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叛逆(1973)

叛逆(1973)

又名: Generation Gap

导演: 张彻

编剧: 张彻 倪匡

主演: 姜大卫 陈美龄 杨志卿 狄龙 石天

类型: 剧情 爱情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73-04-20

片长: 113分钟 IMDb: tt0070504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70年代初的香港。

演员:



影评:

  1. (燕昭骏)

    截图是件有意思的事,虽然耗费时间;有意思在它既能发现真相,也能创造真相(导演听到后半句话打了哆嗦)。之前截过《报仇》《大决斗》《游侠儿》《刺马》,前几天截的是《群英会》《小煞星》《水浒传》《荡寇志》《叛逆》。而《叛逆》虐到我。

    凌希(他自己说希是希奇古怪的希,可后来他有个哥哥叫凌昭,我就偶尔要错觉那是凌朝和凌夕:朝夕隔绝,他死的时候衣服颜色也像是夕阳色)自然不能太年轻,否则说不出和父亲对话时那些台词来,那就不够味。影片设定他是二十一岁,就角色而言,不大不小刚刚好;但说到演员,姜大卫的色相稍偏老了。陈美龄极本色,设定的是十五岁,角色和演员都正当年。

    凌希和父亲的对话,拳拳到肉,简直是从每个少年心里挖出来,原封不动的搬演。听得我淋漓畅快,又五味杂陈。此外印象最深的台词一是梁祝,二是真相。you are 21, i am 15 那首歌非常动人,非常美。

    同居以后到袭警,剧情扭转得太快太生硬,是败笔。出狱以后家庭的彻底缺席,又是败笔。要说剧本开头还是个社会问题剧,后来就又成了一个童话、一场梦。但是在梦里我们借着凌希(或姜大卫)的肉身和世界对立了一把,满足了各式各样的快感。

    既然是快感,凌希的死自然虐不到我。虐到我的是跟现实生活更能发生联系的东西,那是凌希辛蒂的一段情。而且一触动就是锐痛。锐痛,有什么办法呢,谁让那姑娘是岳灵珊一般的存在。

    片子英文名叫generation gap,其实凌希的“叛逆”不完全是少年人的叛逆,我倒觉得更该算在“理想主义”的头上。这是表象世界和真实世界之争:表象世界里你爱的小萝莉生活再不愉快,也不能轻易搬进你家里来住,更不能两个人出走同居,表象是必须要经营的,而真实世界只管清者自清,只管我们并没有错;表象世界用十六岁来判定成年,未尝不是个退而求其次的无奈的选择,真实世界却要“去他妈的法律”;表象世界理解并宽容人的弱点,允许众人在不那么切身的问题上依据肤浅的印象来做“常识” 般的判断,真实世界却要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求针对“真相”的公义。凌希说“我要人了解”,这是地地道道的少年心性,“了解”是一个太奢侈的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世上没有人有了解你的义务,而少年又做不到人不知而不愠,旁人不了解他,他认为是委屈,再逼急了,他能豁出去,他能自绝。自绝又何尝不是自恋的一种形式?少年多多少少都是要自恋的。

    当然,凌希看起来并不完全是“自”绝,他身上天然的叛逆性实在太少。和父亲书房吵架后即将离去时他会踌躇,辛蒂说这是对社会的报复时他会纠正说不是报复只是不在乎,父子决裂也是父亲单方面主动下的手,到最后意识到自己似乎越来越错他仍然心心念念想回到正常世界里来……“社会”总是先他一步将他孤立,他不过是骄傲的甚至是迫不及待接过这孤立。但接过来的时候,他要笑。因为他知道这判决是错的。他笑不出来是在他真正犯错之后,那时候他想着要回来,要自首,因为一旦知道自己是错的,他便软了。所以凌希的叛逆不是地道的叛逆,他的底线和社会的底线是一样的,他的叛逆是在安全范围内的叛逆,那也许也算一种撒娇。

