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 Shakespeare Uncovered Season 1(2012)

演员:



影评:

  1. 这部关于莎士比亚的六集纪录片是今年伦敦“文化奥运”的特别项目,由Blakeway Productions & THIRTEEN制作,和BBC以及环球剧场合作,与“The Hollow Crown”系列同期在BBC4&HD播出。
      
    虽说今年伦敦奥运办得不咋样,但文化奥运搞得还是不错的。英国人打文化牌,自然就得搬出莎士比亚他老人家。于是,就有了开幕式上Sir Kenneth Branagh念的那段《暴风雨》,以及闭幕式时这段话由虫尾巴Timothy Spall又念了一遍…还有Damien Hirst设计的米字舞台上最大最显眼的那句“2B还是不2B”,和第二显眼的“The rest is silence"…
      
    岛国四月份就开始了“世界莎士比亚戏剧节”,几乎出动了全体莎剧演员导演和学者,还吸引来全世界的莎士比亚剧团。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BBC自然是同步配合,与戏剧节同期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系列节目称为Shakespeare Unlocked Season。1978年到1985年间,BBC曾一口气把莎翁37部戏剧全都搬上了电视。这样的壮举在如今看来都是值得钦佩的,不知道当时的观众是不是很激动抑或很累...(反正我是一部都没看下来…
      
    自那以后,BBC这样大规模的搞莎士比亚大概就要数今年了…当然今年还是比较理智的(因为经济困难?…)重点拍摄的是“建岛国大业”亨利四部曲The Hollow Crown,这个就不必多说了。
    (顺便八一句,Hollow Crown系列其实挺不容易,就是因为经费问题,BBC Worldwide怕赚不回来钱,不再出资,最后是NBC Universal出钱买了DVD版权。。)
      
    此外还在皇家戏剧学院的剧院拍摄了现代版的Julius Caesar,大概因为没大明星,并且背景被设定到了非洲…所以远不如hollow crown受关注。喜欢这部原作的不妨去看今年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意大利片《凯撒必须死》,也是现代版,背景设定是在监狱,虽说因为不懂呆梨语,听着不如英语原文有感觉,但电影的主题和演员的表演都是相当震撼的。
      
    另外,油炸叔Stephen Fry主持的问答游戏节目QI也做了一期莎翁特辑,叫Immortal Bard(阿西莫夫致敬莎翁的小说名),这期的嘉宾有喜剧演员David Mitchell、Sue Perkins以及《布莱克书店》里曼尼的扮演者Bill Bailey,然后大家还都弄了一副中世纪造型…问答内容是各种莎剧相关的轶事和八卦。(lz去油管扒下来传了土豆,见lz微博shakespeare标签)
      
    除了电视,广播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四月到五月的时候BBC radio3播了三套广播剧,《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暴风雨》,莎剧小王子David Tennant当然也不会错过这样的卖声机会,出演了前两部。
    其他的谈话类广播节目有My Own Shakespeare和Shakespeare's Restless World,现在在itunes上都可以下到,极力推荐第二个~
      
    瞎扯了一大堆最后说回这部Shakespeare Uncovered,个人非常喜爱这个系列,倒不只是因为岛国老中青三代莎剧演员齐出马的华丽阵容,还在于每集的构思和制作真的都非常精良。不同于流水账一样讲述作家生平的纪录片,这个系列更着重于由作品衍生出的问题、联系历史和当下进行论述。每一集的主线是所讲作品的基本故事情节,然后根据讲述人的疑问和思考,穿插实地的走访、真实的幕后排演、一些古旧的影像资料,特别是对演员导演和学者的采访,许多观点包括质疑都非常有意思。
      
    PS:就顺便说说…这个系列在BBC播出时没有正式的poster,有好心的豆友给豆瓣这个条目加了个,不过那是一本书的封面…而且是部莎翁“野史”,也就是关于传说中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牛津伯爵Edward De Vere的,去年有部电影《匿名者》就是专门拍的他,这个系列里第三集讲《理查二世》的时候也有讲到。
    另外,和空王冠系列一样,这部的DVD版权也卖给美国佬了。。PBS电视台从2013年1月25号到2月8号每周五晚播出两集,DVD亚马逊有售。
    ————————————————————————————————————————

    看到有人说这个系列很无聊没深度,就忍不住想再多说两句。
    这个系列严格的说都不能叫纪录片,而是伦敦奥运前期的文化宣传片,也是为配合后面电视剧的播出,娱乐性和普适性当然会比较强。如果太学术估计也没多少人要看吧。
      
    除了第四集的Trevor Nunn导演,这个系列其他几集的presenter都是演员,剧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也都是关于演员的采访、演员的排演、在不同时期的舞台影视版本中演员们不同的诠释。再次强调,这是宣传片,请明星出演不外乎是为了吸引到更多的观众(事实上也吸引到了。。.
      
