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阿波罗18号 Apollo 18(2011)

阿波罗18号 Apollo 18(2011)

又名: 阿波罗18:不存在的任务(台) / Apollo 18 - A Missão Proibida

导演: 贡萨洛·洛佩斯-加列戈

编剧: Brian Miller

主演: 沃伦·克里斯蒂 劳埃德·欧文 Ryan Robbins 迈克尔·科普萨 安德鲁·爱尔莱 Kurt Max Runte

类型: 科幻 惊悚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加拿大

上映日期: 2011-09-01(俄罗斯) 2011-09-02(美国)

片长: 86分钟 IMDb: tt1772240 豆瓣评分:6.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上世纪60、70年代,美苏两大发达国家进行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军事竞赛。为了赢得未来星球大战的制空权,两国相继将宇航员送入外太空。美国方面,在1972年以前先后发射了17艘宇航飞船前往月球,然而阿波罗18号却在飞行前夕被紧急叫停。根据最新解密的录像,本杰明·安德森(Warren Christie 饰)、内森·沃克(Lloyd Owen 饰)和约翰·格雷(Ryan Robbins 饰)三名宇航员以采集样本的名义登上了阿波罗18号,于1974年飞赴月球,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

演员:



影评:

  1.       非常讨厌的伪纪录片手法,镜头一个劲儿地晃,画面一顿一顿的,又是丢帧又是做旧,试图做成六七十年代监控录像独家揭秘的范,结果一个多小时下来只看得头晕眼花。这部电影试图告诉我们,在死气沉沉坑坑洼洼的月球表面,其实潜藏着无数个活蹦乱跳的石头螃蟹——这些无机生命可以适应脱水无氧,忍受乏善可陈,它们也许已经孤独地在月球上生存了亿万年,但它们的生存却并非没有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在一个无法预期的时刻钻到那些来自地球的宇航员的身体里捣乱,顺便让花费数万亿美元的先进科技大败而归,自此以后四十年“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我们对未知虚空原始洪荒的恐惧,多多少少都有自己吓唬自己的成分。

           两个美国宇航员发现第三者脚印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精密而单纯的科研任务而已。在那个空旷而封闭的陌生环境里,他们对外界的敌意也在密室中被无限放大。看着红色五星LOGO和CCCP的符文,冷战思维设定的假想敌是苏联。那个偷偷地把导弹部署在古巴的邪恶帝国,肯定不是来发善心的,如此这么不远万里来到月球,也许可能大概一定是为了来砸美国太空梭的玻璃;后来,随着时间流逝,看着面罩被击碎的苏联宇航盔,政府阴谋论又将大能而无形的美利坚国家机器寄托成新的邪恶:主角提及尼克松被发现的的阴谋诡计,而又有多少阴谋诡计是没被发现的呢,主角们面对看不见的监控镜头,自由的美国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也可能只是个试验品。最后,当宇航员终于面对那些无法理解的生命形态,并在弱势的环境里崩溃灭亡的时候,影片塑造的政治恐怖终于被推向顶点:《旧约·创世纪》一章二十八节里,神给予人的特权是“遍满地面,治理这地;管理各样活物”。这几乎是各样思潮都预先默认的政治正确,也是人类文明开端处即已确定的既成事实。《孢子》一厢情愿地设想出完全和平主义的太空文明模式,我以为这对人类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牛排、培根、大闸蟹,乐于把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低级动物开膛破肚。说到我们所知的物种之间的普世价值,这里没有平等,只有谁吃谁的关系。倘使真有一日人类得以冲出大气走向无限见识了别种生命,“我们为和平而来”只是场面话,背地里首先要考虑的一定是开膛破肚的问题。比如是否对其开膛破肚,以及如何防止被开膛破肚。
  2. 伪纪录片多半是恐怖片,这是影片题材和表现手法相辅相成的一种绝佳联姻。刻意被模糊、粗粝、晃动和不时打断的画面,使观众发自内心相信那些令人战栗的事物与自己仅隔一层薄薄的镜头,自己与身临险境的主角共享同一套身体官能,从而产生一种模拟游戏般的现场效果,没有什么比恐怖故事更适合用这种手法来演绎的。脱去这层伪纪录片的外衣,《死亡录像》不过是拾罗曼诺牙慧的低成本封闭空间丧尸片,《苜蓿地》和《追击巨怪》远没有《哥斯拉》或《侏罗纪公园》的一半吸引力,《女巫布莱尔》大概要堆砌《鬼玩人》那么多的血腥特效才能让人有点兴趣,而大卖特卖的《灵动:鬼影实录》系列只能沦为一套模仿80年代家庭惊悚片的灵异小制作,其最可能的去处是录像带市场。

