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光阴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1982)

光阴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1982)

又名: In Our Time

导演: 杨德昌 柯一正 陶德辰 张毅

编剧: 杨德昌 柯一正 陶德辰 张毅

主演: 张艾嘉 石安妮 李立群 张盈真 李国修 欧阳莎菲 蔡灿得 孙亚东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上映日期: 1982-08-28

片长: 106分钟(台湾) IMDb: tt0085626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该片被誉为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四位导演拍摄的四段故事(《小龙头》、《指望》、《跳蛙》、《报上名来》)构成了童年(小学)、少年(中学)、青年(大学)、成年(社会)四个人生时期(阶段)。

演员:



影评:

  1. 不得不承认,我和很多人一样,有很深的童年情结。它包含了对无法抑制的往事追忆,时光荏苒所留下的挫伤。所以,提起影片《光阴的故事》时,这个名字本身已经带有了超越于电影本身的一层意义。虽然我们挥霍光阴的途径不尽相同,追忆似水年华的契机也不是那么丰富,但依靠着这样一部电影,我们依然可以放肆地追忆。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同时,这样的烙印又根植于往事的模糊不清楚。这种奇特的差异背后,电影提供了一系列的途径去追忆。当时代的脚步不再顾及着每个人的追赶,新时代露出了它狰狞而又无情的一面,我们的旧事来不及回味,便已经被抛诸于脑后。不为何故,继续匆忙追赶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几股充满青春激情的创作力量把《光阴的故事》推上了舞台,共同呼声还来自于电影所引发的一场运动,它给台湾电影乃至于华语电影格局都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光阴的故事》(In Our Time),台湾新电影运动问世二十多年的象征,一个用不断成长来讲述的光阴故事,导演分别是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四个故事则为《小龙头》、《指望》、《跳蛙》、《报名来》,分别借喻着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又为小学、中学、大学、社会四个跳级式的人生阶段,恰好形成了一个转动的故事,所有人也在重复这个必然而然的成长。
      
    那一年,后来成为台湾新电影运动领袖人物之一的杨德昌走过了人生的三十几个年头,充沛的创作精力正在起点上。直觉告诉我,光阴故事舍弃了老年,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隐含了台湾电影的成长象征,需要起步,需要成长,需要激情,需要徘徊,但是不应该去涉及沉重的老年和衰败,然而,台湾新电影走过了辉煌的颠峰后,到二十几年的今天,已有入土的疲态。回首这二十几年,除了感慨,还是感慨。
      
    当罗大佑、张艾嘉先后用他们纯粹却忧伤的歌声唱着《光阴的故事》,那时候,我还不知另有一个《光阴的故事》,经过悄然培育,1982年,这个故事出现在了台湾本土的许多地方
      
    回到篇首,每个生命孕育后的成长,都起于童年,对新电影运动而言,成长的起始,也是童年,所以,这一灵感到了陶德辰那里,就是一个美丽而简单的故事。不需要时代更不需要深刻的寓意,这个故事的纯真无暇已经让人难忘。身边人,都已不复当年孩时的纯洁——那个父母看管下无忧无虑又不懂世事的童年。
      
    再到《指望》的时候,轻轻的音乐里呼唤出了一个酸涩的青春故事,幽暗,安静。这个在时下看着早已被蹂躏无数次的初恋式朦胧,依然带着其自然的清新可人及毫无做作,展示着杨德昌初始的锋芒,也正是在那些黑夜焦虑里,是之后杨氏风格的一再凌厉。
      
    一个少女的初恋,就在不经意的一次开门后,悄然献出,镜头给出了很多阿芬注意的细节,如姐姐的身体,还有期盼对象的一举一动。当然,结局也是有点疼痛的,不过没有过多拘泥,便一下黑幕了。比较于《小龙头》里面尚是无意识的喜欢好感,《指望》里阿芬的意识成长显而易见,这不仅仅是身体变化所带来的,也是种似花蕊绽放的欣喜。那个和她一起矮了个头的小男生就是个天然对比,两个人都在那段日子里发生着很多变化,哪怕是一次细微的改变。
      