    但同时,我觉得倒不妨将此看作是一个新角度,就如Jonathan Bate教授在第三集中所说,“莎士比亚自己就是一个演员,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一个演员看待世界的方式。”对此我不能同意更多。从麦克白的独白“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到哈姆雷特在戏班演出前的那一大段讲解和指导、再到《皆大欢喜》中Jaques最后那段“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的独白...作品中比比皆是这样的例子,都无不证实着这一点。
      
    至少对我来说,能通过这个系列看到几代莎剧演员的体验和感受是难得和有趣的。戏剧之所以和小说不同,就在于它不是让人翻着书阅读钻研抠字眼的,它需要被表演,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舞台反复的表演。
      
    所以如果是秉着学术精神来的,我只能说这种片子权作消遣、看看就算吧,还是读论文查文献靠谱一点。
      
    差不多就这些吧。(于是这正式成了一个话痨帖= =。。#真的不是哔哔西的托#……)  

    (请勿转载)
  2. 因为据说明年又要上9年又9年的一部《爱在午夜降临前》,有必要提早确认下,男女主在外观上还能不能看,就分别找了他俩最近的片子。所以这部莎士比亚其实是为了伊森霍克看的。大惊喜。

    先说伊森。没有残好吗?没错,他走在纽约街头,就是一个标准的疲惫的路人甲。于是,我就更加喜欢他了。。

    这片一共6集,我就看了其中3集。完全公正地说,伊森这集是最好看的。

    作为只在小时候看过一套莎士比亚各大悲剧喜剧的小人书的无知青年,不得不承认BBC还是很厉害的,能把一个这么老旧的题材拍得相当好看,让无知青年也兴趣盎然。最后以911遗址和纪念活动结尾很聪明,也很感人。

    try not to grieve with the same intensity that you loved, for then it would be unbeared.
    let us not measure our sorrow by their worth, for then it will be have no end.
    不要以等同于你爱的程度去悲痛,那样的话会无法承受。
    我们的悲伤不可用他们的意义来衡量。因为那将永无止境。
  3. 这一集由《空皇冠》中亨利四世的扮演者Jeremy Irons主讲,详尽地介绍了《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的台前幕后,与此同时将目光聚焦在了环球剧场近几年出品的舞台剧以及2012年由BBC出品的《空皇冠》系列。在观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四个看点。

    看点1:哈尔王子的人生选择与精彩的戏中戏
    一个几乎贯穿莎士比亚所有戏剧的主题就是:我们自己和我们所扮演的那个人。在喜剧中,这多是通过易装/易性的方式来呈现的;而在悲剧中,莎士比亚展现的则是那些找不到或找错自己角色的人的挣扎(比如哈姆雷特,又比如麦克白)。而在历史剧中,“做自己”与“扮演一个自己”的双重性某种程度上更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嬉皮笑脸游手好闲的哈尔和一个终将要背负起王国命运的哈尔,哪个才是真实的他?和福斯塔夫厮混在一起的哈尔是不是真的要放逐福斯塔夫?放逐是他的本意,还是他不得已为之的无奈之举?在戏中戏里,我们看到哈尔坐到了王的位置,戴上了铜制皇冠——这不仅仅是他未来的加冕的预示,更是一个无可避免的转折点:收起自己的本性,好好扮演起一个国王。莎士比亚让哈尔王子最终承担起了这么一个角色,似乎不仅仅是为了符合历史事实,更是为了表达:在我们所扮演所承担的角色面前,我们的自我是多么的脆弱。