    但纯纪录镜头的运用也会带来问题,最显著的是对观众“中止怀疑”心理的挑战。试问,你要如何给出充分理由证明,一群人被灵异现象吓得手足无措、被怪兽和僵尸追的夺命狂奔、被住家鬼夜夜骚扰愈演愈烈时,还能时时不忘拿着摄像机出生入死?这台机器的重要性完全超越了许多冒险片中作为人类伴侣的狗狗们,几乎上升到“机在人在,机亡人亡”的护身符地位。对于一部以引导观众相信其真实存在为最大卖点的电影,也未免太荒诞离奇了,观众稍微一思索,就要出戏,整个精心营造的恐怖气氛荡然无存。

    电影创作者们致力于解决这个麻烦,《死亡录像》中拿着DV逃命的小伙子是为了“让外界知道真相”,而《女巫布莱尔》、《苜蓿地》和《追击巨怪》各自花篇幅交代了冒险者要忠实记录整个事件的决心,至于《灵动:鬼影实录》虽然大部分画面取自家庭监控录像,但一旦那些好奇心强烈的主角拿着摄影机踏足险境,这种强烈的不协调感比前几部片更甚。所以一切努力并不足以解释摄影机为何无处不在,既要让观众代入被平民化的主角视角,又要将主角设计成临死不弃DV的坚毅英雄,本身就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

    但在《阿波罗18号》中,这个恼人的问题终于不复存在。影片描述一次不被官方承认的登月探险中发生的离奇事件,其影像的载体被设置为大部分来自:宇航员家庭录像、登月前的访谈、登月舱和绕月飞船的录影装置,这四者的存在都自然到无可挑剔,通过交替剪辑完全可以讲明白一个完整的故事。可能引起争议的是片中宇航员手持录像机自拍的那一小部分镜头,但请注意,宇航员们有着与上述影片的主角们完全不同的充分理由这么做:他们是在进行一次无人之境的高科技探险,而且还面对无法预计后果的奇异惊悚事件,作为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的科学家,最合理的做法当然是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作为返航后研究的宝贵素材。何况,在大多数情况下,手持摄影只用来表现那些平静的舱内画面,是在情况并没有失控到混乱时才会采用的,激烈的追逐和九死一生的搏斗都取景自登月舱的监控视屏,或是宇航服自带的录像装置。

    从娱乐性来看,《阿波罗18号》充其量只是一部水准合格的惊悚片,大致相当于《异形》讲到一半直接跳到结尾,草草收尾颇有点后劲不足,不过迎合其阴谋论主题倒也无可厚非。它最大的功劳,莫过于贡献了一个可以近乎完美的以伪纪录片手法呈现的故事环境,以科学探索的名义将观众牢牢固定在座位上,说服他们相信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件,虽然故事漏洞一点不比其他同类电影少(美国人可以轻松操纵苏联登月舱?),但身临其境时,谁还会计较那么多呢。

    文/方聿南
  3. 今年是人类登月的五十周年。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装载着阿波罗11号的土星5号火箭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7月19日,阿波罗11号经过月球背面,点燃主火箭进入月球轨道。休整一夜后,次日上午9时30分,登月舱与指令舱分离,科林斯独自一人留在指令舱绕月环行,度过了人类诞生以来最孤独的48分钟。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3秒,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六个半小时后,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表面,留下了「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名言。

    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地球之外的天体,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壮举。当年观看电视转播的观众多达六亿,相当于彼时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然而,五十年以来,针对登月行动的质疑却从未停止过。可以说,就算当时对美国并不友好的国家也不吝惜赞扬之辞,但亦阻挡不了美国人自己对「阿波罗计划」的半信半疑,而质疑的核心焦点便是「美国究竟有没有登上过月球」。

    其中引起过美国社会各界最强烈反响的是1974年,洛克达因公司(NASA的火箭发动机承包商)前员工比尔·凯恩所著的一本书——《我们从未登上月球:一个价值3000万美元的美国骗局》。他罗列的疑点集中在登月照片上,例如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有不会有风,美国国旗不可能飘动;太空背景上看不到星星;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未在月球留下痕迹;近景与远景间有一条不易察觉的线,令人联想到电影特技中的「褪光描画」法等等。最后,凯恩的惊人结论是: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随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了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还有其他一些科学工作者也从太阳入射角度、月球重力等一系列硬核方面提出了质疑,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有质疑,必然就会有反驳。五十年来,几乎每一条质疑都被驳斥过,看起来同样有理有据。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美国政府、美国总统似乎没有必要冒着国家信誉受损的风险去撒这么一个弥天大谎,何况还做了直播。而且参与「阿波罗计划」的工作人员有数十万人,就算基层毫不知情,也很难保证某个环节不出现纰漏,从而导致造假的秘密外泄。