    《跳蛙》里杜时联成了一个永不言退的代名词,他所考虑的也不再是纯粹的爱情或者学业本身,而是寻找着机会磨练自己,这既是青春激情的表现,也是励志的一种手段。影片在最后一刹那有了个高潮,他终于如愿以偿。柯一正,这个以善拍成长教育片的导演,总是希望着大众能够回归心灵与生命的单纯。
      
    张毅的最后一个故事实在太短了,以至于连演员本身都刻画不好。像张艾嘉,除了几段对话外,几乎鲜有其他机会。虽然有好演员,虽然有挖掘的充分条件,但是故事不可避免地过分依赖于情节本身,现在看来精彩性确实要折扣很多,不过置放于当时,这般贴近生活的题材还是很值得一看。毕竟80年代初,能一下子吸引人视线的东西已属不易。人与人的隔阂,在水泥森林的都市里,已经被默认存在了,当我们大陆在10几年后才正视这一切的时候,《光阴的故事》已经早早揭示。当然如果对比于西方社会城市化的起步,这个故事也许很平常;但是于整个中国,却是比较领先的表现。
      
    片尾那对小夫妻恢复了正常的生活,那只恶犬也溜进了房内,邻居俩的寒暄把《光阴的故事》带向了一个平静的结局,普通大众的平凡生活,成为一个难以摆脱的笼子。
      
    不敢妄称这是一个诗意的故事,《光阴的故事》里面有诗意(对整个光阴流转的一种抒情追忆),却更多是写实(片子的发展及最后故事的结局),甚至是带有实验性质的,用四个短片合成一个故事,又有个人才华又有团体合作,新电影运动以这样的合作问世,实在是精神可嘉。相似的我们还可以在大陆第五代《黄土地》里找到和台湾那时侯相似的团结合作与努力进步。《光阴的故事》在当年就用这样特殊的形式赢得掌声和荣耀,从而掀开了一个新篇章,可以说,是次合作的收获。
      
    对于台湾新电影运动而言,收获成长与希望,这是《光阴的故事》带来的最好寓意。
      
    当年传唱一时的歌曲终于老去,成为了魂牵梦萦的回忆,这美丽歌词背后,我们还感慨着罗大佑这样一个传奇象征的音乐人物,同样的,《光阴的故事》也会是,不仅仅是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以及之后许许多多台湾导演的名字。黑暗的,苦涩的,这些不幸的代名词没有最终掩盖住一群人的努力。逝去的也许是伤痛,不灭的、更多的,依然是梦想。
      
