻里,除了“两情相悦”以外,好像还需要一个叫做“门当户对”的词。那么,他和她门当户对、相衬吗?

    一个是21岁的还没毕业的男大学生,一个是27岁的婚纱店女职员,好像真的不太衬啊。

     

     

    我们在讨论“衬不衬”的问题的时候,其实是把人按某些指标分了类的。你是港女、潮汕女仔、中产阶级或者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儿,对你就有相应的期望;依着这期望,你要按部就班、合宜得体地过活,如果能努力进取飞上高枝当然更好,至少也要安分守己。所谓“刻板印象”,其实就是社会对某一群体的偏见,是固定化了的分类方式和对每一类别特征的描述;刻板印象名字不好听,可它其实不一定是错的、甚至常常是对的——想想有多大比例的27岁港女终于顺利和31岁的写字楼男白领组织起小家庭你就明白了。分类除了很有效率之外,还是人类的一种情感上的本能——清清楚楚整整齐齐总让人比较有安全感,不是么?社会学戏剧分析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曾引用萨特的一段话,其中一句是,“我们就好像生活在一种永恒的、人们要逃避的恐惧之中,我们恐怕人们会忽然一下超出和躲避他的身份。”

     

    正如不断重复的社会行为会形成社会结构一样,社会结构也往往被内化成为人际互动中的准则,两者在某程度上是互为因果的。所以,尽管我对爱情有许多浪漫的幻想,我希望他高、瘦、穿淡色格子衬衣V领套头毛衣——但我通常不会希望他比我小6岁;所以,尽管她说“我都想结婚生仔啊”,但是,“但喺唔喺宜家咁咯”——不是和一个还在念书、没有固定收入、认识不到三个月的被自己对外宣称为“表弟”的人,在肚子里怀了个小孩子的情况之下。社会公认的合理模式,往往也会是我们认为令人满意的人生规划。

    可是我们除了是“社会中的人”,我们还是“我们自己”,除了“台面上的我”,还有“内在的我”:她和朋友聚会酒杯交错间其实在打手机游戏,她买鞋买小一码因为sales说这样显得腿比较细,她练习好几遍还是没法在和妈妈打的越洋电话里把“妈我有咗啊”说出口——最重要的是,她会爱上酒吧里打鼓的那个朋友的表弟。

     

    在最合乎理想的婚姻里,当然是又有爱情又很合适,相处得很快乐旁人看着也觉体面;既相爱又相衬,于是台面上的我与私底下的我用对讲机说:“一切按计划进行,over。”

    偏偏不是。于是,“不行,不能这个样子!”,这个台面上的、“理智的”我在说。所以尽管两个人说“我平时唔喺咁噶”“我都唔喺”,尽管他说“不如一齐咯”,她还是说“算了吧”;尽管她被感动了无法抗拒了可是不愿承认两人关系的表现还是会让他发脾气说“你会唔会叫Alex做你表弟啊”。

    幸福是什么?具体到一段关系里,我想,和喜欢的人以舒服的方式在一起,就是幸福了吧。他是一个让人很安心舒适的人,当然我指的是私底下的他,不是“21岁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及酒吧兼职音乐人”这个“社会角色”:她脚痛了他钱不够用也要搭的士,会买运动鞋给她,会说“你着唔着高踭鞋都系女人来噶啦,唔使做埋啲表面嘢噶”;他觉得很多东西都不重要:一纸婚书和把自己包装得像礼物一样的婚宴、申办亚运;他喜欢说“唔关事啊”,年龄差距什么的有什么紧要。他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对她那么好——可是,这重要么?与其说他是太年轻太冲动,我宁愿认为这是不同的价值观所致。是“经济基础”比较基础,还是“和爱的人一起生活”比较重要?是“别人会怎么说”比较要紧,还是“我们心里怎么想”是关键?