    我们把真假先放在一旁,这里便有了另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处心积虑地去质疑看起来如此伟大的登月行动呢?事实上,他们好奇心的源头在于为何「阿波罗计划」突然就中止了?他们有此疑心确实也很正常。这一计划从1969年持续到1972年,一共进行了7次载人登月发射,其中6次成功、1次失败(失败的那次可见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波罗13号》),而在阿波罗17号最后一次成功登月之后,美国就叫停了整个工程,再也没有进行过登月尝试。按理说,美国那时便掌握了较为成熟的火箭发射技术和载人登月技术,时间过去了五十年,科技日新月异,怎么反而一次也不去了呢?

    比较主流或者说遵循常理的解释是,登月计划是美苏争霸的一部分,既是政治环境的需要,也依靠着当时美国强大的经济环境托底,才让NASA有了充足的预算。而到了1973年后,世界石油危机爆发,NASA获得的资金连年递减,无法支撑登月的庞大开销。同时,之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在政治上也再不需要它来充门面。更重要的是,登月的性价比较低,无法在短期内获得相应的回报,美国政府遂将投入的重心转移到了别的项目。

    这些理由不可谓不恰当,但对于另一些脑洞较大的人而言是不会相信如此冠冕堂皇的话的。有一种传言是,美国和苏联在月球遇到了外星文明,出于恐惧或者受到了外星人的警告才不得不中止了各自的登月行动。这种传言并非毫无根据,有不少照片、美苏科学家、以及美国登月宇航员的采访都显示了疑似外星文明的存在。

    而关于「阿波罗18号」的传言正是其中非常知名的一个。

    按照这个传言的说法,美国在阿波罗17号之后,还在1974年12月发射了阿波罗18号,并成功登月,但却遭遇了神秘的外星文明。根据这一传言,一部由俄罗斯公司投资、西班牙导演执导的影片《阿波罗18号》在2011年上映。据说NASA也在一定限度上参与了这部电影,同时影片曾一度作为「found footage」来制作(所谓「found footage」,指的是整部电影或部分片段不由创作者本人拍摄,而是将别人已经拍好的素材嵌入新的影像语境,改变其本义为自己的影片服务)。

    电影中透露出这些片段来自于真实影像,不过观众不是傻子,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噱头。《阿波罗18号》以伪纪录片的手法拍摄,美国的三位宇航员在月球发现了不少可疑的现象,包括找到了一个苏联的登月舱,但里面的宇航员却已离奇死亡。当然,噱头最大的是外星生物的踪迹,这种外星生物形似蜘蛛,平时以月球岩石的形态作伪装。影片后半部分的走势完全是低成本科幻惊悚片的路子,从其中一位宇航员被外星生物寄宿感染开始,直至全员团灭。

    有趣的一点是,影片结尾声明,尼克松政府将数百块从月球上带来的岩石分给了各国政要,但后来都不翼而飞了。电影里这么说,无非是暗示外星生物已然潜入地球,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恐怖。然而事实上,尼克松政府和福特政府先后送出了270块月球岩石,其中确实有160块下落不明,有一些曾在黑市上出现过,要价达到了170万美元。

    像《阿波罗18号》这样以科学名义、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影片,预算不过五百万,票房拿到了五倍还多,可见也是有一定的市场和受众的,至少满足了一部分观众的猎奇心态和阴谋论观点。包括登月在内,世上为何有那么多阴谋论产生,先决条件是这些事件本身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漏洞和信息不对称,而人们又往往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至于真相……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4. 作为一部伪纪录片,不能加音乐,不能有第三方镜头。能拍成这样是不错了。如果仅仅为了看恐怖惊悚,这片子估计不对胃口。毕竟不是变形金刚级别的投资。

    作为一名游戏音乐,音效师,觉得片子的声音部分处理已经很到位啦。撕拉撕拉的无线电声,空洞的太空舱内声等等,这些声音的处理基本已经代替了原本音乐应该起到的作用。

    当然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带着头盔时录制的内部通讯声音不应该随着从太空进入舱内而发生混响上的改变应该算是常识。但为了凸显前苏联太空舱内狭小的金属幽闭空间,声音上特意做了如上述的处理。作为试听效果而言。确实还是可圈可点的。但这也是让那些各种沉浸此片是真实事件的同学们清醒的最好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