    当1947年,杨德昌和侯孝贤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上天似乎有意把这两个人故意安排在一起,然后,等待着台湾电影美丽明天的到来,于是整个过程,即是光阴的故事。
  2.     有的小说,光名字就让你感觉舒服,比如《追忆似水年华》,有些电影,光名字就令人向往,比如《光阴的故事》。光阴是个令我能产生丰富联想的故事,特别是关于成长,而那首脍炙人口的同名歌曲更让我想看看这部电影。终于,我看到了这部电影,才知道这是部由四个当时的新锐导演的四个小故事组成的影片,才知道电影跟那首歌曲没什么关系,但是至少前两个故事依旧给我带来了片名给我带来的感觉,是的,一种舒服的感觉。
        应该说,在这四个故事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就是第一个故事――《小龙头》,我也曾是个跟小毛相似的男孩,虽然没有他那么显得孤僻,但是那时的我同样话不多,同样喜欢手拿玩具摆弄幻想,同样对那些漂亮的女孩子们充满了朦胧的好感。那是一段纯真的岁月,我还没有那么多的课程压力,没去想那么多理想,人生的道理,没有压力,只求放学做完作业开心的去玩。那时的我还不知爱情为何物,只是隐约从那些梁祝之类的故事中猜测些爱情的影像,跟女孩子也只是打闹中保持着距离,但是隐约中也会对一些女孩产生好感,那是一种绝对纯真的感情,不是爱情,比友情多一些,也会如小毛一样远远的望着漂亮的女孩,甚至偷偷跟在后面看着她的背影,看着那一头长发或是可爱的马尾辫。小毛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他没有什么朋友,他只有他自己的世界,最后当和小姑娘小芬交上朋友时,她又远去国外。这个年幼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要承受成长的烦恼,还好,他还有那个恐龙模型,那个小龙头是他的慰籍,就像我也曾拿着变形金刚的玩具沉醉也正义与邪恶的战斗中一样,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或许荒诞,但是简单。
        如果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孩的成长的话,那么第二个故事《指望》就是关于少女的成长,而导演也是现在四人中名气最大的杨德昌。故事中的小芬面对的是与小毛不同的烦恼,她要面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特别是青春期的那种情窦初开的萌动让她苦恼中又充满了一丝甜蜜,她也有她的梦,在梦中她穿上了长大的姐姐穿上的成熟女孩穿的睡衣。或许是处于巧合,作为不同导演导出的片子,《小龙头》和《指望》颇有相似之处,他们同样有多少显示了时代背景的电视影像,同样有梦,同样有成长中的那份怅然失落。特别对于小芬,面对一个租住她家空房的大学生,她的少女的春心被深深触动,这份触动让她不知所措,她试图向她姐姐寻求答案,想知道一个女孩应该在什么样的时候喜欢上一个男孩,但是姐姐的冷漠只能使她去自己寻求答案,当她试图去接近那个让她慌乱的大学生时却发现了更残酷的现实,独自品味那少女如失恋般的淡淡痛楚。我喜欢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那个开始看上去有些呆头呆脑的跟着小芬的男孩,在学会骑车后说出了一句那么哲理的话,“我一直急着想学会骑车,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又不知道要去哪里了”。小芬面带微笑说“我们回家吧”,在黑夜中,他们继续上路,那个小男孩又开始了新的计划。是的,学骑车就如我们的成长,当我小时候,我企盼着长大,以为长大后就不用受大人管了,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可是当我渐渐长大,我才发现我时常会陷入该干什么的迷茫,我又开始怀念小时候那段纯真的岁月,那段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但是光阴已去,我只能继续成长,带着新的计划和对未来的期许,我只能前行。
        后面两个故事没有给我太深的感触,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大学,正好可以跟第二个中学成长衔接,也是个关于光阴,关于成长的故事,但是,这是个励志的故事,或许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看了太多类似的故事,所以我认为在四个故事中这是比较平庸的一个。而对于第四个故事,应该说故事本身反应了一种社会上的人身份证明的困局,很能反映社会现象,但是似乎与光阴成长无关,又或许我只有23岁,正在校园的我还无法体会这个故事中反应出的小人物在日常时光中的光阴故事,所以感触也不大。
        还是前面那两个故事让我感到似曾相识,感到感动,感到温暖,感到共鸣。曾有人说,成长是一个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失去的过程。我长大了,我看上去明白了爱是怎么回事,可是我却失去了真正纯真的爱一个人的能力,我变的理智,也变得现实,失去童年的幻想能力,失去了那种可以将我从现实烦恼中挣脱,在幻想世界里休憩的能力。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必然的过程,所以我只能被这自然的力量强行的推动着,甚至还有意的加速这个过程,我努力克制自己的哭泣,因为眼泪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像男子汉。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梦想,因为梦想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像一个成熟的人。我甚至努力克制自己的同情心,因为同情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像一个现实的人。我克制着童年的似乎与生俱来品性,仿佛童年的便是与成年格格不入的东西,告别了那成长中的烦恼,我回头看看,发觉自己失去了很多,我已不能再拾起那童年的玩具在作一次惩处邪恶的美梦,我已不能再怀着纯真朦胧的感情去关注一个让我心动的女孩。模型,变形金刚对我现在只是一件件儿时的玩具,不再是寂寞时寄托梦想的伙伴。自行车只是一种交通工具,不再是那个可以让我“爱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的通向自由的寄托。童年已去,童年的光阴不再,我只好带着美好的回忆,看着《光阴的故事》上的成长故事,发掘着我的回忆,重拾我的童年。