    看点2:《亨利五世》的致辞与环球剧场的特殊性
    《亨利五世》最伟大的地方或许在于其开幕词,它毫不避讳地告诉观众,这里只是一个由破木板搭建而成的简陋剧场,我们只有这么些演员,但我们演出的是帝王将相,万马奔腾千里远征,从英格兰到法兰西,我们讲述的是我们英格兰最伟大的君王的故事。为了能完成这个故事,我需要你们的配合,请运用你们的想象力,想象这里是法兰西,这里是战场,这里不是几个演员,而是有成千上万的大军在交战。《亨利五世》很有可能是在环球剧场首演的一部戏,因此开幕词和谢幕词似乎变成了一种惯例,保留在了之后的几部历史剧中(《理查三世》则比较特殊)。
    环球剧场无疑是个特别的剧场,和现代剧场不同,演员和观众共享着相同的气候条件和光线条件。演员看到的不仅仅是黑压压的一片,而是一张张清晰的观众的脸。在这样的条件下,演员很难不去和观众对话,交流,碰杯(被《暴风雨》中特林鸠罗碰过杯的人飘过←_←),拥抱,调笑甚至对峙。而观众,也并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导演和演员带给他们的对莎士比亚的理解,而是和演员一起去创造、去诠释、去表现。

    看点3:对战争双重性(duality)的描绘
    战争的本质,也许和爱情的本质一样,没有人能描绘殆尽,却始终有人乐此不彼。福斯塔夫对荣誉的质问精准到位,和《亨利六世》里那场亨利王目睹的父杀子子弑父的戏有异曲同工之处。奥利维尔为了鼓舞二战时期英国人的士气,亲自导演并演出了《亨利五世》,然而他却把全剧中亨利五世最为残酷、血腥、暴力的台词删得一干二净。士兵们都愿意相信圣克里斯斌节(St Crispin’s Day)的许诺,然而那许诺里的苦涩、危险与无可奈何,却也在《空皇冠》版的《亨利五世》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提亚没有让主演在全军面前、以鼓舞士气的方式来作这段演说,而是选择了让亨利五世在一小群人面前,以一种酸涩而迷惘的语调,探讨了荣誉与生命的选择,国家与自我的权衡。莎士比亚有的时候看起来具有“非同寻常的现代性”(extraordinary modern),这些议题,在400年后的今天,对正在经历着中东战争的英国人来说,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看点4:莎士比亚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什么样的风格才是莎士比亚式的风格?永远处于矛盾当中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莎士比亚只给了我们他的台词,他的文字,他的角色他的人物;他却把自己的想法巧妙地隐藏在剧本后面,用上帝般的视角审视着四百多年来导演、演员和学者们一次又一次的诠释和解读。哈尔是违背他游手好闲的本性、被迫承担起国王的重任,还是心中早有全盘打算,和福斯塔夫厮混在一起只是为了演戏?亨利五世是为了荣耀为了英格兰而战的明君?还是嗜血成性不顾普通人死活的暴君?战争的本质究竟是捍卫、还是掠夺?福斯塔夫究竟是不是真的爱哈尔?还是只是把哈尔当成了他炫耀吹嘘的资本?中国的文学评论多数把福斯塔夫定义为一个“衰败的封建贵族”和“封建势力瓦解的最佳缩影”,而在剧场,福斯塔夫却永远是最受欢迎掌声最多的角色——因为他代表着生活。
    这一切的一切,莎士比亚都没有给我们答案。他只是把问题抛给我们,从劳伦斯奥利维尔到提亚,我们试图寻找的不过是可以说服我们自己的答案。




    题外话:很遗憾这集里没有《亨利六世》的事,可能相比起来前两部更为大众所熟知,更受学者和演员的喜爱。我个人倒是很喜欢《亨利六世》,不仅仅是因为玫瑰战争,更是因为它对”空皇冠“这一主题的进一步探讨,以及和《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相比更为饱满的女性角色。
  4. 根据片中翻译整理
    ================================================================
    Joely Richardson “朋友们,这儿是什么国土?”这简单的一句话出自我最喜爱的莎士比亚戏剧之一。(这句话)由薇奥拉在《第十二夜》的开篇所说,她发现自己被海水冲上了一个异国的海滩。对我而言,这个地方诉说着我们全部的希望和梦想,重头开始的机会,全新世界的愿景。
    如同莎士比亚的所有喜剧,在《第十二夜》中,我们目睹了新生、新的欢笑以及最后新的爱情。这部戏的核心,也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推动着剧情发展的,就是他笔下那些卓越非凡的喜剧女主角。在这部怪异的黑色喜剧《第十二夜》中,女主人公是女扮男装的薇奥拉。

