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午后弥撒(台)
导演: 弗兰·克朗茨
编剧: 弗兰·克朗茨
主演: 布瑞达·伍尔 Kagen Albright Michelle N. Carter 玛莎·普林顿 詹森·艾萨克 里德·伯尼 安·唐德 Michael White Campbell Spoor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21-01-31(圣丹斯电影节) 2021-10-08(美国)
片长: 110分钟 IMDb: tt11389748 豆瓣评分: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很容易联想起《Carnage》。同样是两对父母讨论孩子的纠纷,但名字吓人的却是充满讽刺的黑色喜剧,而本片则自始至终压抑悲凉痛不欲生。
我先撸撸四个人的主要观点:
被害者父亲:他反复强调自己不会发起关于该事件的诉讼。他试图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整件事,阅读了很多精神疾病的研究成果。他此次会谈的目的就是想要为他的一个观点寻找证据,即开枪者的行为必是有征兆的,所以是可以被其父母纠正或阻止的。此外影片还暗示他参与了禁枪运动。
开枪者父亲:他是四人中最理性的。他举出很多证据,说明他的孩子没有精神病,更不反社会。他承认他的孩子抑郁且孤立,但无法知道其杀人动机,自然也很难事先阻止。他说他自责且后悔,因为任何一件事情的改变都可能避免那个最坏的结果发生。但问题是,在那个最坏到来以前,他做了所有他认为对的事。就像《一一》所说,人生再来一次,可能没有什么不同。我一直很认同这个观点。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突然、随机、无法预料,甚至施害者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害者,毕竟我们本没有自由意志。
开枪者母亲:她一直努力的想把爱子和杀人者两个身份分开。在母亲眼里,儿子永远是自己的宝贝。她爱他,他也爱她,只是长大后,她越来越不了解他。她说,他的出生可能对世界不是好事,但对她一定是弥足珍贵的。我可以理解。我也主张对事不对人、事情感情一样样分开评判。
被害者母亲:她希望她的儿子没有白死。言外之意,她希望这场悲剧能带来一些正面的、深远的影响。可惜没有,好像人死了,世界依然冷漠的运转。这是她不能接受的。后来开枪者母亲让她讲了一个她儿子的故事,她意识到,所有关于他的回忆都是他留下的痕迹,都是有价值的。她因此释怀了。她甚至说她原谅了凶手,因为她自己也想走出伤痛。
影片最后在包容和希望中结束。教堂的设定有宣扬圣公宗的嫌疑。
一桌,四人。丝丝入扣,揪心断肠。拼的是表演(说教科书级不过分吧?),靠的是剪辑(每句话捕捉特定人的特定神情),但最最重要的,无疑是真实合理连贯的台词。除了巧妙的将整件事情的原委一点点托出,除了那些简单但精妙的金句,导演对人物性格和情绪的把握堪称精准。比如被害者父亲,一开始很冷静,后来激动时也说出了想看对方受苦的“狠话”。有点像《步履不停》里的母亲,每年叫被救男孩来家里吃饭,其实有着不可告人的私心。讽刺的是,他的愿望成真了,对方确实生活在巨大的痛苦之中;只不过痛苦并非(主要)来自自责,而是来自跟他们一样的丧子之痛。我认为这也是本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即少见的着力表现施害者家庭的不幸。看着最亲的人杀人后自杀,这是社死和心死的双重打击。你可能会说他们有教育失职之罪所以活该。但至少从对话来看,开枪者父母并未犯明显错误:搬家,因费用过高停止心理治疗,未对新学校交代孩子以前劣迹,听信孩子谎言,选择往好的地方看,以及未能以身测试孩子底线(即母亲最后讲的那个故事)。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做得更好,似乎也不该苛求他人的完美吧。
Fran Kranz演了二十年戏默默无闻,花不到30万第一次编导却赢得一片赞誉(烂番茄95%)。这该叫苦尽甘来还是回头是岸?
