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午后之爱 L'amour l'après-midi(1972)

演员:



影评:

  1. 当男主角弗德里克坐在午后的咖啡厅里,望着来来往往的穿大衣的穿貂皮的牵着小狗的、神色落寞的匆促苍白的高傲孤独的女人们走来走去,幻想着和她们之中的每一个发生一段艳情的对话时,我们其实就可以知道,婚外情就像时刻表的那列车一样,将会准时抵达他空洞无聊的生活。

    这是侯麦的道德故事中的最后一个故事。男人经过了重重道德的考验,终于抵达婚姻。像所有中产阶级一样,他的婚姻美满而又乏味,就像他的妻子一样,有着端庄的面容和平板的身材。

    弗德里克有自己的事业(一个小公司),有一个拥有体面而固定职业的妻子(中学教师),还有两个新生的孩子,在这个社会看来,他的生活美满,而且他必须维持这种与他的地位相称的美满。所以,当那个走过许多国家、换过许多情人的克洛伊大大咧咧地冲进他的美满生活时,他断然地拒绝了。他对他的妻子说,这是一个“凭着冲动做事的女人”,“还是保持安全的距离为佳”。

    他漫不经心、不无排斥地与克洛伊周旋,开始时只不过是多一个调情的对象,就像他与办公室里的那些美女们一样,只不过“能更深入一些”。但是克洛伊那满不在乎的风情和富有挑逗意味的奔放热情却一点点让他陷入更深一层的矛盾。

    “我们晚上见面。”

    “哦,不,我们只能安排在下午见面。”

    当克洛伊提出在晚上约会的提议时,他再一次断然地拒绝了。在他的心里,与克洛伊的这种约会只能是午后小休的一个调剂,正如对他平淡的婚姻生活的一个调剂。他喜欢她,享受这种约会,但是也就仅限于此了。在他的心里,午后和晚上有一条界限,午后就像是婚姻里这种暧昧的灰色地带,而晚上就是那个桃色但危险的界外。所以,每次关键时刻他就像唐僧一样,对克洛伊说“我爱我的妻子”——他是自己的那只孙猴子,每次都得给自己念咒语。

    只要你纵容和放任,生活这头野马总会带你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去,何况克洛伊是一个浪漫的、无所顾忌的女人。她总是穿着颜色鲜亮的衣服,她可以和不爱的男人上床,也可以抛弃爱她爱得死去活来的男人,她服从于自己的欲望和任性。这样的女人是富有刺激的,所以弗德里克渐渐地迷上了她;但是这样的女人也是危险的,因为她最终会提出要求。

    影片在描述这种“你进我退”的探戈一般的婚外情时,是如此地细腻。克洛伊的挑逗一次比一次明显。在服装店里,她露出黑色的内衣和隐约可见的裸体,弗德里克抚摸了她,放弃了;在她租的公寓里,弗德里克抚摸着她的裸背,镜头在这里喘息了一会儿,他又谈起他的妻子,放弃了;在她的浴室里,她让他为她擦身,他欲脱下套头衫却想起了他的儿子,他最终逃走了,回到了妻子的身边。

    情欲是最终的挑逗,但是让他陷入道德困境的并不真的是情欲,而是他平淡乏味的生活。片中不只一次地作出暗示。影片刚开始就是弗德里克的自述:“自从结婚之后,所有的女人对我而言都显得充满魅力”。当他为克洛伊挑选衣服时,他说,我妻子认为我不是一个服从于肉欲的人。所以,并不是克洛伊的肉体有多么地完美,而是这一块新鲜的肉体吸引了她,因为他爱他的妻子,但是他对她却不再渴望了。在这里,肉欲不再只是肉欲,而是城内和城外两种生活的象征。围城之内的生活已经如此乏味,让他兴趣索然,也对妻子的身体不再渴望;围城之外却是如此鲜活。撩拨他的不是欲望,而是平淡乏味的、中规中矩的中产阶级生活,是他必须维持的“美满”生活。

    是啊,婚姻是这样无趣,生活不过是在商场里挑选婴儿床,要么就是在朋友的酒会上带着笑容茫然四顾,所以婚外的恋情才显得那么富有刺激。听她讲那些发生在异国的狂野的爱情故事,看她在服装店的试衣间里脱下裙子露出性感的内衣,在小卧室的斜阳里娇娆地趴在你膝盖上,在浴室里带着芬芳雨露的脸亲吻着你……这是所有男人都会感到心驰荡漾的轨道外的绮丽风景。

    这不是男主角一个人面临的道德困惑,是所有已婚男人的。就像他的合伙人所说,他总是不带妻子出席宴会,好能和陌生的美丽女子搭讪。他们都在寻求婚姻之外那些美丽而富有吸引力却又不用负责任的调情。

