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野战排 Platoon(1986)

野战排 Platoon(1986)

又名: 杀戮战场(港) / 前进高棉(台)

导演: 奥利佛·斯通

编剧: 奥利佛·斯通

主演: 威廉·达福 查理·辛 汤姆·贝伦杰 凯斯·大卫 凯文·狄龙 马克·摩斯 约翰尼·德普 福里斯特·惠特克

类型: 剧情 动作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英国

上映日期: 1986-12-19

片长: 120分钟 IMDb: tt0091763 豆瓣评分:8.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泰勒(查理•辛 Charlie Sheen 饰)是越战期间的一名美国大学生,他前往越南前线去服兵役,被分到了一个步兵部队。部队里有两个人一直对他影响颇大——伊莱亚斯(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和巴恩斯(汤姆•贝伦杰 Tom Berenger 饰)。他们两人对战争的看法截然不同,前者不忍残杀无辜,而后者却杀人如麻,泰勒心里非常迷惑,到底谁对战争的看法才是正确。

演员:



影评:

  1. 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四项大奖

    正如海报所示,电影并非纯粹的以战争为主题,而是深入到战争的侧面和背后,揭示战争对人的影响。如果你要看场面宏大,紧张激烈的战争也许你会失望,电影中都是一个个小战斗串起来,打打停停,没有英雄,没有对错,只要人性的体现。

    从一开始观众就可以得知参加越南战争的大多是社会底层人员,他们不知道战争的真正目的,自以为是为了解救当地的苦难人民,在残酷的战争中,人性扭曲了,阴暗面显现出来,滥杀无辜,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在这个环境里,法律道德已经沦丧。菜鸟新兵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来到越南,在经过了这一切后他的梦醒了,离开时也许他仍然不懂的战争的意义,但是深切的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作为名导Oliver Stone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本片根据其自身真实经历改编,很多人认为该作是最真实最出色的越战电影,参加过越战的老兵也认为电影真实的还原了越战的真实面目。
  2. 在平安夜的祝福与欢呼声中,窝在黑漆漆的宿舍又看了一遍《野战排》。控诉战火的电影,往往选择没有硝烟的角度,“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选择一个无辜的孩子作为叙事者,“偷书贼”也只是一个随时可以湮没在人海之中的德国少女。我们耳闻战斗机的轰鸣声,眼见轰炸之后的废墟、火海,可那是战争中的城市,而不是战争本身,是炮火对手无寸铁的民众的伤害。这仅仅是战争的一部分而已,他们所没有描绘的,是战争更加残酷的部分,是在枪林弹雨中的生死搏斗。

    《野战排》是那样一部电影,它以一个参战者的角度,将他的所见所闻,他理解的不解的一切,混乱的不清楚的,一一展现在你的眼前。观众无法轻易地评判善恶,好像这才是战争的本质。“地狱是没有道理的地方,这恰恰就是我身处的情况给我带来的感觉,地狱。”泰勒在写给他奶奶的信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部没有传奇,没有隐喻,不传达过多的意义,而仅仅是还原战争本来面貌的电影。”西方的学者这样评价。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导演说,你不可能拍出一部反战的电影来,因为任何一部战争片都富有能量并且充满冒险感,那最终只会使得战斗看上去充满乐趣。但在野战排的叙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合常理,黑白是非难以辨别。你感到愤怒、悲伤、惊讶,每个战士都充满了疲惫,行军、扎营,意志力和体力都快要达到极限,他们只能靠不间断得吸烟来保持清醒。绝大多数人坚持的理由只是为了能够活着离开战场,享受未来的生命,加州的阳光,仅此而已。能量快要耗尽,冒险只剩惊险。电影之中的矛盾,对比,强烈的讽刺感,使得这部片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第一幕是新兵来到战场的画面,但是载着他们来到战场的飞机,下一班乘客便是黑色塑料袋里的冷冰冰的尸体,他们在画面中交错着,生与死的擦肩,这是战争中每日都有的主题。战争扭曲了人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战士们认为新兵的生命比起老兵来不重要,因为新兵对于作战技巧一无所知。第一个战友死去的那个雷雨夜,被称为战场上的“耶稣”的伊莱斯说,如果让他再多活几天,多学一些东西,也许他就不会死了。生命的价值能够被比较吗?生命的价值与什么挂钩呢?年龄?阅历?学识?健康?我们无法评判生命的价值多与少,因为每个人对于生命的价值、意义都有自己的理解,可在战场上,也许经验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战友的生命,所以他们就能够这样草率得认定老兵的生命更有价值一些吗?这是死亡的威胁对人性的迫害。

