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2012)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2012)

又名: 甲午大海战 / 1894·甲午大海战 / The Sino-Japanese War at Sea 1894

导演: 冯小宁

编剧: 冯小宁

主演: 陆毅 夏雨 杨立新 孙海英 龚洁 吕丽萍 郭家铭

类型: 剧情 历史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2-07-06(中国大陆)

片长: 120分钟 IMDb: tt5371612 豆瓣评分:5.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867年,李鸿章(孙海英 饰)上书,清政府下令建立船政学堂,由洋人讲授西洋海军知识。邓世昌(陆毅 饰)前来报考,得刘步蟾兄妹相助,一鸣惊人。1877年,邓世昌送同学们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4年之后,邓世昌代表朝廷迎接同学凯旋。他在伦敦街头偶遇刘步蟾妹妹(龚洁 饰),并教训了挑衅的洋人。毕业会上,邓世昌、刘步蟾与伊东佑亨(夏雨 饰)、东乡平八郎的对话,为日后两国海上交锋埋下伏笔。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向光绪帝(郭家铭 饰)启奏向英国定制的铁甲舰,得到了慈禧太后(吕丽萍 饰)准奏。与此同时,日本天皇号召朝野捐俸也购得了铁甲舰,伊藤博文还奉上了侵略的奏章。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杨立新 饰)率刘步蟾、邓世昌等 “镇远”号、“致远”号将士出访日本,遭遇长崎事件,大战一触即发……

演员:



影评:

  1. 首先我墙裂推荐你们看电影时,对照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战争”词条从丰岛海战的部分看到大东沟海战啊,契合度太高了!

     

    好吧,首先平复一下心情。

    我承认,这是一部电影,一部与日本有关的电影,一部与两国之间战争有关的电影。

    它不是纪录片,或许也不需要卖弄知识,或许也不需要考证史实(咦,这影片介绍好像不是这么说的)。

    特效不好大丈夫,毕竟描写的是甲午战争,我忍了。

    演员口型对不上,毕竟描写的是甲午战争,我忍了。(还不如亮剑呢,虽然亮剑语调很坑爹)

     

    上影片介绍。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是由冯小宁自编自导,陆毅、夏雨、杨立新、孙海英、龚洁主演的历史、战争电影。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该电影于2012年7月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擦,尊重还原历史??

    火力全开了,请你们做好准备!!



    第一。

    东乡平八郎和刘步蟾等等根本没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同过学!

     

    不错,当时中日两国是有留学计划,但是最后中日两国的海军学员根本一个人都没能进入学院里学习,中国的还好点儿,最起码上军舰实习了,东乡平八郎他们根本连军舰的毛都没摸着,只是学习了商船驾驶而已。

     

    你们就是这么尊重还原历史的?

     

    第二。

    明治天皇为扩张军备捐出多少钱?

    片中台词让我记忆犹新:“从我的薪水(或是薪俸)中,捐出三十万。”

    我哭,天皇拿薪水,哪个老板给发的?

    当年人家是每个月节约三十万用度好不好?

     

    好吧,这是我吹毛求屁(搜狗这点不好)。

     

    第三,是我最恶心的。

    你说你讲甲午海战,讲的不好,没关系。可是你别动不动就扯上钓鱼岛行不行?

    一会儿扯一次,一会儿扯一次,整个影片支离破碎,片尾更是连黄岩岛都说上了,好吧,就算钓鱼岛和日本有关系,但是黄岩岛和影片主题有个毛关系??

     

    话说回来,钓鱼岛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主权问题?

    1971年中美建交之前,美国担心如果将琉球群岛交还中国,它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将无处立足。此时日本出现,向美国表示只需要琉球的行政管理权,美军可以继续驻军。而日方美方认为,钓鱼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所以钓鱼岛同样应当归属日方管辖。

    但是钓鱼岛是作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在《马关条约》中被割让的,因此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即便现在台湾归属尚有争议,钓鱼岛也不可能是日本之固有领土。

     

    为什么钓鱼岛成了香饽饽?答案很简单,1968年,钓鱼岛周边海域探测出有巨型油气田。这才是上面那些争论的原因。

     

    而“保钓运动”也是70年代开始的,在此之前,钓鱼岛根本就没有主权争议,1894年日本的觊觎又是从哪里来的!

     

    影片里还借着日本人之口说“无论什么记载,甚至连我们自己的记载,也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真是扯淡,弱者的YY而已,一八几几年的日本,哪里会有人想到钓鱼岛是神马玩意?你当伊藤博文是超人吗?


    没能力去考证就不要出来现,不要号称自己是还原历史的影片,这样我当你艺术加工也可以啊!
     

