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抽空看的是一部日剧:《官僚们的夏天》(官僚たちの夏 )。第一部,共七话。大体而言,这部剧集是叙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标志性的东京奥运会召开之前——日本通产省的官僚们如何通过制订政策来扶持国内产业的发展和日本经济的起飞。 所谓政策,无非以下几类:一曰壁垒,即是劝别国(主要指美国)降低壁垒,而自己保持壁垒,以促进出口而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二,推动国内产业内的兼并整合,以大吃小也;三,从大藏省取得财政支持,如减税,来帮助中小企业的转型。照此理解,当年日本通产省的角色,大致相当于目下中华帝国的“发改委+工信部+商业部”,实为中枢之地、精英云集之所也。剧集里涉及到的产业,就第一部而言,已有汽车、纺织、钢铁、家电与计算机。 对通产省在日本经济腾飞中是否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从来便有不同看法,尤其是市场自由学派,更是断然否认之。如我爱翻的那本《简明经济学百科全书》(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在“Japan”词条下,作者Benjamin举了这样两个例子来驳斥: “1950年代,有家小企业,想从美国的西部电子公司手中买下半导体的生产权。通产省尽力阻止。这家小公司很坚持,最后还是如愿了。这家小企业就是现在的索尼。通产省还试图阻止日本汽车厂商进入出口市场,并想把十家汽车企业重组成尼桑和丰田两家。通产省的这些努力都失败了。汽车制造业后来成为了日本最成功的行业之一。” 这个剧集的味道“淡 ”,因为华夏剧集所习惯的男欢女爱、阴谋情仇一律欠奉,着力全在官僚之间的政策之争和由此引起的人事变动。政策之争的纠结点,大可用“通产省”这一名字概括,通产省,通商产业省之简称也,所以一派重在“通商”,即所谓国际派,主张开放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派重在“产业”,千方百计要延缓国内市场的开放。剧集的立场,则是偏向后者的。 看本剧集,可以大致了解日本的官僚体制。仿佛大致来讲,自通商产业大臣以上,直至总理,是属于所谓“政务官”、政治家,归属党派(或自民党内的不同派系),随政权更迭而上下;自通产省次官以下为技术官僚,属“事务官”,地位稳固,岿然不动。而大臣通常对部内事务(包括具体政策和人事安排)“垂拱而治”,并不更多插手,所以实际政策建议全在技术官僚之手。当然,一项政策要获得立法机构的批准才能成为法律,获得预算支持。 正如华盛顿大学日本研究项目主席Rober Pekaman所说:“在日本的政治生活中,政治家擅长的是立法和竞选,但并无治国经验,不擅长具体政策的制定......日本有成熟的公务员体制和官僚政治文化。熟悉业务、富有才敢、懂得如何制定和执行政策、效忠于国家的公务员,拿着不高的薪水、勤勉地工作.......民主党最大的口号是打破日本官僚政治,但这是明治以来日本形成的政治文化传统,是国家体制中的一个核心部分。” 剧集中有趣的另一点是:几人竞争一个要职,胜者不必说,败家则连原来的职位也不能呆了,一般都被会调去别的不重要的部门,打入冷宫。我猜这与日本的长子继承制有关。
主角风越信吾为代表的通商产业省精英官僚们,以复兴国家振兴产业为己任,不得不说他们的自信理想和骄傲让我深受感动。通产省本身没有大藏省那样的财力,没有外务省那样庞大的驻外机构,却能与这两省并立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三大机关,靠的就是风越这样的精英官僚们。通产省本身是没有扶持企业所需的大量资金,扶持企业只能依靠省内官员自发组成政策委员会来制定相关的政策,这一点剧中多有体现,风越对汽车和计算机企业的扶持,片山的环太平洋工业带,玉木的石油政策,通产省就是全日本产业的司令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各大企业的崛起离不开通产省的规划引导。而除了本身精英官僚的努力,通产省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离不开政府高层的支持。剧中的岸谷内阁即是指岸信介内阁,岸信介绝对是最能代表通产省的官僚,本身出身于农商省,分省后主导伪满洲国的工业,战败前做到次官和商工大臣(东条内阁军需大臣),进入政界后又出任过通商大臣。而这段时间的首相们几乎都是战前的精英官僚出身,做过外务省次官的吉田茂,商工省次官岸信介,大藏省次官的池田勇人,运输省次官佐藤荣作(这二位即是剧中前后两任通产大臣),直到中曾根康弘任首相时,甚至出了次官内阁。这一时期掌握行政权的各省精英官僚与出身官僚的政治家们亲密合作,从而推动政策的立法和实行,剧中对此多有体现,通产省高级官僚寻求首相支持从而得到大藏省和银行的资金支持,通过联系政治家推动议会立法,通产省是名副其实的日本株式会社的军令部。通产省的巨大力量在通商大臣的任命上也多有体现,这时期的通产大臣是内阁中不逊于大藏大臣和外务大臣的位置,因此多科看到首相有担任通产大臣的经历,剧中的三位通产大臣,池田、佐藤和古田也就是田中角荣,不仅成为首相,还是能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一笔的著名首相。
风越、鲇川、庭野在剧中代表着通产省内部产业保护派,这是通产省的主流,前后数任次官都倾向于此。玉木和片山则是代表自由贸易派,这是通产省内的支流。弱小国家的工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保护,但当到了风越的时代,日美贸易摩擦贯穿整部剧,从汽车纺织到计算机煤炭,风越一直致力于保护国内产业,然而外部环境变了,日美安保条约的续签,冲绳岛的回归,逼迫日本政府要做出让步,这样的选择是无解的。冷战大环境下,北方四岛还被苏联占领,日美安保条约必须签署,风越自己站在通产省和企业的立场上必须抗争,岸信介和池田勇人也必须要签订条约。所以即使当一直支持风越的佐藤成为首相,佐藤为收复冲绳和小笠原群岛也不得不对美让步,纺织业十年的轮回就是这样。事实上这些对于战败国的日本是没得选择的,风越他们所能选择的不过是刀要砍在哪个行业。
剧中最不受欢迎的应该是老牧这个角色,立场不坚定,向政治家妥协,为谋求次官位置不择手段。这也算是现实官僚的真实写照,失去信念和理想的官僚不过是政治家的玩物,改名后的经产省不过如此,没有大量的计划资金,制定的政策也无法实行,经产省早已不复当年通产省的辉煌,notorious MITI已经是过去式了,日本企业也不能像几十年前一样在海外攻城略地,这也是日本现实的缩影。