      仇恨也同样得影响着战场中的生与死。第一次见到人类的骸骨时,泰勒感到恶心反胃,但巴恩斯却说,死的是越南人,死得好。在美来村惨案中,一个士兵在进村的途中枪杀了猪,猪不会拿枪,也不会反抗,但猪也要死。一个士兵用子弹扫射“瘸子”,让他表演跳舞,并且最终用枪杆子活活打死了他以及他的母亲。那个士兵没有丝毫的悔改之意,甚至对于他们死亡的场景啧啧赞叹,并且倡议道“让我们杀死这里的所有人”。另一群士兵准备强奸村中的越南少女,“越南人也是人啊”阻止这一事件继续发生的泰勒说道。士兵们似乎将战场上的痛苦、死亡都归结于越南人的存在。假如他们的逻辑在于越共军是“敌人”,所以杀死“敌人”是合理的。那么“敌人”的妻子呢,“敌人”的儿子呢,“敌人”的父母呢?在战士的个人层面,战争似乎将杀戮合法化了,只有杀死他们,我才能够存活,为了存活,我不得不杀死他们。是啊,万一那个村庄里藏有一个越共军人呢?万一那个村庄确实是越共根据地呢?对于死亡的恐惧,使得他们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愿意放过一个。在旁观者的眼中,也许伊莱斯的选择才是“正义”的,但是一旦其中任何一个“万一”成真,那么这样的正义,又是不是可取呢?很多在战争中的决定,难以判断对错,只是发生了或者存在着。
     
      既然有那么多年轻人不得不参与到战争中来,那么战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为国家效力,为自由和社会而战吗?这又是影片中的另一处矛盾和讽刺。为了崇高的祖国而战斗的,是一群贫穷、不被人尊重、不被人在乎的可以说几乎一无所有的人,他们是社会的底层。在美国,军人是一份好的差事,薪资足够养活一家人。于是他们选择这份“职业”,用生命去赌博。而泰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祖父与父亲分别参加过一战和二战,他为了延续家族中的传统而自愿参军,并且因此被战友嘲笑说那是“富人”才会有的想法。他们之中有两类人,一类人从第一天开始计算着回去的日子,他们认为在战场上没有懦夫,他们在战场上苟且偷生,只是为了能够活着离开战场。另一类人如同巴恩斯,他们已经习惯了战场的杀戮,觉得在战场上没有什么不好,能够为所欲为,唯一需要担心的只是死亡,而死亡来临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毫无预兆,这更加让他们无所畏惧。于是,当泰勒问伊莱斯是否相信自己所为之奋斗的东西时,伊莱斯说,我曾经相信的,但现在不信了,总有一天我们是要输的。不论道义上的正义与否,反侵略战争更加容易取得胜利,因为人们有真正为之战斗的东西,那是信念,输掉的是自己的土地,牺牲的会是自己的妻子儿女、兄弟姐妹,这是这一代人以及后辈的未来。他们愿意为了共同的理想以及信念牺牲生命。而对于这些士兵而言,战争最后的输或者赢对于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因此输赢远远比不上生命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选择相信有过七次濒死经历的巴恩斯,他们认为“刀疤脸”巴恩斯可以带领他们熬过这场战争,而他们的中尉“can’t make it”,那样的草包是活不过这场战争的。
     
      在电影中后期,野战排中出现了内讧、猜忌、怀疑,软弱无能的中尉实际上完全听由“不服从规则”的巴恩斯调控,在一次与越共军的正面交战中,巴恩斯趁机开枪,企图杀死伊莱斯。这一枪,那一颗子弹,完完全全脱离了正义与道理,射向了伊莱斯。最后伊莱斯并没有被那一枪打死,而是死在的越共的枪下。伊莱斯真的像是这个战场上的耶稣,他关心新兵,骁勇善战,又遵守原则,拒绝滥杀无辜。但他最后的结局却是被队友枪杀,并死于乱枪之下。泰勒要为伊莱斯报仇时,他的队友说,算了吧,如若天堂真的存在,那么伊莱斯一定已经在天堂上欢笑了,这世上只有痛苦,又有什么好的呢?伊莱斯是这部电影里的悲剧英雄。
     
