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翻开了《私立小学闯关记》,于是我翻出了以前就想看的日剧《她们的阶级》。 第一集一群贵妇穿着颜色统一的深蓝色套装裙,简直跟《私立小学闯关记》的开头一模一样。而且第一集一出来,就是这个味道!这就是日本,这就是日剧! 看评论很多人说什么太天真啊、不真实啊,第一集就是爽剧开头啊,看平民女大杀四方,有钱的女人也都不是坏人,坏人都让老公婆婆当了,有钱人和平民女一起对抗糟糕的社会环境和制度,谁都知道假,但看着爽啊。如果想看有钱人的明争暗斗,去年我看过的那本《上流儿童》就挺不错。而且虽然是爽剧,但是每个家庭的故事和面对的问题都非常真实,只是现实中很可能没办法像剧里解决得那么完美而已。 另外,安达佑实真的从小好看到大啊。 我还去搂了一眼中国翻拍的《加油!妈妈》,一点儿都不爽,心梗...可能是很多问题太本土化了吧,而且小孩子的演技真的不如日本。 豆瓣评论里提到《她们的阶级》像《丧失名字的女神》,放入想看列表。其实第一集里也提到了妈妈们都不再称呼彼此为“谁谁谁妈妈”了,而是会叫名字,这或许是日本的妈妈们有意识做出的改变,但是我现在在幼儿园的家长里基本上还是“一一妈妈”的身份。 我的感觉是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中国孩子的妈妈们关系没那么紧密,并没有形成日本“妈妈友”那样的圈子。她们有各种活动让所有家长聚在一起彼此熟悉,而至少我身边的妈妈们很多还是要上班,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大家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我会有意识地在我知道名字的情况下称呼名字,但确实有很多人我并不知道名字,而且还没有社牛到会主动问,所以不知道名字的人还是会以“某某妈妈”称呼。 有一点让我印象挺深刻的,幼儿园的王者マリエさん是自己家里有钱,老公入赘的。而且姐姐好好美。查了下演员檀丽,宝冢出身,娘役top,前夫是及川光博,キラキラ感満載。 她家那条线是从头串到尾的悬疑线,其实没啥好猜的,信的哥哥出现的时候基本上情况已经清楚了。檀丽太好看了...虽然这种角色总让人觉得一定隐藏着什么阴谋,但是她一直到最后都是好人,真是太好了。我一直以为她大儿子出问题是被她丈夫逼的,结果连她丈夫都是好人..结果是家族的锅...财阀家太可怕了。 聪子和婆婆在合唱发表会婆媳大战那一场,なんだかぬるい感じ。日本人果然都是体面人啊,都到这个份上了,还能做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果。可能在日本,嫁进有钱人家的穷媳妇能把话说到那个份上已经很不得了了吧。 我很喜欢女主家那条线,离婚之后孩子和父母应该如何相处。确守要分人,但是女主确实选择了一条最好的路。
我在香港和日本都特别喜欢遇到小孩子,并且觉得,能遇见这么可爱又懂礼貌的孩子真的太幸福了。甚至有时候会因为小孩子很乖,而忍不住跟家长聊起天来。
可是,我却并不喜欢在国内与陌生的孩子共用空间,因为除了朋友的小孩,能够在路上,随机遇到非熊孩子的几率着实不高。
但正如这些熊孩子的家长们用以道德绑架时说的那样,“它只不过是个孩子啊!孩子哪里懂这么多?!”,我对这句辩驳也是深以为然,且从来不认为应该直接把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毕竟熊孩子的问题,不过都是熊家长造成的。
所以,我讨厌的并不是熊孩子,而是熊家长,孩子终归是可以教的,但熊家长却无可救药。
最基本的社会角色不是父亲、母亲、孩子,而是好父母、坏父母、好孩子、坏孩子。
好父母分为两种:爱心大使和明君。爱心大使会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也就是说爱心大使既鼓励善,也鼓励恶,所有孩子不管做什么,他都会支持。在别人看来爱心大使扬善扬恶;后者是有原则的,惩恶扬善。
坏父母也分为两种,恶魔和昏君。恶魔是不管孩子做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做,他都予以打击。也就是说恶魔既打击善,也打击恶,惩善惩恶。恶魔和昏君都是坏父母,区别在于,前者全部打击,惩善惩恶;后者是非颠倒、惩善扬恶。
相应地,好孩子也有两种:幸运儿和讨好者。幸运儿趋善又趋恶,讨好者趋善避恶。幸运儿自我感觉好,讨好者希望别人说他好。
坏孩子也有两种:苦命人和叛逆者。苦命人避善避恶,叛逆者趋恶避善。苦命人自我感觉不好,叛逆者希望别人说他不好。具体地,苦命人又可以为分两种:一种叫“弃婴”,主要是缺爱;一种叫“受害者”,主要是受到“虐待”。【1】
我们这个社会,并没有真正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却要求我们这层出不穷的“次品”成年人制造出一个接一个的下一代。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结婚,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养育孩子,但我们都自以为只要存在男女,只要有生殖功能,便鲁莽地将生养孩子这困难又复杂的事情,视作理所当然。
而这些孩子品质如何,归根结底,取决于它来自怎样的家庭教育。
很多人希望孩子能够“懂事”,这种近乎痴人说梦的能力。但你长大以后回过头去看,那些过早变得“懂事”的孩子,心理却又多多少少带点扭曲。
