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国家地理:人类消失之后 Aftermath: Population Zero(2008)

国家地理:人类消失之后 Aftermath: Population Zero(2008)

又名: 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 没有我们的世界 / 零人口的后果

导演: Christopher Rowley

编剧: 艾伦·韦斯曼

主演: 雷格·E·凯蒂

类型: 科幻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加拿大

上映日期: 2008-03-09

片长: 90分钟 IMDb: tt1264068 豆瓣评分:7.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该片设定了一个有趣的背景,即:如果从明天开始,全世界60亿人类 "集体消失",地球会变成什么模样?影片将 "人类消失" 这一年当作 "元年",以全新的视角,通过动画模拟+实地拍摄的方式,讲述此后数天至数百年内地球的变化。如果大家看过《I Am Legend》,该片的气氛与之有点类似。

演员:



影评:

  1. 作为纪录片本身了无新意,所展现的后人类时代是很容易想见的。但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打扫。
    没错,打扫,不管是个人的居处,还是公用设施,道路桥梁,都需要打扫。所谓的零人口时代,就是一个没有打扫的时代。而打扫的本质,就是把人的生存空间,和自然割裂开来——正因为这是一种非自然的状态,所以我们需要耗费能量,来维持它。
    所以人类社会在本质上,就有脱离自然的倾向。但我们的身体依然是动物的。正如《2001漫游太空》所揭示的那样,科技再发达,我们依然要吃喝拉撒。而一切爱恨情仇,也是建立在动物本能的基础上。于是乎,人类生存模式独有的对自然的离心力,和本身对自然的向心力这对矛盾,构成了我们的文明,也带来了无数不可调和的矛盾。


    回到打扫本身。它所维持的高能状态,其实也是一种低熵状态。因为所有建造人造物的过程,都是利用原料使之更加有序的熵减过程。但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才是一个自然状态。像人类社会这样一个开放系统,自身的熵减必然导致环境的熵增。而这,恐怕就是为什么近10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们使用越来越多的,有序度越来越高的人造物品而会导致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吧。
    而如果把人类社会放在生态圈这个更大的系统中,我们就能发现更多的问题。生态圈的特征组成者是生物。生物都要进行新陈代谢。所谓新陈代谢,就是将太阳的能量储存在能量较低的无机分子中,使多个小分子组合成能量较高的大分子的过程——又是熵减。因此生物圈本身就构成能级:有序度较低(结构简单,体型微小)的生产者数量最多,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底部;有序度越高,结构越复杂,则总体数量越少,占有的总能量也越少(在能量传递的过程中,大部分以热量的形式散发掉了)。而人类自从找到自己的进化模式后,逐渐占住了生态圈的最顶端,因此也应该是数量最少的。
    然而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一方面全球总人口呈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每个人需要消耗的能量也是以前无法想象的(以前人只要吃饱穿暖即可,现代人们享用的各种科技产品都会带来更多的能量消耗,即每个人的“生态足迹”日益变大),因此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或者一个能级,消耗的总能量在短期内增加了许多倍。这种急剧熵减的结果,使得整个系统需要通过其它形式的熵增,来达到整体的平衡。而这种形式,就是物种灭绝。所谓的灭绝,并不是化为虚无,而不过是回到混乱度更高而能量更低的无机形式,以补偿人类熵减带来的系统不稳定。
    从生态系统能级的金字塔结构,可以容易地看出,在食物链上越接近人类的物种,越容易受到影响。而实施情况也是,高级哺乳动物,大型爬行动物等,最常被报道濒临灭绝,昆虫或者植物,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则小很多。
    所以我们不得不悲观地看到,如果人类文明前进不止,像海豚,老虎,大象这样的物种在自然界里灭绝,恐怕是难以避免的事情——而这,也许也才是《海豚湾》背后的真相。


    如果我们把视线再放大一点,其实整个宇宙的历史,就是以整体熵增维持局部熵减的历史。
    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到重子,再到原子;从氢氦,到碳氧,再到铁;从匀质空间,到气体云,再到恒星行星;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生命体;从细菌,到真核生物,再到脊椎动物,再到人类,具有更低熵值的形式不断出现。也正因如此,现在宇宙中占据最大空间的是低能的暗物质。再看人类社会发展本身,也是这种熵减的体现,当今的城市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就是其具体形式。
    因此,如果热寂是宇宙不可避免的结局,那么人类是主动承担使命也好,被动背负命运也罢,都会向着下一个低熵形式不断前行。
  2. 我只是想针对这个设定...