1,【对话电影】,这种形式,有点新鲜感。 2,电影开篇节奏慢,吊胃口功底不错。但是,当甩出主要戏剧冲突时,期待值有些打折扣。 3,【受害方】夫妇在表演上,明显优于【加害方】夫妇。而【受害方】两夫妇中,更佳的,无疑是【父亲】——也是4人中唯一的熟面孔。查了一下,原来他是《哈里.波特》系列里【马尔福】父亲的扮演者。 4,最后,可能是文化背景不同,也可能是个人理解差异,个人首先不太理解这场会面的必要性。其次是不理解会面中,关于双方家长谈及各自孩子的【温馨瞬间】,包括带来展示给对方看的照片和蜗牛罐。
一场高中校园枪击案,造成包括持枪者海登在内的11人身亡。
海登孤僻、不合群,本身就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但海登一直默默忍受着,积攒着仇恨。
事发后,当地的圣公会安排双方父母见面,目的是通过诉说和倾听,消弭仇恨减轻痛苦。
场景固定在房间内,形式很像《杀戮》的家长研讨会。
双方父母没有谩骂、动手,更没提索赔,只是彼此倾听,最终达成和解。
受害者妈妈选择放下,因为她自己也想走出伤痛。
生命因为重大的丧失而永远改变。
失去至亲是无法翻过去的一页,每次想起心还是会痛。那是一种能伴随你一生的痛。
但即使哀伤没有终止,生活的意义也依然可以重建。说白了,就是带着痛苦,好好活下去。
这是2021年上映的一部电影。从一开始看这部影片,就有一种很怪的感觉,剧中主要人物就四个人。从头到尾坐在桌子面前说来说去。观众与其说是看电影,倒不如说是在聆听一场讨论会。
讲的是在一次高中校园枪击案中,一个学生海登杀死了包括艾文在内的十个人。自己也自杀死去。事情过去后,当地的圣公会安排艾文的父母杰伊和盖尔和海登的父母理查德和琳达见面,目的是通过互相的倾诉彼此消弭仇恨减轻痛苦。他们四人在圣公会教堂为他们精心准备的房间里,从开始的客套,到共享彼此的照片,诉说儿女们的成长,一直到发案过程的陈述,愤怒的质问和痛苦的发泄,最后终于慢慢的理解了彼此。
影片的情节很简单。包括枪击案的整个过程都是通过他们四人口中讲出的。场景固定在房间内,唯一的室外景色就是他们偶尔在凝视着路边栅栏上那个飘动的红布条。他们互相之间的话语完全出乎于咱们国人的意料之外,没有谩骂和动手,更没有漫天要价的赔偿金额,只是互相间的诉说。这种诉说的内容我也有许多没有搞明白,我相信并非完全是翻译的词语不准确,而是我自己迟钝落后的头脑跟不上他们的思维。但是从他们之间的交流中,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情感,如何看待社会,如何化解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观众们仍然会从中得益。尽管如此,这部影片整体情节沉闷晦涩,并不是一部适合我们休闲欣赏的电影。当然更没有值得小心躲避的剧透了。
双方父母的见面,这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更是一个尴尬的时刻。他们四人的目的,并非有什么功利的目的,也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更不是增加仇恨。如杰伊所说:“我们今天要表达自己,但不要质问;要有好奇心,而不是抵御性;更不要有复仇的心理。”他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不要用枪瞄准这里,要用健康的心理来注视这里。”盖尔也说:“我不能再让痛苦控制我的生活。”同时他们也知道,留在心中的伤痕是永久不会消失的,但希望这伤痕能够慢慢平抚。他们并不指望精神上完全解脱,只希望通过彼此的交流,理解对方,也理解自己。
他们克制住自己的悲伤,彼此缓缓的诉说。当谈到自己已经死去的孩子时,各自都显露出做父母的骄傲和关爱。琳达从一进门,那双眼睛就一直是忧郁的。谈到海登的性格很孤僻,不合群,一次次的惹母亲伤心时,不禁掉泪。此时盖尔觉得琳达是在推脱做父母的责任,很生气。她猛的站立起来,拿出一盒纸巾,重重的放在琳达的桌前。琳达则抬起忧伤的眼睛看着盖尔轻轻说:“谢谢你。”这时的琳达,一直怀有歉疚之情,痛恨儿子的行为,却也仍旧怀有骨肉之情;而盖尔,虽然愤怒,虽然痛惜儿子的无端被杀,可仍然在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此时双方的情感流露都非常有分寸。
在分析海登的动机时,杰伊向对方提出了很多疑问。理查德告诉他,他们自己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当发现儿子性格的异常时,也曾经找过之前和海登关系很好的老师,也曾经找过心理治疗师,并按照嘱咐去做了,但是作用并不大。我想,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更相信理性,以为理性指导下的行为都是正确无误的。其实,人的情感是多样的,公式化的理性分析未必能解决细腻复杂的情感问题。情感只能用情感来化解。走入歧途的情感只能用用更强烈的情感使它回归。可是再一想,我的这个结论不也是理性分析的结果吗?