  3. 再看《光阴的故事》,仍能感受清新活力,当时观众想必耳目一新,难怪为“新电影”发轫之作。 除了杨德昌,陶德辰、柯一正、张毅,每一段都各有意趣,也有些共同关注的元素。 可惜后三位没能坚持很久。 1. 技术和新近发明物件如何改变和介入当时(1960年代)普通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也暗示当时社会气氛和流行文化: 《小龙头》里小毛家被送无线电,爸爸要用来听球赛(京剧唱段出现若干次,一次是《空城计》中“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小毛全家去金阿姨家做客,一起看电视。这段影片以播放唱片作为开头和结尾。金阿姨家又在离台赴美前将电唱机送给小毛家。(收音机、电唱机在杨德昌后来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也很重要) 《指望》里,小芬姐姐在家看电视,内容有Beatles乐队在日本演出,越战footage等。 小芬和戴眼镜小男生一起学自行车。“自行车”代表一种挣脱mundaine状态(乏味生活、因未成年处于被监管状态),对某种“自由”的向往——待学会骑车,又不知该去哪里了。 《跳蛙》里,老师将录音机带来课堂,讲孔孟。后来学生也都将录音机放在教室里录老师的录音机播放内容,自己跑掉。颇具讽刺性的场景。 《报上名来》里,李立群着短裤、围着浴巾穿过繁华大街,去公共电话亭给张艾嘉打电话。 2.仍然相对压抑保守的社会气氛造成影片对身体和性爱的隐晦的obsession,及对异性的朦胧渴望.几乎每段中都有对身体的描述和强调。 《小龙头》里小毛迷恋长头发的高年级女生,令人想起杨德昌《一一》中的洋洋。 《指望》中石安妮月经初潮、对镜审视自己的身体、对隔壁大学生的迷恋。 镜头中大学生赤裸上身的反复出现、慢镜头,是透过安妮和姐姐的主观视角。 《跳蛙》中杜时联对身体的training也为重要因素。亦有与西方人一争高低的好强心。 张小姐手中的馒头与半裸的胸部、小男孩偷看路边大幅广告中袒胸露腹的女体…… 《报上名来》所有时间李立群裸露上身、只着内裤,张艾嘉一半时间也是只着内裤走来走去。即使尴尬喜剧,如此portray身体,在之前台湾电影中大约不多见 (琼瑶电影中女主角包裹得端庄优雅,男主角如秦汉、秦祥林尽管身强体壮,也并无大面积裸露)。 3.《小龙头》以铁路首尾呼应,令人想起侯孝贤《恋恋风尘》。另一部铁路扮演了重要角色台湾电影为台语片《旧情绵绵》。 4.当时大学校园里有狗穿插于学生人流中,跑来跑去,看来十分亲切。 当时社会风气大约不甚好,邻里不信任如当今大陆。

