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木乃伊 The Mummy(1932)

木乃伊 The Mummy(1932)

又名: Cagliostro / Im-Ho-Tep / King of the Dead / Mumien Vaknar

导演: 卡尔·弗洛恩德

编剧: 约翰·L·鲍尔德斯顿

主演: 波利斯·卡洛夫 齐塔·约翰 大卫·曼纳斯 阿瑟·拜伦 爱德华·范·斯隆 布拉姆韦尔·弗莱彻

类型: 剧情 恐怖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32-12-22

片长: 73 分钟 IMDb: tt0023245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发生在1921年的埃及,一支探险队在法老的坟墓里发现了因霍特(波利斯·卡洛夫 Boris Karloff 饰)的木乃伊。因霍特曾经是一名王子,因为受到了法老的诅咒而遭遇了活活陪葬的悲惨命运。在墓穴中同时被发现的,还有一份神秘的卷轴,在传说中,这卷轴能够赋予死人新的生命。探险队中的一名成员在阴差阳错之下念出了卷轴上的咒语,之后发狂而死,因霍特因此俘获。

演员:



影评:

  1. 2009年5月13日

        环球在大萧条时候搞的恐怖小电影之一。科学怪人(Monster)化身沉睡3800年后复活的古埃及大祭司;不在詹姆斯·惠尔的镜头下,他的外形还是那么不似人类,举止还是那么严肃,本性还是那么纯真多情,那么富有人性的质感——或者说,守望在人性的对立面上。想起1999年翻拍片里的那位大祭司,眼前浮现的是一个肌肉发达、长得还不错的动作明星。汗。而这位呢,当然所有人都无一例外能想起科学怪人,此外还有贵族的优雅、僵尸的僵硬感和异族的异质感。
        1999年版可以说是出色的娱乐盛宴,恐怖元素退到后台,冒险和喜剧是重中之重,言情和正邪大战在一旁辅助。而大萧条时代的人们也有他们的娱乐:在一个平行的异次元世界里啃噬恐惧,真实的恐惧。恐怖,在1932年版本的《木乃伊》里压倒了其他一切元素。言情位居第二,冒险和喜剧几乎没有看到。
        在有声片的黎明里,电影总是说话太多,配乐太少。《木乃伊》也是如此。有人感叹,木乃伊复活出走的那场戏里,配以恐怖片常用的音效就更完美了。我倒是更喜欢现在的效果。那种纯然的寂静与封闭的狭小空间搭配起来,让我紧张。寂静中,只有年轻无知的英国考古工作者断断续续地念出咒语的声音。层层包裹的木乃伊微微睁开眼。而后,一只手出现在年轻人的身边,他转身,看到了什么。下一个镜头里,期待看到更多的观众,只能看到年轻人疯狂的眼神和叫喊;而复活的木乃伊,只在出门时留下一条窄窄的裹尸布缓缓拖曳在后。
        没看到,永远比看到的更让人害怕。恐怖片控制观众情绪的第一定律,在这里用得简洁而有效。
        大祭司就此消失在人群里,他在世上的唯一目的就是寻找他为之而死的公主。痴情的男主角因为女主角而背弃神灵,以不死之身,寻找转世轮回失去记忆的爱人:这俨然是《吸血惊情四百年》的骨架。后者和1999年的《木乃伊》一样,塞入了很多娱乐大片的元素,而放弃了导演科波拉以往在艺术上的野心,虽然全程热闹非凡,艺术成就上还不及同样富于娱乐性的《夜访吸血鬼》。
        而白人和异族之间抢夺女人,白人永胜:这又是19世纪下半期以来,西方戏剧和电影中长盛不衰,并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银幕上到达顶峰的母题。很多时候,我真的不想再重复这个写过多次的话题。但这一主题几乎在那个时期所有东方题材的电影里都能太过明显,很难回避,见得太多,我倾向于把“主题”升格为“母题”。《木乃伊》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算是有一点异色。
        女主角海伦,前世是神庙的女祭司、大祭司的恋人、法老的女儿,今生是英国驻苏丹地方官的女儿,英国和埃及混血儿,一度在现代和前世的两个自我之间挣扎。英国男朋友一干人等的挽救计划,并没能把她从大祭司的召唤中争取过来,她的前世记忆和爱情还是被完全唤醒了。有趣的是,大祭司让她放弃凡胎肉身,先死去变成木乃伊,再复活成为和他一样的活死人(living dead),她却害怕了,拒绝了。
