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冬春的日子(1994)

冬春的日子(1994)

又名: The Days

导演: 王小帅

编剧: 王小帅

主演: 刘小东 喻红 娄烨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94-02-19(柏林国际电影节)

片长: 80分钟 IMDb: tt0106750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人们的思想发生转变,商品社会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场改革大潮,似乎正席卷着社会上下每一个角落。蜗居在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夫妇冬(刘小东 饰)和春(喻红 饰)多年来过着枯燥、单调、乏味的生活。这两个高中时代就交往的恋人,早已被程式化的生活磨去激情。然而,随着改革大潮的到来,他们如死水般的心也开始活泛起来。郁郁不得志的冬一心将画作卖到海外,赚取美金;春则和远在美国的前男友保持联系,时刻准备抛弃当下的一切,远赴异国他乡开辟一片新的天地。死寂的生活令人绝望,他们的心飞向各自的彼岸……

演员:



影评:

  1. 终于看了冬春的日子,这部屡屡被作为背景资料提起的片子。在王小帅的专访中,刘晓东的专访,都会插入一两帧黑白画面。仿佛冬春的日子只是作为注脚注释了两位成功人士各自不同的成功之路。

    我喜欢这部片子。非常喜欢。因它安静因它细腻,或者这都因它是黑白片。感谢乐凯35mm黑白正负片。幽幽的萧声不断得响起,在乐凯影影绰绰的黑白渐变光影间,像一段陈年往事突然对你开口。那种色彩的触感是无以伦比的。淡淡的黑白,像老电影的旧拷贝,看上去颤颤巍巍的,其实是簇新簇新的。固然有一种黑白片子以强烈的对比极深的景深著称的,那多么像笔触暴虐的油画。醇酒妇人也是格外动人。这都比不上冬春的日子,浅浅的韵致。翻开影集,爸爸曾经拍的全家合影,就是这样的色彩,有些拍糊了的照片,倒像泼墨山水,更好。那时用的黑白底片,只能是乐凯。

    故事并不稀奇,九三年(影片拍竣时,但故事显然应该发生在更早一些的时候),一对贫穷的画家夫妇,(不过他们看上去气质仍保持得很好,并没有被贫穷所腐蚀),在中央美院里非常不耐烦得活着。苏童在一小说里说:走吧都走吧,今年是倒卖中国年,不是英雄就是逃兵。
    所以,向往美利坚,可能是一代人的梦想。如同九七香港,十室九空。冬和春,他们非常得穷,我不以为然的是,既然冬春领着学校的一份薪水,都是国家干部,这种穷更多的是精神上挣扎。且不管痛苦的来源,只要是痛苦,就值得尊重。冬一心要把画儿换成美金。春和身在美国的一个男人,或者是前男男友,保持着联系。他们共同的指向都是美利坚。终于在冬的有一次失败癔症发作之后,春打通了对方付款的国际长途,她要出去,外面的生活令毛孔贲张血压升高,曾孕育了嬉皮士运动、普普文化,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国度,应该是文艺爱好者的天堂。冬面无表情得在走廊里听着,那一刻,现实显山露水,判断的钟声轰然迸发。

    这无望的生活,挣不动腿的蚂蚱再次感动寒秋的来临。冬春十六岁一起上课,学画,恋爱,做爱。每日出早操跑步,一二三四,挤着打热水洗漱。年深日久,而变化毫无。主要是厌倦,还有强烈的渴望。黑白乐凯将污糟的色彩混乱的建筑热腾腾的欲望统统升格淡化。可事实是,那时的艺术家和现在的小职员如我者,渴望的是一样的东西,钱和自由。这些讯息,即使隔着天上人间的黑白画幅,也能丝毫不差得击中人心。

    而后,冬春分手前夕,回到冬的老家住了几天。冬说,有黑色的沃野,强烈的冷空气。那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了疯狂的圈地运动,像玩积木一样拆房建房。冬居然找不到自己的家。