杰伊夫妇在此之前,只看到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在和理查德夫妇交流后,他们才知道对方实际上背负着更加沉重的负担。理查德说:“全世界都在为10个人默哀,而我为11个人默哀。我不能把他排除在外,他也是在痛苦中死去的。”他又说:“他毁了你们的生活,也毁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他们夫妇在事件过去后,甚至找不到安葬儿子的墓地。社区妇女组织也拒绝琳达的加入。他还要面对十个家庭的指责。所有人都会暗自说,他们应该受到这样的惩罚。可是实际上,他们同样是无辜的受害者。理查德的家庭受到的损失更大,他们的精神受到的打击也更大。他们更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
我在想,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咱们这里,我们会如何对待如何处理?按照咱们现在的文明程度和思维理念,受害者家庭在悲伤和痛悼之后,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怎样尽可能多的得到赔偿吧?我本人曾经参与处理过类似的事情。最后的感想一是焦头烂额,二是悲哀,为逝者,也为活人。
影片临近结尾。两家人该说的都说了,互相道别。但是都有些欲言又止的模样。心中的那个结并没有彻底解开。理查德带着琳达走向门口。而杰伊和盖尔还在向圣公会教堂的人员道谢。突然,琳达返回了。她站在门口,对杰伊夫妇说了一段话。这段话有点长,但还是原样抄在下面:
“我有个故事要告诉你们。在他16岁时,他有一周过得很糟糕。我为他感到很难过。那些孩子怎么会那么残酷?但我又不能让他情绪崩溃。我们感到很孤独。理查德每天工作到很晚。我做了晚饭,但他不想吃。我想跟他谈谈,但是他不想。我去了他的房间。他在电脑上。我责怪他:‘你必须开始干点儿正事了。如果你不能快乐,至少你可以做的好一些。’他对我尖叫:‘我不想快乐,我也不想做的好。’‘为什么?’我喊道。然后我们朝着对方大喊大叫,我们都很伤心。我还记得,我们都很害怕,事情发生的非常快。然后他说:‘在我揍你之前,滚出去!在我把你揍的屁滚尿流之前,滚出去!’我向上帝发誓,他当时很恐怖。我回到了我的房间,我锁上门。盖尔,我真希望就放任他打。对他说:‘打我吧,你打我吧,亲爱的。你想打多久就打多久。’因为那样我就认清他了。我就会知道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琳达的本意是,如果让海登把全部的恨对自己的亲人发泄出来,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枪击案了。
不过我的理解,编导是特意将她这段话的重点放在前半段上。这也是影片的转折和高潮。在她的话中,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在他16岁时”,以及“那些孩子怎么会那么残酷?”海登不合群、孤僻、抑郁。这种性格导致他在学校没有朋友。因此也成为了校园霸凌的对象。而且这种对海登的欺负从很早就开始了。每次对他的欺负和凌辱都是令人发指的。海登忍受着,并积攒着仇恨,这种仇恨从对一个人逐渐蔓延到学校的所有人。他悄悄的制作钢管炸弹,偷来同学家里的枪,为父母留下遗言,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行动。他并没有在自己的教室行凶,而是到了别的班级,艾文也因此成为了牺牲品。
我们看这个电影,除了要谴责海登的杀人罪行外,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惨烈的事件?难道这都是海登一个人的责任吗?任何事情都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如果海登是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生活,如果大家都是和谐相处,如果没有校园中那些非人的欺凌,还会有后来的枪击事件吗?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生来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人类是在进步还是在回到原始时代?为什么在美国这样的“文明”社会中还会出现这样野蛮的事件?
影片结尾,人们在听着教堂唱诗班的歌声,似有所悟。或许编导告诉的我们的办法就是皈依宗教吧?但这不是我的办法。我的期望就是:这种事儿千万别摊到我头上。
王安忆说过:“其实我们有很多生活是为了回忆而准备的。”只希望我们的生活中充满幸福美好的回忆吧!
本人评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