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查理•辛 Charlie Sheen 饰)是越战期间的一名美国大学生,他前往越南前线去服兵役,被分到了一个步兵部队。部队里有两个人一直对他影响颇大——伊莱亚斯(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和巴恩斯(汤姆•贝伦杰 Tom Berenger 饰)。他们两人对战争的看法截然不同,前者不忍残杀无辜,而后者却杀人如麻,泰勒心里非常迷惑,到底谁对战争的看法才是正确。
既然有那么多年轻人不得不参与到战争中来,那么战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为国家效力,为自由和社会而战吗?这又是影片中的另一处矛盾和讽刺。为了崇高的祖国而战斗的,是一群贫穷、不被人尊重、不被人在乎的可以说几乎一无所有的人,他们是社会的底层。在美国,军人是一份好的差事,薪资足够养活一家人。于是他们选择这份“职业”,用生命去赌博。而泰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祖父与父亲分别参加过一战和二战,他为了延续家族中的传统而自愿参军,并且因此被战友嘲笑说那是“富人”才会有的想法。他们之中有两类人,一类人从第一天开始计算着回去的日子,他们认为在战场上没有懦夫,他们在战场上苟且偷生,只是为了能够活着离开战场。另一类人如同巴恩斯,他们已经习惯了战场的杀戮,觉得在战场上没有什么不好,能够为所欲为,唯一需要担心的只是死亡,而死亡来临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毫无预兆,这更加让他们无所畏惧。于是,当泰勒问伊莱斯是否相信自己所为之奋斗的东西时,伊莱斯说,我曾经相信的,但现在不信了,总有一天我们是要输的。不论道义上的正义与否,反侵略战争更加容易取得胜利,因为人们有真正为之战斗的东西,那是信念,输掉的是自己的土地,牺牲的会是自己的妻子儿女、兄弟姐妹,这是这一代人以及后辈的未来。他们愿意为了共同的理想以及信念牺牲生命。而对于这些士兵而言,战争最后的输或者赢对于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因此输赢远远比不上生命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选择相信有过七次濒死经历的巴恩斯,他们认为“刀疤脸”巴恩斯可以带领他们熬过这场战争,而他们的中尉“can’t make it”,那样的草包是活不过这场战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