    东北冬季的雪原,阳光萧瑟的树林,冰封的河流,真像一副深浅不一的水墨画。镜头平视,三人从画面右侧走入,除了画外音,他们所有的对话都像从不知哪儿飘来的仙音,不着痕迹的疏离感。冬春的日子,让无数人想起小春之春,除了画外音,镜头运用也时时唤起此般感受。镜头几乎都是平视的

    两人各怀心事得走着,亲吻也无济于事。寒风要带走嘴唇的温度轻巧如风掀起春水的皱纹。
    如果影片结束在冬春送别的,我想效果会更好。一棵棵伫立的树干,前前后后都是氤氲的白雾。发往北京的火车开过后,弯曲的铁轨,被一根野草模糊了视线。这是冬在无奈观望,他心中涌起的情感,是悲凉是无奈是不屑是冷酷是再一次妥协,不得而知。贯穿整部影片的萧声响起。除了作者平静的叙述,拒绝透露任何更多的主观讯息。镜头一片全黑。我以为要出字幕了,就着萧声将十分受用。也更像小城之春结尾 玉汶视野中情人渐行渐远。然而……还多了一段,也许是为了回到开头在画室枯坐的冬。这个故事本来就是倒叙的,在大大小小的圆里成行。跑步的学生一二三四,打来滚热的洗脸水,画不出画,仰卧起坐,时时刻刻的萧声,情绪在圆环套圆环里持续走低。

    所幸的是,现实中的冬春没有分手,也没有依照惯性吱吱嘎嘎得运行下去。刘晓东和喻红 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的黑白留影,春动人不让巩俐,冬的画儿终于被拍卖被收藏,总之是有钱人了。
    有钱之后,冬春的日子会是怎么样的。

    最后镜头中,刘晓东显示了一位本色演员的神来之笔,似笑非笑,动人无比。
  2.   冬的痛苦源于对现状的不满与无力,源于做爱时不能大声的喘息及疑心被监视的惴惴,内心中充满自负之后的自卑,以及对与己相关的生活的厌倦。这样的痛苦同样存在于春的内心,海誓山盟容易,柴米油盐却难,这些都体现于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渴望(主要是美元和美国)。

      这样的不满与无力构成了他们内心的茫然与不安,在这种焦躁间愈发显得沉默与无法沟通,以及彼此间的不信任。其实春或者还是爱着冬的(如果真的存在爱这种东西),至少有些依恋,只是不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不应该在筒子楼里挤在单人床上做爱,并且尽然还要在凌乱的房间里煮挂面来吃,等等等等,这些都不符合所谓艺术家们该有的爱的环境。影片提到他们自学校里的恋爱,青春的激情最终被独立后所必须要适应现实的理智所替代,茫然之后是无法控制的对世界的被动反应,并在这种反应间,在自我的体制化与拒绝体制化间徘徊。春打掉孩子,却仍然要和冬回去东北的老家,似乎是对一段感情最终的纪念。冬回到东北,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即使回到家里,却又无法回避内心过客的情感,一切熟悉而又陌生,在与父亲的关于生活的询问里,答案都是毫无意外的“都好”,这与其说是传统,倒不如说是无奈。而这所有的一切又都构成了其内心的孤独与自我的无法确立。

      内心的自觉与现实构成强烈的反差,只好用愤懑去发泄自己的不满。渴望美元其实是渴望自我价值被认可的体现,在强烈的受挫感间让我们无法真正看清楚自己,只有沉默,并在沉默间装作对外界的无所谓,在不屑与被不屑间挣扎,最后,要么是意志被时间所吞噬,要么在坚持中最终取得所谓的成功。

      影片里,35mm乐凯黑白胶片的拍摄模糊了真实记录与虚构故事的界限,但许多还是逃不掉摆拍的做作。所谓对80、90年代艺术青年生活状态的刻画,终究只是现实的一小部分。冬与春的分手原来竟只是剧情的需要,而现实里刘晓东与俞红终于有了自己的成功,或者艺术家都是需要忧伤的。当刘晓东在贾樟柯的《东》里自觉以艺术家的悲悯充满同情的看望那些三峡移民的孩子们时,可曾记得自己那曾有的忧愁,是当作玩笑,还是该有的欣慰,或者,就像某人说的,即使再大的困难,当我们回想起来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这应该便是其所有的了。或者,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体制的顺应,而真正内省的人终都被体制所抛弃。
  3. ——迟看了几年《冬春的日子》