    Andrew Dickson - Author 'The Rough Guide to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之所以是一位了不起的剧作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对女性人物的关怀。他创作了这些迷人、顽皮、有趣、滑稽的女性角色,她们是戏剧史上独一无二的。
    Pro. Marjorie Garber - Harvard University 莎士比亚的一个绝妙之处就是,他了解女人的心理,或者说,他创造了女人的心理。
    Richardson 很少有戏剧中的女性角色,能够媲美莎士比亚最甜蜜和最浪漫喜剧《皆大欢喜》中的女主角罗瑟琳。
    Prof. Jonathan Bate - Worcestor College Oxford 莎士比亚的女性角色,其纯熟、热情、戏剧化,和言辞的广度,都是史无前例的。毫无疑问,莎士比亚热爱强大的女性。

    Richardson 在本片里,我将要探寻莎士比亚的喜剧如何依然能够娱乐、吸引和打动我们,就像它们在四百年前那样。

    Bate 长期以来,人们对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历史剧的关注度,要远远高于他的喜剧作品,但这是个巨大的错误。关于怎样成为一个人、怎样在社会中生存、怎样处理男女关系和家庭关系这些问题,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喜剧,用深刻的方式予以了解答。

    Richardson 自我有记忆开始,莎士比亚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家几代人都深爱着莎士比亚的戏剧诗,也扮演了他笔下许多著名角色。
    这里是老维克剧院,这是伦敦最古老的剧院之一,建于1818年。
    只要置身剧院,我就总是激动万分,无论它是空荡荡的,挤满了人的,还是正在演出。我上一次在这里观看的莎剧是《第十二夜》。
    1937年,就是在这里,我的祖父迈克尔·雷德格瑞夫出演了《哈姆雷特》,劳伦斯·奥利弗扮演哈姆雷特,我的祖父扮演雷欧提斯。谢幕的时候,劳伦斯·奥利弗停下来对观众们说道:“今晚,一位伟大的女演员降生了,雷欧提斯有了一个女儿。”就是那一晚,我的母亲瓦妮莎出生了,就是在这个舞台上被宣布。
    我母亲瓦妮莎·雷德格瑞夫,这一年24岁,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1961年,她在《皆大欢喜》中扮演罗瑟琳。

    Richardson 妈妈,你第一次接触莎士比亚的经历是怎样的?阅读还是演出?
    Vanessa Redgrave 阅读。我在书柜里寻找,因为我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识字,七岁左右的时候,我找到了一本叫做《威尼斯商人》的书,似乎很有意思。于是我翻开它,从头读到尾,我被这个商人的故事深深迷住了,还有鲍西娅和夏洛克。我特别喜欢鲍西娅那段伟大的演说:“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有双重的福佑。”因为按照我的想象,这就是生活中应该发生的事。我有个保姆,偶尔会惩罚我,让我觉得生活中缺少慈悲。

    Richardson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从事演艺并不奇怪。但对莎士比亚来说,他的背景里并没有什么预示着他会从事戏剧。
    出生在斯特拉特福小镇,他最初是经营父亲的手套生意。年仅18岁的时候,他就与一位年长于他的女人,安·海瑟薇结了婚。这是奉子成婚,她已有三个月的身孕。
    Germaine Greer - Author 'Shakespeare's Wife' 当然,有趣的是,她26岁,正是适婚的年龄。而他却完全不合适,他才18岁,可他是莎士比亚,他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位卓越非凡的人。我想,他是被一个同样非凡的女性所吸引这样的想法会让他更有面子些。
    Richardson 无论这位女人是否不平凡,对一位将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剧作家来说,这都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开端。她们的女儿苏珊娜出生两年后,莎士比亚有了一对双胞胎,在斯特拉特福教堂受洗,时值1585年2月2日,两个孩子分别叫哈姆内特和朱迪思。在这之后不久,莎士比亚就几乎从小镇的档案记录中消失了。这些确实的年份,时常会引起人们对作者身份的质疑,但对此的任何考据,都无非是对他作品的颂扬。
    Prof. Stanley Wells - Shakespeare Birthplace Trust 这是段巨大的空白,我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但他显然积累了大量的戏剧经验。基于这一点,有人认为这些作品是出自一个毫无剧院经历的贵族之手,这个说法是相当荒诞的。这些作品出自一个完全精通专业戏剧的人。
    Greer 他无法在斯特拉特福谋生,这只是个有着两千人的小镇,这样的小镇无法为诗人提供生机。所以,我猜她对他说:“好了,我不能忍受你这样下去了。留在这里没有未来,去伦敦吧!”
    Richardson 于是他这样做了。我们再次听到他的消息,是他在16世纪末的伦敦当了一名演员,他离开了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
    Greer 莎士比亚的与众不同在于它的诗情。我想,你可不能指望他是个好家伙。