  4.      这是一部在20世纪60、70 年代台湾人所值得期待与盼望的电影。它虽然是一部剪辑片,但它却带了台湾电影一丝春的气息。在政治色彩十足的台湾,《指望》犹如一缕阳光,温暖了早已潮湿的“大国民”的心,尤其是那些面对政治铁幕早已麻木的民众,并唤起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成长的关注。它是台湾新一代电影导演对新电影的成功尝试,并奠定了台湾现实主义的基调,并开启了新的艺术方向。
         该故事发生在台湾60年代的一座小镇上,一位母亲与两个女儿相依为命。大女儿由于高考失利在上补习班,小女儿小芬还在上小学,由于父亲过世,生活的重担都压在母亲的身上,并靠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
         该片是以小芬的心理成长历程为线索的。在内容上用小芬的生活事件作为故事情节,并描写了她的心理状态与潜意识的活动,深刻地刻画了小芬这一人物形象。
         无论是她看到姐姐成熟迷人的身体,还是看到姐姐时尚潮流的打扮、参加 party、与男生约会,都会无意识的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思考。
         当她脱下上衣惊奇的看着自己镜中含苞欲放的“花蕾”时;当她因痛经肚子不舒服而求助于姐姐时;当她梦中醒来,惊奇地看到并感受到他并不清楚的月经初潮时,她的心理;惊讶、欣喜、羞涩、恐惧、迷惑、无助……然而,这就是她身体发育的履历表,每个女孩儿都经过的那段的心理长草的花季岁月。
         由于渴望长大的愿望,促使她和同学一起去学习脚踏车,因为在孩子的眼中那是评定人是否长大的一个标准。也许是童心未泯,在鸟声悠然,阳光和煦的日子里,两个孩子欢快的练习单车,那轻快的钢琴曲伴随他们频频摔倒的镜头,无奈静坐的神情和撅起的倔强的小嘴,告诉我们成长是要付出下小小代价的……
        也许是女性荷尔蒙的作用,也许是姐姐交男朋友的刺激,使小芬原本迟钝的嗅觉敏感到男人的存在,她不禁问姐姐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男孩子的……
         就这样一个男大学生走入了她的眼睛。这位新来得房客,占居了她所有的幻想空间 他健壮的肌肉,强壮的体魄,成熟、英俊、潇洒,赋有磁性魅力的一切无一不深深地吸引了小芬的眼睛和激发了她强烈的渴望……此时,音乐又响起,悠扬的钢琴曲,节奏是心情,那种痴痴的滋味是倚目驻足……
         然而就在她鼓足勇气去靠近他时,夏夜蛐蛐的即兴演唱并没有让她成为她心目中“白马王子”的公主,当她即将叩开王子的房门时,她却叩开了自己青涩的心扉。那一幕——姐姐和她的王子贪婪的吻,不仅刺穿了她的眼睛,更刺痛了他羞怯的心灵。心跳加快却使她走出了家门,走在了夜里……
         在昏黄的路灯下,只有影子伴着她的脚步,此时此刻她在想什麽那?一个被爱召唤的天使,就这样静默的从天堂走到了人间……她的脑际是一片空白,这时她的同学骑着她的单车晃晃悠悠在她面前停下,可她空白的思维却不能使她去注意她的同学,那种青涩幻想爱的突然死亡,并使它流产于她对同学的无视……
         男同学的喃喃自语,莫名了自己对小芬的关切,孩子天生的自慰心理告诉小芬并告诉他自己,他要再去逛逛……随着“啪啦”一声响,静谧的夜将小芬唤醒,而他同学的自行车梦也在黑夜里结束了,他同样从天堂来到了人间。而小芬的空白却由那颗和同学同样遭遇失落心的吻合而获得了充实,使她快步上前,扶起了她的同学。面对两个人的迷惑,面对观众的迷惑,导演为我们找到了答案,并让小芬的同学告诉了你我他,同样告诉了小芬:“我以为学会自行后,该去哪里就去哪里,可是当我学会了之后,我又不知道去哪里了。”这句话是导演的点睛之笔,使观众和小芬都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平衡了每个人的心理。
         最后的电影画面,有理由让我们和小芬他们继续走下去,继续成长……
         深蓝色的天,群星闪闪, 昏黄的路灯,男生喋喋不休的成长话语,远去的背影,不禁使人联想到:夜更深了,舒服的床,温暖的被子,甜美的梦乡,再见,成长的烦恼……
         该片的视觉画面柔缓恬静,虽然没有给观众带来视觉上冲击,但却可以陶冶观众那私处的真性情。故事情节稀松平常,仅仅是平常人的生活画面,没有那麽富丽堂皇,但却能够召唤沉迷于黑金政治中的人们回归生活,回归人本位。
         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样,《指望》,一语双关,不仅是女主人公的美好期待,也是电影导演对观众的期待,对这个社会的期待!
                                        
                                                  2007 年 1月 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