    所以,男主角并不特别猥琐卑劣,事实上,我们可能还得肯定男主角那脆弱但未失防的道德。他总是被诱惑,他总是拥抱诱惑,他总是可能犯错误,但他总是最后没犯错误。当诱惑打扮得那么完美时,他还能扛住跑回家说:“午后令我不安。”要知道,他面临的那个诱惑可是免责的,因为女朋友说,他不用为私生子负责,也不用为她负责。

    侯麦在电影里只用极简的人物和剧情,这种专注力再配合大量的对白,将人物的性格展现得一览无余。男主角不说:“我很矛盾。”他只是抚摸着克洛伊的裸背,喃喃地说:“我爱我的妻子。”然后我们就知道了,他很矛盾。在这里,文本不是伍迪艾伦式的知识分子式的喃喃自语,也不是为了炫耀才华,而是让人物成为他自身。
  2. 在巴黎的一间小型办公室里,他和她睽隔多年后再度相遇。

    他是一个漂亮的男人,脸厐构造带着希腊式的古典美,有漂亮温顺的太太和三岁乖乖女儿,有令很多人欣羡的律师职业,过着世人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当然,太过美好的生活容易让人心生厌倦,他很愿意来点小波澜,给平静如水的生活添点新鲜感,尽管这种潜意识匍伏在心底深处。但只要生活给他一个机会,公车上、时装店、咖啡馆,他都能找到心目中幻想的对象,并止于幻想而已。

    直到命运之神很慷慨地把Chloe推到他的生活轨迹中。她,是他的朋友曾经为之破产、自杀,并最终分手的前女友。她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没有体面的工作,经济状况也岌岌可危,但是,她有美貌、有心计、对男人有天生的进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她象征着世俗的种种诱惑和欲望,而他是社会中产阶层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于是,一场较量开始了。

    无论从地位、财富、名望哪方面看,他都凌驾于Chloe之上,所以他的优越感是显而易见的。起初的他镇定自若,态度上有些漫不经心,当Chloe送给他女儿礼物时,他很冷静地看穿了Chloe的小小报复心理,还对她下了断语“对待男人随心所欲”。可惜他碰到的是Chloe,对于她来说,与男人周旋既是生存的手段,也是享受生活乐趣的方式。她身无长物,大概只有在一次次感情的对手戏中,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故而身经百战的她在发起进攻时,手腕非常丰富灵巧,在一次次的接触、一段段的对话中,他心底潜藏的幻想渐渐浮出水面,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鲜明真实的替代物,坐实了。和他自己那种像百合花一样淡雅的家庭生活相比,眼前的Chloe充满激情活力,这种由不安躁动释放的生活能量正是习惯于稳定生活的中产阶层所稀罕的。

    Chloe眼看自己就快要赢了,却疏忽了一点:浑身上下写着“布尔乔亚”一词的他,只要那种高雅细腻的上等调情,这是最有趣,也是最安全的,而平凡、结实的肉体恋爱只会叫他害怕,使他退缩。于是,在Chloe第三次使劲诱惑他时(又是三,凡讲故事都很喜欢这个数字),他脱衣服脱到一半,突然僵住了,这是一个充满隐喻的动作,他想起自己装成怪物对着新生儿子逗笑的场景,想起自己即将陷入婚外情的迷局中,他不明白当初的优雅高傲哪里去了,不明白怎么一步步滑向了背叛妻子和家庭的泥沼。最终一刻,他身上坚固的理性主义战胜了情欲的诱惑,眼前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他唯一的出路是回归,回到他所隶属的生活中去。虽然受到道德规范和社会法则的制约,但是有制约的生活才能获得相对的自由,如果任何事情都随心所欲的话,其实不过是自己欲望的奴隶罢了。

    影片中,他习惯下午两、三点坐在咖啡馆里吃一份简单的三明治午餐,和普罗大众避开就餐时段。他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渴望从当下的时空中抽离出来,和世俗保持一定的疏离感。此时一位路过的朋友对他说:“其实,你,和咖啡馆外成千上万的路人没什么差别。”是的,大家都是一样过着世俗喧闹的生活,谁也无法逃脱其中。






  3.        就像他去商店买套领毛衣一样,美丽的女店员向他推荐一件绿色格子衬衫,他开始抵触,然后让步说可以试试但一定不会买,然后穿上衬衫并引来女店员的称赞并最后愉快的买下了常规计划之外的格子衬衣,回家后并声称自己爱这件衣服。
           他对于克洛伊的感情也是如出一辙。但,人很难会因为厌倦了习惯穿的各色套领毛衣转而把衣柜塞满格子衬衫。
           妻子在最后噙着泪的那段告白,不也正是他自己的回答。
           我一直觉得侯麦的电影不是想要告诉我什么道理,而是让我从一个观影人的身份来看待我们的生活,它处处充满巧妙地难题和不经意的愉悦。没有人是孤单的,你和身边漂亮秘书或同事玩着无伤大雅的调情,你在不同场合用不可知的可能性应用在各色女人身上,你不吃午餐然后再下午2到3点来一份简餐,这些事都有人在陪你做,很多人,就如同那个他很久不见的老朋友说的:你以为自己很特别,但有成千上万和你一样的人。
           男人做过一个清晰的白日梦,梦见所有咖啡馆旁路过的漂亮女人都能被自己所诱惑。而最后那个女孩子却因为 对恋人绝对的爱 而清醒的拒绝了他。这在潜意识里,暗示了他对于 爱 的强大信仰。这也使故事得以有了这样的片尾。
           由电影延伸的无关的:安定感有时可以成为出轨的保障。一个男人会在有爱人的情况下对身边任意女人捏造暧昧的假象,而在他单身时,这样的自身状况会限制他的妄想。
  4. “六个道德故事”是侯麦的成名之作,在这六部或长或短的作品中,侯麦精妙地剖析了恋爱与婚姻中的男性心理,其微妙与力度为影坛少有。