    Richardson 当然,随着新事业的开始,莎士比亚便展露了他与生俱来的本领。
    Prof. Laurie Maguire - Oxford University 《错误的喜剧》是他最早的作品之一,他提笔写作之时,就已是一个具有着炉火纯青的戏剧造诣和极高戏剧价值的人。像《错误的喜剧》这样的早期作品,其结构是惊人的。这是一出滑稽剧,人物的出场下场都安排得精准无误,而整个剧情却都是关于错误的人在错误的时机出现。理论上说,一个学徒的作品能够达到如此水平,是相当令人震惊的。
    Richardson 尽管莎士比亚的家人和他新生的双胞胎不在他眼前,但他们肯定没有离开他的心间。因为这部喜剧设定的核心,就是一对孪生兄弟。
    Bate 这个时期的其他戏剧中,也时有双胞胎出现,这是继承于古典传统。但是没有哪个作者像莎士比亚这样对双胞胎感兴趣,某种程度上说,这无疑是他自己有对双胞胎的缘故。
    莎士比亚在早期喜剧《错误的喜剧》中以此作为基础,但是,按照莎士比亚的特有风格,设定一对双胞胎还不够,他设定了两对。所以我们看到,安提福勒斯兄弟各自有个仆人叫德洛米奥,他们也是孪生兄弟。这种喜剧、滑稽、身份倒错的效果立刻就加倍了。

    Richardson 莎士比亚的戏剧才能很快得到了认同。他再次回归双胞胎的主题,是在六、七年后的《第十二夜》中。似乎,家庭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愈发加重了。戏中的双胞胎,和他自己的一样,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薇奥拉和西巴斯辛,但戏中孪生兄妹的出场是带着不幸的。1596年,莎士比亚双胞胎中的儿子哈姆内特年仅11岁就夭折了。
    Bate 对于他们的父子关系我们所知甚少,但有个儿子毕竟不是件小事。儿子是永生的赐予,是传宗接代、延续姓氏的人。对莎士比亚来说,失去独子是个巨大的变故。
    莎士比亚的戏剧都不是明显带有自传性的,但所有作家都会借鉴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第十二夜》这部苦乐参半的喜剧,把兄长的下落不明作为剧情的核心绝非巧合。在他的独子——双胞胎之一的哈姆内特去世仅几年后,莎士比亚写下这部作品,一定不是巧合。妹妹薇奥拉确信她的哥哥失踪了,这部戏的氛围就是围绕着这种失落感。
    Maguire 在这部戏里,喜剧和悲剧成分的重叠是不言而喻的,喜剧场面往往被死亡所萦绕,就如同是悲剧的收尾。

    Richardson 独自身处异国,她的哥哥和看护人都可能溺水身亡了。为了保护自己,薇奥拉决定伪装成一个男人,向当地的公爵——伊利里亚的总督奥西诺谋求一份差职。
    Maguire 《第十二夜》一开始,薇奥拉就装扮成了一个男孩,而且还是她的哥哥。你不需要阅读弗洛伊德就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弗洛伊德说,哀悼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你想要与失去的那个人合为一体。她的方式就是易装。
    Richardson 化名西萨里奥的薇奥拉,成功在公爵那里谋到了差职。
    Bate 某些喜剧中,一个基本的主题就是当你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一个危险的环境,伪装往往是必要的,伪装变为了一种解放,通过伪装你可能发现自我。

    Richardson 但是,不论自我发现了什么,喜剧成分大多都源于伪装之人所遭遇的麻烦。女扮男装的薇奥拉不久就爱上了公爵,但她不能表现出来,就算是公爵问起谁是西萨里奥的所爱之人。
    公爵丝毫不知道眼前这个男孩是个女的,并且,让事情更为复杂的是,他已经爱上了另一个女人。
    Dickson 莎士比亚的伟大主题之一就是爱上错误的人,或者爱上已经另有所爱的人。这是很危险的,因为第一,它极易暴露;第二,它会让你置身各种奇怪的境况。把它们糅杂起来,再一一化解,便是令这些戏剧吸引人的地方。

