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所涉出版事业不重要,那部传奇之作更不重要。
青春躁动掺杂着政治狂热,婚姻爱情纠缠着意识形态,冷战时期一句If not us, who?成了年轻人的圣经。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在故事行进中穿插交代了时代背景,不如说是在一部编年史中点缀了个人命运。此类手法早已审美疲劳,但不这么干却又难以将人物心理与矛盾交代清楚。
那时代的人就像一副扑克牌,每一张都功能明确,不重样也不走样,可无论怎样搭配,只为牌局服务。
有个问题,女主自杀的手法过于浮夸,先把酒瓶敲碎,将玻璃渣堆在床上,然后脱掉内裤,光屁股坐到玻璃渣上。这种行为艺术没啥价值,必要性不大。
但是换个角度,自杀是哲学命题,本片赋予自杀以匪夷所思的形式,实际蕴藏着意图。性与死亡成为本片探索生命的手段。
男女主各出轨一次,各自杀两次,第一次都没成功,第二次都成功了,他们共同生下一个孩子,然后遗弃他。男主死后,女主也在狱中自杀。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人生太完整了——经历了不重样的苦难。正如男主自杀前所说:恐怖的世界共有七个,我全看遍了。
电影留下一个思考:是感情的破碎将女主推向了极端组织的怀抱,还是政治改变了她的人生观?我认为这是个交互影响的过程。当后人回顾这段历史时,只看结果,很难问究。
评论是写给古德伦( 莉娜·劳泽米斯 饰)的,和标题无关。
前段时间二刷此片,不知道为何眼睛酸酸的,一刷时可能被片中的大尺度小小的惊了一下下,也没太看懂里面的人物性格。再看时,古德伦就是一个没有阴暗面,心里怎么想行动就完完全全怎么表达的人,还有她那“著名”的几次直接脱光光的招牌的动作,注意是行动,虽然她的表情有时呆呆的但内心比任何人都澎湃激烈,所以后来她和安德烈亚斯( 亚历山大·费林 饰)一起也算是物以类聚。就好像影片刚开始不久,杜特·维尔汉姆( 薇姬·克里普斯 饰)问她,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回答,我必须这样做。貌似古德伦和安德烈亚斯还都是双性恋者,还有她的三角形不会收缩成直线的感情理论,也值得思考,片中的感情都是游走在两个人变成三个人又回到两个人这条线上。
按理说这样性格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比如《阳光普照》里的阿豪),但她会为自己爱的人妥协和付出。和伯尔瓦德(奥古斯特·迪赫 饰)在一起时,除了家务这些女人“该做”的事,电影里看得出她还做翻译、做编辑、做秘书、做财务甚至电话销售,自己还有教书的工作,难怪伯尔瓦德说离不开她。而且她对伯尔瓦德还很细心,很明显的就是伯尔瓦德父亲去世后回来时她在火车站接他,但是伯尔瓦德却从来没有细心的想到过这些,不仅没有这些体贴的行动,连后来生孩子貌似也是生下来了才去看望,这些不知道是不是国内外环境不同,是国外女性普遍如此独立自强?她后来出狱时也是自己一个人……
然后就是影片中的多次争吵,很明显和安德烈亚斯争吵是有打架风险的,没错,双方都打;和伯尔瓦德的争吵几乎都是以男方叫女方滚蛋结束……真的太难了。
虽然电影最后古德伦走上了极端组织的道路,但我不觉得是两位男性造成的,还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就如同她说她父亲,我觉得每次都是心里话,而且说的特别直接,所以她自己最后认定了目标,做事没有半途而废,一条道走到了极致,哪怕弟弟自杀了,儿子也没人带了。她每次说伯尔瓦德其实我觉得还是留有余地的,也许伯尔瓦德在古德伦看来还是比较脆弱的,就好像影片开头那个被父亲杀了猫的小男孩永远活在纳粹遗留的阴影下,这辈子都没能彻底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