    所谓“道德故事”,即影片牵涉到的关于不忠、出轨、洛丽塔之爱等等反常的恋爱行为,但对于观众而言,这种两性关系的探讨却并不沉重,反而显得幽默又意蕴盎然,这不仅仅得之于侯麦将游戏的成分纳入两性关系之中,也在于同时借由人物对自我心理的评析来消解这份批判意识。侯麦的观察视角不是客观的,观众知道的并不比角色多,反而角色的自我评判在不断地增加观众的认知。这是第一人称的视角,而不是第三人称。侯麦并没有站在故事外进行观察,反而是消灭观察者,让角色自己去看、自己去说。而这个在六部作品中至始至终存在的评析声音就是男性自身。

    所以,它们有极强烈的带入感。对于一个男性观众,六部电影犹如六面镜子,不仅照出了他的那一张长满胡须的脸面,也照进了隐秘的不可察觉的内心。就我个人来看,每一部都有令我惴惴不安之感,有时候被剖析到隐秘之处,往往油然而生一种拍案叫绝的感觉。

    最让我的两块肩胛骨有颤动之感的是《苏珊娜的故事》,两个男人在相互角力、追求苏珊娜的过程中,却不想最后通通不幸地成为备胎。指出的一点是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类似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身上,极其相似,让我恍然间以为生活又一次模仿了艺术。

    此外,还有在《在穆德家的一夜》中,侯麦点出的男人的道德困境在于恋爱关系确定之前而不是之后,是极有启发意义的一个观点。一个男人的勾搭之术在成功一个之后,便会永世使用,这也说明了为何婚外情并不会受到自我道德上的批评。在《克莱尔的膝盖》,男主正是在婚姻确定之后展开“征服”活动的,对未成年女性的勾搭,如劳拉这种送上门来的角色自然是只是逢场作戏,只有在遇到不理不睬的克莱尔之后,男主才真正启发起了征服的欲望,甚至不惜以编缀谎言来获得触摸克莱尔膝盖的机会。而到最后在女小说家的视角下展开的事情真相则狠狠地射了这位颇有点自以为是的男性角色一箭。侯麦正是在恋爱中掺进了游戏的成分,构建三角关系,才使得如“洛丽塔”之类的反常爱情逃离道德的审判。

    对于婚后男性心理,举两个例子。而在《午后之爱》中,跨进婚姻殿堂的男人将所有的女性幻想成妻子的化身,这当然是一种自我欺骗与自我蒙蔽,是他们逃离道德束缚的方式。他们虽然因此可以去到处沾花惹草,但自我批判的声音依然存在,而这位男性的悲剧在于虽然约束了自我没有被诱惑而出轨,但却不得不面对妻子已然出轨的事实,他甚至没法把这一点给揭露出来,这位中产阶级的虚伪之士只能带着这种伤痛将婚姻继续下去。此点同样也是《在穆德家的一夜》结尾出现,当丈夫可以将妻子的往事揭露出来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倘若他要继续维系住这段婚姻,这只能是他唯一的选择。所以他闭上了一只眼睛,并编撰出一个谎言对妻子说“她是我最后一段恋情”以安慰她(这就等同于在暗下对她说”婚前你有外遇,我也有过,咱们扯平了,不用受良心自责,我们继续生活)。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指出,与普鲁斯特在《女囚》中阐发的命题相类似,侯麦在几部作品中也点出了对于男人来说,女性猎物越难得到,就越会激发起他的欲望,典型例子是《克莱尔的膝盖》中的克莱尔与劳拉形成的鲜明对比,前者正是因为“占有”(精神上,而非肉体上)的困难度远比后者来着强烈,才激发起男主征服的欲望(去网球场,编谎言等等行为)。而在《午后的爱情》中,情人一次次地来到男主的办公室,就变换掉装束,从发型到穿着,甚至还有谈吐方式,这都是为增加勾引成功率下的筹码。以一种加强陌生感的方式,并间以一次次的消失、放鸽子,不定时的出现不断地将男主勾引到手。

    六部作品,六面男性自我映射的镜子,必将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