    A 尽管乔装成了西萨里奥,薇奥拉所戴的面具让她有一点点丢失了自我意识。
    Richardson 在伦敦重建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里,演员们正在排演乔装成西萨里奥的薇奥拉与奥西诺谈论爱情的一场戏。有个问题是,假扮成男人是否解放了她,让她能够说出,在奥西诺知道她是女人的情况下无法启齿的感受。
    B 她有了这样一个外在的面具,所以或许她不需要再情感和理智上克制自己的真实感受。
    A 这里是否是一个男人在自命不凡地吹嘘他所遭受的痛苦等等之类的事?
    Richardson 我来到了他们的排演中。
    Anthony Howell - Orsino actor 这是个非常直接的回答。“是个什么样子的女人呢?”“相貌跟您差不多。”就像在说:“噢,好吧。”
    Richardson 关于这个主题,装扮成异性,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呢?我们这样讨论和观看者,让我忽然觉得,他所传达的就是:年龄、性别等等都不重要,那都是用来作伪装的。因为我们爱上彼此,是从一个本质到另一个本质。
    A 无论这场戏里发生什么,无论这个人是男是女,就如你所说,都是不相关的,她戳破了他的浮夸。
    Richardson 接下来就发展到了另一层,这不只是利用伪装去欺骗,这也是自我欺骗。因为他最终还是爱上了身边的这个人,而不是他以为自己爱的那个人。这就是故事绝妙的地方,让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包括他们自己。
    到这里,奥西诺对他仆人的感受仍一无所知,他让西萨里奥替他去追求他爱的那个女人,奥丽维娅。

    Richardson 让女性角色装扮成年轻男子,是一贯的喜剧手法,但这也是具有实用性的。
    Dickson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女性不能从事职业化表演,一直到莎士比亚逝世五六十年后,才出现了职业女演员,所以女性角色一直都由男人扮演。
    Bate 你让男孩演女孩的角色,如果你让男孩演女孩的角色,然后再变回男孩的打扮,对男演员来说就要容易得多。也让你可以在性别、易装、男伴女角上面制造一系列笑点。
    Richardson 如今,在伦敦南部的达利奇学院,仍然延续着男伴女角的传统。这所学校由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所建立,为17世纪早期的舞台培养了许多演员。
    今天他们正在排演的一场戏,是奥西诺让假扮成西萨里奥的薇奥拉去拜访奥丽维娅,施展魅力使她爱上奥西诺。
    Bate 莎士比亚和观众从始至终都知道西萨里奥其实是薇奥拉,这个男孩其实是女孩。但莎士比亚和观众同时也知道扮演薇奥拉的演员是个男孩,这个女孩其实是男孩,所以需要大量模仿异性的嗓音去说话。那种俊美阴柔的少年身上有种迷人的东西,会让男人女人都不禁爱上。

    Richardson 装扮成西萨里奥的薇奥拉,受公爵之命不得不前来拜访奥丽维娅。这场戏对于后续剧情的展开至关重要。
    或许,如今我们最接近性别装扮传统的,就是将整个易装手法加入到传统舞剧中。当然,即使到了21世纪,男人依然会扮演女性角色,但这主要是为制造荒诞不经的喜剧效果所采用的手法。
    在这部《白马王子》中,主角总是由女孩来扮演。和莎士比亚的观众一样,这种模糊性别的手法很是吸引人。
    Hannah Wilding - Prince Charming, Nottingham Playhouse 2011 人们对于女扮男角的反应非常不同于女孩演女孩的角色,因为扮男孩的时候你可以做到更多,你可以更厚脸皮,可以更加的趾高气扬。我觉得这让人更自由,你能够发挥得更多。随着演出进行,也令我有点紧张,前排有越来越多的爸爸出现,或者是没有孩子的男人、有一定年纪的男人、没有带孩子的那些人,或者是三个男人带着一个孩子,你都不知道这是怎么搞的。

    Richardson 当然,即使是到了21世纪,男人依然会扮演女性角色,但这主要是为了制造荒诞不经的喜剧效果所采用的手法。
    Greer 即使到现在,会扮女人的男演员都有着前途无量的机遇。为什么人们觉得他们好笑?连女人也觉得他们好笑。我倒不这么觉得,我觉得他们要是去扮黑人的话,会一分钱都挣不到,可他们演女人就没问题。