    这片子文不对题。想来想去,凌希本人固然有错,父亲兄长却也凉薄,更要紧的是所谓“社会”咄咄逼人到近乎恶毒,而“社会”代言人构成主要是:凌希的同学(同龄人),凌家家宴的宾客(父亲的朋友和少量年轻人),酒吧老板侍应生和酒客(年轻人似乎不少),黑社会(年轻人)。和凌希打得最酣的是他哥哥(年轻人),将辛蒂告密的是她表哥(年轻人)。那么,凌希是代表generation,还是仅代表辛蒂和他自己?事实是generation不见了,gap双方一边是世界,一边是他(和辛蒂)。从这个角度看,这片子(向成人社会)妥协得十足;又或者,反过来说,是张彻爱(这一个)少年太甚以至于不惜损害电影自身的逻辑。说张彻爱少年未若说他爱英雄,因为这少年首先是孤胆英雄式的少年,但张彻也许要说,“孤胆英雄”的本质正是其少年心性。啊,这话题就此打住,因为至此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少年”的概念。

    总之,这片子亮点和缺点并存,大卫共美龄绝色。最方便的态度也许是沉醉于那场十五岁和二十一岁的恋爱,每一个少年生命中最初的狂喜和狂痛。廉价租屋里唱歌喝酒灯影摇红的夜晚,姑娘的歌听得我心都碎了。那是战栗到指尖的醉感和柔情。怪的是发截图的时候总不停有女人拼命跑来试图教育我这不是爱,我费了很大劲才忍住没有学凌希的口吻回骂一声“去他妈的兄妹情!” 我装好车第一个给你看,哪怕你笑它丑我也开着它带你私奔;我喝着酒抽着烟静静的听你唱歌,听得我一辈子都不想停;我挣钱为我们租一间小破屋,我不介意你也一样出去挣钱;我和酒客们同坐着见证你的美,我撩动你长发看它在半空飘洒想象你会长成怎样一位妙龄女郎;若不是你未成年,我多么想吻一吻你,多么想同你做爱。……去他妈的兄妹情!
  2.       今晚的父亲特别宽容,一杯米酒一支烟,简直是恩典,也多亏了这低落的情绪,虽不得尽兴。

          终于把《叛逆》看完,分了四五次,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就一部电影;过去我总是会偷得时间,从头到尾的看一部电影,多么舒服一件事。很是难受又很是痛快,痛快大概是因为姜大卫又死了,死得那样干净,衣衫不染;难受是三十多年前的电影,放在今日看仍是那么尖利,直往人心里扎。电影的评价实在不高,看过的人也少得可怜,可我却喜欢得不行。总是认为张徹只能拍武侠片,总是认为姜大卫只能演侠客,总是习惯性以为,人人都是。

          电影里好几处台词,现今听来还是新鲜带劲,倪匡并不像世传那般肤浅无趣;我又想起《保镖》,画面那样酷,台词也那样酷,倪匡并不像世传那般庸俗无聊。关于斗殴的画面,也不值得挑刺,张徹的片子怎么能没有打斗?老爷子难得的青春文艺好像没多少人买单,可我这种世俗滥情的人,却看得满心激愤,感同身受。“我不要人同情,我要人了解,你了解我吗?” 靠,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少年还是叛逆的,成人还是道貎岸然的,社会还是无情冷漠的;靠,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昨晚我问父亲对叛逆这个词怎么看,他说很复杂,说不清。然后我迫不及待地讲道:“在我看来,所谓叛逆不过都是社会和家庭逼出来的,不管在哪个年代,都一样!” 后来他表示赞同。片头一长串红色的繁体字也已表明,影片僅提出问题,供参考而非解答,用不着争论,争论的结果总是相似,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不管在哪个年代。就像网络视频中删去的两段露点的戏,社会已定好规则,什么能看什么不能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超出这规则便是叛逆……然而被那个衣冠楚楚的社会描述成堕落不堪的小歌女和阿飞, 最亲昵的动作仅限于捏鼻子的凌希和辛蒂,这一对小情人简直被衬托得无比单纯美好,你瞧,看梁祝会哭的中年人,多可笑。结局是社会无法接纳的不良青年,安静地死在了海上,衣衫不染;小渔船不停转着,一圈又一圈,离岸边那么近,却再也靠不了岸,又是张徹独有的偏爱。
    多深刻,在海上一圈又一圈绕着的渔船,船上平静死去的年青人,永远都靠不了的岸。张徹始终还是超前的,电影的深刻就像姜大卫的锋芒,都是时间所不能隐去的。