希望孩子读书时不早恋,大学毕业以后就立刻结婚,找到心仪工作的同时,还得一胎二胎接着完成任务,首套房接着换学区房,供书教学一层层、一段段地走完固定模式的中国式家庭轨迹。
但这期间,从来没有人着意提起这条被强行设定好的故事主线,会有多少无情和残酷的分叉,好似谁都从这路上一路平安走来。那么,既然有了路,其余的跟着大伙一起走便是了。
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听话,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聪明,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懂事,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努力,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某某重点高中,不如比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出国留学还考到了全额奖学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年薪过百万,不如别人家的孩子30不到就儿女双全,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投资得力,不如别的孩子得到重用前程无忧……
曾是孩子的我们,都有一个永远打不赢的神对手,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最终,孩子被每一对新任父母或得到延续的家族,推到了毫无胜算的战场上,试图用来击毁这些矗立在家长们内心深处,如同心魔一般的“神对手”。
梨香的性格蛮横而且固执,背后是一个一直惭愧于自己曾是在职身份,惭愧于自己并不是称职母亲的妈妈,面对那些全都牺牲了个人事业和前程的妈妈们,她有着强烈的自卑。
所以,但凡是与梨香有关的事情,只要是出问题了,在她看来也总是梨香的错。她第一反应总是自己说抱歉,而且强迫梨香说抱歉,对背后发生的一切和导致事件的原因概不追问。
都说我们内心深处住着一个孩子,有时候父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排除正是他们对待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孩子的态度。
梨香的妈妈为了更好地履行一个称职母亲的职责,放弃了顶尖级别销售的工作,退居幕后,让孩子的父亲继续在事业的前头拼杀。
在男人看来,自然应当让妻子操持家务,由她独自去承担照料抚养孩子的任务。独立女人自己也认为,结婚以后她必须承担这些义务。她不愿意觉得他的丈夫被剥夺了假如他和一个“真正女人”结婚本来可以得到的种种利益;她希望干得漂漂亮亮,做个好主妇,做个有献身精神的母亲,和传统妻子没有什么两样。这个任务很容易压倒一切。她承担它既是出于对她伙伴的尊重,也是出于对她自己的忠实。【2】
这个社会总认为女人得成为母亲才算是个“女人”,但社会虽然会对女人成为母亲表示恭喜,却不会替母亲分担任何责任。因此女人或许会对成为母亲感到高兴,但一旦孩子出生,她们就会立刻察觉自己得付出多么大的牺牲。【3】
贤妻良母这种能力,并不是女人一生下来就能够自动继承的,需要后天的学习和领悟。
显然,相较于销售的工作,梨香的妈妈并不那么擅长相夫教子的事务,但在无法两全的境况,通常是女人因为收入和职位仅次、或远不及男人的情况下,主动放弃工作这项选择,而当上了全职太太和全职妈妈。
“说实话,女人们要的两全其美根本不存在。我们不能什么都要。是不是真的一次性什么都要?要是现在不开始,你害怕未来会有变化。要孩子你能等多久?但女人试着从工作中得到全部满足,付出了男人不用付的情感代价,工作几年后女人还是可能会比男人觉得更幻灭,问题却是,我们没办法改变,除非男人也想改变。”(卡罗尔/26岁/外科医生)【4】
隐忍只是一个开始,不会结束。
在幼儿园内,在妈妈们的这种隐秘阶级内挣扎求存,努力稳定在一个尚且能够让人仰望而不至于被打击的位置;在家里,明知道丈夫出轨,明知道出轨的对象是自己曾经的同事,囿于丈夫的大男子脾气,和没有能够独立生存的经济收入。
不得不憋着一口气,努力地求生存。
人都是从孩子一步步变成了大人,自保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
而近乎偏执一般的自保,几乎都是被父母处置问题的不公造成的。很多“自以为”懂礼貌,有礼节的父母,都倾向于在出问题以后,第一时间“问责”自己的孩子,“问责”的工作却不过是走个过场,终究是为了立即实现“问责”完成以后的惩戒和公开道歉。
面对自己内在那脆弱又敏感的孩子,她选择了熟视无睹地继续隐忍,面对梨香的时候,也是近乎一样的处事方式,主动低头、息事宁人,成了她可以对付生活各项难题的办法。
息事宁人,固然是成年人在本就焦头烂额的生活中习得的应对技能。
但成年人早就明白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不公平,懂得自我调节和排遣。孩子只知道被冤枉,被委屈,只知道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在关键时刻,并不会站在自己这里。
孩子会无数次去试探父母的想法,直到一切烙印在条件反射式的思维习惯里。
既然没有人会在孩子需要公义的时候,站在它身边认为它是对的,那么,又如何能够阻止孩子成为一个真正锱铢必较,甚或是欺凌弱小的暴君呢?