    全篇说,人类消失,可是物品留下的话会全部腐朽,然后新的智慧生物又会重新演化出来..轮回..

    所以,有没有可能,在我们这一拨智人出现之前,已经有一拨智人曾经出现过...期间他们的文明也无比兴盛,然后有一天,变异出了一种病毒,或者某团遥远的星云放出的射线将这段文明全部推翻..一切要重新来过..

    可是我们这一拨演化的物种,还没有智慧到可以有人理解前辈留下了的已经保存不妥为数不多的东西...

    于是其实其他文明对我们当下的人类文明也没什么影响...
    我说完了~
  3. “人类对自然的掌控常常只是一种幻想”。在人类消失后之后,大自然的反击之力是比我们想象的大的多。我自认为很坚固的大厦以及雄伟的建筑其实在自然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可以伫立多年的人造建筑所依靠的仅仅只是人类不断的维护。若人类消失,一切人造建筑都会随着时间被大自然抹去,而人类文明也是如此。人类自认为可以使用工具改造自然,但事实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在大自然的修复面前不值一提。 从人类消失第一天到人类消失后的一万年,片中展示各个开始转变的阶段,从刚开始的零人类地球到最后人类文明不复存在。在人类消失的前20年,是以普里皮亚及为参考来想象得到的世界,之后也根据一些参考地区以及实验样品来推测的人类消失后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实际上,生命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有弹性,虽然没有人类的踪迹,但是生命仍在延续,生命的轨迹也将继续下去没有人类的地球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相反,其他生物会生活的更好。 而人类的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目前我们引以为傲的电子科技实际上在自然和时间面前不堪一击,我们到现在未能找到一种比石壁更久的保存信息的方法。 人类死后,尸体会回归到自然,而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城市也是。而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仅仅是对于地球一生中不到半分钟的长度人类消失之后能否留下一点永恒的痕迹?

  4. 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尽管是通过一些预设的细节(有些比较偶然)来推测可能发生的故事 "地球离了我们照样生存,但我们没了地球就活不下去" 这个中心思想在看到纪录片标题就能想到,但是看着还是有挺复杂的感觉 同样可以想到的是,先从电力和发电说起,从人类消失的前几年,基本上是电力逐渐消失 当然会提到核电和核污染,不过最后大自然还是自行解决了问题(神奇的大自然) 其实,我首先想到的是植物突然从城市里长起来……只不过这个片子告诉我们,得好几十年,这件事儿才会发生,因为人类的工业化掩盖了大自然植物生长的很多基础 但是"一个特别的春天到来"时,看到植物发芽,特别想立刻去户外种一棵树 每次在山上徒步,都只想静静看着树林发呆,并没有太多拍照的欲望,好多人徒步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为了健康,为了美景,而我一方面是为了自我挑战和超越(体能上),另一方面就只是想在植物中待着 这种感觉有时候不太好受,尤其是周围有很多虫子,或者植物有刺儿时,但看着绿色和黄色,还是觉得大自然孕育生命时的神奇 我对大自然的生命以及人文上的废墟感到兴奋,如果两者结合(正如片中所示),就是我最爱的场景了 昨天徒步乌龙沟长城,据说是敌楼保存最好而人为破坏痕迹最少的明代野长城,城墙倒塌,仅余的城墙上长满了草,很好奇再过几百年会怎么样 也很好奇片中的部分动物场景是怎么拍出来的,例如狮子在社区溜达,例如狗狗们打架 总之,爱护我们的地球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