    (看《冬春的日子》在一个台风天。电影刚从电驴上下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多么熟悉的感觉,如同若干年翘班在家,我看外地朋友寄来的《小城之春》的VCD。同样的黑白片,同样故事发生在狭小的空间——大多是在一个屋子里,故事都是男女感情的纠葛,结局都是开放式的,主人公都是在独白下忧郁地走来走去。而我看片时,窗外风雨交加,我只听到轻促的滴答声,因我戴着耳机。)

    电影开始,绵长的做爱。呼吸。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那部分,哪怕那是残缺的。占有,没有什么比爱更自私。在爱面前他们都表现得像个小孩,尤其是他,画家冬。他们希望表达直白,但惧怕两个人在一起的日子苍白无力,所以妻子春想走得远点,把心看清楚,把日子过滤得明白。

    (世界上还有比感情脆弱的东西么?眼睛?真希望自己是个瞎子。一切可以在盲目中,无所顾忌地杀他个几进几出。为什么一落入感情,人就敏感地如同交错的神经,一损俱毁?什么时候我们的苹果烂了呢?是因为欲望的口?)

    外面的世界无法轻易拒绝。第六代老导演王小帅在社会变革讲述了一个内心的故事。面对变本加厉地功利的社会,画家冬迫切地希望有外国老板来购买自己的作品。他和任何一个下海的商人一样计算着人民币和美圆兑换的比例。和我们许多人,在10多年后的今天一样,幻想买一张彩票就可以改变命运。失望总因希望的高度而跌落得深且重。

    (有个评论这样肯定这部电影:“真实地呈现出第五代电影所未能呈现的中国实况。”)

    画家冬和妻子春的做爱,每天都在凌晨开始。木版床咯吱咯吱得迎接城市的早晨。一天两天这样是浪漫,五天六天是生活,日复一日让他们不知所措。十来年的感情乏味了。大段时间里他们如老年夫妻一样,没有话语的交流。冬在白色的画布前抽烟发呆。春在做家务,或者站好了给冬做模特儿。

    (还有什么比不爱的人还居住在一起更痛苦的事?)

    妻子春想抛下一切——男友和筒子楼——暗中计划出国。不曾料到断了月经,有了孩子。

    (新的生命是挽救姻缘还是断送更多人的幸福?)

    为挽救濒危的婚姻,冬决定带着春回一趟东北老家。他本以为黑土地的博大,大家庭的温暖和北国深切的寒冷,让春更需要自己的拥抱。然而,春毅然提出中途回家。既而,就去了美国。

    (扮演冬的演员刘小东本身就是个画家。故事有些就脱胎于他的生活。若干年后现实中的画家得到了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认可。他的作品名声日隆。去年他以成功者的姿态出现在第六代新一点的导演贾樟柯的纪录片中。他胖了些。画画的自信的样子却没有变。有一点,他终于富了。)

    几个月后,冬精神失常,被送进了康宁医院。

    (请记住,冬最后的表情——那个戏谑的表情,那是笑么?)

    2007年9月18日-19日 宁波


  4.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人们的思想发生转变,商品社会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场改革大潮,似乎正席卷着社会上下每一个角落。蜗居在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夫妇冬(刘小东 饰)和春(喻红 饰)多年来过着枯燥、单调、乏味的生活。这两个高中时代就交往的恋人,早已被程式化的生活磨去激情。然而,随着改革大潮的到来,他们如死水般的心也开始活泛起来。郁郁不得志的冬一心将画作卖到海外,赚取美金;春则和远在美国的前男友保持联系,时刻准备抛弃当下的一切,远赴异国他乡开辟一片新的天地。死寂的生活令人绝望,他们的心飞向各自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