婆媳问题,并不是我想说的内容,我身边也并没有什么恶婆婆的案例,真的把问题摊开来讲,可能也不过是门当户对和待人接物这等问题,我不希望上升到批判婆媳任何一方的层面。
婚姻在很多时候并不仅仅是在家族人数上做加法,而应该是在产生新的核心家庭以后与原生家庭做一个简单的减法,男女双方,其实都应当从原生家庭的背景中抽出身来,去担任一个新的角色,那就是父亲和母亲。
婆媳问题,或者原生家庭过度干预新的核心家庭的本质,就是新组建的家庭中的夫妻角色,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自身孩子和成人之间身份的分割,甚或是完全混为一谈。
优辉有一个专制独裁的奶奶,一个无力改变现状的母亲,和一个选择对纷争视若无睹的父亲。
奶奶可能也曾以同一个办法培养优辉的爸爸成才,因此,认为无需考虑兴趣,只需要不停地努力和拼命地练习的方式,放诸自己孙子身上也并没有任何问题。
不仅要不停地练习小提琴,不仅要在补习课上聪颖过人,还要在大合唱前突然拔高式地调整小提琴演奏的难度。因为太有自信,所以不断苛求。
对优辉来说,这可是没有问题的,对不对?
无力反抗的母亲,和不愿参与纷争的父亲,使优辉近乎习得性无助地妥协。越是能够同情和理解母亲的处境,便越是会把自己绷紧的弦拉得更紧。
孩子排遣压力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无忧无虑地玩耍,哪怕只有一个小时,玩耍都是能够让孩子忘却压力和烦恼,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为了让母亲不被怪罪,优辉选择“懂事”地放弃玩耍这个选项,但他却并没有察觉到那根濒临断裂的弦,正在传来刺耳的声音。
他最直接的反应是身体上的不适,某种假性病症,是因为压力造成的不良反应,而假性病症会随着压力缓减而缓解,所以,往往不会在造成任何重大失误之前被察觉和重视。
家境优渥,是幸,也是悲。
作为家中下一任的“继承人”,他得到的苛求,远比呵护来得多。可是努力这种事永远没有什么尽头可言,所以,努力成了他唯一可以朝向的目标,也成了他永远到达不了的彼岸。
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努力和天资,到底不能够等同。
既然达不到顿悟的天分,就需要有渐悟的时间。优辉却两者都没有,在表演前的身体不适,在表演过程中的紧张分神,都是预料之中的事。
我们总以为不打不成钢,但是艺术修养是打不得的,甚至强迫不得,勉强不能。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光靠没有感情的训练,最好的结果是落得庸才的下场,最坏的结果是断送了孩子本来有机会热爱艺术的可能。棍棒下出人才,不排除是在育儿这件事情上的幸存者偏差。
因为,当最坏的结果到来时,孩子已经在以“成年人”的身份接受审判。而一旦孩子变成了大人,一切的错,都已无法改正和弥补。
小信背负了比其他孩子更沉重的成长压力,家庭条件最好的他,有着一个小学就辍学并且性情大变的哥哥。
朋辈所造成的环境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小信最不幸的,是这种朋辈的负面影响是来自于亲人,有无法被斩断的联结,又容易被误以为是血脉上的缺陷造成的影响。
但并不是所有有着不成器的哥哥的家庭,都会有不成器的弟弟。所以,关键不在于哥哥是否成器,也不在于弟弟能否成器的几率。
关键在于父母在第一场失败的育儿经历后,是否能够重新走出阴霾,是否总结到了失败的经验,是否知道怎么去改正。
这个家庭里有一个近乎致命的问题,便是有着一个不能真正做主的父亲。
被远亲家族扶持,而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爸爸,名义上是这个家族新任的管理者,实际上不过是被这个家族借去优良的基因,仅此而已。
人们都深信贫穷的基因不会遗传,但聪明的基因或许可以。
所以,只有女儿的家族,理所当然地通过培育和选择女婿的方式,稳定家族发展和血脉的传承。
不能够很好担任父亲角色的父亲,虽然可以与太太相敬如宾,但相敬如宾不等于温存,他们可能是战友,但不一定是爱人。父母之间是否能有真正的爱情和友谊,某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出现重大问题时,能否得到妥善的解决。