    最后吐槽一句:

    早知道是孙吕老公母俩演的这个电影,我压根就不应该在今天出门去看这片子!真是。。。。

    再补充:上文中的钓鱼岛均指钓鱼列岛,谢谢。

    再再补充:我选的是较差,因为片中没有提到“北洋水师旗舰主炮晒衣服”的资深高级谣言,否则,毫不犹豫归入很差行列。
  2. 这部电影真的把我气坏了。我要说的是一些硬伤。硬伤。作为一部“史诗巨制”,此片漏洞百出。

    总体来看这是一部虐心之作。主题就不用说了,这是一段沉痛的历史。

    此外更虐心的是,一塌糊涂的道具(以地图、舰船为最),简直是侮辱观众啊。不说向《男人们的大和》、《超级战舰》看齐,它连多年前的电视剧《走向共和》都不如。

    我所在的厅只有十来个人,烂电影注定得不到高回报。

    编剧部分,这部电影在两国命运对比的表现上,并没有超出电视剧《走向共和》,只是《北洋水师》的翻版。

    海战部分,道具(就是舰队了)简直惨不忍睹。北洋水师的舰队像木板一样在水面飘荡,让你完全失去对历史的敬畏感。作为一个普通观众都无法忍受;要是专业军迷来了,会气得跳脚。

    英国教官念学生姓名(英文点名)时,念到日本学生东乡平八郎时,居然是“DongXiangPingBaLang”!黑线……

    日本天皇御前会议所用图,粗糙得一塌糊涂,日本自己的国名都没有,“清国”居然用简体字(呜呼!);

    日本舰队所用地图,几乎就是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示意图的放大版,道具组大概不知道什么叫“军用地图”;

    北洋水师衙门里挂的东亚地图,居然是英文的。各种伤不起,各种吐槽无力!

    片中简化字不止一处,又如“致遠”写成“致远”,真让人摇头。

    建议导演以后拍历史题材,能好好向日本人、德国人学习。低级错误的一再出现,只能说明你根本就没用心。浪费观众的时间、金钱以外,更是糟蹋了好的历史题材。
  3.  对于冯小宁的记忆止于红河谷,那片子当年很火,导演也爱国。十多年过去了,这电影证明了他依然很爱国,所有的历史观和政治观一点都没变始终如一!好啦,说说俺的感想吧。
    首先,看完这电影我明白了这片子是为钓鱼岛和黄岩岛拍的,日本人太牛逼了,那么早就盯上钓鱼岛了,而且这场仗好像都不是为了争夺朝鲜打的,而是为了钓鱼岛,真有先见之明!而且要反复说钓鱼岛是中国的,我们是故意抢的。
    其次,原来爱国主义教育其实很早就有了,邓世昌这拨北洋水师的竟然那么早就知道曾母暗沙是中国最南边的领土了,我还以为是党国成立后小学课本里才有的呢,牛逼呀!而且民族观念好先进呀,一聊天都是什么“祖国”呀“中华”的,没一个人叫过“大清”,我差点以为他们都是孙文革命党的人。
    再有,伊东和邓世昌咋一见面就跟俩斗鸡一样呢?而且总见面,英国见完德国见,德国见完日本见,最后海上见。我觉得导演应该再艺术加工一下,让伊东和邓世昌都爱上刘步蟾他妹,引入爱情环节,这样电影更深刻了!
    另外,俺是做船模的,都2012年了,那几条船我真不想评价了,弄模型不如找我来弄弄吧,何苦恨不得把六七十年代的军舰搬出来告诉大家这是镇远,那是定远呢?军事迷们会吐血的。
    最后总结下,这片子说实话真不如我爹小时候看的那个《邓世昌》。不过导演的历史观倒是挺忠实于那个红色岁月的,一点没变。原来冯小宁也是个五毛爱国愤青。好了,爱国青年们可以对我开炮了!
  4. 扪心自问,如果不是因为某些原因(此处省略三百字),我会不会在周末的傍晚,大片云集的影院,选择《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很惭愧,答案有七成以上的可能是否定的,这场战役,它太沉重太悲哀,且并未遥远到让我们足以淡然以对,遥望海天之交,似乎总有淡淡的血色蔓延,对于这个民族它是一次惨剧,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是一道伤痕,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被逼着去审视伤痕,即使这样的审视很有必要。
    而根据我在观影之前获得的剧透,这片已经很致郁,偏偏却又不够文艺,不肯用人性的至善给悲剧打上柔光,不肯用感情的升华来消磨历史的棱角,它势必很硬,像个冷饭团子,吃下去胃要艰难的消化很久,就像片尾曲最后一句唱的,“心里的疼要一百年”。
    这些因素决定了它应该不会如同档期的大片们一样红,甚至会很憋屈的被放在影讯板上不起眼的角落,但我想不管怎样,它在那里就好,有心的人自然能找得到。
    它本就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拍给另一群理想主义者看的电影。
    这个世界上的理想主义者本来就不多。