    写到这里才发现,时间已到0:44,那今晚又变成了昨晚了,唉。。。时间
  3. 张彻最出名的是那些新派武侠片,但是青春片也拍了一些,比如年青人,还有这部叛逆。电影所讨论的是最普遍的代沟问题,男女主角凌希和辛蒂都算是富二代,家里都有一个很强势的父亲。辛蒂的父亲是绝对权威,非打即骂。凌希的父亲看起来还是想和儿子沟通的,可是在儿子出走之后,也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 台词很好,放到现在依然通用,年轻人的叛逆也是个经年的问题。长辈总喜欢把儿女的路途全部安排好,你应该这么做那么做。至于儿女们自己怎么想的,儿女们如果不喜欢这样的安排,用一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就全部扼杀了。再不行就施以杨志卿这般的暴力和卢迪那样的冷暴力。还有一个细节,凌希如罗密欧般攀上了辛蒂的窗台,从下面走过了一堆中年夫妻。凌希说,看梁山伯与祝英台流眼泪的是他们,但若是自己的儿女是祝英台的话,他们会比祝员外更残忍。 剧情有些老套,叛逆的儿女总是想做艺术家,或者是摇滚歌手或者是画家,这里的陈美龄是民谣歌手。凌希则比较好,只是想做一个修车工人,这是男人对于机械的迷恋。后半段凌希加入江岛的帮派后,剧情就走形了,最后还让美少年痛快的死在小船上。 最后介绍一下陈美龄,香港人,十几岁开始唱英文歌出名,娃娃歌后。后去了日本发展,在日本站稳脚跟。后来80年代在香港发行过几张粤语唱片,并在大陆办过归来的燕子演唱会,其中一首草原牧歌红遍大陆。之后与丈夫金子力结婚,当时的伴郎是安倍晋三,婚后去美国读了两个博士学位,返日后做了大学教授。日本演艺界的成名的象征是红白歌会,以下四位华裔艺人进入过,这四位是:翁倩玉,欧阳菲菲,陈美龄和邓丽君。都是入选三次。有一年红白歌会陈美龄和邓丽君同时入选,算是华裔歌手在日本的巅峰了。 陈美龄大姐也是邵氏演员,二姐陈曦龄是著名儿科专家营养师,哥哥陈宇龄是香港培力集团董事长,也是一门四杰

  4. 故事乏善可陈:年轻人不得家人、朋友(道不同称不上朋友)、看客(家人、朋友亦是看客)理解,被逼渐走上不归路。片头即有红色字幕说明,该片只提出问题,不给予解答。即便张彻不是直线条,也给不出答案,青年个体 VS 中年、老年甚至青年、少年群体的悲剧,时刻在发生,又往往比电影里更惨烈。我看过的每部由姜大卫主演的张彻电影其实都有讲“叛逆”,这部刻意加重的效果却是糟糕,成了为赋新词强说愁。(不过难逃一死的姜大卫此次没有血如注出)

    但有几处蛮有意思(后两处称“笑点”更合适),记下:
    1、可能是张彻的顾虑,片中女主角年龄未满16岁,姜大卫亲昵她的方式是捏鼻头。但看时,因为实在是不习惯张彻电影中的女性一跃成为主角,我想的是,不会吧,张彻又要搞老一套,非要等到狄龙出场,他的肩由姜大卫来勾,姜大卫的腰由他来揽,才叫完美?不会又搞成一腔柔情只有兄弟知、两人联合将“叛逆”进行到底吧?好在,亮相的狄龙(客串演出)是姜大卫的哥哥,是油头、西装、玳瑁眼镜的海归博士,是青年(身体)兼中年(心态)群体中的一员,他的出场只是以榜样的姿态拿个木鱼敲警钟,路还在,要走快快快。
    2、张彻真是色情,海龟博士竟然亦要赤身!真是没有搞懂,一定要穿着四角紧身泳裤在泳池里扑腾几下,才能证明此狄龙正是彼狄龙?!(还要来个上半身特写,可怜啊,狄龙永远要做张彻电影里牺牲色相最甚的那一位!)
    3、铁丝网边有场姜大卫与狄龙的打斗戏,回归张彻武侠电影中常见的古典对决,但是,我看的时候真的差点笑喷,身上无侠衣的两人,被糟糕的音效烘衬的,却是两个为一颗弹子球大打出手的男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