不能作主的父亲,自知可以抗争和改变的板块极其有限,所以,每次在哥哥这个问题爆发成冲突的时候,他仅仅只作为临时调停的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人。
当你解决过冲突,便知道问题激化成冲突的时候,永远需要一个调停的人先解决眼下的冲突,还需要一个能够从根本解决问题的人,去终结和化解以后可能会继续发生的问题和冲突。
如果撇除父母无法解决问题的内因,而单纯地把孩子的不成器,当成是意外和不可抗力,那么,本应该有前车之鉴的父母便立即失去了可直接参考的经验教训。却又因为意外和不可抗力,诱发了内心的惶恐、焦虑和不安、不自信。
未曾反思过的悲剧,随时会重演,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樱子算是最幸运也是最不幸运的一个,有着要冲破阶层固化的父母(双方或单方面),从理想化的未来角度来看,对孩子诚然是有益处的。而冲破阶层局限的话题,几乎只要有阶层,只要有不公平的待遇,只要有不同层级的收入的地方,就会自然存在想要冲破阶层人们。这仿佛已成为社会大部分的人,发自内心的需求。
冲破阶层局限本身对于孩子的未来和前程是有利的,但是不曾客观考量自身条件和能力,而盲目的试图冲破阶层局限的父母也是愚蠢的。
初衷再好,但冲破固化阶层不成,可能是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任何可以冲破固化阶层的人,都需要有稳固的安全网。
而最吊诡的是,单身的人冲破固化阶层的机会最大,但有孩子的家庭却有最迫切的冲破固化阶层的意愿。
也就是说,打从我们结婚开始,一直到生孩子,最终止于二胎,这冲破固化阶层的风险会越来越大。
而安全网的稳固程度,就取决于我们资产的厚度。
冲破固化阶层这事儿,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有赌注,还要有运气和际遇,甚至还需要有不惧怕暂时的亏损和套牢的韧劲。
可是作为父母,你会愿意让孩子处于所谓的教育鄙视链的底层,能毫无愧疚和自责地,让孩子成为那所谓的“输在起跑线”的人吗?
如果故事没有朝着阳光的方向继续推进,如果樱子的妈妈没有在拍摄AV现场里被解救,如果没有爸爸的谅解和用积蓄清还债务,如果樱子还仍旧在强迫自己通过抄袭来换取虚假的升学能力,等一切泡沫爆破的时候,下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会向着樱子提前打开。
量力而为,随遇而安,也正如飞机上的安全教育一样,你必须要保证好自己的安全,才能照顾同行人的安全,这是同一个道理。
阳斗可能是这一套剧情里,最有爱和最阳光的一个设定。
但基于日剧十有八九都是生造出的和谐、美好、幸福和温暖的情况,本就与实际大有差距。
因此,阳斗这面镜子折射出来的,是妈妈这个角色正面的引导和积极的意义。
总要有一个好的镜像,你才会知道努力的方向,阳斗大概就为了起这么一个作用。
它铺开了一张近乎完美的育儿愿景,那就是母亲只要有足够的爱,足够地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光,足够坚强和能对抗生活压力,孩子就会善解人意,懂事努力,还很有机会略带过人天赋而获得赏识和培育,不需要有钱,不需要冲破固化阶层。
撇开主角光环的好运气,阳斗的善解人意和懂事努力,成了可提供给母亲的精神支柱。
的确,这也是实际可操作的,只不过是它特别费劲,是需要母亲跟着孩子一同成长和经历,是需要母亲发自内心地,想拥有的这段与孩子一同成长时光,是母亲需要内而外不断调整的过程,是要有充分的信心,和近乎不可被打倒的坚韧,才能达成的状态。
生儿育女,是一件不知道收益如何的风险投资,唯有爱才是让人愿意尝试的理由。
相比如同镜子与分身般的孩子,缺席的父亲们也是这部日剧让我特别喜欢的设置点,每一个有问题的家庭,都不仅仅有一个不够完美的母亲,他们背后都还有一个不能称作是父亲的父亲。
由于蛮横和粗暴的社会分工,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引导下,父亲成了仅仅作为赚取各项生活开销的主要负责人,而被豁免或者被剥夺直接参与育儿活动和家庭维护的责任。
男人只需要懂得赚钱就好了,养育孩子的事情应该让女人来。
这样的认知不知道祸害了多少家庭,丧偶式育儿可能过于夸张,很多母亲过着的是离异式育儿,拿着像抚养费一样的补贴,父亲则享受着如同探视般的育儿待遇。
撇开赚钱养家的压力,在父系权力为主流的社会里,大多数父亲只享受了育儿的甘甜,试问谁不向往既有子嗣,还能够在孩子哭闹拉臭臭的时候举高高,只管找别人负责的生活?
