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在故宫六百年(2020)

我在故宫六百年(2020)

又名: Maste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导演: 梁君健 张越佳

编剧: 司徒格子 梁君健 张越佳

主演: 曹志雄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20-12-31(中国大陆)

集数: 3 单集片长: 50分钟 IMDb: tt13788976 豆瓣评分:8.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该片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岁修保养为线索,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工程处、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宫人的工作视角,踏上故宫再发现之旅。纪录片聚焦古建修缮保护,记录宫墙之内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展现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城池发生奇妙的关联,讲述紫禁城青春永驻的故事。

演员:



影评:

  1. 首先片子拍的很好,央视对于此种题材早已得心应手。当然,孤认为主要原因也源于手里拿着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会怀疑紫禁城的美与伟大。真正优秀的的东西是经得住几百年的审视的。

    但是我也想说点我的另一点的感触。片中一个细节是灵沼潭中有一块陶瓷片,它是晚清时期从德国运来专门为了修建故宫的,此品牌创立于1740年,现在依然在售。说实话,我是搞文化研究的,商业魅力比起来不如文化艺术魅力的九牛一毛。但是侧面却反应了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

    故宫很伟大,但作为当代人没有什么好值得骄傲的,建紫禁城不是当代人的努力,当代人甚至好多技艺工艺都没搞明白。

    故宫留下来也不是当代人的功德,就像中国历史中所有的王朝宫殿一样,只是因为革命性质的原因没有一把火烧掉,这里面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

    地主家的傻儿子继承百亩良田的自豪不来自于拥有,而是来自于良田的传承耕种。

    这也是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最大区别。物质遗产保留相对简单,而非物质遗产则需要良好的环境与尊重。

    片中说“丹辰永固,源于热爱”,非也。至少不全面。所有的东西亘古长存都是无比艰难,靠的是世世代代的艰辛努力与绝对尊重。留了几百年砸了,传了几十代乱了,连尊重都没有这又称得上什么热爱呢?

    热爱这个词,看上去总感觉是短暂和快速的,你没办法让所有人都热爱,更没法让其持之以恒。你再热爱,项羽也一样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因为他根本不尊重这些产物。

    德国陶瓷公司存活几百年那点魅力根本没法和紫禁城比。但是那正是别人把最艰难的文化传承、精神传承、技艺传承最有活力的保存下来的结果。

    传承永固,靠的是一个民族的努力,和坚定的尊重。热爱,只是个小产物。

    我们要做到了,成就绝非如此。

  2.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主题音乐OST

    QQ音乐:分享专辑 潘凡《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主题音乐OST》 @QQ音乐

    网易云音乐:分享潘凡的专辑《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主题音乐OST》 (@网易云音乐)

  3. ep1 和修文物类似的感觉,但时代进步了。(就是说为什么广图你用的CCTV9的片源啊!作为省级纪录片中心是没有自己的官方无剪片源吗?用就算了,还把每集里面的分段(衔接广告部分)也放进来是为什么哈哈哈哈) 历史是人的历史,每次说到传承都忍不住落泪。 故宫的传承修复需要回到历史里面,需要理论和实践二者通力合作;中医的传承也是如此。历史的传承也是如此。 但是感觉讲述线不明确,讲“丹宸永固”策展过程,又去讲砖瓦、殿顶、考古等等的历史,有点乱。

    ep2 “把文物定位回历史中的位置,才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这一集主要围绕养心殿的修缮来说,线索很清晰。也很好的反应了“历史是人和物的故事”这一主题。

    ep3 “没有一个建筑背后是一个单独的时代,都是历史的集合” 这是关于新一代工匠和现代视野下的故宫维修接力。无论是在修文物里面,还是在六百年里面,他们都还是在默默热爱着故宫;如果没有热爱,也很少会有能够做到行业顶尖吧。 故宫的六百年,记载着朝代兴衰,传承着同样的六百年工匠对它的维护。它守望着人类,人类接力着回爱它。 “岁修”这个词真的很厚重。 也就是在纪录片里,才可以看到在现场见不到的故宫另一面。也因为不同于旅行中的赶时间赶场子,在镜头下一切都变得缓慢,短短三小时在六百年面前不足挂齿。

    谢谢广图纪录片中心策划。

  4. “把材料在历史中定位,才能让他更好的发挥作用。建筑是活的,只要你在里面呆的时间够长,就能读懂他的信息。”

    有人说这版纪录片太抒情,我倒是觉得这部突出了“人”在修缮中的人性,包括一些专家、技师和工人的性格特点都展现出来了。不管是懂木头老专家的自豪,老专家对年轻一代的嘱托,还是研究员吐槽来故宫上班不只是撸猫,还是普通实习生不想被拍照,还是故宫的青年员工去给学生们上课时的小紧张,都非常真实。这就是他们的日常,就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这就是故宫六百年一代代匠人倾注在建筑上的情感。什么是建筑的信息?我认为是材料的神性和工人的人性。

    有人说这纪录片里的技术不够精细。但是故宫的修缮除了文物的精细技艺之外,必然有建筑的施工。工人的手都这么粗糙了,这本就不是精细的工作,强行要求精细不仅失真,也是对故宫修缮技工的忽视。粗活就不值得细看了吗,他们在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用八个工人抬几百斤的梁柱,还有语言质朴的工人腼腆地说父亲是做文物修缮的所以自己就跟着一起做古建筑修缮了。这不值得看吗?

    有人说这片子只说了热爱,但没足够体现热爱。我看这片子的时候,也仔细观察了他们的穿着,办公环境和工作条件。说实话这工作放在北京绝对属于为爱发电类别的,北京有大量为爱发电的工作。看他们朴素的着装,在楼顶爬上爬下,女研究员手套都报废了,自嘲没有手套手肯定划烂了。这工作既不赚钱也不“白领”,这些高学历人才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有大把“赚钱”“入世”的工作可以选择。生活是复杂的,只靠“热爱”是吃不饱肚子的,办公环境放在北京就是普通老破小,就连老专家们家里的装修也都很简朴。如果强行要求别人为爱发电,实在是太轻飘飘了。做为同样经常yy自己去故宫修文物,但考虑到现实因素不会付出实际行动的的人,我对他们只有敬佩,同样也对无数和他们一样为北京默默贡献的人们表示敬佩。

    至于纪录片所不能拍的东西,这好歹是央企中国广播电视总台的作品,让人家拍不能拍的东西,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这一代专家和匠人不是正在努力学习前人的经验吗,想想拍纪录片人员和故宫工人好的一面。并不是对着一部文艺作品挑刺就能体现品味。视频里也说了,故宫修缮人员很缺人,真的这么着急故宫,想要有所贡献,可以去学习相关专业试着做点什么,去创造,而不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