      伊莱斯死后,泰勒似乎真正适应了战场上残酷的生活,他变得好战、英勇。在他经历的最后一场战斗中,他勇敢得冲锋在前线,与数目众多的越共军人对战。在一次惨烈的轰炸之后,幸存下来的战士寥寥无几,泰勒开枪杀死了巴恩斯,为伊莱斯报了仇。是的,巴恩斯开枪杀死了伊莱斯,他是有罪的,但泰勒的这一枪又是正义的吗?如果我们都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纷争与问题,那么这个社会又有什么秩序可言呢?泰勒是不耻巴恩斯的,可他最后的行为却与巴恩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对于正义与邪恶的定义,有时候在战场上是完全失效的。站在一个战士的角度上看,敌人杀死了与你出生入死的兄弟,即使他们缴械投降了,你愿意放过他们吗?就是这些人杀死了你的战友,但是当他们放下枪之后,一旦你再选择开枪杀死他们,就是不合法理的。也许作为旁观者,我们会认为选择让法理来制裁敌人才是正义的。可是人都不过是血肉之躯而已,未身临其境的时候,不能够感同身受那种愤怒、恐惧,自然也很难想象战场上所发生的一念之间的生与死。
     
      两次受伤的经历给泰勒以及他的战友带来了一张返程的机票,他从离开战场的飞机上眺望那片他要逃离的土地,面无表情的推土机正在掩埋成堆的尸体,土黄土黄的一片,像是深秋时候农田里在收割稻谷的场景,那么冷漠无情,没有一滴眼泪。很快新的战士又要来了,很快又有新的战斗,这就是战争中生与死的交替。战场上是没有哭声的,但遥远处仿佛传来了熟悉的声音,抽抽搭搭的哭声,是谁呢?
     
      幸存下来且没有受伤的中士晋升成为中尉了,他的眼里却没有丝毫笑意。
  3. Oliver Stone的越战三部曲首部。1986年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影片。导演本人亦斩获最佳导演。
    本片的拍摄初衷是反击John Wayne在20年前自导自演的影片《The Green Berets》,因为该片极度美化自我丑化越共。而在本片中,劫掠、强奸、滥杀、烧村,这都是美军干的事;吸毒、无能、互相算计、乃至自相残杀,一次次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绝望而深刻的台词:“若在越南战死,最好是在最初几周,这样你就不会受太多的苦”;“-你相信你做的事情吗?-1965年?我信。现在?不信。”;“我们不是对抗敌人,而是自己”。这才是真实的战争,对与错就像被炸开的血与肉一样模糊,留下的只有肉体的残缺,和精神的崩溃。
    本片的经典之处就在于教科书般的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而又不像《现代启示录》或《全金属外壳》那样晦涩难懂。影片的成功与导演的一年越战经历分不开,事实上,主人公Chris Taylor的身世正是来自导演本人——出身名校、家境殷实、风华正茂、却脑子一热的跑去参战。片末字幕写道——谨以此片献给在越南战斗和牺牲的人们。这等于既包括了导演本人和无数无名烈士,也包括了像片中Barnes那样的杀人狂魔。可见,导演抨击的是战争本身,至于个人,无论是保有良心的Elias还是心理变态的Barnes,都只是战争的牺牲品而已。Taylor是幸运的,最终活着走出了战争。但从Elias般的善良,到Barnes般的复仇,他将从此纠结在两种灵魂中。
    演员方面,主演Charlie Sheen凭借本片一鸣惊人,但后来却星运欠佳;反倒是片中那个不起眼的翻译官最终大红大紫,他就是Johnny Depp。此外,导演本人也在片中客串了一个指挥官的角色,不过电话还没打一分钟就被一个人体炸弹炸飞了。
    海报很酷。那是本片最悲剧的人物Elias企图逃脱围捕却无力回天时的仰天长叹。
  4. Platoon是我最喜欢的战争电影之一,不同于同类题材的作品,这里面基本上没什么英雄人物,这是我喜欢的类型.小时候看中国的黑白战争片, 里面的共产党都是不怕死的大英雄,中了枪在屏幕上摇来摇去几分钟才倒下去,临死之前也还要说一大堆让人听了起鸡皮疙瘩的生死遗言.而Platoon里塑造的这些人物就感觉比较真实一点, 他们抱怨战争,贪生怕死,勾心斗角......这样的影片很有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