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科书上的历史、公众认可的历史,你有过怀疑吗?法国纪录片导演Ophuls用摄像机采访了三十多位二战德国占领时期的亲历者,四个多小时,简单而从容地颠覆了教科书上的单色图景。前维希伪政府官员、抵抗组织成员、共产党员、德国国防军军官、贝当拥护者、法国志愿军成员(帮助德国人在东线作战的法国人)、农民游击队员、艺术家、英国间谍、美国轰炸机投弹手…… 一个杂色斑斓、彼此冲突矛盾的图景出现了。法国电视台曾经拒绝播出该纪录片,为什么?通过镜头和回忆,我们知道了:法国投降后,支持维希伪政府的民意比例是压倒性的;法国人搜捕犹太人比德国人更骇人听闻;法国人恐惧苏联远甚于德国,不惜组成六千人的法国志愿军部队,身着党卫军骷髅师的军服,赴东线作战;在抵抗组织内部,共产党人受到重重排挤;法国光复后,大量无辜平民当作维希同情者被虐待杀戮…… 教科书上的历史是根据现行政治教条,编织、选择、构筑起来的,只知一,不知二,更不知三。为什么?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那么追溯历史真相,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瓦解现实教条,所以在思想变革期间,人们首要做的就是重新审视历史。 这部纪录片太长太沉重,只能分了好几天陆陆续续看完。而《鬼子来了》却是几乎一眼不眨地一口气到底。有评论说,所有看了这部电影的人都是一片困惑,这足以证明这是一部杰作。我喜欢这种困惑的感觉。不同意很多人所说该片有丑化国人之嫌,如果说它丑化了中国人,那它也丑化了日本人。姜文只不过把几个特定的人,放到一个极端处境下,考验他们的反应,逼着观众也会想想,自己会怎么做?姜文承认,他展现的抗日战争和自己亲历的文革有直接联系。影片后半段近乎荒谬的暴力,丑角样的冠冕堂皇也许正出自“文革”的映射。自己觉得:姜文人头落地后的一丝“鬼笑”,是个“佯谬”,表面荒唐,其实那一笑是对堂皇历史文本的嘲弄。 《悲哀与怜悯》之后,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夏布罗尔又在1993年,用维希政府当年的宣传影片剪辑出《维希之目》(L'Oeil de Vichy, Claude Chabrol),观后愈加钦佩法国人反省的勇气,或许更重要的是反省的权利和自由。相对法国人早在七十年代开始的反省,我们的“抗日战争”史还充斥“权力话语”。姜文最多敢在《鬼子来了》中,弄出个窗户纸外的“我”来,威严、狡诈、不容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