    Richardson 莎士比亚时代的观众们,似乎都挺能欣赏笑话,但同时,也会很严肃地对待易装的爱情故事。
    薇奥拉是非常矛盾的,她自己爱着公爵,现在却要劝说奥丽维娅接受公爵的追求。
    Garber 薇奥拉的处境非常有意思,因为她在某些方面很受约束。她受困于她的伪装,她爱上了奥西诺,却又不能表达她的爱意,因为她扮成了一个男人,办成了西萨里奥。
    奥丽维娅也同样受困,而莎士比亚把它表达得如此动人,他让两个女人如此相似。她们各自都有个哥哥,奥丽维娅的哥哥死了,她正悼念他,深陷于怀念之中。扮作西萨里奥的薇奥拉的意外到来,却释放了奥丽维娅。她揭开面纱,露出她的脸,某种意义上说,这也重新唤醒了奥丽维娅。现在她是脆弱的,现在她也愿意学着去爱。

    Richardson 有如此多的方式可以来证明爱情和爱的阻碍,而非直截了当的叙述。
    主角们像是一直在互相挑衅,关于“你有多爱我呢”“我会向你证明我爱着你”。
    Vanessa 并且,只有在假装成其他人的时候,女人才能够表达她的爱意。薇奥拉创造了一个另外的人,才得以表达她的爱。她去找奥丽维娅时,薇奥拉这个年轻男子说:“我要在您的门前用柳枝筑成一所小屋……”。这是莎士比亚最美的独白之一了。
    Richardson 这段著名的表白,是当奥丽维娅问西萨里奥,假如他像他的主人奥西诺那样爱她,他要准备怎么做。
    当然,薇奥拉想奥丽维娅所表达的,正是她自己对奥西诺的爱,而她的真诚却带来了喜剧化的效果。就这样,奥丽维娅爱上了这个传话的人,而不是所传的话。

    Richardson 就好像所有这些错误的身份和错置的爱情还不够复杂,莎士比亚在这部戏里还安排了他最有名和受欢迎的支线情节之一。
    Bate 莎士比亚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他在每一部戏里,都要穿插设计多种多样的元素。有一些表面看上去是次要的,用来制造喜剧效果的情节,几乎抢了整部戏的风头。
    Richardson 在《第十二夜》中,支线的主角叫马伏里奥。马伏里奥是奥丽维娅府中傲慢自大的管家,家中的其他人打算挫挫他的锐气。对于演员和观众来说,马伏里奥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
    Dickson 奥丽维娅的管家马伏里奥被哄骗说,奥丽维娅爱上了他。家中的其他仆人写了一封信,他捡到后以为是奥丽维娅写给他的情书。他接下来的经历难忘又丢脸,他按照信上所要求的那样,穿上了一套奇怪的服饰。奥丽维娅当然完全疑惑了。
    Bate 马伏里奥的故事应该是次要情节,当做背景和笑料,但所有早期的表演都显示,马伏里奥让观众印象深刻。
    Richardson 马伏里奥的广受欢迎使得《第十二夜》成为最早被拍摄成默片的作品之一。1910年,著名演员Charles Kent饰演了马伏里奥一角。
    Bate 马伏里奥几乎成了这部戏的明星,事实上,当查理一世国王买回莎士比亚剧作集时,在目录表中,他划掉了其中一些剧目,他划掉《第十二夜》并将其称之为“马伏里奥”。

    Richardson 事实上,在我看来,这玩笑有点开过头了,马伏里奥都快疯了。但在戏剧结尾,一切都得到了解决,薇奥拉的哥哥,西巴斯辛出现了,奥丽维娅把他当做了西萨里奥,要立即和他结婚;薇奥拉是女儿身的秘密揭晓,奥西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爱上了她,而这对孪生兄妹薇奥拉和西巴斯辛感人地团聚了。
    Nicholas Hytner - Artistic Director, National Theatre 《第十二夜》的结尾毫无疑问是令人感动和震撼的,令人震撼的是兄妹的重逢,令人震撼的是他们找到了彼此,知道对方没有死。

    Richardson 联想到莎士比亚不久前痛失独子,你会不禁去想,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作出的这个决定。
    Bate 在这部虚构的作品中,在这出戏、这个故事里,你会获得奇迹般的治愈,失落的能够被寻回,你会有一种重生的感觉。当然,这就是在《第十二夜》的结尾所发生的,哥哥和妹妹又重新在一起,你不必是弗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家,也能在莎士比亚的笔下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愿望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