     

    很多人说这样的好男人绝种了;我倒觉得,少有的是这样的女生。最后她都考虑起要生几个孩子了呢,多勇敢啊。

    幸福对于她来说,是旁落到了另一个、那一个“内在的”“我”身上;全盘计划都被推翻了;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对她的人生来说多么危险!情感专家们不都说,女人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么。

     

     

    他们是相爱的,爱不用问理由,硬要给出个证明的话,跟预想的不一样竟然还是想一起,和客观条件相左却竟然放不了手,大概就是爱了吧;他们是相衬的,都像小孩子一样简单天真又终于,有为了葆有这孩子气而生出的独立、勇气和担当,多自在啊。

                                                                                                                                                             

     

    社会学里对“社会”的两大观点之一,被称为“社会实体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不等同于个人的简单相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会产生一种实体性的、相对个人而言是客观的的力量,对社会中的个体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力量强大的,既影响行为又形塑性格。作为一个将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里以社会学为伴的人,我实在担心我在这里给社会或社会学抹黑了;实际上,社会结构也好角色期望也好,对于社会的正常运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然而,存在的并不一定合理,你若想看见社会改变,最简单的方法是从改变自己开始。

    说远了。要是把这么浪漫动人的爱情小品熬成了一锅心灵鸡汤的话,真太罪孽深重。然而我实在觉得,幸福不但要靠争取,有时甚至需要被“接纳”——其实,除非你胆怯闪躲,要不然就在旁边的幸福怎么会旁落呢,不是么?意料之外也可欣然接受,计划什么的……两个人一起重新做一个就好啊,要不就见步行步吧。

     

     

    “等阵我大咗肚俾人炒……”

    “都话我养你咯。……你地啊。三个人吖嘛。”



    我是有多没有脸才敢提“社会学”这三个字啊。
    视频地址在这里:
  4. 可能是受20年不变演员,剧情,道具。还有配音香港电视剧的错误影响,一直没有关注过香港的电影,除了个别大片,但是 幸福在旁边真是让我感到特别惊喜。非常清新,流畅,自然而且题材都是那么的贴近当下,编剧真的太让人惊喜了。

    27岁一个人生活的杨爱玲,在婚纱店工作,住着小小的单身公寓,
    自己换灯泡,自己玩游戏消遣。一夜情怀孕了,给妈妈电话却有没有勇气说出来,应该是觉得远在他乡有了新家的妈妈也未必能理解自己。

    妈妈说:有事情说出来,不要一个人面对
    她说:可是我就是一个人啊。

    家庭,工作,社会压力,经济压力,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却突然长大了,仿佛体验的都是生活的残酷面,一夜情的意外一下子把她扯回了无比现实残忍的生活面前。


    结婚生子?可是对象那么年轻,未来会是什么样,可预见的首先是重重困难。堕胎重新开始生活?面对现今社会里很难遇到的真心喜欢自己又愿意承担责任的男人阿君,这个决定无疑对自己对他都是极其残忍的。他们的相遇对阿君来说是一见钟情,而对杨爱玲确是一次不应该认真的自我放纵,即使发生了意外,所谓“成年人”玩得起放得下,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好自己继续向前,可是前方是什么自己也不确定,被生活逼着一次次的故作坚强之后渐渐的变得现实世故胆小有时候也被称为“成熟”

    最后时刻由于发烧没有堕胎成功,我想即使不是发烧,杨爱玲也会留下这个孩子吧,因为她已经清楚地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就是给自己阿君还有肚子里的孩子一次机会,这个不顾一切的为爱放生的结尾很和我的胃口,没有人知道他们会不会幸福,阿君会不会顶得住种种生活的压力,那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谁没有人敢说杨爱玲如果堕掉孩子后找到了一位多金成熟男就会happy ever after,没有人能保证另一个人的一生幸福,而幸福绝不是结婚生子发财就可以得到的,因为幸福的成分是在复杂,但是爱和真诚一定是幸福的主要成分,那么如果遇到了那个带着爱和真诚的让你心动了的人,不要因为那些成年人的种种教条和压力而轻言放弃,抓住这身边的幸福,给自己一次机会,努力去做通过努力可以改变事情,不管未来是什麽模样,都勇敢的去体验吧,生活不就是一次含酣畅淋漓的体验么,老的时候回忆起来,应该是充满故事而少一些遗憾的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