        大祭司质问:我为你长埋地下3800年,你怎么不能为我死而复生(大意)?
        女祭司却决然选择了此生的肉身,而不愿遭受死亡和被做成木乃伊的痛苦。她的英国情人和老师赶来了,他们都不是大祭司的对手。是她自己祈求古老的神灵赐予她已经忘记的咒语,用古埃及的方式结果了古埃及的木乃伊。
        东方恶人死于内部PK,而不是西方世界英明神武战无不胜的民主科学;争夺女人的胜利出于女人对死的恐惧,出于爱的背叛,而不是西方人价值观的吸引——《木乃伊》在东方题材的电影里算是一个小小的异数吧。
        可惜,虽然在气氛营造方面有上佳表现,情节构造简单仍不失工整,但《木乃伊》在人物塑造和情感呈现方面,还是粗糙了些。我在想,大祭司化为白骨的时候,来一句“原来她不是我的Anck-es-en-Amon公主,她3800年前就永远离开了我”,会不会好一点。
  2. 这部1932年的经典被两度重拍,无论是汉默公司1959年的版本,还是为大家熟知的1999年动作片版本,都及不上这个原版在影史上的重要地位。翻拍片难以超越原作,不是近年才有的现象,而是好莱坞乃至全球电影业贯有的规律。 这个版本没有多余的废话,一开始就在墓穴中发现了木乃伊和藏有经文的盒子。一个年轻人无意中念出了咒语,复活了木乃伊,自己却被吓的精神失常。这里还卖了一个恐怖片惯用的手法,没有让木乃伊正面出现,一只留在桌上的手印和缓缓被拖出房间的绷带就交代了一切,此类伎俩被之后大量恐怖片用得乐此不疲。 木乃伊复活后既不像1959年版立刻大开杀戒,更没有1999年版漫天的特效和城市毁灭。这个个子异常高大的家伙就像《十三号星期五》中的杀人狂杰森行走在纽约街头一样,居然能立刻融入埃及人群,不受注意,四处寻找失落几千年的真爱。从这个角度看,这个版本更像是一部爱情片,木乃伊穿越几千年时光追寻爱人的故事甚至有点传奇的感人。而翻拍的两个版本虽然沿用了同样的故事背景,但重点都放在战胜“邪恶的木乃伊”上,一份真挚的感情完全淹没在正邪大战中了。 30年代的制作在不少方面显得粗糙,比如缺乏音乐的渲染,就令很多场景缺乏感染力。比如木乃伊复活一段,要是放在现在拍,肯定会安排一段先紧后高的配乐,效果肯定大不一样。不过现代精致的拍摄技巧和电影特效也不免会令原片中大量的质朴真实元素荡然无存,所以新老片才各有其特色和观赏性。 老版虽然大获成功,却并没有续集的制作,只是接着推出了一些以木乃伊命名的系列电影。大概由于第一集的故事已经很完整,没有续集的必要。而1999年的新版在票房卖座后,立刻组织原班人马拍摄了续集,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就让木乃伊复活,不难看出现代电影业对商业性的追求已经远远不是30年代所能相比了,也许这正是现在越来越缺乏经典好片的原因吧。

  3.   导演成功的在这部影片中把所谓的东方神秘主义情调和具有典型西方特色的恐怖,悬疑气氛结合在了一起.使电影充满了一种别样的,特别的迷人情调.
     "神秘主义","恐怖,悬疑",其实只是导演Karl Freund为这部电影所加的"佐料","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才是它的主要"卖点",主题呢?当然就是"爱情"!
      (主旨)剧情:女主角Helen既是一个(现代西方)的英国女人,又是一个(古老东方)的埃及女人(她是古埃及公主"转世").她的爱情游移于一个(现代西方)的英国男人和一个(古老东方)的埃及男人(活了几千年)之间,实在难以抉择.
      结局:Helen终于了解了大祭司其实爱的并不是现在的"自己"(对方还想杀死现在的"自己"),他爱的不过是她过去的"影子",于是,她终于"翻然悔悟",杀死了大祭司,最终投入到自己的"西方爱人"的怀抱之中.
      大祭司实在是够"悲催"的,临死前他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只不过是一场"虚幻的爱情",虽然他为此,苦等了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