如果母亲们的努力达不到100分,剧里的父亲们则没有一个是达到及格线。
男人相较于女人更幸福的一点,在于他们内心深处,还残存着自以为婚后和养育孩子以后还能很好地做自己的错觉。
然而,婚姻从来不是一件你既可达成家族任务,还能够随时放飞自我的好差事。
现在的男人和女人分担工作和家庭责任时,要找到真正实用的平衡办法,就要经历磨练和错误,而不能把自己厌倦的现时当成对方生活的梦想。对男性来说,这更为艰难,因为在初期,他们的平衡还是失衡不是显而易见的。【5】
我们一度利用对家庭的操纵,让男人在情感上变成孩子,依赖我们,让他们远离根本的、温暖的日常生活的现实,如果我们放弃这种操纵,会有什么在等待着男人和我们?允许男人揭去面具,流露出他们的敏感、渴望、脆弱时,他们的真实力量又是什么?即使如今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男人来照顾我们,界定我们的存在,因为我们不再像过去那么依附,那么我们能否自由地承认,在新的家庭中我们仍然需要、仍然希望男人和我们相爱,和我们生儿育女,和我们分担照顾孩子,处理家务、享受快乐、共同承担经济责任和风险?可是女人愿意平等地和男人相爱吗?男人又需要什么呢?【6】
男女双方都应该清楚认识到的是,能不能彼此体谅和包容的关系,决定了婚姻的质量,能不能在婚后成为队友的婚姻,决定了养育孩子这件事的成败。
而身心健康的孩子,是需要由父母各自承担其照顾和性格上潜移默化的责任,生养孩子从来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情,是需要投入感情、时间和耐心才能做好的事情。
孩子不会天然又永远地深爱自己的父母,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也永远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包括养儿防老这样的愿景。
自然,在养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很难界定怎样的状态属于成功,怎样的状态属于失败,但我一直相信,一个和睦美好的家庭,便是成功的模样。
不在于爸爸有多成功,也不在于妈妈如何逆龄生长,更不在于孩子考上了怎样的重点大学,甚或是担任了如何了不起的职务。
毕竟,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值得追求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隐藏的人格/黄国胜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11第1版 ISBN978-7-5502-8837-9
【2】第二性/(法)波伏娃 著;陶铁柱 译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年2月第1版 ISBN7-5068-0698-3
【3】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日)上野千鹤子 著,杨士堤 译 联合文学 2015年7月初版 ISBN 978-986-323-119-6
【4】、【5】、【6】第二阶段/贝蒂弗里丹 著,小意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5第1版 ISBN978-7-214-04522-5
延伸阅读/观影:
1.《第二性》(第二卷)-西蒙娜 德 波伏娃(法国)
2.《第二阶段》-贝蒂 弗里丹(美国)
3.《女性的奥秘》-贝蒂 弗里丹(美国)
4.《隐藏的人格》-黄国胜(中国)
5. 《Keeping Women and Children Last》Ruth Sidel(美国)
6.《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上野千鹤子(日本)
7.丧失名字的女神 名前をくした女神(2011)日剧
8.你是好孩子 きみはいい子(2015)日本
9.我们这一天 This is Us (第1-2季)美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