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谋生之路 Making a Living(1914)

简介:

    1914年卓别林出演的银幕处女作。描写一个骗子在社会各种场景里制造的闹剧。

演员:



影评:

  1. 《謀生之路》Making a Living
    《威尼斯兒童賽車》Kid Auto Races at Venice
    《馬貝兒的困境》Mabel's Strange Predicament
      
       寬鬆的長褲子,緊身的外套上衣,窄小的圓頂紳士帽,大腳八的鞋子,身執一根長拐杖,少不得的還有那標誌性的小鬍子。誰?他是電影史上最廣受流傳及認識的角色:差利·卓別靈 (Charlie Chaplin 1889-1977) 的「流浪漢」(The Tramp)。還有多少八、九十後的年輕人聽聞過這位一代笑匠?我猜(或希望)大有人在,不竟在潛意識之中,總體驗過受其影響的電影、喜劇、角色。他,無處不在。
      
       電影史已起過一百年,但作為「第七藝術」(The Seventh Art) 的電影仍是相對年輕。早期電影發展主要集中於歐洲地區,當中孕育出不勝枚舉的藝術家,隨著機遇及戰火的催迫,而遷移美國,造就了今時今日荷里活的電影「霸權」。在英國出世的差利,出身於演藝家庭,但家境貧困,聽說有如狄更斯小說式的童年 (Oliver Twist 乎?)。曾當過多種散工的差利,最出色的當然是舞台演出。於1912年隨著當時參與的劇團 Fred Karno Company 到美國巡迴演出,他的喜劇演出受到電影公司 Keystone Studios 賞識,受聘作電影演員,差利當時只有二十四歲。
      
       這次介紹的三齣短片,在差利的演藝生涯中擔當重要的角色。《謀生之路》是差利的處女作。頭載高帽,蓄著八字鬍鬚的差利,著名的「流浪漢」造型還未出現,但他的喜劇感已初步成型。短短的十三分鐘,差利妝扮成有錢人的樣子招搖撞騙,卻處處碰到影片開首沒受騙的途人 (演員兼導演 Henry Lehrman) :二人傾慕同一位女子,掙取同一份記者職位。少不了的當然是 slapstick 喜劇的追逐場面,跌跌撞撞,上樓梯變「碌落」樓梯,潑水潑錯人等。上映於一百年前的二月二日,用今時今日的眼光看,是老土,但依然有它的風趣幽默。
      
       受制於導演的剪接,差利其實頗不滿意成果,認為自己最引人發笑的場面被剪掉而心痛不已,但無損他的表演天份受到認同。因為第二部拍攝的短片《馬貝兒的困境》中,據說因差利的表現太精彩,連導演 Henry Lehrman 在他出場的一幕,亦找不到下手剪接的地方,最後成為一氣呵成的一分鐘演出。而差利亦是第一次穿上「流浪漢」的造型,在差利的自傳中,他說 "I had no idea of the character. But the moment I was dressed, the clothes and the makeup made me feel the person he was. I began to know him, and by the time I walked on stage he was fully born." 。而電影其他橋段其實「熟口熟面」,穿著睡衣反鎖於走廊,誤入陌生異性房中惹起誤會;差利則成為喝醉酒的「流浪漢」,劇情上比較跑龍套。雖則差利是第一次裝扮成「流浪漢」的模樣,但影史上「流浪漢」第一次與觀眾見面的,是攝於《馬貝兒的困境》之後,卻早兩天放映的《威尼斯兒童賽車》。
      
       《威尼斯兒童賽車》比較起前述兩齣短片,相對是即興的演出,原則上沒有一個嚴格的劇本。「流浪漢」打扮的差利出現在一個兒童小型賽車的場地,對出現在面前的攝影機充滿好奇,經常扮作不經意地在鏡頭前走過或駐足觀看,被攝影師催趕後又走回來,可謂「死纏爛打」。短片只有六分鐘,用 "mockumentary" 的角度看確是比較有趣,事關賽事及途人都不是事先編排,途人用不知情的的眼光,好奇地看著在賽事中途徘徊走動的差利;紀錄賽事的攝影機原來是在拍攝劇情片,除了差利在鏡頭面前走動外,攝影機及攝影師更會在鏡頭前出現,觀眾既是透過攝影機的角度,又是以途人的身份,來觀察這位「流浪漢」。而「流浪漢」亦成功地融入觀眾群中,化身為平民大眾的一份子,預見了往後這角色如何能引起廣泛共鳴。
      
       一百年後的今天,上述三部短片還有否可取之處?故事性的薄弱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就如參觀歷史博物館一樣,你不會質疑展品在今時今日的實用性。歷史是一個見證者,差利·卓別靈的「流浪漢」是全球最多人認識的電影角色之一,見證著電影是全球共通語言的默片年代;試把他的電影在語言不通的偏遠地方,沒有配樂的情況下放映,人們依舊看得津津有味,這便是電影最單純的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