    但我还是想说它被拍得很美,这种美是一种难得的质朴大气的美,有些细节也许用力过度,但总的来说,从导到演,都诚意十足,走出观影厅的时候你也许不像其他厅出来的观众那么喜笑颜开(我是很丢人的擦着眼泪……),但也绝不会有种被骗钱的愤怒。
    首先配乐就可以打高分,一部以大海为背景的战争影片就该有这样的配乐,从开头的灵气优美,到后来的绵延广阔,到最后的深沉恢弘,就像海水一样,载着画面送到我们面前,片尾曲其实有点主旋律,甚至还采取了老土的幻灯片的形式,但一幕幕照片闪过的时候真是眼泪汹涌,觉得真该有一首这样的歌,为一群这样的人而唱。
    很多人看完后说少年戏非常好,一群被选中去西方学习以建立海军捍卫领土的少年,在大船的甲板上对着即将远离的故土齐齐一跪,这一幕戳了好多人的泪点,就连那个给少年邓世昌送粽子的小妹妹也格外可爱,这种清新淡泊的风格其实贯穿了整部影片,淡淡的友情,淡淡的爱,天真自然,毫不让人感到做作或者粘腻(后来那位女演员的表现另说)。陆同学甫出场动手教训那个不知好歹前来挑衅的外国人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心里默背少年中国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看到这里,虽然早就知道了结局,却无比希望一八九四年的历史被改写,希望他们此刻还在闪闪发光的理想不要在清廷腐败的环境里碎成一地的玻璃渣子,哪怕有一次的胜利也足以安慰,不要被剥夺和践踏得那么彻底……
    但是现实是不容回避的,就像历史是不容假设的,那场艰苦的,悲惨的,耻辱的,壮烈的战役终于开始了。
    从我这样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观影者的角度来说,场面还是颇有可看性的,虽然双井UME号称有DMAX幕却没给这片上DMAX让我郁闷了一下,但更多的还是被炮声、大火、巨浪所震撼,被剧情深深的吸入其中,这场仗输得真憋屈啊,明明我们有很不错的船,有很厉害的舰长们,但是有炮无弹啊,关键时刻射出去的都是哑弹啊!当时真的很想把这个月工资捐出来买军备有木有(喂)本来敌我各十二艘舰艇,对方的怎么打都打不沉,我们的一艘接一艘沉没,有点怨念,其实这种戏就不要拍的那么真实感了嘛,这是虐观众啊……
    重头戏大概就是致远舰在敌方集中火力攻击的情况下抱着必死的心撞过去,日方指挥官指挥下那一炮又一炮简直是打在心上啊,全舰殉国,连条狗都不例外,泪,这里不多说了。

    刚才说到这戏的导和演都是诚意十足,老戏骨们如杨立新就不用说了,一出场就是品质保证,而分别饰演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和北洋水师统领致远舰舰长邓世昌的也是一直觉得很顺眼的两位演员,夏雨和陆毅,影片中伊东祐亨和邓世昌刘步蟾等曾是留洋时的同学,后来在外交场合和战场相见,相知相争,对手戏就显得很有张力,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伊东祐亨和邓世昌的两次碰杯,声音似乎经过特殊处理,铮铮然如箭在弦上,那一刻双方就明白终将兵戎相见吧……
    先说夏雨,他的角色在我看来是冷和热的反差,伊东祐亨从始至终行为都非常理性,当断则断,说杀就杀,丝毫不念同学之情,几乎就差在额头写上冷血两个字,但他深藏在心底的对民族利益的决绝的执着,可以从他那段琴声中听出来,那是冰冷岩石下的火热岩浆,一旦迸发就将世界变成沸腾的血海。
    如果说夏雨的冷热反差塑造了典型的日本军人的性格的话,陆毅的邓世昌就是个很中国的男人,他的反差在于软和硬,不管怎么说这位邓大人看起来是很温润的,特别是身在国外的戏份,仪态优雅,彬彬有礼(也难怪那个妹纸会喜欢他那么多年),但一旦风沙磨去他的表面,袒露出的内心却是坚硬的,甚至是刻板的,不懂变通的,他明明可以逃却选择了撞,他明明可以活却选择了死……他殉的不仅仅是他的战舰,还有他的理想,他终究陪它们一起,在海底度过百年孤寂。

    看完这部影片后难免会想到很多理想啊现实啊优胜劣汰啊钓鱼岛啊这些不适合在周末考虑的东西,但一部影片真正能影响到的人和影响的程度都是有限的,唯一可以寄望的是很多人的热血只是沉睡,很多人的坚毅尚未露峥嵘,五千年下来理想主义者总是生生不息,前赴后继。
    就算理想终将远去,总会有人追随它的脚步。
    济远,经远,致远,来远,定远,镇远,超勇,扬威……
    “我要扬起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